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 (《发现古脉:中国古典医学与数术身体观》) 提要 李建民(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探讨古典医学中经脉学说的源起。所研究的期间是自战国讫于西汉末,正值医学知识体系从众说纷纭渐趋统一的时代。传统对经脉观念源起的解释,大致是认为与针灸术有密切关系。始初先民由经验认知刺激个别腧穴有疗病的功效。九针等工具的出现使腧穴位置与主治功效得以确立,遂能依主治性能归纳成经络体系,乃由点而线累积而成。近年新出土的脉书与医史文物显示这样的解释已面临修正的必要。本书即欲爬梳上古经脉学说的源流,并探讨当时刚出现与脉学相关的新技术、新工具、以及新身体观。笔者将试图解答一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脉”?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何类文献? 此一概念纯属医学范畴吗? 曾与哪些医疗技术结合? 又是否可能与论脉时无所不在的数术之学割离? 最后,新工具在脉学体系化的过程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书发现脉是传统中国医学最关键的概念,但最初脉学并非医者所独擅。此外在周秦时也有燕齐、秦蜀、荆楚等三派地域之别,可谓百花齐放。种种脉学著作在多系并存的情形之下,又都透过依托、密传以及文本叠压的形式流传下来。而更重要的是,脉学的大传统随著不同时代又各有显著特色。笔者将上古脉学史分析为“王官”、“方者”以及“医经”三个时代,并以此架构阐述脉学的发展。 我将脉学体系化的过程称为数术化的程序。易言之,它从一些零散的医学经验跃升为体系性的学问的过程中,是建立在气、阴阳、五行以及感应等数术概念之上的。脉概念的萌发延续了两种人体的知识,医者由人体多处搏动之处“脉诊”逐步延伸为脉循行的最初路线;此外由刮除体表脓血的“启脉”技术的经验,类推出伏行体内有脉。这就是后世所谓“经脉”概念的雏形。而将这些经验理论化是依赖数术及天人感应,随著规律性天文知识的成熟,王官时代的人们也相信脉在人体的流注也一定有相应的宇宙秩序。方者接受了这个新的身体观以身按验,在身体模拟天地运行的过程,发展出导引、行气等新的技术。他们认为人体的气与天道宇宙的规律一样,随著时间与方位之别而有盛衰变化,这种变化的规律是可以用阴阳、五行、干支等符号表述,甚至于推算或预测。本论文称此为“数术的身体观”。从此再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宇宙形式,这个宇宙有固定的循环方向;循环动力的来源被认为是与某个脏器有关;同时,由观察循环的周期与强弱可以推知整体是否正常。所谓脉,正是人体宇宙循环的轨道,有如天体、水道运行的路径。也有如天官可由灾异推知天体的失序,都水可由泛滥察知水道的郁滞,医者也可以用脉象失常来诊断人体的疾病。所以脉的概念是这个新身体观的核心,是“所以能决死生”的基准。这个身体观成为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今日对于经脉体系的认知相对于传统中医学已有差异,这个差异不但是因为气、阴阳、五行、感应等个别概念的变化,更是由于整个数术宇宙论的崩溃。宇宙论概念的崩溃也致使现代人的身体经验产生变化。我们今日溯源这个无法目验、亦不能以现代解剖学解释的脉,其意义在于提供另外一种了解生命或人体的范式。 此外,笔者认为针灸疗法与脉学有密切关系。今日讨论脉的发现与产生,往往太重视针具的角色。针灸疗法从刺经到刺穴的转变,无疑与工具的进步有关。但那已是在脉学体系化较晚的下一个阶段。针具的进化导致腧穴性质与位置的确定,对于经脉独立演变至经不离穴的概念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金栋按:李建民先生所言“数术”或当云“象数”一词始妥。观《汉书·艺文志》可知,数术与方技不是一类,气、阴阳、五行以及感应等≠数术。然纵观《死生之域》一书,李博士所说的“数术”一词,是指阴阳、五行与天人感应及天人感应之数(三、六、九、十一、十二等),与《汉志》所说的“数术”有别,非占卜之数术。 就“数术”概念,李博士申述如下:
“数术”之学是中国传统关于天道或宇宙的知识系统。质言之,数术是一套沟通天人的技术与理论。或者说,它是中国人的传统宇宙观以及以此宇宙观为基础的预测学。“数术”一词中“数”这个字具有多重意涵,并非只有数学上的意义。其中亦涵括所谓“命数”、“卜数”的观念,则与人事有密切关联。操作者运用了阴阳、五行、干支等符号化的语言,将“数”与人事做类比思考,以断其吉凶祸福。换言之,“数”具有推算的意思。而数字也有吉凶之分。在战国秦汉时期,数术发展的一个趋向:是将“数”演算的公式“图式化”,时间、方位、数字、事物甚至鬼神系统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特有的“感应论”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感应”的中介是“气”,它在同类(或相关)的事物之间起了互相吸引感动的力量。在占卜操作中,卜者的占问和筮龟的象徵之间,或事物卜问的事物的应验,并不是机械的反应,而是无有先后远近的一同呈现。这种感应式的思维逻辑,可以从任何一点出发,籍用符号化与格式化的言语做无穷的推衍。《史记·孟荀列传》中说明其方法特色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所有的中国传统实用知识或技术均普遍套用了这种思维模式,传统中国医学就是一个为人熟知的例子。过去学术界有一种意见,即阴阳五行之学主要是邹衍开始倡导的。但愈来愈多的新出土资料显示,从天文、历算、龟筮占卜等技术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宇宙观,才是阴阳、五行等概念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