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956|回复: 3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导航中医药交流群”精彩言论集——2019年5月~2019年9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9-8-5 15:3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泰然居士 于 2021-6-5 16:19 编辑

       导航中医药交流群是本论坛开设的微信交流群,由于参与便利,各类人才的踊跃加入,群里讨论非常热烈,不时有精彩言论出现。但微信群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发言人较多,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还没被看到就已经被顶的看不到了,也不便于保存。
       我将在群里看到的精彩内容收藏了一部分,现转存到论坛,既有利于资料保存,也可以继续展开讨论。当然,由于个人理解偏颇,很多精彩的内容没有收藏,也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把你收藏的内容转存到论坛,以便形成更丰富、完善的资源,供大家分享。


微信群收藏发到论坛的方法(仅供参考):
1、在电脑上登录微信;
2、在手机上把收藏转存为笔记,发送给朋友,可以选择“文件传输助手”;
3、在电脑微信里面打开,复制到word里面;
4、在word里面,首行输入发言时间,发言人加粗、套红;
5、将word里面的文字复制到论坛回帖栏,选择高级模式,这样加粗等效果就不会丢失,最后点击回复即可。

部分会员昵称对照:
老马识途——千秋雪——朱真杰
老教授——中西医融合观——李同宪
JJYYLL——李榆军
太白侠——于建成
TonyLi 济生堂——大光明云
行者——王锡民

点评

仁海中西医已经不是版主了。主要是他打着中医招牌反中医。  发表于 2019-11-22 19:56
很好的动议,支持!  发表于 2019-8-7 04:12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333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1:05:07 | 只看该作者
2019101

阙名:
           

河南同義公医馆     崔雯元
(一)烧山火能除寒

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入之时觉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

(二)透天凉能除热

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若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气自除。如不效,再依前施之。

(三)阳中隐阴治先寒后热

浅而深。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行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

(四)阴中隐阳治先热后寒

深而浅。

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病人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

(五)留气法能破气

伸九提六。

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之。可治藏疲气块之疾。

(六)运气法能治疼痛

先直后卧。

用针之时,先用纯阴之数,若觉针下气满,便倒其针,令病人吸气五口,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

(七)提气法能治冷麻之症

用针之时,先从阴数,以觉气至,微捻,轻提其针,使针下经络气聚。能治冷麻之症。


(八)中气法能除积

用针之时,先行运气之法,或阳或阴,便卧其针,向外至疼痛处,立起其针,不与内气回也。

(九)苍龙摆尾手法补

下针之时,飞气至关节去处,便使回拨者,将针慢慢扶之,如船之舵,左右随气而拨之,其气自然交感,左右慢慢拨动,周身遍体,夺流,不失其所矣。

(十)赤凤摇头手法泻

下针得气,如要使之上,须关其下;要下,须关其上。连连进针,从辰至巳;退针,从已至午。拨左而左点,拨右而右点,其实只在左右动,似手摇铃,左右摇而振之。

(十一)龙虎交战手法

三部俱一补一泻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捻,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捻,凡得六数,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号日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法也。

(十二)龙虎升降手法

用针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捻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转其针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更依前法再施。

(十三)五脏交经

下针之时,气行至溢,须要候气血宣散,乃施苍龙左右拨之。

(十四)通关交经

先用苍龙摆尾,后用赤凤摇头,运入关节之中补泻之。


(十五)隔角交经

用针之时,欲得气相生相克者,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随其疾之虚实、病之寒热,其邪气自泻除,真气自补生。

(十六)关节交经

下针之时,走气至关节去处,立起针,与施中气法,纳之可也。

(十七)子午补泻

补则须弹针,爪甲切宜轻。泻时甚切忌,休交疾再侵。动与摇一例,其中不一般。动为补之气,摇为泻之安。

(十八)子午捣日法

下针之时,调气得匀,以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不已,必按阴阳之道,其症即愈。

332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1:04:15 | 只看该作者
2019930
老树:
@太白侠?阴阳平衡,所指不过就是没有偏盛偏衰,也就是无病状态。
平衡这个物理学或数学词汇,前天学科也常借用,中医借用一下也无妨。
实在您不喜欢这个借用,咱们换上一个 。不需要太深入论述。

换一个表示没有阴阳偏盛偏衰的词汇就是了。

千秋雪:
@李榆军?您说的太好了,太到位了。为您点赞!



331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2019930
千秋雪:
@北丰
其实,自然界的变化都是顺其自然的,并没有明显的,死板的分界线或点。所谓的分界线或点,都是人为的。
譬如赤道,太阳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于是人间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来回变换的中点线叫赤道,但是地球上真的有这条线吗?

