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67|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融合观:中医的发展必然是西医中国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0-29 14:3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般认为,自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科学及医学相继传入中国,此时,“中医”这个概念才真正出现,才有了中、西医之分,随着西医学在中国逐步传播与发展,开始了中西医汇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倡中西医结合,合二为一,建立一个新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本意是以现代科学破解中医,结果适得其反,形成对立。特别是上世纪后期经历了40多年“证本质研究”的失败,证明了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此路不通。中西医结而不合,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上世纪末,有识之士提出来中西医融合的概念。以官方正式文件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来源于:2007,1,11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的《3.战略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2016年12月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说:“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在这个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医理论始终没有被西医替代。中、西医经历了汇通、结合、融合三个阶段,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西医融合在理论界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同,只是没有找到途径与方法。
         我们经过40多年的学习、实践、理论探讨,《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发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拉开了中西医融合研究的序幕,之后相继发表了10余篇论文,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三本书,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融合,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痰证与炎症的融合,瘀血与血液凝固的融合,水气病与水肿的融合,水饮与第三间隙积液的融合,脾主运化与物质代谢的融合。已经把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的《伤寒论》、温病的全部内容,《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内容、《内经》中的部分内容,与西医实现了融合,基本上完成了临床诊断与治疗层面上的融合。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已经找到了途径与方法,在理论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医的发展有其自己的固有规律,也必须服从客观世界发展的总规律。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从来都是开放的,历史证明:世界各地的交往,融合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西域、南洋各地的药材传入中国,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医把其中有用的、正确的东西统统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中医理论更加完整,系统。中医发展的历史,就是阴阳五行与中国古代医疗实践的融合,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中医也会把唯物辩证法,系统论,西方科学,西方医学……一切有用的东西统统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阴阳五行与现代哲学、现代科学的融合,中医与西医的融合,即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把西医解构,融入中医理论的框架内,形成一个融合的新理论,形成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这就是中医现代发展的规律,或者说西方科学、西方医学中国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且间接地影响了中医的发展进程。解放后,全民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使得中医的阴阳五行、辨证论治与唯物辩证法不期而遇,使得中医理论的发展超越了西方机械唯物论,而进入现代医学范畴。把中医的发展纳入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纳入到科学技术发展、医学发展的全过程中,医学发展依赖于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科学技术的发展,每一个社会形态,社会意识中都有相应的医学理论;医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形态都具有时代的烙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实现西方科学、西医中国化的决心与信心,“中西医融合观”就是第一个成果。
          中西医融合的最高层次是哲学层面的融合,这个任务单单依靠医学界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不仅仅是建立一个高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的是中国古代哲学、现代哲学的融合问题,他帮助了中西医融合观解决了哲学层面的融合,中西医融合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如果中西医理论体系能够实现融合,这个事实足以证明了中国古代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唯物辩证法能够融合,也就是现在的说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医学领域内也是正确的。中医的发展必然是西医中国化,中西医融合,除此而外,别无他途。

