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477|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一点中西医结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4 08:0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木沉香 于 2020-1-4 08:30 编辑

                                             也谈一点中西医结合
                                                                                         王子良
                                          
      论坛版主“王不留行”放出一贴,有关参与修补《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二版)一文,被人以“中西医结合”斥之。
      “中西医结合”何罪之有?我想就此谈自己的观点。

      中西医结合由来已久,自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西医东渐就有人主张。49年后更是被加以强调成中国特色医学:两种医学(中医、西医),三支队伍(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众多业内人根据自己学识、知识结构,被划入所属队伍。
      医学的目的是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无论你隶属于三支队伍中的哪一款,目的都是一的,我叫它“一源三歧”。

      先说中医的称谓,中医和西医都是中国人给起的专有名字。西医在国外只叫“医”(medicine)。中医起源于中国,自古以来也是以“医”,或“医道”惯称。两种医学都叫“医”,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必须加以区别,新医来自西方,称之为“西医”。至于为什么中国本土医学“医”前要加“中”,主要是区别“西医”。当然可能还有其它意指。

      近几十年,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在迅速融入世界,源自中国的独特医学----中医最先走出国门,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正在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中医是防治疾病的,西医也是防治疾病的,中国中医医生与国外的西医医生必然是要交流的,交流就要有共同的语言环境和内容。用我的话来说,国家的发展必须与世界大环境发展同步,绝不可能再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国际间的交流必须有国际化的语言。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一般都是以症状命病名的;而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的西医则主要是医器官及病理变化给疾病命名的。
      比如:一个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病人,中医叫“咳嗽”,用中医药方法几副药治愈了;西医诊断这是一个感冒、或支气管炎病人,认为中医药方法治疗感冒、或支气管炎是有效的。又有一个肺癌病人,也是以咳嗽为主要表现,中医按咳嗽辨证治疗,可能最终没治好,或病人死了,也可能治愈了。中医会想:为什么同是咳嗽,有的很快治愈,有的难以治愈呢?西医会认为同是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肺癌目前属于难治性疾病。你3付药能治好咳嗽,但不一定能治愈肺癌。
      中医的咳嗽病中可能会包含上百种西医的疾病,与西医的交流时势必都要搞清楚,中医药方法究竟对哪类疾病的效果是什么样的。从这点上看,中西医交流的节点首先是病名上的统一,交流指向必须是同一个东西、前提是一致的。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第一个相交点----病名。如果病名不统一,你在言东,我意指西,中、西医永远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中医永远不能走向世界,抑或因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被飞速发展的医学科学所淘汰,这便是“不进则退”的规律。

      任何一个面对医生的临诊病人,都希望诊后治前能得到一个明确的交代:这个病能不能治好?能治到什么程度?大约需要多长的疗程?预后如何?这也是医生临诊时必须“胸中雪亮”的。
有的中医完全排斥西医(现代医学)是愚昧的;有人全盘否定西医,只是沉醉于中医古籍“四大经典”便去临证施治则是狭隘愚昧的。
      我没道理要求中医必须接受西医理论,重复自己的话:说中医还是古代的好,那你就回到过去;说中医现在的好,你就止步于此;说中医未来会更灿烂,我们一同前往。

      我主张用“现代中医”来定义当下的中医,其基本内涵至少包括两点:一是它的时代特征,二是要有国际化的语言。

      我认为中医的理论、诊法、治法,从无到有,从古到今,一直是在进步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征。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呈现爆炸式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汲取新技术、新成果努力跟进时代步伐,名之曰“现代化”。有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等,任何一个行业,能走到今天,只要走下去,必定要沾染它的时代特征,那就是现代化,中医怎么会去走回头路?。
      殊不知,传统中医也是相对的。张仲景学过“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颅药录”,他的创新《伤寒杂病论》是对中医的发展,你不会说是离经叛道。
      叶天士在伤寒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创立的对外感温热病“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而后的吴鞠通,又进一步提出了“三焦辨证”,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并仿《伤寒论》体裁,写成了不朽的《温病条辨》。
       八纲辨证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辩证方法提出的是祝味菊(18841951) 中医院校2版教材开始将八纲作为辨证体系确定下来我最欣赏它的两句话“术无中西,真理是尚”;学中医要发皇古义,必须融会新知”。只有这样中医才能与时俱进。最为实用的脏腑辩证呢?中医院校第3版教材198311在正式提出并确认,一直被沿用至今
      所以,你必须承认中医是在历史的发展中进步,即便把张仲景复活,他的的知识结构如果不更新,在今天已经没有做医生的资格了。   (2020-01-01)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55
发表于 2020-1-9 20:08:56 | 只看该作者
草木沉香 发表于 2020-1-9 09:32
在学习上是应该“闻过而喜”,故请教一先生:
《黄帝内经》云:“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 ...