33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1:01:07 | 只看该作者
2019930

老教授:
      平衡,如果有人理解为天平的支点,一半对一半,中点,也未尝不可。升降、出入、盈亏、涨落、消息往来、吐故纳新、生命活动等等,都是描述系统内对立双方运动状态的。升降、出入、盈亏、涨落、消息往来,在这种往来运动的时候,必定有一个中间点,必须经过这个中间点,才能往复运动。如果只向一个方向运动,远离中间点,到了一定程度,这个系统就崩溃了。要保持系统稳定、守度,对立的双方必须在中点的一定范围内往复运动。
道物协同的目的是守度,守度,系统才能维持稳定。把守度理解为系统稳定、平衡,也说得通,不矛盾。

泰然居士:
@千秋雪?人体的脉搏,体温  ,血压,体液的酸碱度,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也同时在保持着一定的常数。
这个常数,就是所谓阴阳平衡的指标
————————
您是把这个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当做平衡了。也正如您所说,这个平衡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如呼吸、心率、血压、脉搏,也是随着昼夜、饮食、运动、情绪而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二者并非绝对平衡。比如心率晚上慢一点,白天快一点,这就是阴阳的变化。
再者,阴阳的关系是相向的,不是相背的。
于建成老师说平衡就是对等,一般就是这样认为,如果不是对等的关系,不宜使用平衡一词。
这些您可能认为是小儿科,见笑

千秋雪:
@泰然居士-中医学徒?
您好,谢谢您的回复。您说:阴阳关系是相向的,不是相背的。这句话不确。例如,好与坏,大与小,前与后,明与暗,寒与热。这些阴阳关系您怎么说呢?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老教授?事实上平衡往往不在中点,对不

老教授:
在中点的一定范围内往返摆动。

千秋雪:
@老教授? 在中点的一定范围内往返摆动。


老树:
@老马识途朱真杰?@老教授?阴阳平衡,不需要说的那么玄密。中医理论,其实是很质朴的。
有病,就有阴阳偏盛偏盛,没病,就是平衡。

千秋雪: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老教授?事实上平
衡往往不在中点,对不
———————
所谓平衡,只是相对而言。正像大与小,好与坏,冷与热,高与低等,这都是相对而言。所谓平衡,所谓公平等,都是相对而言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大与小,好与坏。先生,您说呢?

泰然居士:
@千秋雪?
您好,谢谢您的回复。您说:阴阳关系是相向的,不是相背的。这句话不确。例如,好与坏,大与小,前与后,明与暗,寒与热。这些阴阳关系您怎么说呢?
————————
相向就是水火既济,相背就是火水未济

千秋雪:
@北丰?
您好,您说:中点在哪?你是怎么看到的?
这个问题问的好。所谓中点,常常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点或线(这种点和线只存在于理论上),比如水平线,其实大海水面并不是平的。譬如人体的生理体温,并不是固定在36.5,而是有一定的波动范围的。至于每种事物的所谓平衡点或范围,是其本身性质决定的,并不是任意人为的。
譬如人体的白细胞正常值,血液的PH值,这都是人长期观察和测试而得到的。

泰然居士:
大小、好坏好像构不成阴阳关系吧?大为阳,小为阴?好为阳,坏为阴?

千秋雪:
@泰然居士-中医学徒?
对啊,难道不是吗?

于建成:
现代中医之所以概念思维混乱,说不好听的,就是不说人话。总是篡改人类固有概念的定义。平衡,就是衡器即称,两边重量相等的意思,砝码与被称物。中医没有权利和义务去篡改人类固有概念,不然就说不清自己,也没法与人交流。

泰然居士:
@千秋雪?据我所见,好像没看到小、坏为阴的论述,愿闻其详,请赐教!

Ning Chen:
如果阴阳是平衡点,阴阳在左右,则如何解释阴平阳秘和阴阳离厥。

千秋雪:
@泰然居士-中医学徒?
谢谢回复,如果大、好能属阳,那么小、坏肯定属阴。至于根据,就不需细说了吧!



