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0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医经钩考:“成而登天”新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8-20 20:5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而登天”新识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金栋按:“成而登天”一词,历代注家所释不一,目前高校教参及多种工具书等多采纳俞樾之说,认为是“登天子位”。笔者经查阅相关文献后认为,“成而登天”是王冰嫁接而来,本是王冰之意,即黄帝功成名就,得道升天而位列仙班。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文中予以详细阐述。

1、经文及王注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王冰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灭蚩尤。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曰轩辕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经文“成而登天”,历代注家所释不一。

2、汇释
⑴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按:‘生而神灵’四句,与《史记》同,其‘成而登天’,则曰‘成而聪明’。又见《大戴礼》文、《家语·五帝德篇》。孔子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哲睿齐庄,敦敏诚信,长而聪明。’……《正义》曰:‘成,谓年十五冠时,成人也。’ 愚按:《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若训为道之成,则登天亦或有之。世传黄帝铸鼎,鼎成,有龙垂髯下迎,帝骑龙上天,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小臣不得上,悉持龙髯,髯拔堕弓,仰攀莫及,报弓而号,因名其地曰鼎湖,弓曰乌号,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⑵吴昆《素问吴注》:“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以土德王,故称黄帝。都轩辕之丘,故称轩辕……帝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⑶张介宾《类经一卷·摄生类一》:“成而登天,谓治功成,天年尽,在位百年,寿百十一岁而升遐也。凡人之死,魂归于天,今人云死为升天者,盖本诸此。世传黄帝后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而白日升天者,似涉于诞。”

⑷张志聪《素问集注》:“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此亦寿蔽天地,无有终始之真人也。”

⑸高士宗《素问直解》:“成而登天,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仙,群臣攀龙髯而莫及也。”

⑹黄元御《素问悬解》:“成谓道成。黄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天。西汉方士传述此语,意黄帝、老子为道家之祖,尚养生之术,其终当必不死也。”

⑺丹波元简《素问识》:“成,王注为‘鼎之成’,未允。马云:‘《史记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若训为道之成,则登天亦或有之。’张云:‘谓治功成。’登天,《史记》、《家语》、《大戴礼》并作‘聪明’。盖从‘昔在黄帝’至此,略记帝始末,为小序,犹书序耳。此篇全元起本在第九卷,王移冠篇首,固宜矣。张以‘登天’为升遐。(《礼记·檀弓·告丧》曰:‘天王登遐。’《易·明夷》:‘初登于天。’《竹书纪年》曰:‘帝王之殁曰陟。’陟,升也,谓升天也。)而黄帝云‘登天’,出于《庄子》。《史记·封禅书》载鼎湖骑龙之事,而《论衡》、《子华子》辨其虚诞,盖其说之来远矣。故马、吴诸注,皆从王说。”

⑻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以上六句,疑王氏所补,非古经之文。何以言之?此篇全氏训解在第九卷,倘使其本果有此六句,则是帝始末退在末卷,万无此理。盖王氏移《天真论》置之于八十篇之上,并添改其起语也。其文取之于《史记》、《大戴礼》及《孔子家语》,改‘聪明’作‘登天’,冠以‘昔在’二字,盖摹仿《尧典·序》,而乘以‘乃问天师曰’一句,组织之痕,自不可掩矣。顾全氏之旧,犹是不过‘黄帝曰问’四字而已。林亿等专奉王氏,如此七句,既信为古经之真,故置而不校也。”

⑼森立之《素问考注》:“[眉]或曰:登天者,即天子位也……案:王冰在玄宗时,开元天宝间,玄宗尊崇道家。当此时也,天下文籍,皆以长生不死为最上道术。故《素问》以此篇匿卷首,悬以‘昔在’云云数语。势不得不然而然者非,王偏僻好道家之一至于此也。”

⑽俞樾《内经辨言》:“樾谨按: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易·明夷》传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可证此经‘登天’之义。故下文即云:‘乃问于天师。’乃者,承上之词。见黄帝即登为帝,乃发此问也。王冰注‘白日升天’之说初非经意。”