          融合观是世界观,是中西医、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方法论。融合观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建立了一个顶层设计,坚冰已经打破,壁垒已经摧毁,道路已经开通,胜利就在面前。
           “名与实”之辨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急剧变化,出现了事物的称谓及其所指事物之间的矛盾。许多旧的名称未变,而它所指的事实已经变了,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一些新的事物尚无公认的称谓。这种"名实相怨"的现象,反映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意识形态落后于社会现实的情况,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为建立大一统理论做准备。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转型、过渡时代,知识大爆炸,大数据时代,旧概念不能容纳新的事实,旧概念的定义被冲破,概念的新定义还没有出现,人们无所适从,不知道概念的确切定义是什么,概念混乱,即“名与实”不相符合,急需要规范概念,建立统一理论体系的伟大时代,一个进行概念、理论融合、规范的伟大时代。
          “名实相怨”与库恩的科学革命前后同一概念(语汇)的不可通约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就是矛盾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质变的转折时期。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肝与肝脏,心与心脏……具有不可通约性,也就是“名实相怨”。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融合以后形成新的现代化的医学理论,正是库恩的科学革命。
       中医理论发生、发展了2000多年,至今仍然傲立于世界,与西医并存,证明了中医理论的本质、内核是正确的,是真理,当然是相对真理,对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自信,中医理论是2000多年的医疗实践证实的。中医理论与西医的并存证明了:1  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可以有两个不同的相对真理,否定了真理只有一个的机械唯物论;2  不经过自然科学或者未采用西方科学的方法,也能够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医使用取象比类发现了西方科学没有发现的医学事实与规律,诸如:经络,肺与大肠相表里,命门之火等等,否定了只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真理、科学方法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方法的科学主义唯科学论;3   纠正了解剖结构决定功能的机械唯物论。4   把近代西医、传统中医同时升华为现代医学,为未来医学的理论构架打造出顶层设计是可行的。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一个与“科学认识”不同的世界。只有充分认识中医理论的重要性与真理性,才能够实现中西医融合。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西医融合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除此而外,中、西医医德医风的融合,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者仁术也,是为仁政服务的,具有天然的、为人民服务的特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社会转型不谋而合,用“仁术”改造西医技术,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太广,不可能在本书内讨论。
        古代东西方文化从来就是不断交流融合的,尽管交通不便,远隔千山万水,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不同时代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相互渗透,互相交融。现代社会交通发达,网络联系,即刻之间就能彼此交流,东西方文化融合是必然的,古今中外的融合是必然的。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应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涵盖中西医、大一统的理论,使之取长补短的新理论体系。这个新理论就是大一统的太极-系统观。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mp;page=3#pid571483
18
发表于 2018-10-29 18:17:58 | 只看该作者
              
(五)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统一论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统一的,不可通约性说的是革命前科学与革命后科学必须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他们之间的语汇、术语、概念不可能完全一致、对等、等同,不能够直接、精确翻译,不能对号入座。近代医学与现代医学具有不可通约性,如前述。可融合性说的是革命前科学与革命后科学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融合就是找发生在两个系统、两个层次或多个系统、多个层次之间的关联,关联就是相互之间的作用,就是共同参考系。古代西方医学、近代西方医学、现代医学;中国古代医学、中西医结合、现代医学,都是医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不同类型,正因为它们具有不可通约性,这些不同的医学类型才有其特殊性,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有关联,它们才同处于医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才具有可融合性。在一个系统内,子系统之间、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系统存在的必备条件,同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个性与共性,绝对与相对,对立与统一等概念一样,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医学发展的过程及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事实上时时刻刻都处于融合的过程之中,最困难的是找到融合的方法更快的实现融合。

医学(科学)与哲学的融合是中医学的特点,系统哲学有利于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对立,有利于沟通“两种文化”的对立(中西医的对立)。系统哲学认为,低级系统进化为高级系统,高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决不是各低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加之和,也不是大于此相加之和,而是在大于相加之和以外还出现了许多低级系统根本没有的功能。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也不是各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加之和,也不是大于此相加之和,而是在大于相加之和以外,还出现了许多各子系统根本没有的结构与功能。这样高级系统与低级系统之间,系统与各子系统之间才具有不可通约性,才会有质的不同。

古典科学在它的各门学科中,不管是化学、生物学、生理学,还是社会科学,总是企图把观察对象的种种元素——化合物和酶、细胞、初级感觉、自由竞争的个体,等等,一一孤立起来,然后,希望通过概念或实验把它们重新放在一起以产生整体或系统——细胞、心灵、社会——并成为可以理解的东西。现在,我们懂得,对于理解整体或系统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理解其元素,还需要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说,细胞中酶的相互作用,许多意识或无意识的精神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动力的相互作用,等等。这需要根据它们自身的方法和特点来对我们的观察对象进行考察。此外,事实证明,在“系统”的某些一般方面存在着对应性和同型性(中医称之为:取象比类),这就是一般系统论的领域。的确,这种类似性或同型性——有时令人吃惊地——出现于其他一些完全不同的“系统”中。因而,一般系统论的任务是科学地探究“整体”和“整体性”,而“整体”和“整体性”不久前还被认为是超越于科学范围的形而上学的概念。等级结构、稳定性、目的论、分化、稳态的逼近和维持、目标导向——这些是几个具有一般系统性质的概念;人们发展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数学领域来处理它们:如动态系统理论,自动化理论,利用集合、网络和图论进行系统分析、以及其它一些理论。与此同时,这种试图阐述一般“系统”的原则和模型的跨学科的努力还提供了一条通向科学一体化的可能途径。中医的“取象比类”方法与五行学说具备了一般系统论的整体性观点。

