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13|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代医家和名著认为未病就是无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0-19 11:2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代医家和名著认为未病就是无病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源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治未病的文献记载。这里的“未病”就是没有病,就是无病,也就是健康人群。无病的健康人群虽然也有生理性的偏颇,但还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动态平衡的正常阈值的范畴之内,所以人体是健康的。如果人们不注意养生,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使正常的生理偏颇超过了生理的阈值范畴,出现阴阳气血的失调,就会成为疾病。健康的机体,只要注意养生保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可以形与神俱,健康长寿,以享天年。这就是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这就是上工治未病的概念。所以治未病主要是用养生保健的方法,预防为主,防病于未然。已经生了病,那怕是在病的起始阶段,病的先兆症状,相对治未病来说那就已经晚了。治未病与治已病的界限是非常清楚的。“病而未发”(指病的先兆症状)和“已病未传”都不是未病的概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未病”。
《灵枢。顺逆》:“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淮南子》:“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以上文献说明,“刺其未生者也”,“治无病之病故无病”。这里的未生、无病、都是指健康无病之人,治未病就是健康人群的保健养生,预防为主,就是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是上工、是良医。 在这一点上各文献的观点可以说是相同的
《内经。八正神明论》说:“正邪者。。。。。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上工是最高明的医生,萌芽是种子的芽在没有破土以前的称谓。如果不扒开土,是看不出任何徵兆的,以此比喻机体在外面看来,还没有任何的临床表现。故曰:“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只有圣人和上医才能看出些苗头。在中医或下医看来,人体还是一种无病的状态。因此这里的萌芽还是一种相对无病的状态。和病的先兆,完全是两回事。病的先兆是下工和上工可以看得出来的,教科书上已经纪录下来的,不是莫知其情,莫见其形。治病的先兆,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问题,是治已病而不是治未病。
《素问。剌热论篇》“肝热病者左頰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頰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剌之,名日治未病。”扁鹊说他的大哥是“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望而知之者为之神,在人还没有任何异常痛苦感受和体验的情况下,通过望诊观察面部,就可以查知疾病的萌芽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置,这是上工的技能。故得出结论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剌之,名日治未病。”。这里的面色变化还属于未病。“病虽未发”是“治未病的前提”。与“上工,剌其未生者也”是一个意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从治皮毛到治五脏都是对疾病的治疗,都是在治已病。所以扁鹊说他的二哥“中兄治病,其在毫毛”。他的二哥是治已病的中工,而不是治未病的上工。上工与治未病是不能分开的。
《难经》:“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矣。中工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焉”和张仲景《金匱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这里谈的是一脏既病之后对自已最容易克制的未病脏的预防措施。肝病是已病,在肝的已病没有传给脾以前,脾脏相对肝脏来说是无病,也就是未病。如果脾脏是完好的,我们就不用去管它,故说“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如果脾脏虚弱说明脾脏有宿疾存在,则当补之。已病防变的重点是治疗已病,把已经得的病治好了才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防变措施。已病才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首先治疗已病而只谈防变,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称职的医生是不会这样的。只有在积极治疗已病的同时,注意防变才是正确的作法。因此治疗已病绝不能说成是治未病。如果把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都说成是治未病,实际上是把从预防到治病的全过程都说成了治未病。那治未病就失去了它的独特意义。未病的概念就是无病,而不是未来的病。两个概念必须弄清楚。上面的这两段文献可以看出,张仲景的话的来源是《难经》,而难经的话本身就是有毛病的。经文是要回答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却直言肝病传脾,如何实脾,这本身就不是“上工治未病”。又说“中工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就更不准确了,中工其“治在毫毛”的高级临床医师,并不是“ 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的庸医。上工治其未生者也,中工治其未盛者也,肝脏已病,病已不在毫毛,治肝病已不是中工之责,而是下工的职责,内经有下工治未病的条文吗?所以难经治未病的条文本身就不成立,张仲景的引述就更不能成立了。肝病一心治肝是治已病,肝病不治肝先实脾气,本身就是本未倒置。脾气实没有必要实脾,如脾气虚本身就是已病,实脾气就是在治已病,怎能说成是治未病呢?
