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经药理学王国的夸父 | 金国章:开展针刺麻醉作用机理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30 09:3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正式召开,会议强调“中医必须学习科学的理论,使其经验得以整理” 。在国家引导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医毅然迈向了现代化研究的道路,由传统针刺镇痛衍化而来的针刺麻醉叩开了现代外科手术的大门,也为我国神经生理药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而这背后,正是金国章等神经药理学科学家们的不懈奋斗。


金国章院士

金国章,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理学家,被誉为“神经药理学王国的夸父”。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神经药理学研究,作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贡献。他系统性地研究了中药延胡索的药理作用,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提出了两个假说:一是发现左旋千金藤啶碱(L–SPD)及其同类物具有对多巴胺受体亚型D1激动和D2阻滞的双重作用,预期可匹配治疗阳性及阴性症状的精神分裂症;二是发现以延胡索乙素(L-THP)为代表的镇痛作用既非吗啡样镇痛剂,也非消炎类镇痛剂,预期对脑内阿片系统应具有“内稳态”调控作用。这两个原始创新的发现和假说得到了国内外临床验证,对当代神经药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发表于 2021-3-30 16:11:19 | 只看该作者
        机制至今没有说清楚。镇痛是客观存在。
3
 楼主| 发表于 2021-3-30 09:37:56 | 只看该作者
当时,国际学界正在发展关于神经递质与受体的作用学说,金国章较早地发现和接受了这门学说,并融入了自己之前的研究课题。早在1972年,他在《中枢神经化学递质与中药麻醉作用原理的探讨》一文中,就系统阐述了单胺类和胆碱能神经递质及其功能。金国章是将这一理论介绍给国内读者的第一人。

关于脑内神经递质如何参与针刺镇痛的作用,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金国章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孜孜不倦地探索反映神经递质生物合成、释放、摄取和失活等过程的生化指标,检测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的含量,研究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和针刺镇痛对神经递质作用的影响。

实验需要建立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微量检测方法,并与针刺动物模型相结合,在当时的科研环境下,开展科研面临着许多阻碍。但他特别珍惜施展抱负的机会,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正反两方面、多角度的反复验证基础上,金国章提出了“5-羟色胺(5-HT)是针刺麻醉必须的神经递质”的论点,以及与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等神经递质的相互关系,阐明了针刺麻醉原理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作用过程的规律性。

科研工作不是单打独斗,在新领域研究的艰辛道路上,金国章善于调动和发挥团队的力量,积极寻求和其他科研人员探讨和合作的机会,这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在与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的合作中,他发现,5,6-双羟色胺专一性会损毁脑内5-HT神经元功能,导致电针镇痛生理功能明显减弱。此项发现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脑内 5-HT系统正常生理功能是针刺镇痛的重要条件。

金国章等科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针刺镇痛是有物质基础的。神经中枢确实存在两类互相对抗的系统:一类是以5-HT和乙酰胆碱为主的有增强镇痛作用的神经递质;另一类是以NA和DA为代表,可削弱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本质就是对这一对抗系统的调节,促进体内加强镇痛的递质释放,抑制了抗镇痛的神经递质的作用。针刺镇痛效果之优劣,则是这些神经递质分别发生作用并相互影响的总结果。

金国章团队先后发表了7篇有关针麻机理的论文,代表作《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入选《针灸针麻研究》专著;《针刺镇痛的神经原理》于1977年12月获得了上海市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脑啡肽和脑内神经递质与针刺镇痛关系研究》获1980年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金国章的一项项科研成果,成为了我国神经生理药理学和中医现代化发展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

点评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1-3-30 16:10
2
 楼主| 发表于 2021-3-30 09:37:26 | 只看该作者
针刺麻醉来源于针刺镇痛和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神奇瑰宝。在我国应用此法消除和减轻各类疼痛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尽管其具有使用安全、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和术后伤口疼痛较轻等优点,却仍旧存在镇痛不全、肌肉松弛情况不理想等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原则正式确立,部分外科医生与针灸医师合作,开展临床试用研究。到1966年初,全国已经完成了8734例针刺麻醉应用手术,逐渐形成了一支包括临床、基础研究和仪器制造的专业队伍,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数据。

虽然针刺麻醉成绩斐然,但在临床操作中,其缺陷也日益明显。为了应对针麻临床上镇痛不全的问题,开展针刺麻醉作用机理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1973年,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提出了针刺镇痛机制的“两种感觉相互作用”学说。他认为针刺镇痛是由于来自痛源部位的感觉传入冲动和来自穴位处的感觉传入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相互作用,由后者抑制前者而产生针刺镇痛效应。但具体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仍有待深入探究。

1974年,全国针刺麻醉研究专业会议召开后,国家重点攻关任务——“深入了解针刺镇痛的中枢通路、中枢结构及有关物质”在上海开展研究工作。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领导当仁不让,决定恢复神经药理组,金国章等人随即应召开展筹备工作。经集体讨论决定,从脑神经肽及脑内神经递质入手,展开对针刺麻醉作用原理的探究。后者就是由金国章提议并主动勇挑的重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2:10 , Processed in 0.0540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