社会已经变得纷繁复杂,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再也不能胜任,因此人们必须引进某种本质上是“整体的”(或“系统的”)和通用的方法。工业、商业、政治等方面的无数问题呼唤在自动化、计算机化等方面的“系统方法”以处理具有复杂性的、相互作用的各种系统,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系统”问题,即大量“变量”间相互关联的问题。系统、系统过程、状态、变量、状态变量、动态系统、稳态……,这些一般系统论中的概念是适用于工业、商业、交通、邮电、医学、政治、军事、经济等行业,成为这些行业及其理论体系的共同概念,当把这些概念引入医学疾病领域时,就会产生现代医学的原基概念,如疾病(自稳态失衡),病理过程,病理状态、证态、证态的变量,证态的状态变量等,并由这些概念遵循一般系统论的理论、规则构建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实现医学与哲学、社会学的再统一。

    T.库恩在他的光辉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系统”慨念构成新的“范式”。这种新“范式”是“把世界当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有机世界观。说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好像就是这个整体自然观,然而,这是笼统的认识。更准确的认识应该是:自然界是由不同层次的与同层次的不同的整体所组成的。宇观世界(宇观世界的一部分在以前也被当成了宏观世界)是由某些整体性的卫星、行星、行星系、恒星、恒星系、宇宙中的各种星系所组成;宏观生命世界由DNA、细胞、生命个体与群体、人类社会所组成;微观世界由分子、原子、某些整体性的基本粒子所组成。由于这三个世界的整体不同,其属性也有所不同,所以,这三个世界的分界线应该是:微观在分子空间尺度之内;宏观在分子空间与近似月球的空间尺度之间;宇观在近似月球空间尺度以上。这些整体有其内部的有序结构,性质与功能,有其起源与演化过程。这三个世界有其演化的同步性,也就是说具有可融合性。

中医学是中国哲学与医学的统一,在中医学里有许多哲学概念;而现代的系统哲学正是要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沟通。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沟通、融合就发展为现代科学,同样,近代西医与哲学的沟通、融合就是现代医学,因此可以看出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沟通与融合,即哲学、社会科学与医学的融合必然是现代医学。以现代医学为参考系就能够融合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

除了哲学的中西融合外,音乐、戏剧、歌舞、绘画、建筑、美术等等一切文化艺术领域都在进行东西方大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文化运动是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的先驱,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封建宗教势力的束缚,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开创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国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现代文化中的戏剧改革,东西方音乐的交融,绘画、美术的交融,包括中西医结合等,都是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过程。中国的戏剧种类繁多,与中医学一样博大精深,现代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不同剧种交融同台演出的现象,令人耳目一新,尽管不尽人意,但是代表了我国戏剧发展的方向。用西方的乐器演奏中国的歌曲、戏剧,用中国的乐器演奏交响乐,中国大量的民歌、舞蹈,芭蕾舞剧、现代京剧,无不进行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这种相互否定与斗争中对于欧洲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与文化同时进行“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者同时进行解构与重建,最终形成和谐一致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观。世界各民族、地域、宗教信仰的大融合,这是当今世界与今后世界的主要潮流,中西医不可能不融合,只是融合的方法没有解决而已。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应当注意以下问题:①中医属于古代医学,西医属于近代医学,西医不属于现代医学。现代医学的元基概念及理论构架还没有产生,如疾病、病理过程、病理状态、疾病诊断术语、疾病诊断术语分类等,现代医学还没有作出定义及规范,以上构成了现代医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②系统的进化是新系统对旧系统的包容、涵盖与扬弃,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与近代医学理论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具有不可通约性;它们具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现代医学包容、涵盖了近代医学,扬弃了近代医学的不足。中医与近代西医的关系是:具有不可通约性,而同时具有可融合性。原因如前所述,西医没有包容、涵盖中国古代中医,形成了对峙的局面。③中西医结合、融合,具有不可通约性、可融合性,指的是中国古代医学与近代西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融合。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是:现代医学对中医的包容、涵盖与扬弃。中、西医的融合不是以某一方为参考系并吞、改造、解构重组另一方,而是寻求一个共同参考系,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把中医与西医统一于新的理论体系之中,实现中、西医的融合。中医与西医只是描述理论的不同,而不是认识对象的不同,描述理论的不同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只要找到二者的共同参考系,用共同参考系认识同一对象时,就能得出统一的结论,实现描述理论的统一。实际上中、西医融合后的理论体系就是现代医学理论体系。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不仅仅涉及中西医融合以及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到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哲学、法律、戏剧、艺术等等诸多方面,涉及到世界的一体化与多样化之间的辨证统一问题。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无疑是一个关键性的突破口。   

