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70|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味所伤,矛盾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26 10:1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酸伤筋”、“苦伤气”、“甘伤肉”、“辛伤皮毛”、“咸伤血”,此按五味附(五行、五脏)五体之推演,矛盾吗?

点评

你怎么证明是推演出来的?推演是什么?怎么样推演法?按照什么规则推演的?什么是酸、辛……?什么是气?什么是肉……?伤是什么意思?  发表于 2018-7-26 15:31
36
发表于 2018-7-27 04:21: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7-26 20:26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26 19:54
一说喜走自己之本脏之相生说,即如《阴阳应象大论》与《五运行大论》之所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 ...

      《素问·六微旨大论》: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说三道四,七评八论,连篇累牍,哇啦哇啦,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句话:“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换句话说也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已!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8-7-27 03:54: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7-26 22:27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26 17:03
【原创】五味各走其所喜小识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1、经文⑴《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 ...

一说喜走自己之本脏之相生说,即如《阴阳应象大论》与《五运行大论》之所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又说喜走所胜之脏之相克(相克与反克)说,即“咸走血”与“苦走骨”是也,如此则多遭人诟病而有“中医各家瞎说”之贬称。

东生西生任人说,南克北克是非多。
引经据典相矛盾,莫衷一是各自我。
酸苦甘辛寻常味,补泻温凉起风波
最恨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开先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4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01:03: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五味各走其所喜小识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1、经文
⑴《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⑵《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⑶《灵枢·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⑷《灵枢·五味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惋心。”
⑸《灵枢·九针》:“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2、疑义
五味各走其所喜,指五味喜各走自己之本脏,即“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以五行归类之方法,根据“同气相求”之理论,来阐明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即如王冰所注“肝合木而味酸也,肺合金而味辛也,心合火而味苦也,肾合水而味咸也,脾合土而味甘也”,而经文又有“咸走血”与“苦走骨”之说,何故?
《灵枢·五味论》:“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也”,“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各有经典理论本源,何者为是?
   3、小识

按:“咸走血”与“苦走骨”是以五行相胜(相克——咸走血,反克——苦走骨)之理论来阐释,何故?有云乃“水火相济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咸先走肾’,此云‘走血’者,肾合三焦,血脉虽属肝心,而为中焦之道,故咸入而走血也。‘苦走心’,此云‘走骨’者,水火相济,骨气通于心也。”

又,张志聪《灵枢集注》:“任谷庵曰:‘按《五运行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是五脏本于五味之所生,而生外合之筋骨血肉也。是以五味入口,而各有所走,夫心主血,肾主骨,苦乃火之味,咸乃水之味,苦走骨而咸走血者,阴阳水火之交济也。肺主气,故辛走气。’”

中医古代各家学说,各有源流派别而说法殊矣,然皆能自圆其说者何?强解、强为之解而比附之,如张介宾《类经十一卷·气味类二》:“五脏嗜欲不同,各有所喜,故五味之走,亦各有先。然既有所先,必有所后,而生克佐使,五脏皆有相涉矣。”一说喜走自己之本脏之相生说,即如《阴阳应象大论》与《五运行大论》之所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又说喜走所胜之脏之相克(相克与反克)说,即“咸走血”与“苦走骨”是也,如此则多遭人诟病而有“中医各家瞎说”之贬称。
33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00:55:5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说明,也不必对看《素问》,因为《灵枢•五味》篇内矛盾很明显。试看上文有:“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为什么宜食这些东西呢?因为上文有明确交代:它们都属于酸味。为什么肝病宜食酸呢?上文也有明确交代,因为:“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唯独从“肝色青”开始,宜食之味和食物完全另一套。肝宜食的成了“粳米饭、牛肉、枣、葵”——因为它们皆甘。这在上文是脾病宜食的,而且是一字不差的宜食。故可肯定,这完全是另一家之言。至于教参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解此句,那么肝苦缓呢?又搬来临床说话,则要问:桂枝汤辛甘苦酸俱备,以辛甘为主,不是可以缓肝吗?何以解表呢?又缓急之药,芍药、甘草常用,但芍药味酸苦而不甘,却系最常用之缓肝急之药。

