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466|回复: 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岐黄医道归真——《素问》《灵枢》条分缕析——陈锦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0-10 19:51: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岐黄医道归真
——《素问》《灵枢》条分缕析

作者:陈锦明
出版社:中国古籍出版社

自我简介:
  敝陈氏,名锦明,字璨熙,闽仙境洞宫山盘溪人,中医世家,民间传统中医,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大专文凭。长期研究《内经》、《伤寒》、《易经》。从事传统中医全科(内、外、妇、儿等)临床四十多年,学验俱丰。
  敝以为,传统中医,乃“道器结合”、“天人相应”之医学,源于岐黄,传统经典,与中华传统文化唇齿相依。“心身不适”即是病,尽管证情复杂,病名千百,究其源不越三因:外者,风、热、暑、湿、燥、寒;内因,怒、喜、忧思、悲、恐惊;不内外者,饮食、劳倦、跌打、汤火、虫兽所伤也。或问:“一医者,能治几多病?”答曰:“自古一明医,普治天下病,犹今一医院。”或曰:“曷吹牛乎?”歉曰:“弗敢也!盖明医目中无百病,仅三病焉。”“何谓?”“一者,外感病;二者,内伤病;三者,杂病也。”
  紧遵“五运六气”、“治病求本”,通过“四诊八纲”,“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合理遣方用药,促使“阴平阳秘”,“五行协调”,“出入升降”,“运行圆转”,病即告愈。
  故而,一切疾病,决非单纯杀菌、灭毒、消炎、控制、割切者也。纵观医史,自有张仲景,不学华元化,非失传,实无须承传也。


曹 序
正本清源,问道岐黄

  福建陈锦明先生与我网络相识,互相交流中医学术多年。最近,接到陈先生书稿《岐黄医道归真•〈素问〉、〈灵枢〉条分缕析》,拜读之后,感慨良多。
  一百多年以来,西学东渐,汉字、国学、中医,一度成为“岁寒三友”,被一些留洋的书生列入了行将取消的行列。随着汉字顺畅地进入计算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民族文化复兴也已经日渐繁荣,唯有中医复兴仍然处于黎明前的阶段。
  虽然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人民大众深切期盼,《中医药法》也进入实施阶段,但是目前科学界、学术界,不承认中医的指导理论具有科学性,阴阳、五行、藏府、经络、气血精津液等,都被排斥在科学大门之外,只承认中医有技术、方药,并且方药要“研究”,技术须“规范”,所以,中医还处于“废医存药”、“废医验药”的阶段,这个阶段仍然是“中医的末法时期”。
  反思一百年的发展道路,虽然前贤也很努力,但是由于发展道路出了问题,用西医擅长的解剖和疾病诊断为标准,评价中医学术体系,造成了自身的信心大失,事业逐渐萎缩。这是因为“求同存异,丢了自己”。
  汇通,实汇而不通;科学化,为城下之盟;中西医结合,乃没实现之美好理想。“重术轻道,衰落难逃”,要想步入复兴,必须“道术并重”;在中西医的关系上,要采取“求异存同,彰显个性,走向复兴”,否则就不可能达到“中西医并重”。因为“求同存异,逐渐失去了自己”,自立已不能,如何谈复兴?
  一百多年的道路迷失,造成了中医人理论不自信、疗效不自强、传承不自觉、体系不自立。因此,回归中医原创思维,培养后继人才,是一个大问题,陈先生此着的出版,有助于解决这一百多年的难题。
  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以为一部《中医药法》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目前的中医,仍然是步履艰难的传承阶段,中医的春天仍是未来才能见到百花齐放的景色,还要做好“忍冬藤”的工作,为中医完整体系而守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传承中医,首先是人才培养问题,清代名医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曾经说过,医生是“重任也,精艺也,贱工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的,更不是轻易就可以成为医学大家。
  陈锦明先生这部医学著作,立足于从学术源头探索中医独特的优秀特质,把王冰、张景岳、马元台、张志聪等着名医家对《内经》的阐述,经过自己精心选择,再加上多年的苦心研究,集成在一起,成为一部走向经典的重要引导。
  要想成为时代的好中医、苍生大医,如果读不懂这部书,就说明素养还不深厚,需要努力和下功夫的地方还有很多。假如见到陈先生这部著作,能够很轻松地进入心田,启迪智慧,得到共鸣,说明你对中医学的认识,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可以登堂入室,穿越时空,去“造访”历代名医,与他们心心相印无障碍交流了。
  中医必将与时俱进,也有义务说明自己的学术特质。
  无论走多远,中医都必须坚守自己的原创思维,善于解决时代的医学难题,为大众的健康保驾护航,维护健康,纠正亚健康,治疗不健康,让人们健康长寿,快快乐乐到天年。
  在陈先生大作出版发行的前夕,我感到中医界的根脉亦然深厚健壮,中医事业必将“医随国运”,逐步走向复兴。心情高兴之余,抒发感慨如上,与大家一起预祝这部好作品,传遍四方,成为中医人的座右铭。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  
2017年5月19日序于求石得玉书屋  