17
发表于 2018-10-29 18:16:21 | 只看该作者
            
(一)“不可通约性”的渊源
    不可通约性来源于数学中的“不可通约量”。 大约公元前5世纪(欧洲奴隶社会末期,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古代希腊数学流派毕达哥拉斯学派重视自然及社会中不变因素的研究,把几何、算术、天文、音乐称为“四艺”,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谐规律性(相当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他们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项重大贡献是证明了勾股定理,但由此也发现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表示成整数或整数之比(不可通约)的情形,如直角边长均为1的直角三角形就是如此,即正方形的边长与对角线的比为(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是不可公度的比(不可通约),这时数学出现了第一次危机,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无理数,顾名思义,与有理数相对,但是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数。那么它就是不能表示为整数或两整数之比的实数,如果不作数学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不会碰到这些数的,无论是度量长度,重量,还是计时。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帕索斯,在研究1和2的比例中项时(若1:X=X:2,那么X叫做1和2的比例中项),怎么也想不出这个比例中项值。后来,他画一边长为1的正方形,设对角线为X,于是,他想,X代表对角线长,那么X必定是确定的数。无论是比例中项的研究还是正方形对角线与边长的比,都得出X2=2。毕达哥拉斯学派用归谬法证明了,这个数不是有理数,它就是无理数。无理数的发现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对以整数为基础的毕氏哲学,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他们费了很大的精力,将此事保密,不准外传,并且将希帕索斯本人也扔到大海中淹死了。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了更多的无理数,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理数的存在已成为人们所共知的事实。

    不可通约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坛,得不到正确的解释,两个不可通约的比值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数。15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称之为“无理的数”,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之为“不可名状”的数。这时候已经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即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萌芽时期。

    1874年康托证明了无理数比有理数多得多、非代数数比代数数多得多!这也意味着,无形的、不是根式的无理数竟比直观的、根式的无理数多得多!数轴上代表有理数的点虽然是稠密的,任何两个有理数点之间恒有无数多有理数点,但是除有理数点外的“空隙”更多。“空隙”一旦填满,稠密概念发展成了连续的概念,数轴上点及其“空隙”与实数完全对应,无理数问题画上了永远的句号。数学家心安理得的是建立了无懈可击的实数体系,在坚实的基础上,任何闲言碎语都是不足道的。无理数所体现的完美无缺、一丝不苟的纯粹理性与无孔不入、尽人皆知的世俗应用,可谓占尽天上人间风光,正是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从数学发展史看,人类对无理数的发蒙始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497)学派,但二千四百年后才产生包括无理数在内的实数严格定义,这时无理数问题才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数”发展过程如下图: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gif   




     

