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21|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阳之为病何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8-4-18 06:0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4-18 06:26 编辑

伤寒论中,太阳之为病何谓?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失常,为阴阳之变,在人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中为病之一。五运六病,因土运中,脾不主时,为四季土,失常为病,分为六病。所以金匮有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说法。
35
 楼主| 发表于 2018-5-25 06:44:34 |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8-5-25 00:06:25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8-5-24 19:35
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是五行学说套出来的。可以用来解释心火与热淋的关系。
心火同时出现小便短赤涩痛 ...

然!
33
发表于 2018-5-24 23:35:58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5-24 23:03
概括:
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 ...

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是五行学说套出来的。可以用来解释心火与热淋的关系。
心火同时出现小便短赤涩痛,这是临床事实,用清热通淋药,两组症状都可以消除。这个现象如何解释?
心火不是心脏病,热淋也不是小肠病。


口舌生疮是有火了,如果伴有神的症状,这就叫心火,这是正确的,因为脏腑学说里,心,其实就是神。把热证兼有神的症状,称为心火,说得过去。
小便短赤涩痛,这是膀胱有热。合起来,就是上焦有热,在上扰神,在下扰膀胱,上下一起热的一种病。治疗上,或者清热利尿,引热从小便走,或者清心火,治病求本,都行。实践中是两种治法同时用的,就是导赤散。


小肠是泌别清浊的,小肠有病,会清浊不分,连清带浊都从大肠下去,这叫泄泻。这个情况,和我们现在说的心火、热淋,挨不上啊?可见五行学拉扯的心与小肠相表里,连牵强附会也够不上,没“会”可附啊!
32
发表于 2018-5-24 23:0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5-24 19:07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5-23 14:18
中医认为小肠的功能主要是
一)泌别清浊
泌,即分别;清,即水谷精微;浊,指食物中的糟粕。泌别清浊是指小 ...

概括:
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

老先生这个解释,是传统上用脏腑表里关系来说明的。
那么,请教老先生:手太阳经为小肠,足太阳经为膀胱,太阳经邪不解传足太阳经膀胱是什么病?西医学的尿路感染?那么传至手太阳经小肠,会是什么症状呢?


——————————————————————————————————————————————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导赤散就是治疗表邪内传至小肠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的。
小肠生理功能是受盛胃中水谷,分别与转输清浊。小肠与心相表里。小肠病变主要反映在清浊不分,转输障碍,小便淋漓不畅。小肠火多表现实热证像。临床表现小便赤色淋痛,甚或尿血,并见口糜、舌痛、舌烂、咽干而痛,舌红苔黄,脉数等症。小肠实热多见于西医所谓尿道炎、口腔炎,或齿龈肿痛等症病。治疗方法 清热利湿,分别清浊。方药 导赤散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问老先生:“小肠病变主要反映在清浊不分,转输障碍,小便淋漓不畅。”那么,这时小便淋漓不畅,是因为小肠泌别清浊过了,还是泌别清浊不及呢?
————————————————————————————————————————
中医认为小肠的功能主要是
一)泌别清浊
泌,即分别;清,即水谷精微;浊,指食物中的糟粕。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在对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的同时,随之进行的分清别浊的功能。清者化为津液;浊者化为糟粕。
二)受盛化物
受盛,即接受和汲取之意;化物,即变化和化生之意。小肠把食物的精华吸收,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然后再根据不同的需要化生成不同的功能和组织。

当邪气侵犯到小肠后,可以起小肠功能紊乱,使其泌别清浊,受盛化物的功能不能正常进行。以致清浊不分,或者吸收转化功能失常。具体到伤寒论,则是表邪不除,由体表的经络向内入侵,深入到脏腑,具体深入到小肠,则津液化生不足而发生口舌生疮;污浊不能走大肠而偏入膀胱使尿液浑浊污染而淋漓成病。

