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燕赵中医·名家讲堂]曹东义说仲景第二十六讲-语音文字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22 21:0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曹东义教授讲座  吴媛媛医师整理

    摘要: 主讲专家: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批师带徒指导老师,195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仲景村,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 ...
    主讲专家: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批师带徒指导老师,195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仲景村,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燕赵中医药丛书》执行主编,《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主编,《国医年鉴》副主编,《河北中医药文化》杂志副主编。主持省和国家多项课题,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著作12部,文字累计300余万。

    “曹东义说仲景·第二十六讲”主要内容: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 执水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味辛苦) 甘遂(苦寒) 大戟(苦寒) 大枣十枚(掰,甘温)
    右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味苦寒) 黄连一两(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计)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温) 禹余粮一斤(碎,味甘平)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旋复代赭石汤方
    旋复花三两(味咸温) 人参二两(味甘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代赭石一两(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甘草三两(炙,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右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白术三两(味甘平) 人参三两(味甘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 赤小豆一分(味酸温)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原文音频及链接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view&aid=718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21:08:5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继续讲解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篇下,上一次我们说到了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症。这是太阳病篇的重要内容,我们今天接续学习太阳病篇的五泻心汤。除了半夏泻心汤以外,还有几个泻心汤,它们所指不同,宗旨一致,还是有细微区别。在说泻心汤之前,还有个十枣汤,这个汤是很常用。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太阳中风,发热恶寒有汗脉浮缓,用桂枝汤治。一般是鼻鸣干呕,有呕逆没有下利,这里提到下利,表解以后才可以用攻法,邪气入里以后可以用攻下法。
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执执汗出,zhezhe像小雨一样,是双声词,形容汗出的连绵不断,而且是小汗。其人连绵不断,病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结胸是按之实硬,心下痞往往是濡,按之软,这人有心下痞,头痛硬满,痞塞程度比较重,硬满不局限于心下,是胁下痛,胃脘部剑突下,像这个病人,心下痞满,两胁疼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这些症候邪气结的比较高,而且比较弥漫,这么一种情况。临床上经常见到胸膜炎,胸腔积液,是这样情况。我在临床上用此治疗胸膜炎,大量胸腔积液,效果不错。中医有个特点,心不一定是心,中医的泻心汤,实际上泻的胃脘部的邪气。心尖的搏动,胃之大络名曰虚里,通左乳下,其动名衣,这个胃之大络是心的搏动,说的是胃脘部,不是心,所以我们要从中医特点出发,不要和西医的解剖概念相混,这里和结胸不一样,结胸是水热互结于心下,硬满疼痛,从少腹到心下疼痛不可按。这里是心下痞满引肋下痛,心口部,短气是呼吸急促,胸闷,胸膜炎胸疼时候不敢呼吸,干性胸膜炎吸气就疼,所以不敢呼吸。如果水多了,疼痛减轻,但气短就厉害,这个人就会频频出汗,气短不能平卧,这病叫悬饮,水湿邪停留在胸腔两胁,可以用十枣汤治疗。      