刘 序

  与锦明先生相识是在2015年秋,马有度教授与我在编着《中医心悟感言》征文中。当年我们的征稿启示发出不久,即收到来至全国各省市中医人及支持关注中医药事业发展人士积极响应,投稿支持,其中福州陈锦明先生就是映射较深的投稿作者之一。锦明先生的《岐黄医工必须坚持传统》文章较有份量,得到了有度教授的肯定和认可,文章部分精彩片段被收入《中医心悟感言》刊载。
  锦明先生国学功底深厚,医术精湛,在福州中医馆坐堂,用传统中医医技,解除病人疾苦,常能着手成春,享誉遐迩。
  陈先生不但医术高明,且为人谦虚。去年冬,锦明先生将诊病之余,花数年时间着成书稿《岐黄医道归真》传给我,让我提意见,批评指正。凭心而论,我虽然出版过几本书,但是不管是国学文化功底还是传统中医医术,我本人都无法以锦明相比。由此可见,陈先生为人谦恭,行医做学问精益求精,不耻下问。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中医源头理论渊薮。要学好中医,必须溯本求源,从中医经典源头上下功夫。怎奈《内经》成书,迄今二千余年,文字古奥,义理艰涩难明。况且,《内经》成书年代大约为战国或西汉时代,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一部众多中医学者研究中医的“论文集”。所以,难免“庞杂无序”,义理晦涩给今人后学带来困难,使人欲溯中医经典源泉,奈何未得舟辑,只能“望洋兴叹”。
  且喜福州锦明先生受景岳《类经》编着范式启发,诊病之余,花数年时间将《内经》融汇贯通,分门别类编撰,并加以考校释义,使《内经》义理明白晓畅。让后学能较为轻松阅读《内经》经典,明白《内经》义理,为学好中医打下坚实基础。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增强中医能治病自信。
  锦明先生坚持中医传统,在中医经典中寻求提高中医疗效途径,在中医同行中属为数不多的骄骄者。正是由于陈先生在中医经典中,在坚持使用传统中医医中获得了较为显著疗效,坚信中医要复兴,必须坚持中医传统,回归岐黄医道,别无选择。
  我与锦明神交已久,蒙陈先生不弃,请为《岐黄医道归真》作序。我推崇先生学识,医术及为人,草拟数言,仍以张景岳《类经》自序片言予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竹头木屑曾利兵家。学者若能参阅锦明是书,必将提高中医医术和治疗效果,从而增强中医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使中医药队伍不断壮大并走向伟大复兴!

刘世峰  
2017年8月作于荣昌区昌元街道上河城  


王 序

  中医是济世活人的智慧之学,医圣张仲景对中医家不仅提出了才高识妙的素质要求,还提出了思求经旨的学术要求。《素问》与《灵枢》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是历代中医家立足于临床实践的根基。中医理论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不断地走向完善,就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返本开新的医家。他们深深地扎根于经典,以自己独有的智慧刻苦钻研经典理论,默默无闻地传承着中医的道统。
  放眼今天的中医学界,大多数中医家受科学主义的影响,都在借助西医和现代科技理论与手段进行着中医理论创新。他们早已忘掉了医圣的教诲,遗弃了中医理论经典,长年累月地待在实验室里进行着阐释中医理论的各种病理、药理以及毒理动物实验,企图通过现代西医的研究途径获取像古代那些大医家一样的成就。这种缘木求鱼的行为,不仅没有让他们实现中医理论创新,而且导致他们丧失了中医的主体意识和理论自信。
  喧嚣时代的背后,总会有少数的清醒者。每当打开并仔细拜读陈锦明老师历经八年的呕心泣血之作《岐黄医道归真》时,我心里都会由衷地敬佩。就在今天那些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级中医人才连《黄帝内经》都还读不懂的时候,陈锦明老师却能以自己的智慧深入经旨,在明代着名医家张介宾所著的《类经》启示之下,将《素问》与《灵枢》的内容按着自己的认知加以条分缕析的分类阐释,最终完成了《岐黄医道归真》。能够写出这样的理论巨著,除了需要智慧,还要有勇气和毅力。陈锦明老师是民间中医的中流砥柱,他的学术成就再次证明了中医的复兴在民间。如果有谁还在怀疑民间中医的理论素质,不妨拜读陈老师这本中医理论巨著。
  《岐黄医道归真》的推出,无疑是当下中医学界涌现出来的一股清流。经常研读这本巨著,能帮助广大中医家或者中医爱好者深入理解和把握《素问》与《灵枢》的经旨。同时,本书能为其他中医家的理论研究提供示范作用,净化当下浮躁的创新风气,重新引导广大中医家学经典、用经典,提高自己的基本理论以及思维水平,进而推动整个中医学界理论水平的提高。

