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51|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成包容构成,中医吸纳西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2 10:3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方大义:“生成”包“构成”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中华文化是一个重视生成的文化,与西方“构成论”具有明显区别。其原因在于西方“神创造了一切”的早期观念,断送了“自然生成”思想的萌芽,所以走上了“构成论”的研究方法。
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区别也有联系,在走过一百年的论争之后,有可能步入融合的结局。
“生成论”源于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的基因,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泉,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富含着天地万物自然生成的大道理。
《尚书•顾命》说:“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管子•小臣》说:“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
《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上古的河图、洛书正如考古所见,应只是图形,没有数字。二千年前传下来的数字的河图、洛书,虽然一个是10个数,一个是9个数,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天地万物的生成之道。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
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生在内,成在外;生的时候小,成的时候大。生的时候,要看其内部有没有生机;成的时候,要看环境允许不允许。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这与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生成的。古老的《河图》《洛书》把天地阴阳相生、相成的道理,通过数字表达出来。
不仅有生命的物质可以“整体生成”,就是没有生命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也是天地阴阳互相配合、自然生成的。天地气交,紧密配合,化生万物。天生的,地来成;地生的,天来成。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说:“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
天地富含阴阳,大德养育生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四季轮回,变化不停。天覆地载,孕育无穷。万物繁茂,草药丛生。草根树皮,各有脾性。
细胞是生命的起源,细胞就意味着秩序,意味着内外有别、内外相关,细胞膜是沟通细胞内外的界面,里边接受外界的信息,外边的刺激影响里边的代谢合成分解,内外相关,完整一体。
因此,人的皮肤,不是肤浅的一层皮,而是沟通人体与天地万物联系不可逾越的通路。
五行学说是“天人合一”的哲学
西方的哲学四元素学说,印度佛教的四大学说,都没有“金”。因为自然界没有可以当做工具使用的金,金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也是人类改造世界必不可少工具,也就是“金曰从革”,社会革命需要金,建设也需要金。可以说,没有金属文明,就不会有文明世界。
中华文化把“金”的巨大价值,体现在五行的哲学体系里,构建了“多元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体系”,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但是,长期以来一直不被人们所了解,没有认识到它的伟大价值,甚至有人诟病、抹黑“五行学说”。
所谓五行,是古人总结的一套学说,主要用来说明万事万物的互相联系、互相资生、互相制约,达到生态平衡。是一个善于解决多因素平衡、和谐、共存的学问,是很可贵的理论方法。
五行的具体内容,不能简明地从物质结构来理解,而应该从“时空整体”的角度看世界,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的关系,是金木水火土五大系统之间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
所谓相生,就是五大系统之间,都有“我生者”和“生我者”。比如,土生金,是说大地矿脉里含有金属,经过冶炼就能产生金属;金生水,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凿井挖渠,开掘水源,所以叫金生水;水生木,是说草木的生长,都必须靠水的滋润,没有水,就不会有草木的生长;木生火,是说草木可以燃烧变成火,这是古人经常做的事情,火是人类征服的第一个自然力;火生土,是说火热的阳光能够温暖土壤,使土壤充满生机,冬天的土地所以不能生长草木,就是因为没有火力,所以没有生机。
“我生者”是我的“子”,就好象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我者”是我的“母”,就好象是自己的母亲。五行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生我者的“母”,也都有我生者的“子”。五行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一个生物圈,一个彼此依存的生态系统。五个要素因此都是“亲戚”,是一个充满爱的体系,是互相资助的关系。但是,世界万物不仅需要互相资助的“相生”,还需要“相克”,也就是互相克制、互相制约的力量,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体系。
所谓相克,就是相互制约。比如,土克水,就是土壤的堤坝可以制约水的流向,所谓“水来土挡”就是这个道理;水克火,用水来灭火,现代人都知道,但是古人知道这个道理,也许要摸索很久;火克金,烈火把矿石里的金属冶炼出来,应当是在古人掌握了制陶技术之后逐渐发现的,当然,用火锻造金属制造各种器具、工具,更是伟大的创举;金克木,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砍伐树木,可以收割农作物,可以造舟车、木器家具;木克土,是说草木的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地疏松而不板结,成为生机昂然的土地。
五行之间,是人类劳动参与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画。
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在了;那一个要素也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会影响其他几个要素,其他几个要素就要发生响应的变化,通过相克和相生的作用,以便恢复系统的平衡。
尤其值得提出来的是,五行之中的水火木土都可以是自然物质,金却不是自然物质,而是人类劳动成果;五行之间的生和克,都必须有人类的劳动参与才能实现,没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五行不能成立,也不能“行”起来。
考古学证实,在金属被冶炼出来之前,只能是石器时代,大量金属工具的出现,才是五行学说产生的物质基础。
也就是说“土生金”,是人类通过冶炼矿石,然后才产生了铜铁白银,金属的产生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金克木”,也是人类的劳动过程,用金属的工具收割,用金属的工具加工木器;“火克金”的过程,就是人类冶炼金属的过程,也是人类打造金属器皿的过程;“金生水”的过程,也是人类挖井修渠,开掘水源的过程。