十枣汤 芫花(熬,味辛苦) 甘遂(苦寒) 大戟(苦寒) 大枣十枚(掰,甘温)各等分
十八反里有藻戟遂芫俱战草,峻下逐水药和甘草是不能一块用。
      右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这里多出一个上字,现在由上到下。古人书变成排版书的时候,一般把右改成上,这里重复了,出现赝文,多出了一个上字。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把大枣煮的时候,得煮的多么软,水去了一半,熬了很长时间。内药末,芫花甘遂大戟,峻下的药压沫,放到水里面去。
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
这个用法是根据人的体质,强壮的人服一钱匕,用一寸见方的铁片,取药时候以不落为度,这服的量很大,瘦人服用减半,前面一钱,后面半钱,我们可以用枣汤送,也可以大枣肉包裹的吃,因为它有些副作用,大戟甘遂刺激粘膜,让人吐得时候,食道粘膜都翻出来。如果怕刺激食道,压末以后装胶囊,0.3g或者0.5g也很好用,一般治疗这样的病人,建议患者从小量开始服,像0.3g的胶囊一次吃两三个,泻的就不是很峻猛,不要一下子太猛,不是古人吃这么多,效果是快,副作用也明显。温服,用枣汤送下,大枣能缓急补虚。要平旦服, 一般人吃以后,一晚上就不能睡了,光腹泻了。病人平旦早晨吃还好点,白天吃了以后,拉好多次,晚上可以休息,如果晚上喝了,一晚上都不能休息了,光泻了,泻得时候还容易着凉,感冒发烧,病情加重,有这样的病人,一般早上服,白天泻几次,晚上不泻就可以休息了。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当天不能吃药了,早上起来,吃了药以后,若下少,如果泻的少,就是用量不足,明日更服,就是要加量,得下利,泻的次数多以后,这时候喝粥保胃气,养护正气,用胶囊泻三天,泻几天看体质决定。一般泻了以后,病情可以明显减轻,病人可以平卧,水可以减少。
    十枣汤治疗悬饮的,辩证是心下痞满以后,疼痛牵引两胁,而且短气出汗,古人这样描述,叫悬饮,一般指的是胸腔积液或者胸膜炎,疼痛的厉害,可以用十枣汤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发汗是对的,汗出以后,脉静身凉,这是对的。但发汗后病人不是脉静身凉,是发热恶寒,这情况一看就是没好,因此又用了下法,下法以后病情就发生变化,出现心下痞,剑突下胃脘满闷不舒服,痞塞不舒服,表里具虚,用了发汗又用下法,表里正气受损,阴气阳气都是处于衰竭的状态,阴是里阳是表,正气都受到损害。张仲景这里讲无阳则阴独,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阳盛阴虚,阴盛阳虚,阳盛生内寒,阴虚生外热,无阳是阳气不足,这时阴气相对比较盛。医生又进行了治疗,增加了烧针方法,一个是火针,把针烧红了以后,把针往身上刺,另一个是把针扎下去以后,用艾火烤灸,烧针一般是散寒,内经用治骨痹,焠刺番针,也可以发汗散寒。这地方用汗法下法又用了烧针,病情没好转,出现了胸闷心烦,面色青黄,肝是青色脾是黄色,青黄两色同时见于面部,往往意味着肝郁脾虚,肝郁面色发青,脾弱发黄,面色黄就是肝郁脾虚。肤目闰者是眼皮跳动,这地方是皮肤跳动,肝郁脾虚以后,凡是抽动颤动,往往都是肝血不能滋养肌肤,因此颤动,这样难治。病人通过汗下烧针以后,胸闷心烦,面色青黄,肌肤颤动,这样病不好治,严重的正气损伤,肝脾损伤。另一个情况,假如病人不是肝郁脾虚,是颜色微黄,仅仅有代表脾,没有肝郁,这样情况,手足温者代表阳气不虚,手足逆冷,只有脾受伤,容易瘀,脾为后天之本,这种情况比上一种情况还轻点。上种情况又有胸闷心烦,肝郁脾虚,肌肤颤动,有中风的趋势,这难治。假如仅仅是伤脾,手足温的,面色微黄,这样病人好治。底下这条和上面是衔接的。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满,按之柔软,心口老是堵得慌,按着软不是硬,不是不可近,不让人摸,有压痛反跳痛是严重的急腹症,这里是一按软,脉是关上浮,结胸症是关上浮、迟中沉。这里不是,这是关上浮,像这样的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心泻的是心下痞满,因为热邪瘀滞心下。 这两味药,大黄二两(味苦寒)黄连一两(味苦寒)大黄又叫川军,四川的大黄有抵挡肠胃的功效,黄连能泻心火,清肠胃。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煎服法很有特点。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不用熬,熬会失去性味,用开水麻沸,不是华佗的麻沸散,麻沸是形容开锅沸腾以后,冒泡厉害,二升这样的水浸泡以后,一小会的功夫,去滓,分温再服,分两次服下,这个按古代讲是去其味道,气是寒味是苦,熬了以后,就失去治胸膈以上痞满作用。按现在研究,大黄熬时间长以后,泻下成分被破坏,就不能泻下了,熟大黄能治疗拉肚子,大黄用的泡泻下作用厉害,我们知道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时候,用的是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一汁,尽服之。张仲景这里比葛洪早,是泡的意思,不是熬,是泡一下喝。