总之,《内经》编写整理者,不想欺骗后人,也不自逞私智,擅改前人的文字。把矛盾摆在那里,留待后人。可惜后人不知此意,一定要曲解前人,百方弥缝,结果言人人殊,歧途益多。

或问:这段话在《脏气法时》内能否解通呢?我看矛盾也很明显。试看五脏治法有七种:缓、收、散、补、泻、燥、坚。但不是五脏均有此七法。其中散与缓相近,散只出现一次,即肝欲散。以补泻为准分析:辛补肝,酸泻肝;咸补心,甘泻心;甘补脾,苦泻脾;酸补肺,辛泻肺;苦补肾,咸泻肾。可见,补某脏者恰是成说中胜该脏之味,泻某脏者恰是生该脏之味。以肝而言,辛补、酸泻,何以色青宜食甘。况且,此处所宜指日常食品,非处方用药。故不宜用病理解释。总之,该篇矛盾更多,必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流派不同,整理在一起,不必强解。

点评

各承家技,故弄玄虚。  发表于 2018-7-27 04:38
32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00:53:27 | 只看该作者
“肝色青,宜食甘”经文、汇释:

1、  经文
⑴《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⑵《灵枢·五味》:“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饭、牛肉、枣、葵皆甘。”

2、汇释

⑴杨上善《太素·卷第二·调食》杨注:“肝者木也,甘者土也。宜食甘者,木克于土,以所克资肝也。”
按:肝木克脾土(甘味),食甘补脾何以能资肝?或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谓。

⑵王冰注:“肝性喜急,故食甘物而取其宽缓也。”
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肝苦急,是其气有余。’”
按:以此《新校正》所引,当指肝实证。

⑶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东方甲乙木,其色青,肝属木,故色亦青,肝苦急,惟甘为能缓之,故宜食甘,凡粳米、牛肉、枣、葵皆甘,皆可食也。”

《灵枢注证发微》:“《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⑷吴昆《素问吴注》:“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是也。”

⑸张介宾《类经十四卷·疾病类二十四》:“此承上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等义,而详言其所宜之味也。”

《类经十一卷·气味类二》:“此下言脏气所宜之味也。《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即此意也。此下五节,仍与《脏气法时论》后文相同。”

⑹张志聪《素问集注》:“夫精明无色者,气之华也。肝色青则其气苦急,故宜食甘以缓之,盖五味所以养五脏之气者也。”

《灵枢集注》:“《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⑺高士宗《素问直解》:“此举五谷、五畜、五果、五菜,以明上文五苦之意。肝主春,其色青。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宜食甘。稽其谷、畜、果、菜,而合之于甘之味,则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⑻胡天雄《素问补识》:“《新校正》云:‘详肝色青至篇末,全元起本在第六卷,王氏移于此。’天雄按:此节五谷、五畜、五果、五菜与《灵·五味》篇全同,而‘五宜’则异。《五味》以‘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故作‘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以黄色宜甘也,余四藏可以类推。本文‘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王氏移于此以应上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之义,其用心良苦,然至‘脾色黄,宜食咸’句,则与‘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义又扞格,遂启后人之争,多纪元坚至欲改‘急食咸以燥之’。读古书而疏于考校,往往误事。”

⑼高校教参程士德《内经·第三章藏象学说》:“肝色青,宜食甘:前文言五脏与五味相应,各归所喜,酸味先入肝,故肝病者宜食酸味。此言脏气病变各不相同,因其变化而又有所宜食者。若肝脏精血亏虚,筋脉拘急,则非专用酸味所能解除,故云‘宜食甘’,以甘味药缓其急。临床所见,亦可酸甘合用,化生阴津以缓肝急。《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即是此意。《太素·卷二·调食》云:‘肝者木也。甘者土也。宜食甘者,木克于土,以所克资肝也。’”