(二)“不可通约性”概念
“不可通约性”概念是库恩晚年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库恩主要将科学变化的途径与两种变迁方式进行比较。一是与语汇的变化相比较,另一是与一定形式的进化理论比较。在他的“科学发展与语汇变化”一文中,库恩认为科学发展与语汇变化的模式非常相似。古希腊有由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所体现的自然语汇,另一方面,近代早期的欧洲人有另外一种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语汇。两种语汇当然都有“运动”这一平常的概念,但是“运动”在亚里士多德的语汇里与在牛顿语汇里却大不相同。确切地说,每一种语汇里的“运动”都有无法翻译为另一种语汇的因素。因此,在这一比较中,“不可通约性”即意味着“不可翻译性”。这里说的是“无法翻译为另一种语汇的因素”而不是说根本不能翻译。例如藏象与器官,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肝具有不可通约性,就是说不能等同,不能直接翻译,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可通约性并不意味着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肝毫不相干,肝的大小、重量、位置以及部分功能中西医的认识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肝主怒,怒伤肝,肝属木,肝与春季、青色、东方相对应,而西医不用这样的方法研究肝脏,因而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这一部分对于中、西医来说是“不可通约”的,它们的“比”是一个无理数,即相互比较是没有道理的、无理的。但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如同愤怒这样激昂、剧烈的精神刺激可以引起肝脏的损伤;肝硬化长期黄疸的病人面色呈现青色;某些肝病容易发生在春季等,都说明中医对肝的认识是有道理的,有正确的方面。随着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必定会得到更多的证实。把两大理论体系中“不可通约”的部分找出来,就为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找到了突破口,这才是库恩“不可通约性”的伟大贡献。当把中医的无数个不确定性、模糊性、可延展性概念充填到西医的准确性、实证性、机械性点状空隙时,就像有理数与无理数融合为实数那样,现代医学的范式就成熟了。实数概念的建立,是因为数学家始终对无理数认识不清,迷惑不解,数学家从不同的方面不断的研究无理数,经过2400多年的努力,当将要把无理数研究清楚的时候,实数的概念也成熟了。换句话说,把中医的理论研究透彻了,现代医学的范式就成熟了。用现代科学、现代哲学、现代医学的方法、观点研究中医理论体系中与西医“不可通约”的部分,是现代医学的任务,这个任务完成了,现代医学的范式就成熟了。现代科学、现代哲学、现代医学不等于近代的、西方的科学与医学,前面已经说过经典力学与相对论具有不可通约性,近代西医与现代医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例如传统西医的神经系统与现代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具有不可通约性;肠道细菌毒素移位引起ARDSMODS与传统西医的肠道解剖、功能具有不可通约性。现代医学中的许多概念、语汇、术语都与近代西医的概念、语汇、术语“具有不可通约性”,例如休克,近代西医认为休克的机制是血压降低,现代医学对于休克机制的认识可以达到分子水平,如此等等。中医与现代医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阴阳五行学说与唯物辩证法具有不可通约性,运气学说与系统论具有不可通约性,“天人合一”与“社会-心理-生物模式”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也具有可融合性,这是辩证法。

    “范式”的概念是托马斯·库恩首先使用的,它的基本含义如库恩所说:“我所谓的‘范式’,指的是公认的科学成就,在某一段时期内,它们为科学家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综合而言,所谓“范式”,可以从两种意义上理解:一方面,它代表一特定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所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表示这个整体之中的一种元素,能够代替明显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对其它谜题解答的基础。库恩认为,“范式”的建立,标志着该门学科的发展已经成熟。库恩还认为,两种“范式”或两种常规科学传统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所谓“不可通约性”是说,两种“范式”或两种常规科学传统所使用的理论“语言”不可能以确定真值所需要的精确性翻译为另一种理论的语言。但两者仍然是可以比较的。

    把“不可通约性”理解为毫不相干,没有任何联系,根本不能比较,不承认革命前后两个学科之间的继承性,不是库恩的原意。“运动”在亚里士多德的语汇里与在牛顿语汇里大不相同,它们具有不可通约性的完整含义是:“运动”在亚里士多德的语汇里与在牛顿语汇里是相联系的,而特别应当强调的是“运动”这个概念在两种语汇中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进行非常精确的翻译。比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的“阴阳”与现代哲学中的“矛盾”,“阴阳”与“矛盾”是密切联系的概念,当古代的阴阳学说发生科学革命向辨证唯物哲学转变时,必须看到“阴阳”与“矛盾”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可通约性。生物医学模式中疾病的概念与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中疾病的概念具有不可通约性。当发现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或者传统科学与新的科学具有不可通约性时,说明科学革命已经到来。提出“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就说明新的现代医学革命就要到来,新的医学范式(模式)已趋成熟。