    这里一共五泻心汤,考试时候,经常让区分五泻心汤有什么不同。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两味药,泻邪热聚在胸膈让人心烦,心下痞,按之濡,用大黄黄连。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附子作为一个君药,命名泻心汤,实际上是附子加了黄芩,底下括弧里面,附子泻心汤提到前面来,便于比较。也用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计,)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附子另熬,和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泡,熬去汁,兑到一起,分温再服,和黄连泻心汤不一样。复恶寒,出现了恶寒,这里不是有表症,应该是伤了阳气以后,不能温煦肌肤,怕寒,不是表症,因为这几个药都不是解表的,张仲景意思是又有表症有里症时候,急当救表,急当救里,分着治。救表用桂枝往往能治好,用附子是温阳气,因为阳气虚了就恶寒,这里恶寒理解为畏寒,不是有表,邪气瘀结在胸膈胃脘地方,又有阳气虚,不是纯粹的实证,因此治疗加黄芩附子,叫附子泻心汤。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21:08:27 | 只看该作者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下的早了,没有把邪气泻走,瘀结在这,叫心下痞,用泻心汤治疗,按说应该缓解,但没有缓解,痞不解,其人口渴而躁烦,这个人痞满以后,还出现口渴,口里很躁心里麻烦,像这样人以水停膀胱为主,造成津液不能上达,口渴并不是津液受伤,不是急病后期阴伤的厉害,这人心下痞满,口渴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治疗时候不是伤津液,伤津液表现是舌红少苔,黄苔干燥焦黄,而这样用五苓散的人,往往是舌白苔有津液,不是热盛,口渴是因为津液不能上承,所以用五苓散。它组成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健脾利湿化气行水,津液可以从小便利走,上达,以解口渴作用。五苓散主治小腹胀满,痞不解,其人口渴,躁烦。这里是小肚子不舒服,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和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不一样的。它们不是膀胱蓄水,是小便不利,是有热,这里是阳气虚,水停膀胱的情况。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前面学的三泻心汤,这里出现的生姜泻心汤,加上底下的甘草泻心,这五泻心汤就齐了,生姜泻心汤,也是一个痞证,心下痞满,水气停于胃脘腹部,腹部雷鸣下利,腹泻这情况。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腹部雷鸣,下利,胁下有水气,这样情况是生姜泻心汤有的。伤寒汗出,解之后,表症解了,可是胃中不和,水饮之气,邪热停聚心下,心下痞满,干噫是打嗝,打长嗝,噫气是脾胃之气不舒,干噫食臭,打嗝都是生食味。不消化的饮食结聚胃脘,腹中雷鸣。这种情况往往见于肠梗阻,病人肠蠕动增强,由于有反射性下利,或者不全性肠梗阻,清水上面胀满,心下痞硬,打嗝,心下有水气,这时用生姜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生姜四两。半夏泻心汤是由小柴胡汤变来的,小柴胡汤七味药,去柴胡加黄连,生姜变成干姜,加黄连那就是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就是生姜泻心汤。小柴胡汤四大证和半夏泻心汤里,心下痞硬,或呕吐,仔细比较,它们有连带性,这个药加减,方名虽然变了,但病机有些相似。小柴胡汤因为病邪在少阳,影响肝胆枢泻,用柴胡来解表,黄芩清里,用人参甘草大枣扶正,它是表里两解,攻补兼施的意思,半夏泻心汤也是攻补兼施,攻补两用,寒热并施,协调脾胃。它里面人参甘草大枣扶正的,健脾胃的,有散寒的干姜,清热的黄芩黄连,治疗是寒热并用,生姜半夏辛开苦降,攻补兼施,调和脾胃。
  底下甘草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不一样,比半夏泻心汤多一两甘草,一个用三两一个用四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伤寒是发热恶寒无汗,还是发热恶寒有汗,都不应该用下法,医生反而用下法,使腹泻的很厉害,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都有心下痞硬满,干呕想吐,心里烦躁,不得安,这就是伤寒病邪气在表,误用泻下的方法,造成邪气如里,损伤脾胃之气,出现一系列症候。医生见到病人心下胃脘部仍胀满难受,说这个病没有好,又用泻下的方法。泻下往往是用甘遂,峻下的方法,使痞满更加严重,满闷不得缓解。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这不是热邪结聚的厉害,只是因为胃中虚,胃失和降,客气上逆,邪气逆反,胃气上逆就要呕吐,这时一摸心下硬,这种情况往往见于肠梗阻,也见胆囊炎,能吐出黄水,胃肠炎。用甘草泻心汤主之。病人经过反复下法,损伤了胃气,腹泻的厉害,拉数十次数不清,伤胃气厉害,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在临床上很难区分这三个泻心汤。一般人三个泻心汤很难区分,用药很相近,用量基本一样,生姜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了生姜四两,生姜温胃止呕。甘草泻心汤,加强甘草的缓急作用,甘草和中之国老,用量比较大。还是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甘草加一两。