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443|回复: 10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死生之域》提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28 03:4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
(《发现古脉:中国古典医学与数术身体观》)
提要
李建民(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探讨古典医学中经脉学说的源起。所研究的期间是自战国讫于西汉末,正值医学知识体系从众说纷纭渐趋统一的时代。传统对经脉观念源起的解释,大致是认为与针灸术有密切关系。始初先民由经验认知刺激个别腧穴有疗病的功效。九针等工具的出现使腧穴位置与主治功效得以确立,遂能依主治性能归纳成经络体系,乃由点而线累积而成。近年新出土的脉书与医史文物显示这样的解释已面临修正的必要。本书即欲爬梳上古经脉学说的源流,并探讨当时刚出现与脉学相关的新技术、新工具、以及新身体观。笔者将试图解答一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脉”?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何类文献?
此一概念纯属医学范畴吗?
曾与哪些医疗技术结合?
又是否可能与论脉时无所不在的数术之学割离?
最后,新工具在脉学体系化的过程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书发现是传统中国医学最关键的概念,但最初脉学并非医者所独擅。此外在周秦时也有燕齐、秦蜀、荆楚等三派地域之别,可谓百花齐放。种种脉学著作在多系并存的情形之下,又都透过依托、密传以及文本叠压的形式流传下来。而更重要的是,脉学的大传统随著不同时代又各有显著特色。笔者将上古脉学史分析为“王官”、“方者”以及“医经”三个时代,并以此架构阐述脉学的发展。
我将脉学体系化的过程称为数术化的程序。易言之,它从一些零散的医学经验跃升为体系性的学问的过程中,是建立在气、阴阳、五行以及感应等数术概念之上的。概念的萌发延续了两种人体的知识,医者由人体多处搏动之处“脉诊”逐步延伸为脉循行的最初路线;此外由刮除体表脓血的“启脉”技术的经验,类推出伏行体内有脉。这就是后世所谓“经脉”概念的雏形。而将这些经验理论化是依赖数术及天人感应,随著规律性天文知识的成熟,王官时代的人们也相信脉在人体的流注也一定有相应的宇宙秩序。方者接受了这个新的身体观以身按验,在身体模拟天地运行的过程,发展出导引、行气等新的技术。他们认为人体的气与天道宇宙的规律一样,随著时间与方位之别而有盛衰变化,这种变化的规律是可以用阴阳、五行、干支等符号表述,甚至于推算或预测。本论文称此为“数术的身体观”。从此再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宇宙形式,这个宇宙有固定的循环方向;循环动力的来源被认为是与某个脏器有关;同时,由观察循环的周期与强弱可以推知整体是否正常。所谓脉,正是人体宇宙循环的轨道,有如天体、水道运行的路径。也有如天官可由灾异推知天体的失序,都水可由泛滥察知水道的郁滞,医者也可以用脉象失常来诊断人体的疾病。所以脉的概念是这个新身体观的核心,是“所以能决死生”的基准。这个身体观成为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今日对于经脉体系的认知相对于传统中医学已有差异,这个差异不但是因为气、阴阳、五行、感应等个别概念的变化,更是由于整个数术宇宙论的崩溃。宇宙论概念的崩溃也致使现代人的身体经验产生变化。我们今日溯源这个无法目验、亦不能以现代解剖学解释的脉,其意义在于提供另外一种了解生命或人体的范式。
此外,笔者认为针灸疗法与脉学有密切关系。今日讨论脉的发现与产生,往往太重视针具的角色。针灸疗法从刺经到刺穴的转变,无疑与工具的进步有关。但那已是在脉学体系化较晚的下一个阶段。针具的进化导致腧穴性质与位置的确定,对于经脉独立演变至经不离穴的概念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金栋按:李建民先生所言“数术”或当云“象数”一词始妥。观《汉书·艺文志》可知,数术与方技不是一类,气、阴阳、五行以及感应等≠数术。然纵观《死生之域》一书,李博士所说的“数术”一词,是指阴阳、五行与天人感应及天人感应之数(三、六、九、十一、十二等),与《汉志》所说的“数术”有别,非占卜之数术。
就“数术”概念,李博士申述如下:

“数术”之学是中国传统关于天道或宇宙的知识系统。质言之,数术是一套沟通天人的技术与理论。或者说,它是中国人的传统宇宙观以及以此宇宙观为基础的预测学。“数术”一词中“数”这个字具有多重意涵,并非只有数学上的意义。其中亦涵括所谓“命数”、“卜数”的观念,则与人事有密切关联。操作者运用了阴阳、五行、干支等符号化的语言,将“数”与人事做类比思考,以断其吉凶祸福。换言之,“数”具有推算的意思。而数字也有吉凶之分。在战国秦汉时期,数术发展的一个趋向:是将“数”演算的公式“图式化”,时间、方位、数字、事物甚至鬼神系统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特有的“感应论”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感应”的中介是“气”,它在同类(或相关)的事物之间起了互相吸引感动的力量。在占卜操作中,卜者的占问和筮龟的象徵之间,或事物卜问的事物的应验,并不是机械的反应,而是无有先后远近的一同呈现。这种感应式的思维逻辑,可以从任何一点出发,籍用符号化与格式化的言语做无穷的推衍。《史记·孟荀列传》中说明其方法特色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所有的中国传统实用知识或技术均普遍套用了这种思维模式,传统中国医学就是一个为人熟知的例子。过去学术界有一种意见,即阴阳五行之学主要是邹衍开始倡导的。但愈来愈多的新出土资料显示,从天文、历算、龟筮占卜等技术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宇宙观,才是阴阳、五行等概念的来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84
发表于 2018-8-14 13:1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8-14 13:4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1 16:30
我这样发帖子,算不算灌水?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为之主,阳予之正。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三阳命曰一阳,三阴名曰一阴。阳是客观存在的。阴是主观认识的。不予张三取名。只给张三画相,人人见而知之。若予张三取名,主观认识其人的,闻其名知其人,主观不认识其人的,闻其名不知其人。并非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83
发表于 2018-7-21 16:30:15 | 只看该作者
         我这样发帖子,算不算灌水?

