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眩晕症诊治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0-18 17:4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眩晕症诊治体会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摘要 眩晕症临床很常见,既有功能性者,也有器质性者;既有真性者,也有假性者;既有神经内科,也有五官科(耳源性)、骨科等科室者;临床观察,有时很难区分它们。通过多年的临床体会,就眩晕症的鉴别,特别是对于临床上常见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和美尼尔综合征的区别,给予明确区分。在治疗上主张中西医结合,并强调中西医结合效验的可行性。
关键词 眩晕症;诊治体会;中西结合

一、什么是眩晕症?

眩晕是一主观症状,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运动幻觉。眩晕发作时,病人感到外界物体或自身在旋转、移动和摇晃,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指物偏向、倾倒、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悸出汗及脉搏、血压的改变。

临床上可将眩晕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头晕)。一般说的眩晕是指真性眩晕,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前庭系统包括内耳迷路末梢感受器、半规管中的壶腹脊、椭圆囊和球囊中的位置觉、前庭神经、脑干中的前庭核群、小脑、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前庭皮质代表区(颞叶)等组织结构,凡是上述这些组织结构发生了病损,则可引起平衡紊乱(眼震、指物偏向、倾倒)和或眩晕等症状。

根据病变的解剖部位,结合病因,临床上真性眩晕常见的疾病如下:

1耳源性:如美尼尔氏综合征、急性中耳炎、迷路炎、迷路动脉缺血(迷路卒中)等。
2 听神经病损:如听神经炎、听神经鞘膜瘤、桥小脑角肿瘤等。
3 脑干病损:如脑干的血管性和肿瘤性病变、脑干脑炎、多发性硬化、前庭神经元炎等。
4 小脑病变:如小脑血管病和肿瘤、小脑损伤等。
5 大脑病变:颞叶血管病和肿瘤、颞叶癫痫等。
6 颈椎病变:颈椎肥大性改变及颈椎间盘突出等颈椎病⑴。

临床观察,神经科门诊以眩晕为主症就诊者占50%以上,年龄多在40-60岁,女性多见,特别是更年期妇女。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耳源性眩晕占5-8%,神经血管性眩晕占70-80%,器质性眩晕占5-10%,原因不明者占5%。

本文所称神经血管性眩晕,是指发病前有明显的神经精神因素,如生气着急恼怒、过度劳累、气候因素如感冒后等,或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粘、糖尿病、颈椎病及中风病史等,在神经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发生神经、血管应激状态,从而导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出现以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表现的症状——眩晕症。即神经精神因素(病因)→神经血管应急、功能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理机制)→脑干缺血(病位)→眩晕症(症状)。

从以上真性眩晕的常见疾病分析,神经血管性眩晕包括⑴迷路动脉缺血;⑵脑干血管病及⑶颈椎病,并除外其他眩晕症。实际上迷路动脉缺血是脑干血管(椎基底动脉)缺血的分支。器质性眩晕是指脑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肿瘤及炎症等。

二、如何鉴别各种眩晕?
1病史:神经血管性眩晕多有基础病史,耳源性眩晕无基础病史。

2年龄:40岁以下,耳源性眩晕为主;45岁以上,神经血管性眩晕为主⑵。

3辅助检查:从辅助检查分析,神经影像如头颅CT/MRI是器质性眩晕的确诊依据;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确诊依据,颈动脉彩超检查是确诊颈动脉硬化的依据;而血生化检查是基础病的确诊依据;发病时血压的检测,或是神经血管性眩晕与耳源性眩晕鉴别的依据。

综合上述3点,可以作为鉴别眩晕症的简单要点,临床观察,单从眩晕症状来判断眩晕疾病有时不易区分。

三、治疗体会
器质性眩晕症,住院治疗。

在神经科门诊,最易混淆的是耳源性如美尼尔氏症与神经血管性眩晕症⑶,但并不影响二者的治疗,甚至可以说二者的治疗有相同之处,为什么?