329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58:38 | 只看该作者
2019930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好了,我们准备开始,前面我们学习了许公岩老师关于脉诊的论述,今天我们利用早课时间看一下,他在舌诊方面的论述,希望大家喜欢,明天国庆放假,我们也休息几天,希望大家在假期里陪父母说说话,尽孝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本色,是中华儿女应和的义务,感恩大家相伴。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捕捉患者信息的第一法门。从舌的外在形象上作为诊病认证的依据,并能准确地指明疾病变化的程度和脏腑病理位置之所在。这是我国广大前贤医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地实践和验证的总结。许氏公通过继续探讨和认识对于人与自然在适应及矛盾方面表现出的生理正常形象,更重要的是人在患病之后,舌的形态,色质和舌苔一系列病理的异常与变化有了新的补充。早就肯定舌是心脏开窍外现的地方。《灵枢·经脉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知五味矣。”知五味是通过神经保护机体防止中毒和资取有益饮食营养的具体措施。这个我们要明白。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在《素问·五脏生成篇》又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舌也。”从心脏的血脉运行功能看待舌色与舌质方面在疾病后的变异。唐容川总结了前人这些实践理论,就肯定出“舌为心之苗,而居口中,脏腑之气支配于口者多着于舌”的舌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性,目前仍是中医诊病不可缺少的望诊技术。即近代西方医学也认为舌体的血管神经分布极广,血液的供应尤为充足。有人说:“舌是反映生物体内机能是否发生故障的最好标志。”舌诊作为反映整个身体状态的舌象变化,无论中医西医均有依赖它作为诊断内病外现的手段,不过中医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更为丰富。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首先来看舌的形态
(一)舌体是由一块肌肉所组成,肌肉乃脾之所主,望其形态,可知脾脏之情况。中医认为舌体变化,也与全身肌肉变化是一致的。故望舌形不但能测知肌肉方面的病理,而且据此并与临床其它见证,结合闻、问、切三诊,进行辨证,就能全面地得出精详的病机病理。具体望舌的操作方法,则归纳到它的形色和舌苔几个方面。在舌面上某些局部的病变异常,又能明确指示出属于个别脏器和气血虚实的情况。今天早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第一个,我们看下舌形胀大,这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一种舌态了,多属脾被湿困引起。胀大而红,为脾积湿热;胀大色暗,为脾郁湿久;胀大而淡,为脾虚湿聚。松皱:为胀大不实而空松,舌面上有皱折样之直条隆起,属脾脏之气阴并亏,为久病将复之象。如吐泄急作,则为脱水之征。瘦小:属脾脏之气阴大衰,非体质素亏,即久病缠绵;瘦小而红,为心脾津血并虚;瘦小而淡,为脾肾心三脏亏损。僵硬:乃舌体之动作失灵。主要影响语言及咀嚼动作,属脉络瘀阻。如患温病之高热灼津所致之神识昏迷者,则舌质绛红而僵;若属脑血管栓塞形成之中风不语,必色质如常。颤动:舌体伸缩颤动不稳,多属正气虚弱,虽有时毒热内蕴之实热证亦见此象,示为正不敌邪之势。如舌淡而颤者属气虚;嫩红而颤者乃酒伤;鲜红而颤者,为肝风内动。这个不是一下子能记住的,需要我们多看体悟,最好以纸质笔记记录下来,很多人喜欢点手机收藏,但几年过去了,手机内存占满了,根本没有记下多少东西,没有成长,这不是我们早课的发心。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再看歪斜:伸舌时偏斜不正,如非舌下神经受压或伤损者,多属全身病患所引起之舌肌一侧麻痹所致。常与中风偏枯后口眼歪斜同见。
吐弄:舌体频频伸缩不稳。属心脾热盛者,舌质多为绛红或暗红;若小儿无病而吐弄者,则系大脑发育不全。
卷缩:舌卷缩难伸,乃气血大损,筋脉失养所致。多见于急证脱水之后;或久病肝肾双绝之际,乃为危候。
重舌:舌下突然生出一个肿物,殷红疼痛,乃下颌下腺发炎所致,多属心脾积热,小儿尤为常见。
白星点:舌面生出白点,小如米粒,状若珍珠之晶莹,与舌苔之芒刺不同。属蕈状乳头因病理之情况而肥大,亦称水泡舌,为久病大虚之象;如散见于舌之近根部,则又为温热病之危候。
红星点:乃蕈状乳头增生充血之象,密集于舌尖及前中部,同时伴随舌质绛红,属温毒极盛,津血被耗情势,亦称草莓舌。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再来看紫星点:多属血热病后,舌尖部残存之瘀血点,如不兼任何形证,日久自然消失。
裂纹:分直裂与横裂两种,俱属津血亏虚,部分之粘膜萎缩所致。如系横形散乱而浅,为脾之气阴不足;其深而直裂者,则为心阴亏损,是舌面之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融合萎缩和断裂所形成之裂。
还有剥脱:又名地图舌,乃胃中湿热,食积久阻不去,津液难于布润,部分之舌面乳头萎缩之势。
脑回舌:舌面呈红沟纹,舌体柔软增厚,多属先天形成;或为梅毒所致。若由深裂渐成者,仍是心阴之亏。
镜面舌:舌面光滑如镜,或无苔而不光,均是乳头萎缩所形成,乃津液涸竭,舌粘膜有失濡养之象,多属久病迁延。若舌质红绛,更说明津亏火浮情况;如延久再损及气分,舌质即现淡白,尤属危候;至于部分呈光,或前或后,或尖或根,或边或中均为一脏之津偏亏,许公氏认为这仍疾病发展过程中之暂象,不必为虑。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接下来再看舌质:它包括神(“生气”)色两方面。
1)舌神:舌神主要分荣(神气内含,生机旺盛)、枯(枯暗乏神,精血涸竭)、润、燥四象。荣:舌是肌肉的外现,无病时必须荣活有华色,舌面鲜明清爽,神充内。乃气血充沛,生机旺盛之象,即病亦属轻微。枯:枯暗乏神,与荣活相反,是津血涸竭情况,肌肉失养生机见败,乃危恶之候,病虽未笃,亦应防变。润:舌面润泽,为津血丰满内含,亦非湿润如水之外露。久病将复则先见之。燥:舌面干燥,并非苔如芒刺,乃苍(枯之轻渐)燥乏润,是舌为津血竭,气阴久亏,流畅已失亦属危候。这个好理解不?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还有一种蓝舌:蓝是青之深重,亦静脉回流不畅,属久病趋败情势,或是急性食物中毒造成之心力衰竭等危候。
暗舌:较正常之舌色略暗,虽不如紫蓝色之深,亦为舌上之毛细血管回流障碍之故,乃病久气伤,无力流畅血行,主内伤病延久气虚之象。
嫩红舌:浅红略带紫色,乃玫瑰色之浅者,接近暗红机制,许氏通过临床大量观察,确为素嗜饮酒所致,酒能伤肝,肝伤门脉瘀阻失畅,故舌呈嫩红。
淡白色:淡白无华,为气血亏损所形成,故血难华色,但病情有轻重,气血之亏耗亦有差别,若舌体如常有舌苔者,病轻;舌瘦无苔而枯萎者则属重笃之危候。
瘀斑舌:正常舌色,在舌面或两侧呈有紫斑之点或条块状者名为瘀斑。乃部分色素沉着,为全身瘀血疾病之外现。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舌诊部分如果没有看过丰富舌象的朋友,确实比较难理解,所以我们今天先分享这个舌形、舌神、舌质吧。国庆后我们再接着学习许公岩关于舌苔方面的一些论述,坚持前行,中医路上方有成长,中医临床丰富而有趣,全在用心二字,最后祝大家国庆愉快,陪家人多聊天、农村里现在正是农忙时段,帮家人们做些农活是最开心的事情。谢谢大家。