    “形上学”与“形下学”,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局部与全面,还原论与系统论,特殊性与共同性,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偶然与必然,相对与绝对,阴与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都是处于统一体中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矛中有盾,盾中有矛,矛与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是不平衡的。在某一时段矛盾的一方占主导地位,在另一时段矛盾的另方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矛盾方面决定着该时段事物的性质;矛盾着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是对矛盾在空间层面上的认识。矛盾双方相互斗争在时间层面的运动是进化。系统的进化是扬弃、包容与涵盖,矛盾双方的每一次转化,都是系统的一次进步。系统的每一次进步都把矛盾双方的优点吸收进来,把可能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包容与涵盖起来,把那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扬弃掉。这样矛盾运动进化由量变到质变,直至新的系统代替旧系统。当新系统代替旧系统时,新、旧系统之间就具有了不可通约性。我们用这样的观点看待中、西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现代医学是有别于近代西医与中医的新系统,如果西医是有理数的话,那么中医就是无理数,现代医学就是实数。正是无理数这种非点状的特性充填了点状有理数之间的无数空隙,实数数轴才成为完美无缺、流畅连续的直线,实现了数学家追求和谐、完美世界的梦想。只有中医的“形上性”才能弥补西医的“形下性”,他们既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也具有可融合性。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是现代医学的一部分。有人把阴阳学说与辩证唯物主义,把五行学说与现代的系统论,把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社会-心理-生物模式不加分析的等同看待,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两种理论的不可通约性。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任何事物、系统内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正因为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才能把各子系统区分开来;也正是因为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可融合性,才能处于统一体中。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相辅相成的。

    必须在全面理解库恩范式的本意与具体背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所谓的“不可通约”的实质。库恩是从科学史的角度赋予了范式以科学革命的中介地位,“不可通约”客观地阐明了范式的历史性特点,它意味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信念的内涵、“科学成就”及解题方式,不仅具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具有时代的“合理性”。因而,如果泛泛地、机械地理解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必然会陷入相对主义的误区。

    任何科学理论都会有缺陷。自从库恩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以来,不断受到各个方面的严厉批评。其缺点在于范式一旦被科学共同体所采纳,就可以毫不理会经验事实的冲击,成为凝固的僵化的模式。作为观念体系的范式,本意在给科学革命的研究中提供一个赖以依据的尺度,以及说明科学革命本身的整体性质。“但不幸我把这个词的用法扩展得太大,竟包括集团所有和共同规定”(库恩著《必要的张力》第319页)以致于包括了科学中的一切,这就难免给人以用科学传统本身说明科学的同义反复、循环论证的印象。最激进的不可通约论者,否认科学进步,他们声称每一个科学革命都涉及参考系的改变,而不是沿着某条共同路径上的参考系前进。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革命的传承性,过分地强调了革命后科学对革命前科学的批判与扬弃,使人们感觉到革命前的科学与迷信、错误很难区别。按照不可通约性的理论,西医把中医看作迷信、不科学、完全错误,没有把中医看作是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只看到西医可以发展为现代医学,认为中医与科学、西医、现代医学是完全断裂的,没有沟通的方法,也没有中介及桥梁,只有在中国自生自灭,不可能进入现代医学的范畴内。所以,不可通约性必须与连续性、可融合性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论。

    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后来被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得等人继承、修正和发展。

    关于不可通约性,从1962年发表已经40多年了,到现在还在争论。到底相对论跟牛顿经典力学可不可以通约,科学革命前和科学革命后的科学能不能通约,到现在还在争论,总之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不管争论结果如何,经典力学发展到相对论是不可阻挡的,“不可通约性”也不可能阻挡科学的发展。但是,“不可通约性”可以发现新的科学范式的出现,这是它的伟大贡献。

16
发表于 2018-10-29 18:00:10 | 只看该作者
兼容这个词不会用吗?
看看人家搞电脑软件的,兼容这词用得多好,高级兼容低级的。知识升级了不能兼容以前的知识吗?胡扯什么不相通…
15
发表于 2018-10-29 17:51:5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0-29 17:19
(一)关于时代的划分
   “时代”不单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具有社会性质的概念。无论东方还是西 ...

