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822|回复: 10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五行生克的临床运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8-7-16 14:0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7-17 01:37 编辑

五行相生相克在临床中如何运用?这些例子值得收藏

原创: 陈谦峰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包含着“生克乘侮”几个方面。所谓五行相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五行相克,是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在临床上,即可根据这个原理,用五行生克的理论来决定治疗原则,并预测疾病的转归,进一步提高辨证论治的疗效。
《内经·六元正纪大论》中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泻之”“水郁折之”。这对五行配五脏的治疗起着极大的指导作用。《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在张仲景善于运用五行学说,如从肝病传脾的例子推论到他脏,依据五行学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
今天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在临床中“五行相生相克”的运用。


五行相生理论应用

补肝养心法
补肝养心法适用于心神虚祛、怔忡心悸、不寐健忘等证。

心藏神而主火,营血不足,致虚火上炎,心神不得安宁。由于木为火母,肝血不荣,导致营血亏损,血虚不能养神,故宜补肝以养心神,主方如养心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五味子、白芍、远志、合欢、九香虫)加枣仁之类。

益火生土法
此法适用于命门火衰,脾土不振而患下利清谷等证。症见黎明泄泻,腹痛喜按、喜温,并兼见一系列脾肾阳虚的症状。

由于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水谷,故见五更泄泻。诚如明代医家李士材所说:“肾主二便,封藏之本,虽然属水,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则不可运行三焦,府熟水谷。”李士材所说肾中寓有真阳,即指命门,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

脾胃主中土,非火不能生,故命门为生化之源,脾胃之母。在正常情况下,荣养本于水谷,食强则体壮。若命门火衰.不能鼓舞脾胃阳气,则脾胃运化无权,故纳呆食少,下利清谷。治宣补肾健脾,用四神丸(补骨脂、吴萸、肉豆蔻、五味子)之类,亦可用五味子丸(人参、白术、五味子、补骨脂、茯苓、吴萸、巴戟、肉苁蓉、龙骨)。在临床上治久泄不止,或用附桂理中汤温肾补脾,“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培土生金法
培上生金法适用于肺病日久,脾土虚弱,土不生金之证候。症见形瘦食少、便溏,舌光,脉细数等。

肺痨咳血之证,固当清肺热以滋上源,养肾阴以制阳光。由于久病不愈,单纯清金滋水,是取不到良效的,必须结合培补脾土之法,以资生化之源。因此,前人治疗肺病时,常常加上一些兼顾脾胃之药,如茯苓、扁豆、山药、白术、石斛等。

在阴虚火旺的情况下,如见骨蒸潮热、咳吐血痰、形瘦、脉数、唇红、胃纳不旺,则以补养脾阴与清金滋肾相结合。总之,虚劳之证不宜单纯强调滋补,以防久用碍脾,必在滋补之中,佐以培土之法,方能获效。

清金滋水法
此法用于火灼肺金,水源涸竭,阴虚劳损之证。症见咳嗽痰少、痰中带血、形体消瘦、潮热盗汗、腰酸遗精、咽痛失音,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人体中生长与敛藏的关系必须平衡,如在阳气过分鸱张的情况下,必致耗伤阴血,故消金的作用,主要是收敛过盛的阳气,以保存将涸的阴液。临床应用清金滋水法时,要分辨邪正两方面的虚实情况,如温热病后期,邪气已退而正气衰弱者,当用生脉散、竹叶石膏汤之类以扶正为主;如邪热炽盛,水液欲涸,症见壮热气喘、大渴引饮、汗出如雨、神识昏愦、舌干燥、脉洪大者,宜用大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以扶正祛邪、清金滋水。

此外,因于房劳不节,酗酒无度,导致肾中真阴暗耗,水火不济,上炎于肺而见咳吐红痰,腰膝酸痛,形瘦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必须采用清金一类的方药,以资生水之源,使金水相生,阴液才有逐渐充沛的希望。主方如百合固金汤(百合、生地、熟地、玄参、贝母、桔梗、麦冬、白芍、当归、甘草),或可用清燥救肺汤(人参、甘草、枇杷叶、桑皮、杏仁、阿胶、石膏、麦冬、麻仁)。

滋水涵木法
此法适用于肾水不足,肝阳内动,症见头痛眩晕、耳鸣、心悸、筋惕,舌质红,脉弦细。

肾水亏损,水不涵木,木失滋荣,乃令肝阳上亢而出现上述症状。滋水涵木法,以补肾阴养肝木为主,方如左归饮(地黄、山药、枸杞、山萸肉、茯苓、甘草),或可加龟板、牡蛎、玄参、麦冬之类。临床多见阴虚阳亢,肝阳不潜,水枯木失滋养引起的高血压、子痫、中风等证,方用云母汤加减(云母、牡丹皮、石决明、钩藤、黄芩、牡蛎、代赭石、夏枯草、地黄、枸杞子、玄参、龟板),滋阴潜阳、平肝息风,使木得滋养,水木相济,亢阳潜藏,诸症皆除。