31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00:43:55 | 只看该作者
后世乃至当代中医公认的,五味补泻(伤)五脏的关系是:酸补肝,苦补心,甘补脾,辛补肺,咸补肾。若五味太过(过食)一方面损伤本脏(及五体),即酸伤肝、筋,苦伤心、脉(血),甘伤脾、肉,辛伤肺、皮(气),咸伤肾、骨;另一方面损伤所克之脏,即酸伤脾、肉,苦伤肺、皮,甘伤肾、骨,辛伤肝、筋,咸伤心、脉。此说见于今《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教材所取即《内经》成说。主要相关经文如下: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灵枢·九针》云:“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酸伤筋”,“甘伤肉”,“辛伤皮毛”。
《素问·五藏生成》篇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灵枢·五味》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但是,《内经》中,此说并非全书一致。试看:
《灵枢·五味》云:“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脾色黄,宜食咸;肺色白,宜食苦;肾色黑,宜食辛。”
故此篇与主流矛盾。

30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00:38:14 | 只看该作者
而《素问·生气通天论》五味所伤又有异说: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注:多食酸,则脾为肝伤)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注:多食咸,则心为肾伤)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注:多食甘,则肾为脾伤)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注:多食苦,则肺为心伤。此逻辑不当)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 (注:多食辛,则肝为肺伤),精神乃央”。

文中所云,亦当为五味过食而伤所胜之脏。与《太素·卷第三·调阴阳》相参,文字有出入,但不可能都是传抄失误,古人也不喜擅改经文。故只能说是另一家之言,或不成熟之推理。

29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00:31:37 | 只看该作者
《素问·五藏生成篇》五味所伤又有不同说法如下: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上述经文可以用五行的同一套理论解释,即相克理论推演。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咸伤脉(水克火);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苦伤皮毛(火克金);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辛伤筋(金克木);
“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酸伤肉(木克土);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甘伤骨(土克水)。

28
发表于 2018-7-26 20:53:05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26 08:25
书不校勘,不如不读。
苦伤气,《太素》作“苦伤脉”。气,当作“脉”。
咸伤血,《太素》作“咸伤骨” ...

书不校勘,不如不读。
苦伤气,《太素》作“苦伤脉”。气,当作“脉”。
咸伤血,《太素》作“咸伤骨”。血,当作“骨”。
如此,筋、脉、肉、皮毛、骨,体例是否一致?

-----------------------------------------------------------------------
看来,就像说相声的一样,这里才是金栋先生的“包袱”所在!


其实,说“苦伤脉,咸伤骨。”是有一定根据,但是说苦伤气,咸伤血,也未必没有道理!


你说“苦伤脉”,要说苦,食品中苦瓜最苦。可你知道苦瓜的功效吗?
(苦瓜的功效:
      1、苦瓜具有清热消暑、养血益气、补肾健脾、滋肝明目的功效,对治疗痢疾、疮肿、中暑发热、痱子过多、结膜炎等病有一定的功效。  
      2、苦瓜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具有预防坏血病、保护细胞膜、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提高机体应激能力、保护心脏等作用。  
      3、苦瓜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正常细胞的癌变和促进突变细胞的复原,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4、苦瓜中的苦瓜素被誉为“脂肪杀手”能使摄取脂肪和多糖减少。 http://c.360webcache.com/c?m=e7273cc6df46c863aff48f868b1d7824&q=%E8%8B%A6%E7%93%9C%E7%9A%84%E5%8A%9F%E6%95%88%E4%B8%8E%E4%BD%9C%E7%94%A8&u=http%3A%2F%2Fwww.120ask.com%2Fquestion%2F19309461.htm
这苦味不但不伤脉,还对脉颇有好处:具有预防坏血病、保护细胞膜、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提高机体应激能力、保护心脏等作用。


你说“咸伤骨”,大家都知道海水是咸的,你敢说常年生活在海水中海龟,玳瑁,砗磲,一定就没有生活在淡水中甲鱼和螃蟹的躯壳坚硬吗?


考证是可以的,但是绝不是只有考证了的才是唯一正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0:47 , Processed in 0.0566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