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症”既不能用来确诊西医之“病”也未必能辨准中医之“证”——试谈中医理论的缺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28 07:2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6-28 16:30 编辑

            “症”既不能用来确诊西医之“病”也未必能辨准中医之“证”

                                 ——试谈辨证施治的缺陷
   
      中医理论自明清之后,一直没有实质性发展,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发现自身的缺陷,所以,无从提高。本文探讨了辨证施治的过程和结果,认为书本上的辨证施治证型与患者实际所患之证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导致了不同中医临床辨证结果不一致,治疗效果当然也不一致。这是中医理论的缺陷之一。

       (补充说明:标题中的“症”,是指患者所有的症状、体征,不是指其中的一个症状、体征。)



8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6:18:58 | 只看该作者
黄中正 发表于 2018-6-28 16:24
西医观点。辨证诊治与人体的阴阳五行相关有密切关系,而不是直接与疾病相关。

伤寒论的麻黄汤证与阴阳五行有何关系?
7
发表于 2018-6-28 16:24:58 | 只看该作者
西医观点。辨证诊治与人体的阴阳五行相关有密切关系,而不是直接与疾病相关。
6
发表于 2018-6-28 11:30:40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6-28 03:23
此外,如果一人患有多种病,其症状更为复杂,辨证更加困难。比如说,一个人体内长了一个瘤,但没有任何临 ...

——比如临床经常遇到病人,诉头痛头昏,测量血压偏高。但血压高与头痛头昏有必然的关联吗?不一定。血压高未必是病理性的,有时生理性的一过性血压升高也较常见。病理性血压可以有症状,也可以无症状。头痛头昏可以是血压高所致,也可以是其它原因所致,如颈椎病,脑血管硬化,脑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失调等。

——这种病人,西医有时给予降压治疗,可能头痛头昏症状并未改善缓解。而中医予以辨证论治,用些天麻,或活血化瘀药物,头痛头昏症状得以缓解改善。并不是天麻或活血化瘀药物降了血压发挥作用,而是治疗的对象(病理过程或状态)找对了(颈椎病、脑血管硬化、脑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失调等)。
5
发表于 2018-6-28 11:23:41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6-27 23:21
症,包括症状和体征。中医指四诊望闻问切得来的资料。同理,这里也指西医望触叩听搜集而来的资料。
...

此外,如果一人患有多种病,其症状更为复杂,辨证更加困难。比如说,一个人体内长了一个瘤,但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最近又患上了头痛相关的综合症,那么,这时的辨证结果只能反映后者,与前者没有任何关系,其治疗结果也不会对前者有效。也就是说,治好了头痛,但绝对治不好肿瘤。这是中医辨证不辨病的明显局限性所致。

——比如临床经常遇到病人,诉头痛头昏,测量血压偏高。但血压高与头痛头昏有必然的关联吗?不一定。血压高未必是病理性的,有时生理性的一过性血压升高也较常见。病理性血压可以有症状,也可以无症状。头痛头昏可以是血压高所致,也可以是其它原因所致,如颈椎病,脑血管硬化,脑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失调等。

点评

正是此意  发表于 2018-6-28 16:27
4
发表于 2018-6-28 11:20: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6-28 03:24 编辑

“症”既不能用来确诊西医之“病”也未必能辨准中医之“证”——试谈辨证施治的缺陷

——症是证(病理过程或状态)的外在表现,证是症的内在病理本质。一症可见于多个证(病理过程或状态),一证可表现为多个症。单凭一个症,是很难辨别中医之证的。多个症的组合,结合一定的体征改变(舌脉象),再结合一定的病史与既往史,就可以缩小诊断范畴,做出相对准确的诊断与判断。

点评

谢谢陈先生参与讨论。标题的“症”的意思:包括患者的所有症状和体征。特加说明。  发表于 2018-6-28 16:25
3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07:56:20 | 只看该作者
      (转贴)1958年,16岁的熊继柏开始悬壶乡里,成为一名“小郎中”。第一个接诊的病人是附近杨家山上的一个村民,得了“大头瘟”,脖子肿成跟头一般粗,又疼又痒。熊继柏自恃饱读医书,于是很有把握地开了普济消毒饮。没想到病人吃了不见效,又换成防风通圣散,仍是不奏效。熊继柏急眼了,吭哧吭哧跑了30多里山路去找老师胡岱峰。熊继柏回忆:“一进门,还没等开口,老师就问,看不好病了吧?我就把这个病和所开的处方原原本本一讲。你猜老师给我出个什么主意?送我3个字:‘翻书去’!”
  熊继柏这下傻眼了,“我这来回六十里的山路算是白跑了,但‘翻书去’这3个字有好处啊。回去一通宵,我一边翻书一边思考,这样得来的知识比老师讲的印象要深得多”。终于,熊继柏找到“消风败毒散”,加上大黄,3服药下去,病人头面肿明显消下来了。“我没有跟我的师傅上过临床。我的诊疗经验,完全是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和积累的。所以当我治好这个病人时,那个兴奋劲啊,肚子都不饿了,一天不吃饭都可以。”
  没过多久,熊继柏又碰上了个棘手的病人。 一个十八九岁的精神病患者,大雪天里一丝不挂地乱跑。家人多处求治无果,只好用链子把他锁在家里。“病人疯到什么程度呢,他不分昼夜,大喊大叫,满口吐涎。” 熊继柏回忆道。他按照痰火躁狂的思路,先后开了3个方子——礞石滚痰丸、当归芦荟丸、生铁落饮,但都如石沉大海,病情丝毫未见起色。明明方证相符,为什么就是没有用呢?熊继柏又陷入苦苦的思索。翻了一晚上书后,他琢磨出来2个方子:《金匮要略》的风引汤和控涎丹。几服药下去,病人能睡觉了,能穿衣了。10服药后,完全康复如常人,至今仍健在,孙子都有了。
  经历了这些事,熊继柏明白了一个道理,书读得再好,也只能说明一个人会读书,并不代表就是一个好医生。只有“知行合一,学用结合”,有针对性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才能练就“真功夫”。
  真正让熊继柏名声大噪的,是他治好了一位濒死的流脑患儿。1963年,石门县维新镇流脑、乙脑流行,很多患者因病夭亡。一个叫周金木的男孩,高热昏迷5天,手足抽搐,角弓反张,浑身发斑。县人民医院会诊后,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在这个节骨眼上,家人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找到了熊继柏。他诊断后下了一剂猛药——“清瘟败毒饮”大剂,生石膏的量用到半斤,用一大张报纸包着,嘱咐家属弃药罐而用大吊锅煎药。一日一夜,病人喝下了10碗药汤。奇迹出现了,病人高烧退了,也不抽搐了。随后病情好转,几天后痊愈。这年熊继柏20岁,一夜之间闻名十里八乡,乡亲们都叫他“熊神仙”。