328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56:33 | 只看该作者
2019929
周现强:
当今流衍的哲学,是西方的平面、线性、显性的说教,而且不知常,把常态说成了失态,把善、转化为恶,并且不能够"有无、善恶、虚实、刚柔"等公度,不能知常达变,只能用于历史中的动乱时期,是短期行为!仅是四维八度、功形同构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面之词,所以不全面、不完整、不圆满,都是一些"角度″的说法,不能"广度"。当今的学仔们,在其教养下,由人才都变成了废材、由聪明变得愚蠢了!特别是学中医的这些学仔们,到如今连模仿能力都欠缺,无法谈对传统中医学的继承了,因为,这些人,都被灌输得没有逻辑秩序,表现的都是逻辑思维冲突与悖论的不成体系。糟蹋了几代人。

千秋雪:
@周现强?
所谓阴阳,就是一对矛盾和差别。所谓平衡,就是生理的人体具有不断缩小这种差别,试图平衡的趋势。

千秋雪: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是为了达到阴阳平衡,而不是为了扩大或保持这种差别。

周现强:
老子曰:"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把"和合生物"、用"对立矛盾"顶替,把自然肯定的存在、用"否定之否定″来否认,把"量效关系″用"质量互变"来说事。所以,当今流衍的哲学,仅是恶作剧,不能用到中医中,否则,是在严重歪曲传统中医!

千秋雪:
人体为什么能保持恒温?血液细胞,电解质成分为什么都有生理指标?

千秋雪:
如果人体没有生理指标,各种差别随意保持和扩大,那还是健康人体吗?

周现强:
@老马识途朱真杰?你夫妻之间成为一个家,总是各存异心、在闹对立矛盾!你这个家还有安宁的好日子过吗?!不纷崩离析才怪呢!