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只要掌握五行生克和与人体脏腑的关系,根据五行生克理论,施予适当的方药,确能收到良好效果。

五行相克理论应用
抑木扶土法
抑木扶土法即泻肝和胃法,适用于肝病传脾,木旺土衰,腹痛作泻、时作时止,脉象较弦,不思饮食。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刚劲之性,最易犯胃克脾,如脾土素弱,肝木更易相克,以致出现腹痛作泄,日久不愈等症,治以痛泻要方为主。若脾土久虚,肝木偏盛,选用六君子汤加白芍、吴茱萸、木香等。

泻肝和胃法适用于脘痛连胁、呕恶心嘈、频吐酸水、脉弦滑,可用金铃子散泄肝止痛,二陈汤和胃降逆,左金丸辛开苦降、兼能止呕除嘈。此法在《临证指南》“木乘土”中应用甚广,例如“痛非有形,痛解无迹”,发于暮夜,冲逆欲呕不吐,说明肝气攻胃,由恼怒强食,气机紊乱而成病,发时用河间金铃子散,兼以宣通阳明可愈。药物,如川楝子、元胡、法半夏、陈皮、瓜蒌皮、山栀子等。

泻火清金法

此法适用于心火上炎,肺失清肃,证见咳嗽气喘,甚则吐血、衄血等。

肺属金为清肃之脏,若金被火灼,肺失消肃则为咳嗽气喘,肺络受伤则见吐衄。凡此诸证皆当泻火以清金,主方如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主用于吐衄;黄芩知母汤(黄芩、知母、桑皮、杏仁、栀子、天花粉、贝母、桔梗、甘草),用于热喘有痰,面赤烦热;又如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竹叶),用于心烦肺热,咳嗽喘逆。在临床上,常用桑叶、桑皮、天花粉、川贝母、全瓜蒌、杏仁、甘草、桔梗、枇杷叶以治咳嗽,这些清火化痰的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亦属于泻火清金的范畴。

火有虚火实火之分,泻火清金法一般用于实证,脉多见洪大有力或滑数,舌红苔黄。若阴虚火旺者,则当壮水制火,即不适宜用本法治疗。

培土制水法
此法适用于土不制水,水邪泛滥,证见腹胀面浮、周身浮肿等。

脾属土,为万物之母。张景岳云:“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按此论据,水肿的发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尤其与脾土更为重要,脾土有制水的作用,故培土制水法的运用较为广范。其证见疲乏倦怠、嗜卧懒动、食欲不振、胸腹胀满、面目浮肿、舌淡脉微等,主方如实脾饮(白术、茯苓、干姜、炙甘草、厚朴、木香、附子、豆蔻、莱菔子、木瓜、生姜、大枣)。

清金制木法
清金制木法适用于木火炽盛,上灼肺金,金不制木,木反侮金的证候。证见胁肋疼痛、咳嗽咯血,脉弦数等。

肺金具有清肃的作用,而肝木有疏泄调达之功,木秉春生之气,万物资以化生,金秉秋肃之令,草木遇而枯萎。在人体脏腑中,木中有火,亦称相火,如人体生理机能保持健康时,则木气与相火皆能动而中节,成为生化的动力。即朱丹溪所谓:“相火唯有补脾造化,以为生生不息的作用。”

反之,若肺金失于清肃而致木火上炎,煎熬真阴,在施治时就须应用清金制木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如沙参、麦冬、石斛、天冬、枇杷叶、玉竹、石决明、栀子、瓜蒌仁等。此外,临床常用方赤云汤(云母、生地、元参、麦冬、牛蒡子、赤芍、黄芩、赤小豆、藕节、甘草),也是清金制木的方剂,适用于咳血、咯血、衄血等。

壮水制火法
此法适用于水亏火旺,心肾不济,以致出现头目眩晕、耳鸣耳聋、自汗盗汗、潮热骨蒸、遗精少寐等症。

肾为水脏,上交于心火则水火既济,精神充沛。反之,水火不济,水不涵木,阴阳失调则治病遂生。刘河间云:“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他所制定的地黄饮子(地黄、桑皮、石斛、麦冬、五味、石菖蒲、远志、茯神、肉苁蓉、巴戟、附子、肉桂),本系治?痱之方,方中除去巴戟、附子、肉桂,加入黄连、知母、黄柏之类,可以治类中火盛之证。

我们在临床常遇肾水不足,心火独亢,心肾不交的证候,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之类化裁常获良效;又如肾阴虚则火偏盛而扰精室、封藏失职的遗精等证候,主方如知柏地黄汤加牡蛎,或用三才封髓丹。正如张景岳所说:“虚火因其无水,只当补水以灭火,则阴阳得平而病自愈,若欲去火以复水,则既亏之水未必可复,而并火去之,岂不阴阳两败乎。”

再如腰膝酸软,头眩耳鸣,舌燥,喉痛,甚至消渴等症,用六味地黄汤加石斛、黑芝麻,或用大补阴丸之类,补肾益精,滋阴凉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总之,壮水制火法的应用,一则用大剂壮水以制火,一则壮水的同时兼用清火,其中又要注意虚实的不同情况。

点评

十大关系,清清楚楚,装瞌睡的人,当然说看不见。  发表于 2018-7-19 17:0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3
发表于 2018-7-19 18:28:2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8-7-19 10:03
岂有此理!我说没有讲你还要证据?我要说讲了,那就要我拿出来内容当证据,证明真的讲了。现在我说没讲, ...