王世保  
2017•08•16  


自 序

  自有人类,惟我中华民族一支独秀,繁衍昌盛于地球东方,至今未被后始民族所替代。他如罗马、埃及、印度,则无此殊荣也。中华民族先祖盘古、女娲、燧人、有巢等上帝,为子民发明抗拒自然灾害生存技术,钻木或用冰制凸透镜取火,烹煮熟食,制衣蔽体,盖房定居,制耒农耕,守猎渔鱼,制车乘运等等。伏羲、神农、黄帝三皇及夏商周之舜禹等五帝,创造文明,改造山河,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八卦、历法、算术、文化、医疗、军事、商贾等等人类赖以生存之条件措施,应有尽有。迨至春秋、战国,诸子著书立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处世伦礼,科学技术,大家的事情文明,“天下为公”。此人类发展,人类文明,登峰造极,惟我中华民族一支独秀,举世无双,绝无仅有。此等昌盛景象,明白人刘明武褒之曰“黄帝文化”。
  考《春秋元命苞》曰:“天地开辟,至春秋获麟之岁,凡二百二十六万七千年,分为十纪。” 春秋及今,又三千年矣。据考古发掘发现,元谋猿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1965年在云南元谋发现)。纵观我中华民族历史之攸久,民族之伟大,文明之高尚,身为我中华炎黄子孙,能不引之而骄傲乎?!若云“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乃弃炎帝以上而言黄帝始也;若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者,要么无知,要么别有用心也。
  《易》理“无中生有”者,今人释曰“无事生非”,实不知此乃中华科学宇宙生成之道,犹今西人“宇宙大爆炸”之说是也。“无中生有”说,万年以上也,而“宇宙大爆炸”说,仅千年而已耳。我中华民族之炎黄子孙,何不崇敬百万年之祖先,反拜倒于千年洋人之膝下耶?实民族虚无主义,崇洋媚外思想作祟是也。
  考《汉书第三十卷•志十•艺文》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七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上)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六卷。《五藏六府痹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创瘲瘛方》三十卷。《妇人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右(上)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尧舜阴道》二十三卷。       《汤盘庚阴道》二十卷。《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天一阴道》二十四卷。《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右(上)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神仙十家,二百五卷。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今存几何,无存不等于原本无有焉。
  秦之“焚书坑儒”,此前有多少医书不可考,然至汉,官家尚存“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民闲岂无私传珍藏焉。汉之“废拙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之“三纲五常”,致使帝王官朝“腐败”,后朝掀焚前朝,天下兵荒马乱,至使强大之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逐渐衰败,文明繁荣昌盛,丧失贻尽,变成任由西方列强宰割之“东亚病夫”。此皇族“家天下”之“变态”,萎缩成全民族之“病态”, 明白人刘明武贬之曰“皇帝文化”。
  我等中华炎黄子孙,不应以三百年父辈无能,而言二百多万年祖辈皆无能。“五四”运动剔除了腐败的“皇帝文化”,然而同时铲除了文明的“黄帝文化”,真是“亲者痛,仇者快”。对此愚蠢举动,尚若再不反思,恢复“国学”传承教育,恢复“国医”传承授徒,将是后患无穷矣。
  如今,西方兴起“中文热”、“孔子学院热”、“中医热”、“针灸热”,我等中华炎黄子孙,大可不必自暴自弃,继续妄行西化也。
  今存《素问》、《灵枢》各九卷,计百六十二篇,若云即是《黄帝内经》十八卷,亦仅存其“八百六十八卷”之百分之二。当下国家倡导民族复兴,中医复兴,东风来临,我等岐黄后学,当即自觉兴起“国学热”、“国医热”、“内经热”、“伤寒热”,使有限之“珠宝”,发扬无限之“光芒”。
  敝某鲁钝,行医四十多年,虽非国家评定名医,然时有惊世沉屙之举,民间认可。盖因长期沉潜《素问》、《灵枢》、《伤寒论》、《易经》,未敢言其精通,然颇有感悟心得焉。八年前见阅明景岳张介宾之《类经》,突萌《类经再类》之念,以切今人思维应用。历时八载春秋,今已脱稿,不愿子孙单独传承,故付梓同享。盖众人推墙,路障何惧?!尚若有益于岐黄后学,老朽废䬸忘寝,心血何惜哉!
抛砖引玉之作,思浅文薄,企盼高明斧正。

璨熙陈锦明识  
二○一七丁酉仲春于榕瑞来春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5
发表于 2019-11-8 21:02:30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0-25 18:00
“干为天,在上;坤为地,在下。”此为“形而下”,视而知之,故曰为“体”;
-------------------------- ...