周现强:
人的学识,不能脱离不接地气的日常生活,连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怎么能说到位中医博大精深的原理呢?!否则,都是在脱离实际的鹦鹉学舌。



327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55:22 | 只看该作者
2019929
泰然居士:
周老师的观点试分析如下:阴阳在人体主要在心肾两脏,心为火属阳,肾为水属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但不是阴阳平衡。如果阴阳平衡了,就没有升降出入,也没有生长化收藏了
也就是周老师说的阴阳要有梯度

泰然居士:
四季的更替也是阴阳消长的过程,如果阴阳平衡了,也就不存在四季变化了

泰然居士:
在医理上我认为阴阳也不是平衡的,不是说平衡这个词西医用了中医就不能用了。
心肾、四季只是阴阳不平衡的一个表现方面,阴平阳秘的状态也并不是阴阳平衡

千秋雪:
@泰然居士-中医学徒?
如果不需要阴阳平衡,为什么还要有四季冷了热,热了冷的季节变化?
如果地球上没有了四季变换,热了就一直热下去,地球变得高温像太阳上一样;冷了就一直冷下去,地球变得像海王星一样,如此那地球上还会有人类吗?

泰然居士:
@千秋雪?二者不是互相交替吗?那样不成阴阳离绝了吗?

于建成:
@千秋雪(老马识途)?千总,平衡是不是对等的意思?不是,请使用别的词儿,因为世人对平衡的定义就是对等的意思。是对等的意思,怎么与消长转化不构成矛盾?

千秋雪:
@太白侠?
所谓人体的阴阳平衡实际上只是一种运动的趋势,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因为总是不平衡,才会不断地去追求平衡。

于建成:
@千秋雪(老马识途)?理解。不过,这样的表述很不规范,难以自洽。

千秋雪:
人体的脉搏,体温  ,血压,体液的酸碱度,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也同时在保持着一定的常数。

千秋雪:
这个常数,就是所谓阴阳平衡的指标

千秋雪:
@太白侠?谢谢理解



326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53:33 | 只看该作者
2019929
淄博延强医院 黄衍强:
学习了脉诊,长知识了,谢谢各位大家的奉献。以前我写一短文,与各位同道分享。
脉诊者寿
人能静心,血管放松,血流暢通,有益健康。然作为医者,读书苦,工作忙,生活累,如何静心?自己悟出,如果把明代李时珍的脉理与当今甘肃中医学院李少波教授创编的”真气运行法”相结合,既能为病人测诊,又能静心,实一举两得,下面简述之。
李时珍在他的四言脉诀中讲到“调停自气,呼吸定息,一息四至,平和之脉”。就是医生为病人测脉时,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气息,静下心来,有规律的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息。按照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8次,即18息,乘以4为每分钟72次。现代医学认为,正常人的心率每分钟为60-90次,其平均值为75次。古代的人没有手表,从以上计算的结果古今基本上是吻合的。
真气运行法中第一节“呼气注意心窝部,不呼不想”。要求舌顶上腭,吸气时随意,呼气则细、长、慢、均,自己的耳朵听不到自己呼气的声音。如此反复练习,久之心口窝发热,第一步功法练成。第二步以同样的方法呼吸,但呼气意念的位置到了脐下丹田穴处,久之此处有热流及左右上下气泡滚动的感觉,说明第二步练成。如此再进行第三、四、五步的练习。如此长期坚持,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
在健身的同时我体会到还有以下的好处:一、因为测诊的时间长,显得非常敬业,病人普遍喜欢,拉近了医患关系,从而避免医疗纠纷。二、从量变到质变,脉诊技术能够不断提高。黄衍强2015.5.6日初稿