唐代著名医学家,人们称作药王的孙思邈,将人机体的状态分为三个层次,“未病、欲病和已病”。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善养者,治未病之病”这里的“未起之患”、“未病之疾”、“无事之前”都是指无病,指健康的机体而言。并没有指欲病与已病的意思,并不能为王教授把欲病未发、已病未传说成是未病提供依据。他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从中可看出未病就是无病。上工和未病是连在一起的。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说医生的职责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生。”养生的目的是保生长全,就是保护生命个体的长寿与健康。也就是说养生就是治未病。这里的未病自然就是无病。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之,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此思患而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理也。”摄养于无病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朱丹溪的话说得再明确不过了。未病就是无病,治未病是指健康人的养生,是预防为主,是防病于未然。怎能成为未病包括欲病未发、已病而未传呢?王教授把未病、欲病、已病都说成是未病是错误的。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矣。”能预此者是指能预知微、预防微,而不是治疗微。微就是疾病的先兆,预防疾病先兆的发生,就是治未病。在这里未病还是指无病而言。如果不能预防疾病先兆症状的发生,已经出现了疾病的先兆症状,或者疾病已经非常明显了,再去治疗那就是治已病。在张景岳的论述里,并没有把治疗疾病的先兆症状和治疗已成的疾病说成是治未病。
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被王教授称为治未病的典范。实际上这句话谈的,是中医的标本治则,和治未病完全没有关系。标本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病邪为标,正气为本;急病为标,缓病为本;新病为标,旧病为本等。一般来说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但由于正邪力量的对比程度不同,治标与治本也往往同时进行。有扶正以祛邪者,有祛邪兼扶正者。至于孰轻孰重,这要看具体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中创建了温热病卫气营血的辨证治疗理论。“在卫者,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祛邪是治疗温热病的首要任务。“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务者,务必也。先者,首先也。在邪气侵犯机体的前提下,首要的是要驱邪,而不是务必先安未受邪的地方。所以说“务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先”这本身就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叶天士上面提到的他的卫气营血理论。先安未受邪之地,应该是有要件的,那就是未受邪之处不安。未受邪之处存在着严重的虚损,不首先对未受邪之地进行扶正,就不能有效的驱除病邪。也就是中医学中扶正以怯邪的情况。这说明在未感受外邪之前,机体就存在着虚损,存在着宿病,存在着已病。那么“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就是在治疗已病了。如何能说成是治疗未病呢?我们把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中的原文录下来看看就明白了。他说:“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其人肾水素亏是患者的宿病,这时虽然温热之邪还没有侵犯下焦,但由于其人有肾水亏损的宿病,温热之邪极容易侵入下焦,这时就需要在治疗温热之邪的同时,用甘寒加入咸寒的方法,补益肾水,这就是说的安未受邪之地。而不是说置温热之邪而不顾,先补肾水。在这里治疗温热之邪是治已病,治疗肾水亏损的宿病也是在治已病,根本不存在治未病的问题。如果患者肾水不亏,则没有这个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必要,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勿补之。”是同样的道理。
王教授在《中医治未病解读》一书(98页)说:“中医学认为,医学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素问。序》,其次才是治病。这里所谓的“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所谓“羸劣”,即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有病,而这些正是人们所说的亚健康状态。”王教授对“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明显存在着曲解。未兆就是没有征兆,而不是未有显著的征兆。所以“消患于未兆”就是消除病患于没有征兆之前。这句话说的是中医的上工治未病,是防患于未然,是健康人的养生保健问题。“济羸劣以获安” 羸是虚弱、虚损;劣者,恶也,恶劣是对病邪的称谓。“济羸劣以获安”是说通过扶正和怯邪的治疗,使疾病得以全愈,使机体恢复健康。很明显谈的是治已病。不是不太健康,不是亚健康状态。“消患于未兆”谈的是治未病,“济羸劣以获安”谈的是治已病,不能混在一块儿。
王教授在《中医治未病解读》一书(7页)说:“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运动、精神调养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健康状态。”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教授对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概念是非常清楚的,对未病就是无病的理解也是非常准确的到位的。为什么会得出“上工治未病”的未病包括“未病”,“欲病未发”,“已病而未传”这样的结论呢?我们也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
中国有句老话:“防微杜渐”防微是防止微小的错误发生,也就是说在没有发生微小错误之前就要防止微小错误的发生,在中医学理论里就叫做“上工治未病”杜渐是说一但有了小错误,要杜绝它进一步发展,把它消灭在萌芽之中,也就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中工治其未盛者也”有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意思。杜渐是不能说成防微,说成治未病。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5
发表于 2018-10-20 16:26: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告知。
14
发表于 2018-10-19 19:41:35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8-10-19 08:01
强调中医治未病,是中医自我消灭的主张。