“闻过而喜”,幸甚,幸甚。妇人口唇不生须,是月排经血的生理表现,怎样补血生须。
54
 楼主| 发表于 2020-1-9 09:3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木沉香 于 2020-1-9 10:12 编辑

在学习上是应该“闻过而喜”,故请教一先生:
《黄帝内经》云:“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上述所说的意思是说:妇人不长胡须是因为气有余而血不足,不足营养口唇,所以胡须不得生成。
补血会令妇人长胡须吗?补血生须,是否可以指导临床?


补充内容 (2020-1-10 09:09):
女性更年期过后,再无月经,仍无须。

点评

“闻过而喜”,幸甚,幸甚。妇人口唇不生须,是月排经血的生理表现,怎样补血生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9 20:08
53
发表于 2020-1-8 21:47:52 | 只看该作者
草木沉香 发表于 2020-1-8 15:45
一先生:我真服了你了。
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似乎我们对中医的理解不一样。
现代人说:“内行 ...

  '“道不同,不相为谋”。你是什么道,是中医之道吗?中医之道不是理解的,是必须遵守的,因为中医之道显现的是人体和生命的本质,不是你任意胡猜八想的。什么是内行,中医内行只有中医经典,因为中医经典是整体的人体生命理论。
1,连书都读不懂,还用咬文嚼字吗?不化是没有化,不是不可化,狗不可化人,正如,西医理论不可化中医理论。
2,你这中医真到家了,中医是整体医学,有独立的肾吗。
3,肺为手太阴之首,没有肺经逆气,如何能咳。
4,《内经》是中医的源头吗?《内经》为人立身,为身立命,为命立病,为病立治,是中医立世之本的理论。张忡景仅是名医吗?张忡景守《内经》之道,把医理化为临床之法,何为法?学中医必守之律,无此,则不能显现中医之德,故尊中医之圣。你能超越经典吗?你能立出人体生命的理论吗?西医没有理论,是医术,论西之精,你不如西医,论中之理,你是啥也不懂,你不过是个二百五,你能结合吗。
5,不是“古方今病不相等”,而是中医西医理不同。你就不懂中医,还好意思说光大中医,你还是改行吧。
6,我才不为你操心费力呢,我是捍卫中医,捍卫经典。
52
发表于 2020-1-8 15:59: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20-1-8 16:00 编辑

咳在肺,六经气逆上撞,皆可令咳
51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15:45:51 | 只看该作者
一先生:我真服了你了。
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似乎我们对中医的理解不一样。
现代人说:“内行人与外行人不要辩论,没有意义。”也不知道我们谁是内行?外行?
用咀文嚼字画个句号吧。
1.已经是食古“不化”了,怎么还能“慢慢化”?吞入两个钢球,属于不可化,你能将其慢慢化?狗不是人,也能慢慢变化成人?
2.肾与足少阴肾经可不是一样呀!
3.按你所说“咳由肺生”,应该就是“咳由手太阴肺经生”吗?
4.今人尊重《内径》,因为它是中医发展的源头,其内容是有很多错漏的;今人尊张仲景为医圣,是看重他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一代代名医逝去,难道后人不堪为医了吗?中医因为张仲景的故去就萎缩不前了?“经典”并不是不可超越,我们学习它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超越它,那才是对前人(包括对张仲景)最大的告慰。
“古方今病不相等”,现在的天已经不是东汉初年了。我读前人和现代人著述,都是为了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光大中医。切记就连东汉末年你也永远回不去了!
至于我是不是中医,懂不懂中医,是否愚笨差劲,你要是无力给出建设性指导,就不要操心费力了。
谢谢你能参与。

点评

'“道不同,不相为谋”。你是什么道,是中医之道吗?中医之道不是理解的,是必须遵守的,因为中医之道显现的是人体和生命的本质,不是你任意胡猜八想的。什么是内行,中医内行只有中医经典,因为中医经典是整体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8 21:47
一先生天下第一,即内经所谓自高贤、自辨智、自尊贵之人。  发表于 2020-1-8 17:38
50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11:53:40 | 只看该作者
云南昆明李文武 发表于 2020-1-7 20:41
西医说,血液中的胆固醇太多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血管堵塞会激活人体中一个叫RAAS的系统,从而生出许 ...

