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20-1-25 11:30 编辑
关于中医体质相关问题汇集 一、“体质”一词的来源及沿革 查《辞海》无“ 体质”一词,但对“体”、“质”分别解释为:“体”,指身体,“质”为性质、本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没有用“体质”一词,只是有诸多相关的论述。其他文献中多处使用了“体质”一词,其含义有四: 1、体与质;形体与质地:如三国·魏·王弼 《周易略例·明爻通变》:“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 邢璹注:“初四二五三上,同声相应不必均高卑也,同气相求不必齐形质也。”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治服》:“紬与缎之体质不光,花纹突起者,即是精中之麄,深中之浅。” 2、身体素质:《晋书·南阳王保传》:“ 保 体质丰伟,尝自称重八百斤。”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素足女》:“妇女缠足……体质乾枯,腥秽特甚。”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人类体质的变化是由劳动决定的,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3、指形体:唐·苏鄂 《杜阳杂编》卷中:“上好食蛤蜊,一日左右方盈盘而进,中有擘之不裂者。上疑其异,乃焚香祝之。俄倾自开,中有二人,形眉端秀,体质悉备。”宋·梅尧臣《和仲文联句》:“久厌官局检,聊休体质舒。”明·方孝孺 《友筠轩赋》:“风节持以雅素,体质直而端庄。” 4、指本质;气质:南宋《朱子语类》卷一:“《正蒙》有一说好,只说金与木之体质属土,水与火却不属土。”明·李贽《与焦弱侯书》:“此生虽非甚聪慧,然甚得狷者体质,有独行之意。” 近代把“体质”一词用于医学的似乎是日本创立一贯堂医学的汉医学家森道伯(1867-1931年),认为“体质是出生时决定的”,由此而有“体质之证”。 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此人们对体质这一名词有了初步和形象的认识。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章第11条中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体育锻炼标准,进行体质监测”。 中医界开始大量使用“体质”一词大致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北京中医学大学王琦教授创立的中医体质学学科体系,从此,体质二字成了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名词,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辨证。 二、体质研究的沿革: 东西方关于体质的学说研究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西方,公元前400 多年前,希波克拉底按体型与体力特征把人体分为弱型、强型、肥胖型与湿润型。在中国关于人体体质的学说也可以从2000 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找到系统的阐述,其中体质分类就有五种之多。如五行分类法:阴阳二十五人;阴阳分类法: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人以及阴阳四分法;体型肥瘦分类法:肥人、瘦人、肥瘦适中人;从秉性勇怯分类法:勇敢之人、怯懦之人、中庸之人。还有诸多体质与养生、体质与防病、发病,地域与体质等关系的论述。但长期以来,有关中医体质的内容,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日本汉医学家森道伯(1867-19310 )于20世纪初在他创立的一贯堂医学中进行了体质的研究认为除疾病之证以叫后天之证外,还存在证型体质,这种体质是出生时决定的,疾病的发生由各种证型体质所决定,称为先天之证。近几十年来,韩国和日本都加大了他们本土医学—— 韩医和汉医在此方面的投入,意欲成为“ 21世纪体质个体医疗的中心国家” 。虽然韩医和汉医源于我国的中医,但由于政府较大的支持力度,他们的体质研究频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扩大了他们的国际影响,甚至企图象“端午祭”样把体质的研究成果申报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琦教授从1978 年开始的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40 年来,中医体质学经历了学说的提出- 学派的形成-学科的建立3个标志性发展阶段,在6大理论创新、3大技术创新、4大转化应用、2大学术平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详见http://www.sohu.com/a/308753745_120054186 )2009 年 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中医学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医体质学为个体化诊疗提供了研究方向。 三、体质是客观存在的常见现象 体质现象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 比如从形态上来看,有的人高大威猛,有的人短小精悍,有的人五大三粗,有的人娇小玲珑,女性更是环肥燕瘦,体态各有不同。 从皮肤上来看,有的人皮肤非常好,肤如凝脂,不用花很多的钱去买化妆品,一年四季皮肤都非常有光泽;有的人皮肤干燥,尤其到了秋冬季,天天离不开油腻的、滋润的护肤品;而有一些人是油性皮肤,终年毛孔粗大,油光满面,时不时地脸上还长痤疮,令人烦恼。 从头发上来看,有的人的头发浓黑茂密;有的人的头发则稀疏黄软。 从性格心理方面来看,有的人心胸宽,有的人心眼小;有的人比较敏感,有的人比较迟钝;有的人外向开朗,有的人内秀沉静。 从疾病方面来看,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癌症,或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通常都有比较明显的家族史,在一个家族里面,可以有多个患者。这些病本身不遗传,但是因为这个家族的先天禀赋有共性,体质遗传,使得他们对这些疾病具有非常高的易感性。从治疗效果来看,同样药物治疗同样疾病时会得出迥异的效果:多数病人体现了很好的药物疗效;有些人就会过敏或不适;而个别病人只反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毫无疗效可言。所以医生会感叹“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方少”。这也是体质使然。 一个国家的国民体质是其综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国民体质的改善和增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国在以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国人的体质明显地差而弱,被西方视为“东亚病夫”,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的体质显著增强,早已甩脱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充分说明了体质的重要性。 四、体质的定义 中医体质学研究有如下表述: “体质”是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概念。 简单的定义,体质是人体健康状况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又,体质是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 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 五、争议 学术上出现不同观点而争议是正常现象。有利于学术的提高与发展。王教授的中医体质学及其理论体系既获得了中医官方的肯定、推广和中医界的广泛认同,也引起了一些争议。这些争议,我没有详细阅看,但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认为体质学把中医八纲辨证中的虚证阴虚、阳虚、气虚;实证中的痰湿、湿热、气郁、血瘀病证,说成了病理体质类型,把病证当成了体质,中医的辨证论治也就名存实亡了。把中医疾病的概念被抹杀了,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被肢解了。因而认为中医体质学偏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 二是混淆了疾病与健康的概念,八种偏颇型体质并非健康状态,而是疾病状态。 三是是定义上的争议,认为对体质定义不明确,相互矛盾,所谓的体质,实际上是指的基础病。 四是认为体质分类九大类中除了平和质外另八种实质都是内伤杂病的八个证,故而认为这样的分类法混淆了体质与病证的概念。 笔者只是汇集以上资料,供讨论中参考,若有错误之处望朋友们指正。 202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