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取象比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7-6 19:1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取象比类 编辑  讨论



什么是取象比类?就是在研究万事万物在相互联系作用时,从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组事物取出自身状态、运动变化的性质“象”,然后“比类”将万事万物按照自身性质分别归属到原来取出的性质所在的项目,来研究它们的相互作用。
2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19:20:51 | 只看该作者

内涵与特征

编辑

中华民族的意象思维在古代得到特别的发展而早熟,《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象”字有三重涵义: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现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见的物象和虽肉眼无法看见但可以感知的物象;二指摹拟的象征性符号,如卦象、爻象;三指取象、象征,为动词意。“意”是“象”所象征的事物蕴涵的特性和规律。《易传·系辞传》说:“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庄子·天道》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所谓“意象”就是经过人为抽象、体悟而提炼出来的带有感性形象的概念或意义符号。就“象”与“意”的关系而言,意为象之本,象为意之用;象从意,意主象。意象思维的含义在于:在研究万事万物在相互联系作用时,从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组事物取出自身状态、运动变化的性质“象”,然后“比类”将万事万物按照自身性质分别归属到原来取出的性质所在的项目,来研究它们的相互联系作用。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渗透到《内经》中,成为中医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取象比类的内涵

什么是取象比类?就是在研究万事万物在相互联系作用时,从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组事物取出自身状态、运动变化的性质“象”,然后“比类”将万事万物按照自身性质分别归属到原来取出的性质所在的项目,来研究它们的相互联系作用。

(二)取象比类的特征

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整体、分类而不是找出不可再分的单元元素

这迥异于西方还原论科学找蛋白质、胰岛素、细胞、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夸克的寻找不可再分的单元元素的行为。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六十四卦、气和质是最基本的分类,之后无论有什么新发现,这种分类都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被推翻,而只会随着实际需要分得越来越细。就比如《伤寒杂病论》,不正是随着治疗东汉末年伤寒的需要,将六经辨证分得比《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更细,讲了许多内经没有的内容吗?

西方科学的特点是这样的:十九世纪的解剖学著作不能用作现在的教科书,探寻万物原理也不可能从老祖宗那里找答案,而中国传统科技的《易经》等由取象比类产生的事物却非但不会被推翻,而且亘古弥新,永远都能用作指导。因为西方科学力图寻找最简单的成分来描述宇宙规律,而整体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很难全部掌握枚举,一般只能掌握一部分,并不能完全准确说明宇宙规律,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经常是今天发现了某些部分规律,明天又发现了另一些可以得出相反结论的部分规律推翻了今天的结论,而且即使完全掌握了,推演起来也会相当麻烦,而中国传统科技每一种分类标准都是万事万物、整个整体通用的,如取象比类直接取出万事万物、整个整体共有的“象”,不论再发现什么,这个分类标准、象都是通用的,自然日后无论怎样细化都不会被推翻。打个比方:南北朝时北齐的第一任皇帝高洋少时勇毅聪慧,老爹高欢有一天想试试六个儿子的才干,拿出一团乱丝让几个儿子理清,诸子皆束手,唯有高洋上前抽刀就砍,说“乱者须斩”,颇合老爹心意。西方科学就如同一根根理清乱丝的诸子,得出结论很累,又经常犯错被推翻,中国传统科技则如同快刀斩乱麻的高洋,方便快捷而且永远不会被推翻。

2.注重联系作用

比如五行,《尚书洪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样,万事万物都可以按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性质归属到水火木金土五个项目中中,以研究它们的相生相克,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方法的运用

编辑

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内经》中有广泛的运用。

1、运用取象比类法建构藏象理论

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藏象理论的形成,《素问·五脏生成论》提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的原则,王冰注释:“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张介宾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类经·藏象类》)根据五行之象,《素问·金匮真言论》从直观经验入手,按照功能行为的相同或相似归为同类的原则,将自然界和人体分为五类,然后发掘出蕴涵于“象”中的深层的藏象理论。首先,以五行之象类推五脏的功能作用。如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其次,以五行之象类推五脏外合体窍、通于天气的理论。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如心脏,其基本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脉,宇宙万物中的赤色、徵音、火、夏、热、南方、苦味等均可归属于心。

2、运用取象比类法认识疾病的状态和表现

中医重“证”不重“病”。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如眩晕欲扑、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善动的风相同,故可归为“风证”。又如,中医从体表五色和不同器官组织的改变所归属的五行,以诊断五脏的疾病。如“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3.运用取数比类法说明生理病理现象

《内经》所取之“数”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象”,它并不偏向于定量,而是偏向于定性。取数比类是以易数表示“象”的意义,并通过易数推演事物变化规律的方法。易数主要有卦爻数、干支数、五行生成数(即后世所谓的“河图数”)和九宫数(即后世所谓的“洛书数”)。《素问·金匮真言论》用依五行生成数图中的成数五、六、七、八、九配五脏的肝、心、脾、肺、肾,肝木成数为八,心火成数为七,脾土成数为五(十),肺金成数为九,肾水成数为六,说明“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整体联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及数的生克胜复之理阐释五运六气的常变规律。《素问》运气七篇用的是干支之数,通过取数比类推测六十年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人体疾病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人体发育与生殖基数的女七男八,即阴阳进退之数。此外,《内经》中“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阴“三”阳、“五”运“六”气、“五”轮“八”廓、“六”淫“七”情、“三”部“九”候、“八”纲辨证、“八”法、“四”气“五”味、“五”腧穴、“八”会穴,等等,均是运数思维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取象比类作为人类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历来就具有很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类比,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由此推彼,触类旁通,去认识和发现新的事物。医家们在医学实践中运用这一思维方法,发明了不少新的诊疗方法。但是,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的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过于注重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共同点和相似点,忽视了不同事物的特性和不同点。如果所推导出的属性恰好是它们的不同点,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必然是错误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9:23 , Processed in 0.0520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