以上属个人认识,或词不达意,或错误丛生,请任海先生不吝指教。


————————————————————————


千老先生医学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学生只有学习的份儿。

学生认为,
1、所谓的“小肠火——淋痛”,实与小肠泌别清浊关系不大。因为淋痛,都是着急上火,又在饮水过少的情况下,导致致病菌从尿道口上行而成。如小肠泌别清浊太过,必然尿量偏多,引起肠内干燥,而使便秘;反之,如小肠泌别清浊不及,则必尿量少,致肠内水份过多,而出现便溏。淋痛主要因为饮水量少,而非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所致。
2、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不成立,因为心脏病不会引起小肠病,更不会引起小肠火(淋痛)。
31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20:15:40 | 只看该作者
一气二三四 发表于 2018-5-23 23:57
难得一见 会有人仔细看书  太阳之为病  和 太阳病  张机不至于没事闲的多加俩字。这里 关键就是“之”字。  ...

谢谢提示
30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19:43: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5-24 19:59 编辑

从伤寒论辨脉法成氏之注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平脉法: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气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痛,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成注:人养三焦者血也,护三焦者气也。荣卫俱损,不能相将而行,三焦无气所依仰,身体为之顽痹而不仁。内经曰:荣气虚而不仁。针经曰 :卫气不行,则不仁。荣为血,血不足则烦痛;荣属心,荣弱心虚,则口难言。卫为阳,阳微则恶寒。卫为气,气虚则数欠。三焦因荣卫不足,无所依仰,其气不能归其部。金匮要略曰:上焦竭,善噫;上焦受中焦气未和,故令噫耳。下焦竭,即遗溲失便。以上焦在膈上,物未化之份也。不归者,不至也。上焦之气不至其部,则物未能化,故噫而酢吞。中焦在胃之中,主腐熟水谷。水谷化则思食。中焦之食不归其部,则水谷不化。故云不能消谷引食。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溲,小便也,下焦不归其部,不能约制溲便,故遗溲。

29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12:37: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22-10-15 01:28 编辑

祖国医学能臆说吗,从传统来讲,太医,伴君如伴虎。没有札实的基楚,医道何行。这不是一朝一代而为。中医关于生命认识,比类取象,多从卵生,胎生生物胚胎发育情况观查得来。其口唇不完整卵生,胎生者,以舌引水,四肢无力,为少阳之体。口唇完整,以唇引水,其四肢力强,为阳明之体。生物以舌引水为少阳者:乃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类。是厥阴之表少阳类生物。阳明者,以唇引水,则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才为脾主肌肉  ,主四肢的理论根据。
28
发表于 2018-5-24 05:44:20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8-5-23 12:14
千总解读小肠泌清别浊有点绕,也有些含糊。我们学习和解释古人的论述,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也不要神化古 ...

欢迎这样结合临床,认真思考问题。赞一个!限于古人的水平,认识和描述到如此地步,已经难能可贵了。再详细的消化吸收过程,不妨参考一下现代生理学。中医药发展,就不能只局限于古人的认识,还应结合现代人的认识。只有古今结合,才能更详尽的、正确的认识人体!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7
发表于 2018-5-24 05:30:49 | 只看该作者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5-23 13:18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 ...

感谢“文地清风”先生,他引用的一段经文很有意义,它比较详细地描述了食物营养在人体内吸收和分布的过程。限于古人的条件,不可能深入到分子和原子水平,但已经比较详细的认识和描述了食物营养在小肠被吸收后在人体的走向。
食气入胃,散精于,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
----以上所述,就是营养被吸收后的走向和分布。
26
发表于 2018-5-23 23:5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气二三四 于 2018-5-24 00:08 编辑

难得一见 会有人仔细看书  太阳之为病  和 太阳病  张机不至于没事闲的多加俩字。这里 关键就是“之”字。 如果学医开始时 学字 知道 “之”字 是“(经)气“,就简单多了。 太阳之【 气→ 阴→本++脉】为病  症状可不同 症状除了太阳病 还可以是太阴病, 阳+阴【明===曰月-阴】病 。  ----紧扣 平脉辨证   同理 症同脉不同  按脉不同处置。伤寒读到这程度,基本就明白(开始明白)《伤寒》是本傻瓜书了,《伤寒》读起来就开始有意思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0:30 , Processed in 0.0771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