再说几句多余的话。先生的书是好书,好书不一定好用。一百六七十万字就失普谝性,几人能买,几人有功夫读。易经前人早已解透,况内经之理包含易理,论医就是论易。前人类经,你又类经,嚼过的馍还会有新味。不若把自己有规律的医案,用《内经》论析,我看是更上一层楼。
54
发表于 2019-10-25 18:00:24 | 只看该作者
“干为天,在上;坤为地,在下。”此为“形而下”,视而知之,故曰为“体”;
----------------------------------------------------------------
  《易经》以符号纪天地之道的阴阳变化,《内经》以文字纪天地之道的阴阳变化。天地之道,实是对太阳视运动周期循环天地变化关系的观察和测定。所以,《易经》以虚论道,《内经》以实论道。虚者,不出此道,任由百悟,是哲学。实者,以道之本气论生化,发展为医学。比如,
  易,“干为天,在上;坤为地,在下。”此为“形而下”,视而知之,故曰为“体”;医,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在天为气,在地为形。
  易医同原,原在天道、地道的气化。易以八卦为象征,医以人体为本质,所以,易务虚,医务实。比如:
  【“既济”卦,从“形而上”而言,肾水上腾,上济心而润上,则心火不过亢,不过亢,不复炎上也:】的确说的有理。但是,人体的肾水如何上腾,心火如何下降,易就无能为力了。医以六经气血升降为道,肾水上升,要有膀胱的化水为气上腾。心火下降,要有肺气的化气为水下降。所以说,医含易理,易不能代医。
  易医同理,不同实,歧黄是医道,并非源于易,易医各行其道,把医道归于易道是对《内经》的曲解

点评

再说几句多余的话。先生的书是好书,好书不一定好用。一百六七十万字就失普谝性,几人能买,几人有功夫读。易经前人早已解透,况内经之理包含易理,论医就是论易。前人类经,你又类经,嚼过的馍还会有新味。不若把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8 21:02
53
发表于 2019-10-24 20:18:21 | 只看该作者
陈先生的学识是应当尊重的,但有一些认识,值得商讨,以免误导后学。比如:
  “天地人”号曰“三才”,国学、国医对人的认识是不同的。国学之人,是人类社会,即人道礼义,思想范畴,是哲学。国医之人,是人体生命及病治,是医学。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可不是说医生就可当皇帝。君以天地之道治国,臣以天地之道治民,医以天地之道治病。
52
发表于 2019-10-24 12:15:46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9-10-22 22:02
你没有读此书怎么能明?作者陈锦明先生为了编撰此书历时八年,出版过程中又二次校稿,洋洋洒洒一百七十余 ...

洋洋洒洒一百七十余万言,铁总读一遍了吗?耗时几何?不就是一个真字吗,先生却说不明。
51
发表于 2019-10-24 12:09:04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9-10-23 16:31
真就是纠正谬误,回归本源,揭示》黄帝内经》本来面目。

先生此论不能自圆其说。歧黄大道是谬误吗?歧黄大道不是内经的本来面目吗?歧黄大道是医之本源,哪里又出个真道。这不是小事,是对内经的否定,是要说个明白的。
50
发表于 2019-10-23 16:36:2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9
发表于 2019-10-23 16:31:15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0-22 16:00
答非所问,我不是问书的字数,也不是问耗时,求解的是《歧黄大道归真》的真怎讲。歧黄大道是医道,真道是 ...

真就是纠正谬误,回归本源,揭示》黄帝内经》本来面目。

点评

先生此论不能自圆其说。歧黄大道是谬误吗?歧黄大道不是内经的本来面目吗?歧黄大道是医之本源,哪里又出个真道。这不是小事,是对内经的否定,是要说个明白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0-24 12:09
48
发表于 2019-10-23 00:00:01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9-10-22 22:02
你没有读此书怎么能明?作者陈锦明先生为了编撰此书历时八年,出版过程中又二次校稿,洋洋洒洒一百七十余 ...

答非所问,我不是问书的字数,也不是问耗时,求解的是《歧黄大道归真》的真怎讲。歧黄大道是医道,真道是什么,如有真道,歧黄之道岂不成了假道。先生说明。
47
发表于 2019-10-22 23:59:32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9-10-22 22:02
你没有读此书怎么能明?作者陈锦明先生为了编撰此书历时八年,出版过程中又二次校稿,洋洋洒洒一百七十余 ...

答非所问,我不是问书的字数,也不是问耗时,求解的是《歧黄大道归真》的真怎讲。歧黄大道是医道,真道是什么,如有真道,歧黄之道岂不成了假道。先生说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9:13 , Processed in 0.0882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