325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52:41 | 只看该作者
2019929
阙名:
届全国名中医张西俭先生脉论连载(一)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医原创梁山泊 作者 西湖散人
脉象补充
脉象特征除二十八脉之外,在临床实践上还可以发现一些脉动之象,这些脉动之象往往与二十八脉结合,并不单独出现,也不少见。
1.郁象
脉体扩张和回缩时幅度受限,有一股内力抵抗脉道的张缩运动,从而在指下产生一种脉道运动郁束的感觉。
脉象显郁其原因必定是气机郁束,常因寒、热、痰、瘀、毒等内外病邪造成气机张缩受限,是气郁失畅的脉象反映,比较容易与弦、紧、满、涩、实、迟、缓等脉并见,也可以在细、沉、滑、数甚至浮等并见,产生郁细、沉郁、郁滑、郁数、浮郁等脉象。
2.满象
指下呈现饱满浑厚之象。满象的出现与脉道内脉质的稠浊和充盈偏多有关,所以属于痰浊太甚之象,而且往往挟有热邪,在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糖症、肾衰竭等病患中较易出现脉的满象。
3.
脉象边线不清晰称为糊。常与滑、满并见。糊脉的产生与脉体松弛相关,在兼滑兼满的条件下,脉体圆钝又有较松软,则指压下脉边钝软不清晰,而呈模糊之象。凡是糊滑、糊满,必痰浊或湿浊内盛;而糊软脉则与气虚生湿蕴痰有关。
4.亢象
诊者指压患者寸口脉,可明显感觉到脉道内脉气上冲的动力,这股力在指压力量由重转轻、脉位由沉移浮时,会紧随诊者的指面上升,脉力大而脉幅高,呈脉气亢张之势,故名亢象。
亢象的出现由脉气过张所致,与火旺热盛有关,如肝阳上亢、肺胃气盛等等,多伴滑数、弦数、洪滑等脉出现。常见于热病、高血压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病患。亢阳易耗气伤阴,久病之体所出现脉之亢象可伴见虚象,即在亢中存在一定的空虚少力感,这种有力之中兼无力的脉象称为虚亢,反映虚实并见的病机特征。
5.劲象
诊者指压逐渐加大时,明显感到脉道内的抵抗力,而且脉体较为坚实。与亢象不同,劲象在诊者指压放松,指位上移时并无脉力上追的状态,与亢象比较,张力不明显,只是强劲的抗压力(耐重压)。
劲者脉气有力,为阳旺过盛,其脉体、外质多较坚厚,显示痰瘀结滞、气机内郁的存在,因此劲脉的出现反映阳气郁旺与痰瘀结滞并见的病机变化,邪毒结滞体内也易出现劲脉。
劲常与弦、实、牢、满等脉并见,易见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肿瘤、糖尿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等病患中。劲与亢可并见,称为亢劲,是阳气过旺,痰瘀阻络,气机活动既张盛又内郁的反映。
6.气点气团
在寸关尺、浮中沉任一部位或多个部位,出现点粒状其边界相对清晰的脉气,称为气点。出现边界清晰呈团粒状脉气者,称为气团。气点较小,气团较大,但两者并无严格区界,形态细小,指下略感尖锐者作气点认定,反之形态较大,指感圆钝的作气团认定。两者的病机意义一致,仅反映病变范围大小不同而已。
气点气团的质地有濡滑、满浊和坚硬三种,凡质地濡滑的气点气团都表示相应部位的脏器经络有气火的升发和壅滞。
如某例急性颈椎间盘脱出,左神经根压迫症患者,整个左侧颈、肩胛、肩头及上肢均剧痛难忍。诊其脉两寸部气团上突,以左寸尤其圆大突出,质滑盛不实,知风火上壅左侧肩颈,脉络不畅,予大剂白芍(50g)合甘草10g收敛上壅之气火,辅以祛风通络清热之味,服药3日,痛势见缓,服药1周,疼痛大减,服药半月,其痛若失,其寸部气团也随病情的好转、痊愈而逐渐变小至消失。
如果气点气团质地坚牢不移,则应疑其痰瘀或痰毒内结,需先排查相应上、中、下焦有无肿瘤或结块的存在,排除后再查其他疾病。
气团质地满浊壅盛者大多反映相应部位痰浊壅滞,易见于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证、肾衰竭等病症中的脏器病变,如脑、心、肺、肾之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局部瘀阻失畅等等。但痰毒结滞导致周围局部组织并发炎症者也可出现这种性质的气团(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呈气点出现)。