熊继柏:知行合一守正道,手到擒来克疑难
时间:2018-06-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杨志云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id=72385&extra=
2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07:21: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6-28 08:09 编辑

      症,包括症状和体征。中医指四诊望闻问切得来的资料。同理,这里也指西医望触叩听搜集而来的资料。

      西医在诊病时,只知症状、体征并不能确诊病,只有经过理化检查找到具体的病理才能确诊疾病,由此可知,确诊疾病是以病理为主要根据,再结合症状、体征才能得到确诊。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同的疾病会产生相同的症状和体征,可见症状、体征与病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由此决定了仅凭症状、体征不能确诊疾病。


      中医在辨证时,唯一的根据是症状和体征,相同的症状、体征可辨为同一个证型。由此可知,同一个证型可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之中。这是中医“异病同治”的根据。据笔者观察,这种治疗方法是有效的,但不是绝对的,有时会没有效果,因为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疾病可能会表现为同样的症状、体征,被辨为同一证型,这时用同一方剂,其疗效绝对是不一样的。不见效的原因在于病理的不同,而不是证的不同。


      另外,一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有时症状、体征并不是同步出现的。有的症状、体征先出现,处于显象状态,而另外的症状、体征还没出现,处于隐匿状态,此时相对于典型的证来说,就会表现为缺胳膊少腿的现象,与典型证型的标准要求不相符合,既象这个证,又象那个证,结果所辨之证就可能辨错,而不同的中医更可能辨为不同的证型,所用方剂就可能不见效。这种现象在中医临床治病中经常出现,而且无法避免,这是造成中医治病疗效不能得到保证的根本原因。当然,对于具有丰富辨证治病经验的名中医来说,经过了个人对于同一种疾病的长期观察和摸索,发现了书本上共性规律中没有的个性特殊规律,形成了个人的辨证经验和用药经验,这时的辨证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能够辨准确,用药的效果也好。正因为如此,患者看病都愿意找高疗效的老中医。
       由此可见,个人辨证治病经验高于书本上的经验医学辨证施治理论的实用价值;书本中的典型证型和辨证施治,只是一般规律上的较大概率而已,具有不确定性,而个人辨证治病经验则是具体疾病的具体规律,其针对性明显高于书本证型。


      了解了中医辨证施治的这个特点,对于一些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差就容易理解了。这是因为,患者的症状、体征不是按照书本上的证型出现的,由此决定了中医辨证施治出现辨证不准、用药不准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提醒我们,中医经验医学理论中的辨证施治,只是大概率上的一般治病经验规律而已,缺乏具体疾病的特殊规律和鉴别内容,与实际病证还有一段距离,故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性。不能将其看成是绝对真理。


      从这个事实上看,可知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缺陷是缺乏针对性,才导致疗效具有不可测性;相比之下,西医确诊疾病以理化检查为据,就准确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与西医确诊疾病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这种辨证的不确定,一旦用于治疗急危重病,其后果可想而知。从第三届国医大师熊继柏老中医治疗急症辨证失败与成功的一些经验教训中,可以得出警示,老中医的个人治病急重症的经验(具有了鉴别证型的能力)才是相对可靠的,当今强调“师带徒”的重要性就是对于个人治病经验的认可和证明。在没有个人治病经验的情况下,若直接使用书本上的辨证施治用于治疗慢性病,对于医者而言还具有试药和改正的机会,但若用于治疗急症,就有可能耽误治疗时机,《伤寒论》中的误汗、误下、误火所导致的坏病就是前车之鉴。


      此外,如果一人患有多种病,其症状更为复杂,辨证更加困难。比如说,一个人体内长了一个瘤,但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最近又患上了头痛相关的综合症,那么,这时的辨证结果只能反映后者,与前者没有任何关系,其治疗结果也不会对前者有效。也就是说,治好了头痛,但绝对治不好肿瘤。这是中医辨证不辨病的明显局限性所致。


      以上探讨,如有不当,请据事实拍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5:31 , Processed in 0.2660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