从病变解剖部位来讲,二者具体的部位都是内耳(前庭、半规管和耳蜗),包括内耳迷路末梢感受器、半规管中的壶腹脊、椭圆囊和球囊中的位置觉、前庭神经等,都属于前庭周围性眩晕。

从发病机理来讲,首先,二者都有相同的病理机制即微循环障碍,这一点至关重要,是二者治疗相同用药的基础。神经血管性眩晕——脑缺血属后循环障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体地说是内耳的血管内听动脉(迷路动脉)缺血。美尼尔虽然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改变,但其发生机制之一就与内耳微循环障碍有关。各种原因诱发的内耳微循环障碍均可使膜迷路组织缺氧、代谢障碍,内淋巴液渗透压增高,致膜迷路积水。所以二者的治疗都可以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脉通液),血管扩张剂如倍他司丁(培他啶)、尼莫地平、氟桂利嗪及中药活血之品如川芎嗪、红花针、疏血通、灯盏花素、血塞通等针剂及中成药。

其次,二者都有程度不同的水肿。脑缺血、缺氧后,细胞代谢就会障碍,钠泵功能衰竭,葡萄糖消耗也停止;轻度脑缺血可使水分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形成细胞内水肿,如果局部灌注压适当,由于胞饮作用还会形成细胞外水肿。而美尼尔则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改变。所以二者的治疗都可以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另外动物实验也证实静滴甘露醇也能暂时增加脑血流量。但是目前在脑缺血的常规治疗中,无论是高校教材,还是《脑血管防治指南》,都已不主张使用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如果使用甘露醇的话,并非是快速静点用于脱水,而是常规滴速用于增加脑血流量。

从临床表现来讲,二者在发作时都有眩晕,视物旋转、不敢睁眼,并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所以这时镇静剂的使用是必须的。可给予镇静药如地西泮(安定)和或抗组胺药如异丙嗪等肌肉注射,以缓解症状,并能减少紧张和焦虑状态。

异丙嗪属吩噻嗪类抗组胺药,具有中枢安定、镇静、抗晕、止吐等多项药理作用,对二者发作时的症状缓解都非常适用。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其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另外,异丙嗪属抗组胺药,倍他司丁属组胺药,二者同时使用时,有时可能会产生药物拮抗作用,从而降低药效,所以使用时,可以间隔30-60分钟为宜。

因为二者的预后不一样,即神经血管性眩晕——脑缺血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若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则有发展为脑梗死的可能,所以对于高度怀疑或确诊为脑缺血的患者,在治疗上除了采取以上措施外,还必须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和或抗凝、降纤的药物,同时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也要给予干预措施,以防发展为脑梗死。这是与美尼尔在治疗上的相异之处。

因此临床上笔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美尼尔氏症、神经血管性眩晕症及原因不明性眩晕症,效果很好,具体治疗体会如下:

1输液治疗:⑴培他啶盐水注射液500ml+川芎嗪针80~120mg;⑵5%葡萄糖(或0.9%盐水)250ml+疏血通6ml,静脉点滴,1次/日⑷。

2口服药物:血府逐瘀软胶囊2.0,2次/日;晕痛定胶囊1.2,3次/日;氟桂利嗪胶囊5mg,2次/日。

3对症处理:眩晕急性发作时,可肌注镇静剂如地西泮10-20mg等。

上述组合中培他啶、氟桂利嗪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川芎嗪、疏血通、血府逐瘀软胶囊、晕痛定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临床观察,上述这种急性发作性眩晕,若求诊于中医,容易落入“慢郎中遇上急性病”而束手无策,若口服中药汤剂,时机不对很难奏效。中西结合,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⑴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66
⑵金栋.区分脑缺血与美尼尔需先搞清病理[N].健康报,2010-7-6(8版)
⑶吴立欣,金栋.脑缺血误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09,6(9):110
⑷黄素娟,金栋.倍他司啶联合疏血通等治疗迷路卒中16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6):2016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8-10-23 12:09:00 | 只看该作者
因此临床上笔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美尼尔氏症、神经血管性眩晕症及原因不明性眩晕症,效果很好,具体治疗体会如下:

1输液治疗:⑴培他啶盐水注射液500ml+川芎嗪针80~120mg;⑵5%葡萄糖(或0.9%盐水)250ml+疏血通6ml,静脉点滴,1次/日⑷。

2口服药物:血府逐瘀软胶囊2.0,2次/日;晕痛定胶囊1.2,3次/日;氟桂利嗪胶囊5mg,2次/日。

3对症处理:眩晕急性发作时,可肌注镇静剂如地西泮10-20mg等。

上述组合中培他啶、氟桂利嗪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川芎嗪、疏血通、血府逐瘀软胶囊、晕痛定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临床观察,上述这种急性发作性眩晕,若求诊于中医,容易落入“慢郎中遇上急性病”而束手无策,若口服中药汤剂,时机不对很难奏效。中西结合,效果很好。

——天麻类药物或方剂,治疗神经血管性眩晕症,效果甚好。可扩张脑血管,改善脑供血,及调节脑神经兴奋性,镇静抗眩晕之作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8 17:48:12 | 只看该作者
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8 17:45: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3:22 , Processed in 0.0537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