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内经》卫气防御作用特性概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0-6 20:2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0-6 12:25 编辑

卫气是主管人体防御的气的统称,正如《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1】总结《黄帝内经》对卫气的论述,可以发现卫气除了具有循行和节律等特征外【2】,为了更好的护卫人体,抗御外邪,其作用还具有潜隐性、易激发性、对病邪的感应性、运行的趋病性等特点。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
发表于 2019-10-6 22:31:32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意义的研究!
6
发表于 2019-10-6 21:01:5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20:2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0-6 12:28 编辑

4.论卫气的趋病性


《灵枢•卫气行》提出:卫气巡逻全身,正常情况下虽然其运行“上下往来不以期”,表现出其潜隐特性,但是“病可与期”,在疾病状态下卫气会出现相应的运行和分布的明显改变,据此可以从外诊察和判断,从而“候气而刺之”。
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20:26: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0-6 12:29 编辑

3.论卫气对病邪的感应性


卫气为什么会从潜隐状态激发到过强状态从而导致疾病?激发卫阳状态改变的又是什么呢?通过《内经》经文,可以看出,邪气是激发卫阳状态改变的最重要原因。


卫气巡逻周身,对入侵的外邪具有感知、识别和应答的能力,这点在《内经》中也有体现和说明。《素问•疟论》曰:““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此处的“应”就是说卫气能识别、感知到疟邪的入侵,并对它进行反应。《素问.疟论》云:“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故病作”。合,甲骨文   (口,向下的张开的嘴巴)  (口,向上张开的嘴巴),表示相互接触,卫气与邪气相合则表示卫气感知到邪气后能进一步与病邪接触并进行相互作用。

除了“相合”,《内经》还用“相干”、“相搏”、“相抟”、“相攻”等字眼阐述卫气与邪气相互作用这一过程。如《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膹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干”,《说文》:“干,犯也。”【3】,此处指邪气侵扰,被卫气感知,激发卫阳奋起而抗邪。膹,本义蒸肉,热气蒸肉;䐜,肿胀,肿大;“膹䐜”在一起形象地刻画了正邪交争、卫气抗邪、聚而化热、热气蒸肉、肉腐化脓、变生疮疡的发展过程。

此外,《灵枢•水胀》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之中人也,洒晰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都用“相搏”字眼描述了卫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的情形。《说文》:“搏,索持也。”【3】,本义捆绑捕获,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缚”的本字,表示捆绑。所以这儿与卫气相搏说明卫气与邪气斗争之剧烈,并有相互拼杀并捕获的含义。生理情况下卫阳作用应该是潜隐的,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就捕获歼灭这些侵入的外邪,但在病理情况下,卫气受激奋起,正邪相搏,两者交争既可能是卫气经过一番拼杀捕获并战胜外邪,也可能外邪暂时战胜卫气,但都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根据正邪交争不同的部位和状态,产生了临床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当然,除了外侵之邪气,七情、饮食、睡眠、起居、气候等因素失常也可以从不同方面激发卫气,干扰、扰乱其潜隐清静的状态,这些内容《内经》也有很丰富精彩的论述【6】,散见于各章节,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3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20:25:40 | 只看该作者
2.论卫气防御作用的激发性


卫阳生理状态下作用虽然是潜隐的,但在病理状态下,有一个从潜隐到显现、从少到多,从静息到活化状态的激发过程,《内经》用“张”、“强”、“亢”等字眼来描述这一过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说文》“张,施弓弦也”【3】。篆文   (弓)  (长,距离大),表示拉开弦与弓的距离,即将松驰的弓弦绷紧,使之处于高弹力状态。用“张”来描述卫阳的改变,说明卫阳在激发时既有数量的急剧增长,又有状态的大幅提升,同时还有形势的紧迫、紧张等多层含义


“强”和“张”类似,都有增加、增长之意,相对来说,“强”更加提示状态改变的结果,“张”则更加提示状态改变的过程。《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卫阳受激发后失去了它的潜隐清净的状态,转而变得亢奋而状态过强,表现出了它的悍烈之性、阳热之猛,然而这并不是人体防御的最佳状态,而是对人体有损害的疾病状态,在外它司开合失职失于固密,邪气易于乘虚而入,在内它耗血伤营,损阴竭精。卫阳这种过于亢奋的状态改变恰恰成了致病之源、疾病之本,故《灵枢•禁服》曰:“审查卫气,为百病母”,这也是《内经》重点强调的地方,称之为“约方”,是医学理论中最重要、最提纲挈领的道理【6】。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20:24:33 | 只看该作者
1.论卫阳作用的潜隐性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考察“秘”字本义,《说文解字》谓:“祕,神也,从示,必声。”【3】金文   (门,关闭)  (必,包裹、缠绕),表示家中隐而不宣的事。篆文   (示,祭祀)  (必,包裹、缠绕),表示隐而不宣的神迹。俗体楷书 误将正体楷书  的“示” 写成“禾” ,所以成了现在“秘”的字形。由以上引文可以看出,“秘”字本义表示隐而不宣或不为人知,如《史记•武帝本纪》“其事秘,世莫知也”【4】,也是这个意思。“阳秘”是指阳气在生理状态下具有作用秘密而不为人知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称之为阳气作用的潜隐性。《素问•生气通天论》还对阳气的功能作了进一步的界定:“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明确指出阳气主要指的就是具有防御作用的卫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此处“密”字原义是指山中隐藏之处,与“秘”字含义类似,因而《集韻》云:“秘,密也。通作祕。”【5】《内经》中也常见“秘”、“密”两者通用,其实质是强调了卫阳在生理情况下作用的潜隐性,同时,“密”还有致密、紧密之意,这和卫阳司体表开合之职也暗暗相合。固,金文为   (盾甲)  (束,缠绕、捆束),表示对盾甲进行某种加强。“固”可以说是防卫的强化,或者说是人体防卫的最佳状态,而《内经》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卫阳作用的潜隐状态,才能使人体防御等各项功能发挥最佳水平,这也是人体防御最“坚固”的状态。因此,如何恢复和保持卫阳作用的“秘”(“密”)或者说潜隐状态也就成了中医养生防病的根本,诊断、治疗的着眼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8 07:21 , Processed in 0.0790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