如一例女性右下肺中央型支气管肺癌伴空洞、炎症患者,其脉左侧沉细弦劲,右尺沉,指示肝气郁亢之变,询病史患有多年高血压病;右寸关则浮滑亢盛,右寸后部近寸关之间可触及一气团,质地满盛,指示右下胸内存在浊毒壅滞,与其右下肺恶性肿瘤和伴发空洞炎症相符,该处肿瘤空洞坏死和炎症都是痰浊瘀毒聚集的病变;患者右寸关脉气虽盛,重压下底气不足,又为气阴两伤之象,所以如此,由肝阳素亢、癌毒相加,两邪合伤之故。
如气点气团位于中、沉位较深者,反映病变较深。气点气团时有时无,则多为风火。但气点气团的出现只直接反映体内相关部位气火痰瘀毒邪等因素聚集,局部气血不畅或张动的病机,而绝不能根据气点气团直接主证何种病证,否则不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因为同一种病机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从而表现有异病同脉的现象。反之,以冠心病为例,有的病例在寸脉后部或寸关之间出现满或小坚的气点气团,但也可以呈现寸脉的细郁弦涩,此即同病异脉。
气点气团所反映的病位判断,大致按“脉诊思考与主张”中提出的寸关尺、浮中沉的三焦脏器分位推论,但人体是一个整体,阴阳气血的气机活动具三维全身性质,由于气机升降出入的复杂性,未必寸部的气点气团就只反映上焦的问题,关部只反映中焦胆脾胃的问题,下焦只反映肝肾盆腔和阳明大肠下肢的问题。
有时候下病会出现上位脉的异象,上病出现下位脉的失常。如笔者接诊多例双侧卵巢癌患者,其癌块居下,但每当加重复发,则先有寸部气团出现。其寸部气团只反映有气火张动于上焦,但其来源于下焦的毒火,是下焦毒火的上浮上炎所致。如果将这些病例的寸部气团判断为上焦病变显然是错误的。不过气火上炎作为这些病例病机的一个因素,虽不能直接主病,但有辨证论治上的价值,反映患者的癌毒所致气机活动具有升发的特征,是癌性活跃的反映,治疗上应有相应的考虑。
7.沉陷
8.浮势沉势
9.边脉
10.反关脉
11.双歧脉
“沉陷、浮势沉势、边脉、反关脉、双歧脉”内容从略。
《张西俭脉论脉案集》连载(二):诊脉规则与指法
原创: 西湖散人 中医原创梁山泊 2018-02-28
诊脉规则与指法
诊脉规则
诊治规则指诊脉时的注意要点,将其奉为规则,有勿以浅显而疏忽之意。
《黄帝内经》虽成书于秦汉年代,总结的是自西周至秦汉的医学知识,但对于诊法的认识已比较全面,其中“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这是诊脉规则核心的要点。
为达到“虚静”的要求,患者应该在诊脉时保持安静,临诊强调“诊脉为先”,先不进行问诊,医患双方先不必对话,医师务必高度集中精神,使指感与患者的脉动相融,时间不少于3分钟为佳。《黄帝内经》要求的“诊脉常需五十动”,在实际操作中时间仍然不够。
达到上述这样的诊脉境界,有利于产生对脉动的一种难以言传的意会,而这个意会对病机的分析和判断是有价值的。许多善脉者以此为术,但无文字传承。以往学习者欲求具备这样的技术,以实现医者神思通过手指与患者脉象相融,需日久乃成。
此外,患者的脉象信息有时仓促之间反映不全,需二次三次反复切取,前后对比才能被全面掌握,从这个角度讲慢郎中比快郎中聪明优秀,或者说执业态度更认真,而认真、细心也是诊脉的重要规则。
脉诊的认真要求还体现在正确布指,成人以桡骨茎突为标志,将中指正对桡骨茎突的关脉,食指与无名指自然旁切寸和尺脉,幼儿则以二指或单指,仍以桡骨茎突为关脉之界,上下滚滑以诊寸和尺。这种布指看似简单,却是正确了解与脉气变动相呼应的三焦脏腑的气机变化唯一的布指方法。走形的布指,三指所布已非正确的寸关尺位,其指下所感也非正确的三焦脏腑的气机信息。所以布指切脉事简而义重,需认真操作。
指法五式
脉诊中手指的切取动作要点叫指法。文献上记载的寻、按、举为常述的指法。如滑伯仁《诊家枢要》:“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此外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推而外之、推而内之、推而上之、推而下之的说法,以及《文魁脉学》加诊脉之内外侧的要求,需补充推、滚二式,指法应以“寻、按、举、推、滚”五式为法。
举法:轻触浮取。
按法:加力重取沉取。
寻法:指力在举按之间,指位在浮沉之间移动切取。
这三式需反复往返比较,目的是辨别脉道浮沉之间的脉动特征。
推法:在举、按、寻操作过程中,手指在寸口桡动脉上进行寸尺之间方向的轻微移动,可了解脉道中气血由尺至寸方向细微的脉动态势。以及寸关尺各位点在推取中的变化,如推动中、下位脉的脉力重于上位,说明下位脉之气盛,反之则说明上位脉气盛而下位脉的底气不足。
