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9 02:47 编辑
炎症这个词,是西医的核心概念,指血管系统的防卫反应,现在已经成了大众词,可是它并非历史上的中医词汇,而是从外输入的。
据现代人考证,“炎症”一詞,首见于見於咸豐七年﹝1857﹞合信(Benjamin Hobson, 1816-1873)與管嗣復合譯的《西醫略論》: “若身體間,一處不安,其處血運流更急,微絲管發大,血內之輪,疊聚而至,愈聚愈多,遂壅塞於管徑之內,此管被停血所逼,血內明汁肉絲等物,滲出管外,積聚肉中,其肉漸紅漸腫,漸覺熱痛,名曰炎症。﹝西國方言曰炎法美順,譯為炎熱之意,故名曰炎症﹞……” 所謂“炎法美順”,即為英語inflammation的音譯。合信為英國人,管嗣復為江寧上元人,江寧話“炎”字唸﹝in﹞,“炎法美順”這個音譯詞,很可能就是管嗣復按自己的方言譯的,就猶如林紓﹝1852-1924﹞按自己的福州話譯Dumas為“仲馬”一樣。“炎法美順”縮略為“炎”。 據《西醫略論》所說,身體中可引發炎症的部位極多,除了外體,內體器官亦有機會受到感染而發炎,概言之,肝、心、髀、膀胱、肺、喉嚨、胃、舌、眼、腸、腦等都是。發炎這一概念在中國人的醫學觀念中是不曾有的,《西醫略論》詳細談到各種炎症的徵狀,如“……症在肺,則呼吸咳嗽皆痛;症在喉嚨,則失音氣促;症在胃,則食物嘔吐;症在舌,則腫痛不知味;症在眼,則矇矓赤痛;……紅腫熱痛,四者不必全見,但見二三,少久者即當以炎症論也。” 這是“發炎”這個病理概念在漢語裡第一次的論述。”
炎症是临床常见的情况,发炎这个概念在中国人的医学观念中真的不曾有么?中医历史上又是怎么认识炎症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