1楼说有!十大关系清清楚楚。装瞌睡,发癔症。
72
发表于 2018-7-19 18:03:2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9 16:43
先生说说,1楼十大关系,哪一个没有讲到??你不看1楼的帖子,为什么让我给你讲!是你懒得帖子都不看 ...

岂有此理!我说没有讲你还要证据?我要说讲了,那就要我拿出来内容当证据,证明真的讲了。现在我说没讲,你要我拿出来,我给你现编吗?

谁说有,谁负责拿证据,说无的人,要什么证据?这么简单个道理也不懂。

我说这屋子里没人,谁要说有,谁给我提溜出来一个人,就把我否定了。明白没有?

点评

说 无,当然拿证据说话。  发表于 2018-7-19 18:29
1楼说有!十大关系清清楚楚。装瞌睡,发癔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9 18:28
71
发表于 2018-7-19 16:43:45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8-7-19 08:27
你怎么懒成这样?一楼要是讲全了,我还要你讲干什么。

如果你说一楼内容把十个生克都讲了,那你把里面 ...

   先生说说,1楼十大关系,哪一个没有讲到??你不看1楼的帖子,为什么让我给你讲!是你懒得帖子都不看,一遍又一遍梦呓,发癔症。

点评

岂有此理!我说没有讲你还要证据?我要说讲了,那就要我拿出来内容当证据,证明真的讲了。现在我说没讲,你要我拿出来,我给你现编吗? 谁说有,谁负责拿证据,说无的人,要什么证据?这么简单个道理也不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9 18:03
70
发表于 2018-7-19 16:27:3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9 15:24
我不出声,先生是怎么醒的!

  你终于醒了。如果醒了,你去看1楼,你要的十大关系都有了。到了1楼 ...

你怎么懒成这样?一楼要是讲全了,我还要你讲干什么。

如果你说一楼内容把十个生克都讲了,那你把里面的内容摘出来,咱们一条一条比对。如果讲够十个,就算五行,讲不够,或许三行或许二行。

真的,你看一楼文章没有?你要是没看,跟你说这些也是白说。

点评

先生说说,1楼十大关系,哪一个没有讲到??你不看1楼的帖子,为什么让我给你讲!是你懒得帖子都不看,一遍又一遍梦呓,发癔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9 16:43
69
发表于 2018-7-19 15:24:47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出声,先生是怎么醒的!

  你终于醒了。如果醒了,你去看1楼,你要的十大关系都有了。到了1楼你装睡,或者看不懂,我管不着。

点评

你怎么懒成这样?一楼要是讲全了,我还要你讲干什么。 如果你说一楼内容把十个生克都讲了,那你把里面的内容摘出来,咱们一条一条比对。如果讲够十个,就算五行,讲不够,或许三行或许二行。 真的,你看一楼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9 16:27
68
发表于 2018-7-19 14:51:25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8-7-18 21:23
装瞌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不管真睡假睡,你要叫人起来,你得出声啊。
跟你要五行,你就讲五行,讲出来五行,他不醒,那是他装睡。
现在跟你要五行,你讲了个“半行”,还是我照顾你给你算了个半行。五行学说,让你给整成半行学说。

点评

你终于醒了。如果醒了,你去看1楼,你要的十大关系都有了。到了1楼你装睡,我管不着。  发表于 2018-7-19 15:22
67
发表于 2018-7-19 14:36:18 | 只看该作者
易鉴道 发表于 2018-7-19 14:27
各位先生对阴阳及五行的认识,非常混乱。何谈相生相克。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请慎思。

内经对五行关系的论述没有
66
发表于 2018-7-19 14:27:0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先生对阴阳及五行的认识,非常混乱。何谈相生相克。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请慎思。

点评

正因为混乱,才热闹。  发表于 2018-7-19 15:32
内经对五行关系的论述没有克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9 14:36
65
发表于 2018-7-19 11:32: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19 13:52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7-19 09:40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阳中之阴是指时间段,肺也,就是运动的是肺运动

胡说阳中之阴仅仅是指时间段(中午12点至傍晚6点)的话,岂不是说你的在其他时间就没有肺运动了?

点评

等你学好知识,就会迎刃而解。你的问题留着自己贯通  发表于 2018-7-19 11:49
64
发表于 2018-7-19 09:44:43 | 只看该作者
   我不能与一个叫不醒的人讨论。无论装睡,还是不醒的人,总之是听不进去,讲,还有什么意义。先生千万不可永远不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2 17:29 , Processed in 0.1023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