近代科学与现代科不可通约,近代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可通约?什么逻辑?
近代科学时人要吃饭,现代科学人能光合作用了?
近代医学人会生病,现代医学人不生病了?
近代科学太阳能发光,现代科学太阳不发光了?
14
发表于 2018-10-29 17:20:34 | 只看该作者
     请大家质疑,批评。
13
发表于 2018-10-29 17:19:33 | 只看该作者
         (一)关于时代的划分
   “时代”不单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具有社会性质的概念。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认可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与现代。
    古代,在欧洲指的是16世纪以前,在中国指的是鸦片战争以前,按照人类社会发展史是指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
    近代,在欧洲是指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的社会,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是指鸦片战争之后,即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现代,一般认为现代社会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现代社会的标志是十月革命,现代社会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社会,是一个过渡时期。
前已述及,中国社会与欧洲社会进程之间的时间差,是东西方文化具有不可通约性的根本原因。
(二)关于科学(时代)的划分       
    科学也是很难定义的一个概念,最早科学是“知识”的意思,以后又把科学定义为:关于分科的学问。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讲,以严格的实证方法、分析方法为主要方法的自然科学是从文艺复兴之后发展起来的。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水平及意识形态,包括各种自然科学理论,因此我们可以把科学按照时代分为古代科学(或者称为前科学)、近代科学与现代科学。这种分类方法是把科学当作“知识”为标准而进行的。
    古代科学是与其生产力相适应的,古代的生产工具分别是石器、青铜器、铁器;古代的动力主要是火,其科学方法主要是观察、记录与思辩,特别是在早期,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是不分的。先哲们往往既是自然科学家,又是哲学家,在人文科学方面又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古代的先哲们往往把人、自然、社会现象包括神、宗教等放在一起研究,以致于科学成为宗教神学的工具、附庸。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的古代医学,都是哲学医学著作,都混杂有宗教神学的成分,只是程度与表现形式有差别。
    近代科学是现代人们都熟知的,为资本主义创造了无穷无尽财富的自然科学,为全人类带来了欢乐与享受,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与隐患。近代的生产工具是以钢铁制造的机器,动力是蒸汽机与电。近代科学是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从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宣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实验方法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强大杠杆。分析方法、实验方法、原子论、还原论、机械论在方法论上都称为分析方法。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一般的是指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科学,这时候形成的医学就是近代医学。近代科学与近代医学主要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起来的。
    现代科学与近代科学不同,一般公认现代科学技术的标志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科学理论的标志是相对论、系统论、信息论。现代科学理论及技术产生于20世纪初,50年代成熟,70年代得到公认。现代科学是整体性的科学,综合性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现代哲学的沟通与融合,辩证唯物主义属于现代哲学。现代科学除了使用实验方法与分析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使用了系统方法,综合性方法以及哲学的思维、思辩等方法。现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具有不可通约性,所以,现代医学与近代医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

点评

近代科学与现代科不可通约,近代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可通约?什么逻辑? 近代科学时人要吃饭,现代科学人能光合作用了? 近代医学人会生病,现代医学人不生病了? 近代科学太阳能发光,现代科学太阳不发光了?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29 17:51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9 16:58:3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0-29 15:33
西医是近代医学,而不是现代医学。在理论界基本上达到了共识。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初 ...

现代医学大致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之后。
…………………………
您说的这个现代医学不是西医不是中医而是您的中西医融合观吧?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9 16:55:0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0-29 15:33
西医是近代医学,而不是现代医学。在理论界基本上达到了共识。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初 ...

现代医学大致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之后。
…………………………
请问您说的这个现代医学是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9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0-29 15:33
西医是近代医学,而不是现代医学。在理论界基本上达到了共识。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初 ...

现代医学大致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之后。
…………………………
请问您说的这个现代医学是中医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14:11 , Processed in 0.1165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