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序言: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24 16:5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明生堂 于 2021-4-24 16:57 编辑



1版序言
      “方剂”俗称药方或处方,是中医药学辨证论治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常把辨证论治用“理、法、方、药”4字来概括。其中“理”字,是指中医理论而言,是这4个字中的总指导贯彻于“法、方、药”之始终。其中“方”字即指方剂而言。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其法、方、药的完成,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密切结合临床四诊等有关资料,经过辨证、立法、择方、选药,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深入推敲,最后才能完成“方剂”的制定。只有在方剂制定后,才能把辨证论治实施于医疗。可见每一张方剂的制定,都反映着辨证论治水平的高低和医疗技艺的优劣,关系着每个病人的安危。故而历代医家都对方剂十分重视,称张仲景为医方之祖,把方剂看成是辨证论治非常重要的一环,认为方剂是理、法、方、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产物,是治疗大法的体现。例如明代医家李士材说:“方者,定而不可易者也;法者,活而不可拘者也。非法无以善其方,非方无以疗其症。(《伤寒括要·总论》)清代陆九芝说:“方者,法也,必有法乃可云方。(《世补新医书》)徐大椿说:“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用以相辅者,或用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医学源流・方药离合论》)
      “方”之重要,已如上述。但“方”是由中药组成的,除需有一定的剂量外,还在功能特点方面分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等各剂,并可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丸、散、膏、丹、酒、酷、汤、键等剂型,故又把“方”称为“方剂”。正如蔡陆仙所说:“盖所谓方者,谓支配之法度也;所谓剂者,谓兼定其分量标准也。方则仅定其药味,剂则必料酌其轻重焉。”(《中国医药汇海・方剂总论》)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学习中医者,除需打好深厚的理论基础外,对方剂的组织配伍、加减变化、临床运用等,也必须熟练地掌握,才能提高辨证论治水平,而取得优良的医疗效果。
  兹不掘浅陋,把个人50多年来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运用方剂的心得,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对方剂的体会,以及关于方剂加减变化、穿摘裁采的经验,整理成册,以供在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毕业后又在临床工作了几年的中青年医师和中医同道以及西医学习中医的同志们在临床上进行辨证论治、组织药方时作为参考,也可作为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参考书。
  本书择集前人常用方剂二百多首,结合个人经验方数十首,共分为十讲。第1讲谈临床运用方剂需要注意的问题;第2讲谈治气、理血、补养的方剂;第3讲谈发散、和解、表里同治的方剂;第4讲谈祛风、祛寒、祛湿的方剂;第5讲谈清火、消暑、润燥的方剂;第6讲谈除痰、消导、攻下的方剂;第7讲谈涌吐、涩固、杀虫的方剂;第8讲谈重镇、解毒和具有抗癌作用的方剂;第9讲谈妇儿科常用的方剂;第10讲介绍我的一些经验方。
  为了能够突出各个方剂的不同特点,便于密切结合我运用方剂的心得体会,比较生动灵活地进行阐述,所以文中每个方剂下除将“药物组成”部分首列于方剂名称之后外,其他内容的叙述顺序均不刻板画一,亦不列标题,而是根据各方剂的不同情况,有的先谈配伍原理或特点,次述运用体会,应用范围……;有的则直接谈其主治病证,继谈使用宜忌、理论分析、加减变化……;有的则先从个人的心得谈起,然后论其煎服法、类方比较等等。每个方剂的论述中都适当穿插实际病例和自拟的经验方以及近代科研成果等等。虽然不设固定的标题,但其论述中则包括有药物组成、应用范围、理论分析、配伍原理、类方比较、加减变化、煎服方法、使用宜忌、个人心得、验案举例、经验新方等内容。总之,以符合临床实用,能对提高读者的辨证论治水平有所帮助为主要编写目的。
  最后再赞言一句。在第2到第9讲中,介绍了前人的方剂和我的运用心得体会等,若欲触类旁通,一隅三反,引而伸之,全在读者领悟其方剂精意。古人云:垂法询人,只能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所以,自古至今没有治病的印板式样,没有绝对的万灵方剂,必须寓变通于成法之中。
由于水平所限,本书缺点错误一定不少。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改正。对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致感谢!



                                                            焦树德
                                                          199437



2版凡例
    本版修订工作,主要是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在中医药和新闻出版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
    1.所讲前人的方剂多以一般方剂书所载者为主,至于其究竟出处不予详加考证,以解决实际临床应用为主。所以有的写《伤寒论》,有的则写张仲景,有的写《脾胃论》,有的写李东垣……,均以所引用的方书所载为依据。当然以极力避免张冠李戴之错误。
    2.十讲中共介绍方剂148首,再加每方中的附方和进行了类比的方剂,合计介绍方剂300余首。
    3.所录的附方,即指附带介绍的方剂。例如四君子汤后,又附带介绍了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七味白术散、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
    4.所录的类比方,即指与正式介绍的方剂进行比较的方剂。例如介绍补中益气汤时,即与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益胃升阳汤等做了比较。
    5.除第10讲专门介绍焦树德的经验方外,其它各讲中也根据方剂内容或验案介绍了不少他的经验方,未予统计。
    6.凡写“水煎服”者,一般即指用水煎两次,每次约煎取药汁180~200ml,将两次煎取的药汁合在一处,再分为两次服。如无特殊煎服法,则不在每首方剂中重复此项,需特殊煎服法者,则详细写明。
    7.凡写“先煎”者,指该药要先煎10分钟,然后加凉水,放入其它药物同煎。
    8.凡写“后下”者,即指在药剂即将煎好前之3~5分钟放入该药,将锅盖盖好,煎三五沸即可。
    9.凡写“分冲”者,即指将该药分为2次,在服汤药时用温开水送服,或用汤药汁冲服,不必入煎。
  10.古方配伍中使用的君、臣、佐、使等术语,均改称为现代通用的主、辅、佐、使等。
  11.方中用量为古制者,为了方便、实用,根据目前临床实际用量,参考原方的比例,改为现今常用的用量,欲知古制用量,可查阅方剂专书。其中亦有少数方剂先介绍古制用量,后介绍近代用量,这种情况多见于具有特殊代表性的方剂。
  12.凡临床加减药物,未注明用量者,即为一般用量,指在6~9g左右,一般不超过12g
  13.书末方剂索引,收录了所有书中涉及到的正式方和附方。
  14.本书以介绍方剂在临床运用方面的内容为主。如欲查考关于方剂的出处、渊源、方名变化、同名异方、同方异名、同一方剂某书多一味药或某书少一味药等等问题,请参阅方剂专著或工具书。
  15.“犀角”、“虎骨”、“龟板”等药,在介绍古籍原方组成时均予保留,在介绍临床加减运用时,根据目前有关政策与法规适当处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21-4-25 08:35:05 | 只看该作者
和大师一起学中医,前辈带着我们拨开层层云迷雾。感恩感谢!🙏 🙏 😊
2
发表于 2021-4-24 18:1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21-4-24 10:14 编辑

祝贺明生堂同学出任导航中医药论坛版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 09:23 , Processed in 0.2226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