滚法:即手指切压患者脉道时,作左右横向的轻微滑动,目的是诊察脉道两侧边的脉动情况以及脉道的质感。脉道两侧边的脉动多数情况是一致的,但有时会出现差别,需滚法感知。
以上“举、按、寻、推、滚”五式本质上是指力与指位的变化技术,之所以脉诊要运用这指法五式,系指法五式基本上涵盖了寸口脉上下前后及横向的脉道三维空间的切诊,从而可以了解人体阴阳气血、邪正虚实的三维气机活动信息,所以是比较全面的指法,应该每诊皆作。
前述脉诊需反复,故指法五式常不能一遍完成,诊者宜耐心反复切取多次,更换指法,以减少疏漏之处。在脉诊中,诊脉完成后进入望、闻、问诊阶段时,因为疑虑产生,又反过来重新举、按、寻、推、滚者也属必要。后诊的认识与前诊一致或者后诊否定前诊的情况都是可能的。
《张西俭脉论脉案集》连载(三):脉诊指法要点
原创: 西湖散人 中医原创梁山泊 2018-03-11
指法要点
指法操作程序
时间分配先平均后重点
指法五式的操作开始应当均衡运作,才能产生不同指法下的不同脉感。不同脉感主次不一,为保证无误,应当转过来对于感及重要脉感的指法侧重验证,反复比较,所以各指法运用在时间分配上有一个先平均后重点的过程,相当于先全面后重点的操作。
范围分配先总后细:从指法运用范围的角度,分为总摸和细切两种。
总摸:不问寸关尺,只在浮中沉位之间作大概的总的切诊,目的是了解脉动总的特征。
细切:按左右手、寸关尺、浮中沉共三部九候18个位点一一切取,掌握各位点的脉动特征,目的在于认知脉动的细部特征。
指法运用宜先总后细,这与指法分配时间先平均后重点结合起来,等于是由面到点的排查过程,具有程序合理、容易发现病脉和脉动的气机特点,少发生和不发生遗漏。再结合指法运用的多次重复验证,则误辨的可能也将大大减少。
变动指力观察上下位的脉动变化
指法五式的运用在视觉上有二种,一种是对寸关尺各位点上的各手指的指法各察其象,即食指指法察寸脉,中指指法察关脉,无名指指法察尺脉。另一种则是在一个手指指法的作用下要观察的是其上下位的脉动变化。
例如脉象总切为濡滑,濡主气血之虚,滑主气血之旺,则两者的相兼病机重点在哪里?可将各指分别加压至脉气绝止,在此条件下,视其下位脉有何变化。如果将关脉压至几绝,尺部无名指稍稍松开,此时如感到尺部的脉气明显增强,以致形成一股气团撞击切压关部中指的指边,则说明关部以下的脉气是旺盛的,总摸所见濡滑脉的滑象,与尺部脉动变化相对应,印证了下焦存在内热实邪,此当为病机的重点。
又例如对某一位点施压,则其上位脉的脉力脉势立即明显下降,说明脉气无力,不能抵抗某指位的加压。反之在下位脉加压的条件下,其上位脉脉幅虽变小,但内力仍强,呈郁而有力之象,则表示脉气的强劲,对指压有较大的抵抗力,故脉道中的气血,仍可在指下与脉底之间的缝隙挤冲至上位。
变动指力并观察上下位脉动的变化,是延展脉诊的视野,有利于发现脉气、脉质变化的重要信息。
关注脉动的过程变化
在切脉过程中,先后脉象或一致或有变化,一致者反映脉气变化稳定,病机因素相对单一。
但有时切脉之初与切脉后期的脉动现象不一致,如最初切脉时浮滑有力,时久之后在寸关尺三部或关尺部脉力转弱,则切脉后期的弱象是其元气虚惫的反映,而切脉初期之浮滑有力,乃元气虚弱失持,容易在某种刺激下,如最初面对医师时心理紧张,或脉道初受压时的应激反应,从而发生虚性张动的变化,其人病机当为气虚火浮。
反之,如初切脉时,脉力欠振,切脉时久,脉力增强且经久不衰,这是阳热内郁的原因,因郁而脉气外达不利,故初取其脉有不振感,但切诊时久后,其郁阳之力渐渐涌发,则脉力会增强。
总之脉诊指法虽只有五式,但在运用上有时间、范围、脉位、指力以及过程等变化,使脉诊技巧的应用丰富多样。换言之,对脉象的审视,并非仅限于知道所切之脉为二十八脉中的什么脉,还应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作分析、比较、综合的观察,切忌孤立看待二十八脉,务必记住,脉动的一切皆含信息,脉动的一切皆应关注,指法运用的目的是尽可能齐全、真实地收集脉动信息。

32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49:47 | 只看该作者
2019929
阙名:
譬如,板蓝根,用它清热解毒,就是中药。
如用它消炎杀菌,它就属于西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1:53 , Processed in 0.0702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