⑾张山雷《读素问识小录》:“颐按:‘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语见《龙门本纪》及《大戴礼·五帝德篇》。《素问》开卷,引用成语,而妄改二字,即以走入荒诞一流。考‘首山铸鼎,群龙下迎,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之说,出于《子华子》,本是伪书,无庸致辩。即神仙不死,托辞黄老,亦始于秦汉方士之附会。初不谓医家圭臬之书,乍展卷而即见此荒诞不经之语,从可知《素问》一书,虽本周秦传述之旧,而后人掺杂篡改,固已不尟。读者于此,必当分别观之,不得辗转附和,为一盲之引众盲,亦不可因其不纯,而一概致疑,遂谓一真小道也。”

⑿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登天,登天子位。又,王冰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此传说中事。”

⒀《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孙国中按:“‘登天’一词,自王冰以后,学者均释为‘升天成仙’,加之古代‘登、升’二字通假,故均不得真解,惟晚清学者俞樾得此一真。其云:‘成而登天’,谓登天位。《易·明夷·传》云:初登于天,照四国矣。可证此经登天之义。故下文即云:乃问于天师,乃自者,乘上之词,见黄帝既登为帝,乃发问此也。’此说甚是,可谓破千古之暗。又按:‘登天’,乃登天子之位,即登帝位,必有帝师,故后呼天师云云。语义一脉,前后相乘,俞氏之解,又得一证也。又按:偶阅《周氏医学丛书》,周学海《内经评文》也发此义。”

⒁胡天雄《素问补识》:“诸家对‘登天’的解释,约有三种意见:⑴升天。如王冰、高士宗;⑵死去。如张介宾;⑶登天子位。如姚止庵、俞樾。依常理而论,自当以张说为正。因王注取材于《史记·封禅书》黄帝骑龙的神话故事,殊荒诞无取;史载‘黄帝在位百年,寿百十有一岁’,则黄帝登天子位时才十一岁,非成而登天,故姚、俞之说亦误。考《史记》、《大戴礼》、《家语》,‘登天’均作‘聪明’。本篇全氏《训解》又在第九卷,王冰次注《素问》时才移冠卷首,此数语叙述黄帝生平,不应放在九卷篇中,故多纪元坚《素问绍识》疑为王氏所添改。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⒂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成而登天’,到成年而登天子位……对于这几句话,很可能是王冰在整理的时候加上去的。”

⒃高校教参第2版程士德《内经·第九章养生学说》:“登天,俞樾《内经辨言》注:‘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即登天子之位。《史记》作‘聪明’。可参。”

⒄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俞樾云:‘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黄帝既登为帝,乃发此问也。’脉按:俞樾之说对古人立说未有‘了解之同情’。黄帝得道升天之说,汉世十分盛行。论衡》卷第七《道虚篇》:黄帝好道,遂以升天。又,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又卷第三《奇怪篇》:犹见鼎湖之地,而著荒地升天之说矣。《素问识》云:‘黄帝云登天出于《庄子》。《史记·封禅书》载鼎湖骑龙之事,而《论衡》、《子华子》辨其虚诞,盖其说之来远矣。’”

⒅周海平等《黄帝内经大词典》云:“登天,黄帝登天子之位。”

⒆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成而登天,成年登至极位。”

3《史记》等古籍中黄帝的记载
⑴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⑵《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⑶王充《论衡·道虚篇》:“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故后世因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太史公记诔五帝,亦云:‘黄帝封禅已,仙去。群臣朝其衣冠,因葬埋之。’曰:‘此虚言也。’”

⑷《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彗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4新识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之语,原经文无,当是王冰沿袭《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等增补而成,《素问绍识》所云甚是。其中,“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这十六个字,完全相同。由“成而聪明”嫁接转换为“成而登天”,则是根据《史记·封禅书》、《论衡》、《子华子》等古籍中黄帝骑龙升天之神话故事演绎而来。所以,“成而聪明”与“成而登天”这一嫁接转换,意义则完全不同。如果按照《史记》“成而聪明”之“成”(注:《史记正义》:“成,谓年二十冠,成人也。)来解释《素问》“成而登天”之“成”,则很难理解。

生、弱、幼、长、成,是人出生以后不同年龄阶段的连贯性排序,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甚为合理流畅,所以马莳说道:“愚按:《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成,从年龄上来说,无论是十五岁还是二十岁,嫁接至“成而登天”,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成”在“成而登天”中非指年龄。

从王冰注分析,“成而登天”之“成”,当指功成名就之成,即“成功”之义。上古轩辕时代(轩辕之时),神农氏称帝时国力渐衰(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群雄“逐鹿中原”,长年战争,最终轩辕战神农氏、蚩尤一统天下,代神农氏称帝是为黄帝,而功成名就,称帝后铸鼎以示其权力的象征及霸业的体现。然而王冰欲神其说,则“成”当指道之成。

