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30|回复: 1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与医经理论有关系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8-7-7 14:4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中医经典著作。传统观点认为,该书是以“《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医经理论为依据编撰而成。也就是说,《伤寒杂病论》之理,是以“《素问》《灵枢》《难经》”等医经理论为依据,来制定其治法、方剂和药物组成。

试问,在《伤寒论》112首方和《金匮要略》262首方剂中,有哪些方剂是用《内》《难》中哪一篇、哪一句的理论为指导而制定的?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95
发表于 2018-9-15 05:30:59 | 只看该作者
请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脏腑经络与《内经》有没有关系。
94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22:32:33 | 只看该作者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93
发表于 2018-7-15 22:53:25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8-7-15 21:00
您能不能谈一谈?
木生火,肝生心。
火生土,心生脾……您把这十个都讲出来。我看您是支持五行还是不支 ...

正在写的新中医,就是从我主观目的上,想解决这个问题。慢慢来吧,我们已经等很久了,也不差这一年半载的
92
发表于 2018-7-15 21:00:50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15 18:01
李老师呀,您的要求也很高呀。其实,不是大家不谈,也不是不愿意谈,而是能把这些问题谈清楚的人,太少, ...

您能不能谈一谈?
木生火,肝生心。
火生土,心生脾……您把这十个都讲出来。我看您是支持五行还是不支持五行。
91
发表于 2018-7-15 20:59:15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7-15 18:01
李老师呀,您的要求也很高呀。其实,不是大家不谈,也不是不愿意谈,而是能把这些问题谈清楚的人,太少, ...

我没要求谈清楚,也没要求谈深入。

木生火,对应的是肝生心……一共十个。我只请大家把这十个都列出来,只要这十个关系都存在,就算五行学说成立。
这要求够低了吧?要讲五行学说,就得十个关系,要是七八个,岂不是成四行了?要是列出来五个关系,那不是成二五学说了?

可是,几年了,就是没人讲。您说,大家支持五行学说,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

90
发表于 2018-7-15 18:01:30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8-7-7 15:03
这问题提的太难。这是正经中医问题,要下点功夫把中医基础理论和伤寒论方方义串讲起来,这种正经学问在论坛 ...

李老师呀,您的要求也很高呀。其实,不是大家不谈,也不是不愿意谈,而是能把这些问题谈清楚的人,太少,甚至是根本没有人能谈清楚。您的这些问题,更多的都是中医人在探索中。
89
发表于 2018-7-15 17:41:2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7-7 15:21
不是说“仲景之道,至平至易”吗!这个问题怎么“提的太难”了呢?!

至平至易,是讲学习态度的。伤寒论、内经,那么多内容。让大家怎么谈?我请大家给五行十个生克各举一个例子,几年了没有人举出来,您一下子要大家谈113方,岂不是太难了吗?

88
发表于 2018-7-15 17:38:08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7-7 20:18
你呀,歪嘴和尚念经,正经从你口中出来,也变成歪经。【“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什么是仲景之道?是六经 ...

一吐先生说话,好像常不好懂。
【“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什么是仲景之道?是六经之道,是人体之道,读伤寒要同人体病理结合,同临床结合,则至平至易。
--------------------------------------------
这段话,您到底是同意还是否定“至平至易”这个说法?看不明白。
至于后一半话,我不知道您是给谁说的,和我有关系没有?看不出来。
87
发表于 2018-7-14 07:20:57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①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②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③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④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⑤。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伤寒论》之名,六经传变,来源于此。《伤寒论》完完全全继承了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86
发表于 2018-7-14 07:06:03 | 只看该作者
        《灵•经脉篇》则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与脏腑(五脏六腑)相配,把散在的经脉与脏腑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以脏腑为中心的脏腑经络系统,由抽象的概念演变成具体的脏腑经络名称,如下:
       肺手太阴、大肠手阳明、胃足阳明、脾足太阴、心手少阴、小肠手太阳、膀胱足太阳、肾足少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三焦手少阳、胆足少阳、肝足厥阴。
        张仲景把三阴三阳引入《伤寒论》,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在其中。
        伤寒论,直接继承了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2 14:30 , Processed in 0.1060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