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早期针刺健侧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22 11:3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早期针刺健侧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
李仁德、宋镇星 (贵州省瓮安县中医院,贵州, 550400)
摘要 认为面神经麻痹的病位主要在面部阳明经脉,病机为风、痰、瘀阻络,病性属虚 实互见。临床遵循"虚实补泻"原则,采用配穴针刺配合中药治疗70例,并与纯中药治疗对 照观察60例。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57%,对照组为93.33%,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为85.71%,对照组为53.33%,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针药并用对该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主题词 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针药并用
  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炎症性病变,若不及时治愈,将会留下顽固的后遗 症。笔者从1995年~1999年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70例,取得满意效果,并与单纯中药治疗60例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130例,其中男62例,女68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35天。临床根据眼睑闭合不全与鼻唇沟歪斜程度判断病情:以眼裂约2mm,鼻唇沟歪斜4mm为Ⅰ度,计49例;眼裂约4mm,鼻唇沟歪斜8mm为Ⅱ度,计68例;眼裂约6mm,鼻唇沟歪斜10mm为Ⅲ度,计1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70例,男33例,女37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35天。其中病程7~14天者,28例,15~28天者32例,29~35天者,10例。病情Ⅰ度23例,Ⅱ度39例,Ⅲ度8例。 对照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28天。其中病程3~14天者,33例;15~28天者,20例;29~35天者,7例。病情Ⅰ度26例,Ⅱ度29例,Ⅲ度5例。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针刺手法配合中药治疗
  (1)针刺取穴:瞳子髎、颊车、下关、地仓、风池、合谷等双侧(随症健侧可少取1~2穴)。针刺方法:采用毫针、迎随补泻法进针,斜刺约1~3cm,得气为度。泻患侧:诸穴针刺迎经 疾进,得气后可留针10~20分钟,其间施行捻转手法2次(大指向前右转),徐出针,开针孔 。补健侧:诸穴针刺随经徐进,得气后可留针10~20分钟,其间施行捻转手法2次(大指向后左转),疾出针,用酒精棉球压针孔1~2分钟。气血虚者不留针。每日行针1次,7天一个疗程,休息1天,续下一个疗程。 若治疗2周无明显效果者,应加长留针时间及加强捻转力度,以提高疗效。
  (2)中药基本方 全蝎12g、白附子8g、僵蚕8g,共为末冲服,党参30g、茯苓12g、当归12g、赤芍7g、牛膝7g、防风12g、桂枝7g、生姜10g。若兼风寒者加羌活10g、细辛3g;兼风热者加菊花12g、白蒺藜15g、气虚加黄芪30g、血虚加熟地15g、白芍15g、痰浊甚者加地龙12g,蜈蚣1条;血瘀甚者加丹参15g、川芎7g。 煎服法:上方头煎加水500ml,煎取药液300ml;二煎加水400ml,煎取药液200ml;三煎加水300ml,煎取药液150ml。三煎药液相混,1日1剂,温服,每次用药液吞服上药末约4g。
  2.2对照组单纯采用中药治疗,具体服用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治疗6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外观正常,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活动自如,大说大笑也无口眼歪斜, 追访一年未见复发;显效:面部症状明显改善,眼睑闭合,大笑时可见轻度口服歪斜;有效 :面部症状基本改善,眼睑闭合不紧,大笑时口眼歪斜;无效:经6个疗程治疗后与治疗前 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稍有改善者。
  3.2治疗效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照情况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70    60(85.71)   7(10.00)   2(2.86)   1(1.43)   98.57
