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39|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8-2-25 06:4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2-25 06:46 编辑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创新是继承基础之上的提高和改进,没有提高和改进就不是创新。
      
      

      对于中医理论而言,如果能够把自古以来的所有中医理论都研究一遍,全部继承下来,这是最好不过了。但是,在现实上,由于中医古籍是海量的,“如汗牛充栋”之多,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想全部继承下来是不可能的。

      那么,是不是没有学透古今全部中医理论,没有完全继承下来,就不能创新了呢?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如果真的是那样,中医学就再也不会有创新的机会了,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通阅古今一切典籍,即便是通读了也未必弄明白了。

      作者认为,即使没有掌握全部中医理论,只要对于其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学精学透,也算部分继承。在这个继承的基础上,如果有新的发现,并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而且这个办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只要是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都算创新。这个看法与实际也是相符合的,一些发明家并不见得都是某一领域的大家,恰恰相反,我们却经常看到是一些年青人的创新。可见创新并非高不可攀,一孔之见,只要是前人没有发现,都算创新。当然,这个创新要有实际意义,或提出有价值的理论,或发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而没有实际意义的创新则毫无价值。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4
发表于 2018-7-14 16:09:19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14 15:57
我认为从临床角度讲,中医之短有两个:一是不知药理;二是诊断方法没有很好的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
---- ...

哦,您说的中医药理应该是指中医用药性的道理的简称吧?
23
发表于 2018-7-14 15:57: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7-14 08:00 编辑
高智海 发表于 2018-6-27 15:14
我认为从临床角度讲,中医之短有两个:一是不知药理;二是诊断方法没有很好的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

我认为从临床角度讲,中医之短有两个:一是不知药理;二是诊断方法没有很好的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
-------------------------------------------------------------------------
一是不知药理,
此话不妥,中医有中医的药理,西医有西医的药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二是诊断方法没有很好的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
这个意见很好,仅仅依靠流传千年的“三个指头一个枕头”诊断设备,也太泥古不化了!如果脉诊和舌诊能有仪器测量和记录,那该有多好啊!



点评

哦,您说的中医药理应该是指中医用药性的道理的简称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4 16:09
22
发表于 2018-7-14 05:34: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14 05:35 编辑
王锡民发表于 2018-6-29 16:36

睁瞎扯,中医治病技术的核心是辨证施治。

中医师通过辨证论治开出错误的方剂也是辨证论治该怎么解释?能否将板子打在辨证论治身上?
21
发表于 2018-6-29 19:59: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30 08:09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8-6-29 19:51
中医治病技术(包括辨证论治)属于软件

哪个人治病的技术能代表中医的软件
20
发表于 2018-6-29 19:28: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7-1 06:35 编辑
王锡民发表于 2018-6-29 16:36
王锡民发表于 2018-6-28 06:12

睁瞎扯,中医治病技术的核心是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是为用药性服务的。你只强调药理从来不讲药性,这里却强调辨证论治,不是在装腔作势吗
19
发表于 2018-6-29 18:53:44 | 只看该作者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创新是继承基础之上的提高和改进,没有提高和改进就不是创新。

——————————————————————————

这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说得好!


18
发表于 2018-6-29 16:3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9 16:38 编辑

王锡民发表于 2018-6-28 06:12
我说的不是天人合一而是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观是一种思维方式点评
王锡民
不搭边


否定天人合一观对中医的危害
我们知道,没有软件的电脑就像人死后的尸体。中医若没有天人合一观也是这样。原因在于,中医就像一台电脑;其中,中医总结出来的养生、诊断、治疗疾病的规律和技术作为硬实力,就像电脑硬件;而天人合一观体现出来的中医指导思想、方法论、思维方式、理念作为软实力,就像电脑软件。故何时背离天人合一观,我们就会在何时犯错;就像电脑软件何时出问题,该软件就会在何时无法使用。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医总结出来的养生、诊断、治疗疾病的规律和技术体现出来的效果就像电脑硬件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且不会因你不懂中医而受到影响。所以说,中医总结出来的养生、诊断、治疗疾病的规律和技术就像电脑硬件。
天人合一观体现出来的中医指导思想、方法论、思维方式、理念是隐藏在中医学的,必须通过学习中医才能体会;就像电脑软件是隐藏在电脑中的,只有打开电脑才能通过该软件展示其表达出来的信息。所以说,天人合一观体现出来的中医指导思想、方法论、思维方式、理念就像软件。

17
发表于 2018-6-29 16:31: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8-6-29 16:34 编辑

王锡民发表于 2018-6-28 06:12
我说的不是天人合一而是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观是一种思维方式
点评 王锡民
不搭边



为什么说天人合一观能体现中医的思维方式?
由于天人合一观的天可用阴阳五行表达,加上传统中医的内经、伤寒论、金元四家、温病学及历代医家的临床和学术成果都是对阴阳五行的演绎,故将这个演绎过程采用的思维方式称为天人合一观。二者均属于哲学方法论范畴,且在操作过程中均可有两种相反的方法。
例如:阴性药与阳性药是两种相反的药性。所以,补阴与补阳既可以是天人合一观作为中医治病的方法论中两种相反的方法,也可以是天人合一观体现出来的中医治病的思维方式中两种相反的方法。补与泻作为两种相反的方法,道理同上。
另外,天人合一观也可体现中医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它们各自同样可以有两种相反的方法,且与上述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相同。但不同语境需选择不同的表达,才能使人们理解。例如:若将中医比作一辆火车时,天人合一观体现出来的中医思维方式就像车头容易理解;若说成天人合一观体现出来的中医方法论就像车头就不好理解。机械还原论可体现西学的指导思想、方法论、思维方式、理念,也是这样。
总之,天人合一观完全能体现中医的指导思想、方法论、思维方式、理念,且在中医理论与实践(包括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天人合一观是中医的灵魂。
既然天人合一观能体现中医的思维方式,就必然能像火车头带动火车那样,带动中医摆脱困境而重新走向辉煌!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说的“思维方式是钥匙,临床疗效是基础”即是此理。

16
发表于 2018-6-29 12:33:42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8-6-29 06:14
Well,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讲。一方面,所谓学海无涯,不论那种学问/行业,都应该有“皓首”的思想准备, ...

中医现代化必须首先理论现代化,这样,中医科研、教育、临床才能现代化。中医理论现代化以后,中医概念和原理将不再有见仁见智的意会,不再需要所谓皓首穷经,中医科研、教育、临床的质量、效率、水平将根本改变,中西医交流将彻底结束鸡同鸭讲的局面,中医理论将引发科学革命,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将会诞生。

你弄的好像是个资料索引吧?

谢谢。

15
发表于 2018-6-29 06:14:43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8-2-28 08:57
啥时候学中医不用再皓首穷经了就好了。

Well,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讲。一方面,所谓学海无涯,不论那种学问/行业,都应该有“皓首”的思想准备,所谓学到老是也。

但另一方面,中医药的教学效率事实上是太低,表现为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常常没有达到可以如其他专业拿到毕业证书就可上岗操作的社会预期。对此明明负有责任的人不是直面问题,反而是随意定个50年+才可以成为所谓“大师”的标准,一来可以解决小圈子分猪肉的问题,二来到时到候由一众集团中人抬出来绕行一圈,指责中医药教育与临床脱节。

因此,可以说,中医药现代化必由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开始,而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可以从“确定重点,循序渐进”八个字开始。《自助中医》在这方面用行动实践一个提议:中医药教育应以证候概念和相关方药为核心,应用80/20法则,找出证/方/药重点,然后据此制定学习路线图,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用工具书来作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0:02 , Processed in 0.06466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