登天一词,目前高校教参及多种工具书等多采纳俞樾之说,认为是“登天子位”,但未必符合王冰之嫁接。因“成而登天”是王冰嫁接而来,本是王冰之意,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因“王冰在玄宗时,开元天宝间,玄宗尊崇道家。当此时也,天下文籍,皆以长生不死为最上道术。势不得不然而然者非,王偏僻好道家之一至于此也。”而“黄帝得道升天之说,汉世十分盛行。”所以,“成而登天”当依从王冰之注为妥,即骑龙升天而位列仙班。《素问补识》说道:“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开篇语与医学无关,也无任何临床指导意义,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当尊重事实,尊重王冰注之原意为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2
发表于 2018-8-24 16:31:58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24 16:24
《史记·封禅书》及《论衡·道虚篇》皆云“铸鼎于荆山下”,荆山即今河南灵宝市(《辞海》)。与王冰注铸 ...

百度百科

荆山 [jīng shān]
词语解释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9个义项
展开
荆山,山名,我国有五座荆山,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亦名覆釜山),安徽省怀远县西南,甘肃省灵台县。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湖北省保康县的荆山。
在郦道元的《水经注》和王粲的《登楼赋》中都曾出现过荆山。
中文名称
荆山
地理位置
湖北省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质构造
扬子准地台
特产
黑、白木耳、茶叶、桑蚕
结构
1. 山名。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 、汉江西岸 。盘亘省境西北部,呈北西—南东走向。北始房县青峰镇大断层,南止荆门—当阳一线,长约150公里;西至远安沮水地堑,东到荆门—南漳一线,宽约20~30公里。面积约3100平方公里。因古代满山生长荆条(灌木),故名。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由石灰岩组成,属燕山隆起褶皱带,是强烈上升的新构造运动区。这一地区适处几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接触带上,北、南段均为强烈褶皱和复杂断层地区,但北段褶皱紧密,多逆掩断层;南段褶皱稍缓,以块状断层为主。地貌上,西北部山高谷深,巍峨陡峭,沟壑纵横;东南部山低谷浅,坡度略缓,稍加开阔,但均为喀斯特式中、低山地。山岭多呈狭长形,山顶大致等高。喀斯特漏斗(溶斗)、溶蚀洼地均发育于山顶面上,属山原期喀斯特形态。其高度由西北向东南略减,海拔一般为1200~1800米,主峰聚龙山1852米,最高点望佛山1946米。长江支流沮、漳河源于山南,汉江支流蛮河源于山北。山区气候温湿,年降水量900多毫米。森林覆盖率约50%,以松、杉、栎树种为主。主要特产有黑、白木耳、茶叶、桑蚕,并有天麻、丹皮、杜仲、桔梗等药材及獐、鹿、野猪等动物。河谷平原耕地种稻,坡地种玉米、薯类。山上建有茶场、林场、药材场等。矿藏有磷、煤、铁等。磷矿已开发利用作肥料。名胜古迹有抱璞岩、白马洞、响水洞等。其中抱璞岩传为春秋时代卞和得玉处。
  共5张
荆山
漳水发源于此。山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书·禹贡》:“导嶓冢,至于荆山。” 孔 传:“荆山在荆州。”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盖即荆山之称,而制州名矣。故楚也。”故有荆山楚源之说。