点评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为之主,阳予之正。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三阳命曰一阳,三阴名曰一阴。阳是客观存在的。阴是主观念认识的。不予张三取名。只给张三画相,人人见而知之。若予张三取名,主观认识其人的,闻其名知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4 13:12
82
发表于 2018-7-21 16:28:55 | 只看该作者
         观物取象,取象建类,取象归类,取象比类,取类比象,是一个认识过程。通过取象比类建立理论,通过取类比象验证理论,它与实践论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是吻合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是本体论,其认识论就是取象比类。
81
发表于 2018-7-21 16:27:29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取象比类?什么是取类比象?
80
发表于 2018-7-21 16:26:25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类、分类   
         分类,比类,类比,格物致知,科学,参照系,理论,概念之间的关系
79
发表于 2018-7-21 16:25:2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象”也就分成了真实客观之象(现象、物、事物);头脑中的意象(概念);符号之象(符号表示出来的概念)。
78
发表于 2018-7-21 16:24:48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象    “象”就是现代语言中,哲学语言中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中,它具有以下的意义:
        1  主客观之间的桥梁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赜,杂乱纷繁,言作易者所以立象的原因。因为万物纷乱杂陈,繁复无序,易卦如何与之相联系?这便需要:象,象在它们之间起着纽带桥梁作用。用现代语言表述出来:“象”是客观世界与主观认识之间的纽带与桥梁,主观世界通过感官摄取“象”的信息,才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2   “象”是相似    “象其物宜”,“象”恰到好处的比拟某一事物,如文中所谓的“拟诸其形容”,某一易卦状态与某一事物情形相似,即以某卦形容某一类事物。“象”的创造,为《易经》这门学问的重大突破做出了巨大贡献,“象”的出现将易学推向了一个重要的实用阶段,从此可以自易卦判断卦象中万物情形,也可以自卦象万物判断卦爻动变情形了。这样,易卦各爻动了活了,与万事万物密切一体了,而不再只是几个死的卦画符号。所有事物的变化,只是“象其物宜”而已,没有真正的相同,“是故谓之象”即相像、相似的意思。为什么要画八卦?答案就是:“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圣人们希望来了解宇宙的奥秘(本质、规律、理论),“而拟诸其形容”,想把它“形而上”、不可见、不可知、无声无象的本质、规律表示出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象”表示,“象其物宜”,跟原来(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差不多,相似,“恰如其分的表示出来”“是故谓之象”,所以就叫做象。   
77
发表于 2018-7-21 16:21:34 | 只看该作者
        一   来源出处
       《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
       《周易•系辞上八》: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以上三段是取象比类的出处。
       以上文字,运用现代语言表述如下:古包牺氏称王于天下,仰首以观察天象,俯身以取法地形,观察鸟兽的花纹与大地相适宜,近的从自身,远的到万物,搜集各种形象开始创制八卦,藉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类比万物的情状,圣人用卦画来显示天下万物的繁杂现象,模拟万物的形态姿容,反映它们的特征,因此称为卦象。象,看到的,感觉到的事物,“象”只是与事物最适宜的相像而不等同,所以称为“象”。圣人用卦象来归类,显示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观察运动变化中的普遍联系,以推行立身处世的准则和规范,加上文辞,用以判断吉凶,因此称为爻。言说天下万物最繁杂的现象,不能妄自开口;言说天下万物最复杂的运动,不能胡言乱语。拟出卦象,然后言说,琢磨探求,然后行动,经过比拟和讨论,来把握万事万物的变化。
       包牺氏观物取象,不是一人一时之举,而是无数人千百年的观察,经过分析归纳、类比、推演,反复实践检验,把万事万物归类于八卦,用阴阳标识的八种符号表示万事万物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这大致就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
76
发表于 2018-7-21 16:18:34 | 只看该作者
        好好研究一下取象比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8:42 , Processed in 0.0607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