治未病,一是预防,一是提前治疗。从预防来说,中医古时候就有 ...

提前治疗的前提是对疾病的规律有明确认识。现在中医治内伤杂病为主,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不要说再的,就是一个内科病名,吵了几十年都定不下来。疾病连名字都没有,怎么认识规律?
明清温病学说,本来内容很丰富,对许多疾病规律有明确认识,可惜现在大部分无用武之地了。

一一在内伤杂病领域,整体上来说,中医是以证为"病",通过诊证治证,来达到"治病"之目的。

中医内科病名诊断多数是症状诊断[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456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9 17:21:12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10-19 11:49
请教一下,本帖是原创还是转帖?

本帖是原创
12
发表于 2018-10-19 16:01:10 | 只看该作者
强调中医治未病,是中医自我消灭的主张。

治未病,一是预防,一是提前治疗。从预防来说,中医古时候就有预防的思想,但缺乏具体措施。
预防的措施,合计起来,有几种。1,调节情志。2,补充营养。3,体育锻炼。4,讲究卫生。5,疫苗接种。
其中,2,补充营养、4,讲究卫生。人人都懂,也基本能做到,尤其营养,现在只嫌多不嫌少,缺乏营养是过去的情况。
还有:1,调节情志、3,体育锻炼。大家人人都懂,但大家都懒的做,或者做不到。
医生强调也不管用,再说,许多医生自己也做不到,比如我就做不到。

剩下就是疫苗接种了。本来疫苗接种是中国的中医发明的,可是现在让西医领先了。

治未病的第二个内容是提前治疗。提前治疗的前提是对疾病的规律有明确认识。现在中医治内伤杂病为主,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不要说再的,就是一个内科病名,吵了几十年都定不下来。疾病连名字都没有,怎么认识规律?
明清温病学说,本来内容很丰富,对许多疾病规律有明确认识,可惜现在大部分无用武之地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1
发表于 2018-10-19 14:22:1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最高境界是治未病。

——庸医是最赞同与赞赏这句话的。
10
发表于 2018-10-19 14:14:4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最高境界是治未病。

——这是一个伪命题。

临床医学与医生的最高境界,是治已病,不是治未病。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所谓最高境界是治未病,有时不过是面对临床疾病,临床病人,一种无能为力的托辞而已。
9
发表于 2018-10-19 14:07:44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现代医学二级预防: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阻止病程进展、防止蔓延或减缓发展的主要措施。
8
发表于 2018-10-19 14:06:23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现代医学一级预防: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子)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7
发表于 2018-10-19 14:04:40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也有着许多契合之处。“体质三级预防学说”是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一级预防是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三级预防是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结合体质的特异性及时治疗,防止恶化。


——疾病三级预防的概念: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子)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阻止病程进展、防止蔓延或减缓发展的主要措施。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劳动价值的能力。
  一级预防又称初级预防或病因预防,即首先找出各种致残的危险因素,再去采取预防措施。由全社会及社区来完成优生优育教育,遗传咨询、婚前检查、产前诊断及围产期保健,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健康教育,对儿童实行计划免疫的防疫措施等等。一级预防当然是最重要最积极的防残措施,但需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充分合作。
  二级预防是指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在残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逆转)由残损所造成的残疾,即防残损发展为残疾。如为防止智力残疾而对新生儿采取的各类筛查及对某些人群的筛查均属于此。这点也很重要,是防残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三级预防则是指积极康复及防止残疾向残障转变。对智残则是尽力使其不发展成重度或极重度智残。康复训练,是防残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对于各类残疾人都是非常必须的,这需要多方通力协作,需要社会保障,应由医生、护士、特教教师、康复工作者及家庭的参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5:15 , Processed in 5.0127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