安徽省荆山
2. 山名。在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南。相传禹铸鼎于此。
《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孔颖达疏:“《地理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后汉书·郡国志一·冯翊》刘昭注引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禹铸鼎於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今其下﹝有﹞荆渠也。”
3. 山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亦名覆釜山。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史记·孝武本纪》:“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尚书》记载:荆、河唯豫州,荆就是灵宝荆山。
4. 山名。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郡国志》曰:‘平阿县有当涂山,在濠州钟离县西八十三里,即梁武帝筑堰之地,今怀远军正治荆山。”[1]
景观
山名。在今甘肃省灵台县境内。荆山森林公园坐落于灵台县城中台山之上,因在阳光下满山荆花灿烂,史称荆山。2004年,县委、县政府按照森林公园的建设定位,对荆山进行了规划设计,规划面积417公顷,共分为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五大功能区,建成了古灵台、荆山门、三贤祠、德化廊、朝晖亭、夕照亭、日月亭、关公殿、灵通门、玉皇阁、东沟景观湖、休闲广场等人文旅游景点。
历史
郦道元《水经注》
卷三十二 沮水
沮水出汉中房陵县(十堰房县)淮水,东南过临沮县(湖北远安旧址)界,沮水出东汶阳郡(还是远安)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棘层云。 《山海经》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故《淮南子》曰:<沮出荆山>。高诱云:荆山在左冯翊怀德县,盖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谬证耳!!>。杜预云:水出新城郡之西南发阿山,盖山异名也。沮水东南流,径沮阳县东南,县有潼水,东径其县南,下入沮水。沮水又东南径汶阳郡北,即高安县界。郡治锡城,县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义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重山也。沮水南径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沮水又屈径其县南。晋咸和中,为沮阳郡治也。沮水又东南,径当阳县(湖北当阳旧址)故城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东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当阳以东长坂坡),长坂即张翼德横矛处也。沮水又东南径驴城西,磨城东,又南径麦城西,昔关云长诈降处,自此遂叛。。沮水又南径楚昭王墓(纪山镇)。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沮水又南与漳水合焉。又东南过枝江县,东南人于江。沮水又东南径长城东,又东南流注于江,谓之诅口也。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东过章乡南。
王粲 《登楼赋》
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纪山镇楚昭王墓)。华实蔽野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参考资料
[1]  湖北荆山.搜搜 [引用日期2013-04-28]

https://m.baidu.com/sf_bk/item/% ... 8152002580034367588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6:24:15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8-8-21 16:35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王冰注:“ ...

《史记·封禅书》及《论衡·道虚篇》皆云“铸鼎于荆山下”,荆山即今河南灵宝市(《辞海》)。与王冰注铸鼎之处有异。

点评

百度百科 荆山 [jīng shān] 词语解释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9个义项 展开 荆山,山名,我国有五座荆山,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亦名覆釜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4 16:31
10
发表于 2018-8-24 14:01:38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24 11:11
因是神话传说,故无法、无需考证。

呵呵。
9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1:11:20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8-8-21 16:35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王冰注:“ ...

因是神话传说,故无法、无需考证。

点评

呵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4 14:01
8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0:57:59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8-8-21 16:35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王冰注:“ ...

或可备一说。然历代注家未见有此说者。
7
发表于 2018-8-21 16:35:14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21 16:09
胡天雄《素问补识》之说甚当,故承袭其说。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王冰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灭蚩尤。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曰轩辕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
鼎湖山在哪里?成而登天的成是鼎成吗?

点评

《史记·封禅书》及《论衡·道虚篇》皆云“铸鼎于荆山下”,荆山即今河南灵宝市(《辞海》)。与王冰注铸鼎之处有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4 16:24
因是神话传说,故无法、无需考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4 11:11
或可备一说。然历代注家未见有此说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4 10:57
6
 楼主| 发表于 2018-8-21 16:09:20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8-8-21 10:48
登天一词,目前高校教参及多种工具书等多采纳俞樾之说,认为是“登天子位”,但未必符合王冰之嫁接。因“成 ...

胡天雄《素问补识》之说甚当,故承袭其说。

点评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王冰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灭蚩尤。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曰轩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1 16:35
5
发表于 2018-8-21 10:59:58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8-21 06:28
从小修炼功夫,十五岁可以掌握运用时间规律,这是真实的。登天就是掌握运用时间规律。

建军功夫见长,突突突地长啊!厉害!
4
发表于 2018-8-21 10:48:52 | 只看该作者
登天一词,目前高校教参及多种工具书等多采纳俞樾之说,认为是“登天子位”,但未必符合王冰之嫁接。因“成而登天”是王冰嫁接而来,本是王冰之意,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因“王冰在玄宗时,开元天宝间,玄宗尊崇道家。当此时也,天下文籍,皆以长生不死为最上道术。势不得不然而然者非,王偏僻好道家之一至于此也。”而“黄帝得道升天之说,汉世十分盛行。”所以,“成而登天”当依从王冰之注为妥,即骑龙升天而位列仙班。《素问补识》说道:“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开篇语与医学无关,也无任何临床指导意义,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当尊重事实,尊重王冰注之原意为妥。
…………………………
画蛇添足。

点评

胡天雄《素问补识》之说甚当,故承袭其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1 16: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8:52 , Processed in 0.1030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