     对照组    60    32(53.33)   13(21.670)  11(18.33)  4(6.67)   93.33  
  
  由表1可见,治疗组70例患者的治愈率为85.71%,纯中药对照组60例患者的治愈率为53.33 %,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治疗组7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8.57% ,对照组6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说明针药并用,治疗面瘫的治愈率明显优于纯中药组。而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4.典型病例
  田××,男,62岁,退休教师,1997年5月6日诊。主诉:发病前1天自觉面部肌肉、眼睑有不适感,次晨他人发现口眼歪斜,曾用多种民间方法与西药注射治疗4周未见好转,故来我院求治。现症:口角歪向左侧约12mm,右眼睑外翻,眼裂约8mm,迎风流泪,不能闭合,额上皱纹消失,右面部板滞,麻木,鼻唇沟消失,语言欠清晰,口角常流口水,咀嚼无力,鼓腮漏气,神情不振,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缓而滑。证属"痰瘀阻络"。 治以"行气活络,涤痰化瘀"。针刺取穴:合谷、风池、颊车、下关、地仓、瞳子髎(均双 侧),每日针刺一次。治则"泻患侧,补健侧"。针刺方法:采用迎经先刺患侧诸穴,针斜 刺疾进,得气后留针,即随经针刺健侧诸穴,针斜刺徐进,得气后留针:双侧均留针30分钟 ,施行稔转手法2次:患侧针徐出开针孔,健侧针疾出用酒精药棉压穴孔1分钟。药用:全蝎12g、白附子8g、僵蚕10g(共为末冲服),黄芪30g、当归12g、赤芍7g、牛膝7g、菊花15g、白蒺藜15g、防风10g、地龙12g、桂枝6g、生姜10g。每日1剂,按煎煮方法服用。经3个疗程治疗后,面部症状明显改善,眼睑可闭合,大笑时可见口眼歪斜。继续采用前法,针刺去穴瞳子髎、风池,留针20分钟,中药方去菊花、白蒺藜、地龙加白芍15g、熟地15g,服用前法,续治3个疗程而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5.讨论与体会
  面瘫属于中医风中经络范畴。其病发生多由面部阳明经脉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外邪乘虚而 入,走窜脉络,痹阻经气,肌肉脉络失于濡养而致。或由面部肌肉脉络内蓄痰浊,经脉瘀滞 ,继受外邪侵袭,营卫失调,阴阳偏颇,经隧不利而出现拘急,缓纵,口目 run动,口眼歪斜 等症状。因此,笔者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面部阳明经脉,病机为痰瘀阻络,病胜属虚实互 见。 本文中药重用黄芪、党参等益气活脉,行气通络;当归、白芍等养血濡经;牛膝、川芎等活 血化瘀;防风、桂枝、菊花、白蒺藜等疏风散邪;白附子、僵蚕、全蝎等涤痰逐痹,诸药合 用共奏益气养血,通经活络,涤痪祛瘀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当归、川芎、牛膝、 白附子、全蝎等具有扩张肌体周围血管,兴奋神经末稍,改善组织代谢等作用。 临床遵循:"虚实补泻"原则,故辨治选用颊车、下关、地仓等面部经穴为主,直接涤痰行 瘀:配瞳子髎,风池疏风散邪,合谷行气通经,助面部诸穴通痹除邪。以上诸穴同取双侧配合针刺手法,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从而调节整体,疏通局部,有利于加快面神经功能恢复。针刺采用随经脉走向逆顺斜刺,结合迎随、徐疾、留针、稔转等补泻手法同施,以泻法夺其邪实,使邪气疏泄,以补法济其不足,则正虚转实,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泻患侧:诸泻法同用,能通过针刺手法的刺激作用,鼓动气血运行,活络通痹,从阴到阳,促使风、痰、瘀邪随经气运行而自除。补健侧:诸补法同施,鼓舞气血运行,濡养脉络,调和营卫、助患侧通痹祛瘀之效。双侧针法配合施治,具有加快局部水肿吸收,改善微循环障碍,调节面神经整体功能平衡的功效。 结果表明针药并用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纯中药治疗对照组。故我们认为针刺手法配合中 药应用可充分发挥两者双重效应的优势,提高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是单纯中药治疗无法 比拟的。治疗中还发现,针药并用治疗面瘫,能使多数重顽患者在6个疗程内治愈或明显改 善。若中药治疗未愈患者再采用针药并治方法治疗,多数患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认为 针刺手法与中药并用,应作为治疗面瘫的首选方法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23:34 , Processed in 0.0596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