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热结。附子泻心汤在它基础上,因为损伤阳气,热气未减,加了黄芩附子,附子另熬的,那几味药,泡一下喝,它们不一样的,这三个泻心汤,都是寒热错杂,脾胃失和为主,热气不盛,有腹泻呕吐,一个伤胃伤的厉害,一个腹中雷鸣,有水气。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这是张仲景介绍的法则,其实还是围绕泻心汤说的,伤寒服了泻下的汤药,出现腹泻心下痞硬,这里说服泻心汤已,用的这个泻心汤是对的,但是心里没底,又用了泻下方法,腹泻不能停止,这时候不是用泻心汤治,按说应该用甘草泻心汤,或用生姜泻心汤治。这里没这样治,用的理中丸与之,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甘草,也叫人参汤,吃了理中汤以后,没有止住,腹泻,理中汤是太阴脾经受邪以后。太阴病,自利不渴属太阴,邪气伤了太阴脾经,造成泻下,用四逆辈,用四逆汤或理中汤治,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四味药又叫人参汤,用这个治不好,这里张仲景提出一个解释。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这个腹泻是伤了下焦阳气,不在中焦,泻心汤是在心下,位置比较高,理中焦是在肚脐,在中焦,在胃脘,这里用了泻下以后,不是在上焦中焦,而是此利在下焦,在肠道了,用赤石脂余粮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温)禹余粮一斤(碎,味甘平)。
赤石脂也是一种矿物质,硅酸盐一类的东西,赤石脂颜色红,在手上捏很光滑,一斤块不大,因为它比较沉,赤石脂叫高岭土。禹余粮是球形的黄的褐色的结块,含着铁的一种矿物,不是植物,是一种矿物,余粮就是剩下的粮食放得时间长了,几千年了成了化石一样的东西,这两个都有收涩作用,它们敲碎以后,一个味甘一个性平。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要喝这样的水来止泻,这都是收涩的药,腹泻不止,也可以用桃花汤,赤石脂一类,临床上腹泻不止的话,赤石脂泻心汤治不了,下焦阳气虚,要涩肠的话,有几种方法,一个吃四神丸,也可以艾灸足三里关元,一个隔盐灸,把肚脐用食盐填平以后,用艾柱灸七壮。这人腹泻提不住气,大人小孩肛门松弛,屁股疼,腹泻得厉害,可以用隔盐灸升提,灸五到七壮,很快就好。还有艾滋病的情况,发烧腹泻呕吐,可以用艾条悬灸,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利小便以实大便,参苓白术散加车前子,30克有很好的止泻作用,利小便实大便,水从膀胱走,不走大肠,可以通过利小便止泻。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伤寒用吐法,邪气在上,引而越之,邪气在上用吐法,邪气在胃肠用下法,然后发汗这就是个误治。这人伤寒经过吐法,身体虚了,烦躁,阴虚阳虚,阴液阳气都受到损伤,脉搏微弱没有力量。
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这病没有说治法,说预后容易形成比较顽固的杂症,痿就是肢体痿软无力,肺痿这个病内经里说,肺热叶焦因渴而成肺痿,痹症是疼,痿证是不能走路没有劲,痿软无力,这里是外感热病以后造成的痿证,往往见于小儿麻痹症,这种病过去很多,脊髓灰质炎治不好以后,成了肢体痿软无力。小儿麻痹症是双峰热,一开始发烧,退热以后再发烧,小儿麻痹糖丸也会造成这个病,本来预防,反而得病,小儿麻痹糖丸是活性疫苗,在肠道里面疫苗复活,毒性加强,造成发病。张仲景说这个人心下痞硬,气机逆乱。胁下是肝胆经所过。气上冲咽喉,邪气从下往上走,眩冒是眩晕,看不清东西。这是邪在少阳、厥阴,可以用柴胡汤加减,张仲景没有说怎么治疗。经脉是十二正经,气血共同运行,内外表里,动是抽动,惕是害怕,久而成痿,经脉失和了以后造成肢体痿软无力的病,除了用汤剂以外还可以针灸。这样病早期治疗效果还可以。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这方子和五泻心汤有相似,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就是打嗝,一个劲打,用旋复代赭石汤治疗 ,旋复花三两(味咸温)诸花皆升,唯有旋复花是降的。味咸温入肾是可以下降的。                  
人参二两(味甘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代赭石一两(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甘草三两(炙,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这里半夏泻心汤里去了黄芩黄连,用的是旋复花代赭石。它们主治和我们说的泻心汤有些相似,这里去了黄连黄芩,这个人脾胃受伤,不是热邪凝聚中焦,是脾虚肝郁情况,旋复花代赭石能平肝降逆,止呕力量强。
  右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件,是物件的意思。右边七味药,用一斗水去了滓以后,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今天学了五泻心汤区别,中间穿插了十枣汤,旋覆代赭汤,突出症候心下痞满呕吐下利,用药上有加减有不同有侧重,张仲景这里有细微的区别,我们大家要反复揣摩,细心体会。
再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0:51 , Processed in 0.0544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