是的,科学发展了,知识要更新并与时俱进才会有生命力。

点评

用中医的语言解说血脉瘀阻。  发表于 2020-1-9 20:21
中医对高血压是血脉瘀阻赋予新的内涵,用中药根治高血压,中医完全可以进步。  发表于 2020-1-9 20:16
49
发表于 2020-1-7 21:24:12 | 只看该作者
草木沉香 发表于 2020-1-7 11:58
1.学习中医古籍的目的是为了发扬,而不是食古不化。
2.肾虚咳嗽,在六经辨证之外,可见六经辨证是不完整 ...

1,先生学中医不是为了治人之病,却是为了装腔作势的发扬,食古不化,可以慢慢化,总比不读不学不懂强吧。
2,肾是什么,是足少阴肾经,怎成了六经之外。不合六经辨证就不是中医,因为六经是中医人体,是生命之道,是中医之本,《内经》之外,谁有能耐立出人体生命的理论?是你吗。
3,咳由肺生,却不一定是咳的病源。
4,你根本不学,怎学进去,你读不懂,又怎学出来。《黄帝内经》、《伤寒论》创立中医病治的理法方药,是不是中医的圭皋?你是什么中医,是抄几个方子,骗人钱财的骗子吗。
5,你也太差劲了。三七开,是对人对事的方法论,医学是治病救命之学,关乎人命,能有对有错吗?況,中医经两千年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医学。张忡景是医圣,为《内经》立治病之法,人是·一样的人,命是一样的命,源是一样的源,为什么不敢为医。
6,不承认经典脉证,还是什么中医?
48
发表于 2020-1-7 20:41:38 | 只看该作者
西医说,血液中的胆固醇太多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血管堵塞会激活人体中一个叫RAAS的系统,从而生出许多的血管紧張素、醛固酮、内皮素和儿茶酚胺等能促使血压升高的物质,高血压由此而生。
另一方面,RAAS还能刺激血管壁中的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向血管内膜迁移,在血管内膜中生成许多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胶原等基质,这些物质使血管壁变厚,管腔变窄,血管弹性下降,从而造成血管硬化。
疏道血管,可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也能治愈已经发病的高血压,可惜许多不学西医知识的中医根本不会明白,他们的认知只能停留在滋阴潜阳的认识和治疗上。

补充内容 (2020-1-8 10:48):
中西医融合观说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应该否定,请你把依据拿出来让大家看一看。

点评

是的,科学发展了,知识要更新并与时俱进才会有生命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8 11:53
那些话一定会被另一部分西方科学家否定!胆固醇与动脉硬化没有关系,是错误认识。  发表于 2020-1-7 23:23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20-1-7 11:58:46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20-1-6 20:16
先生说学中医经典狭隘愚昧,学经典的人不是木头,应有一点反应吧,,我是就题论答,不是什么执著,你又提 ...

1.学习中医古籍的目的是为了发扬,而不是食古不化。
2.肾虚咳嗽,在六经辨证之外,可见六经辨证是不完整的,中医临床辩证要综合辩证,哪个方便简洁就用哪个才好。但否则也不会有六经辨证之后的它法的出现了。这也是习古的发扬。
3.咳不离乎肺,不止于肺。
4.学习中医古籍,学进去,还要学出来。一味抱残守缺,食古不化,难免狭隘愚昧。把《黄帝内经》、《伤寒论》奉为字字圭臬,更是如此。
5.毛泽东把自己三七开。医圣是后人对前人的评封,并不能说明谁完美到无缺。张仲景不进步,到今天他也不敢为医了。

补充内容 (2020-1-7 14:51):
6.伤寒论中经常提到的”脉证”,与我们今天得脉证是不一样的。今天的“证”是证型,“脉”是证型中的一部分,即望闻问切中的部分。不知这样说当否?

点评

1,先生学中医不是为了治人之病,却是为了装腔作势的发扬,食古不化,可以慢慢化,总比不读不学不懂强吧。 2,肾是什么,是足少阴肾经,怎成了六经之外。不合六经辨证就不是中医,因为六经是中医人体,是生命之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7 21:24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2:12 , Processed in 0.0809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