因此我们说,没有人类的创造,五行就建立不了,只能是木火土水四类物质元素;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即使有了五类物质,也不能“行”起来,而只好属于“五物”、“五元素”学说。所谓“五行”,就是五种物质元素,在人类劳动的参与下,运动起来,“行起来”,变化起来。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天的五气,地的五味,就和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行学说的体系里,每一行都是平等的。在整个五行的体系里,体现的是和谐的,平衡的,动态的。谁也不能太过分,过分了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就会造成不和谐,就会影响其他的物质因素,就会产生疾病。同样道理,五行之中也不允许出现“一行太弱”,一行太弱也会影响其他几行,也会出现不和谐,会出现失平衡,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会出现疾病。
五行学说强调的就是整体、和谐、动态、平衡。这种“理想状态”的出现,需要多元世界互相制约,需要大智慧。何谓大智慧?“道法自然”,就是天地日月星辰运动,形成四时五行。
因此可以说,五行学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哲学思想,是善于解决复杂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是解决世界复杂问题的理论法宝。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在以往的哲学里,时间与空间是分别计量的,好象两条可以任意交叉的线段,只要时间与空间一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物质。因此,以往总是把时间与空间分开说,用不同的理论分别计量,分别标识。在五行学说里,借助人的作用,时间与空间容为了一体。
天之五气,地之五味,本来是没有联系的东西,是互相隔离的,分别具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十种物质要素,然而借助人的五脏六腑,天之五气,地之五味统一起来,一起形成人,一起供养人。
当然,天之五气与地之五味分离,也可以促成人的死亡。
东西南北中空间的五方,春夏秋冬时间的四季,在五行的指导下,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结合起来了。

“构成论”是物质科学的法宝
构成论是研究物质结构的科学,生成论是阐述生命成长的知识。
西方研究物质科学在近代取得长足进展,奉行的是还原论,是从研究物质结构着眼的,机械论也离不开构成论,因此,可以说“构成论”是西方的“道”。
所谓西学东进,“赛先生”进中国,以及后来的四个现代化,基本上是还原论科学观(构成论)支撑的工业化。我国从废科举兴学校,到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国走过了百年曲折道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引进、消化、吸收科学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经济大步前进,国家实力和地位空前提高。
但是以还原论方法(构成论)构建的工业文明,追求物质占有,无法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甚至有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强权政治的弊端,不是可以全球共享的文明形态,势必会被信息、生态文明所取代。而信息、生态文明社会需要的科学观,是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不是还原论方法、机械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元明时代,西学借着传教的势力登陆华夏之后,曾经广泛传播其还原论(构成论)为代表的学术体系,行的是“霸道”。但是,从康熙王朝禁止自由传教之后,“百年禁教”延缓了其东扩的速度。西方医学的传播,也或快或慢地影响了中医的发展。1830年《医林改错》的出版,虽然其主要成就是气血理论指导下的活血化瘀方药,但是其“为经典改错”,走解剖道路的发展方向是错误的,背离了几千年以来的中医“生成论”的特色,改弦更辙要实行“构成论”,造成了中医界信心动摇。
西医依靠“构成论”,中医主张“生成论”。
在中西医互相碰撞的早期,构成论的物质科学,压倒了生成论的生命理论,中医事业逐渐衰落。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系统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别。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社会、意识领域的众多知识,而狭义的科学只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经典的西方近代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自然科学。
但是,西医依靠的结构,是不稳定的生命结构;而且细胞核的“同质化”,也让结构决定功能的构成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否定意见。在系统科学新的视野下,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说,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而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西医如何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中医如何现代化?笔者认为,中西医的融合首先必须从“道”的层面打通,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术”的角度汇通。
历史上,中医也有过“构成论”,研究过脏腑的结构,十二经脉、五官九窍也是构成论的知识范围,但是中医的“构成论”始终属于从属地位,占主流的一直是“生成论”。中医临床进步的轨迹,如果是沿着华佗外科手术(构成论)的道路前进,必然会非常重视解剖、止血、麻醉、局部抗感染,其手术刀不会生锈,麻沸散也不会轻易失传。然而,胆石症、肠梗阻、阑尾脓肿、腹内肿瘤等西方医学依靠手术治疗的疾病,张仲景大多可以通过非手术(生成论)解决,辨证论治方药体系的建立,丰富的内病外治理论与技术,使中医临床走了不依赖外科的道路,其安全有效的特点一直影响到现在,形成了中西医两大不同的体系。
也就是说,千百年以来,中医“自从懂了张仲景,临床不再学华佗”。
但是,中西医之间的这些差别,在复杂性科学、系统论出现之前,在大规模中西医临床疗效对比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是很难认识到的。甚至今天,仍然有人说“你把全中国的癌症都治好了也与本案无关”,这是只认西方标准,不管中医特色的“技术壁垒”、“西方科学霸权”。两次反中医思潮的出现,都与狭隘科学观看不见中医科学性有关系。中医优秀的原创特色,都落在西方还原论的目光之外。
“构成论”在生命微观领域的困境
西方医学在还原论方法的指导下,打开人体进行解剖研究,从结构研究功能,数学、物理、化学等近代科学方法与知识,很自然地进入了西医学的体系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是中医学所不具备的。
细胞是整体生成的,不是分步合成的。按照还原论的方法进行下去,到了细胞、基因水平,就出现了行不通的问题,因为,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相同的细胞核,也就是出现了生命结构的“同质化”,这就否定了“结构决定功能”的“构成论”。
不同细胞,只是选择了整体功能的一个部分。共同的细胞核,说明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变成“全能干细胞”,形成一个新的生命。
另外,生命的“结构”,还是一个“不稳定结构”。每个细胞,每时每刻都处于不停的分结合成状态,一旦周围环境发生改变,就会影响细胞的稳定性,或者出现变性坏死、细胞凋亡。
这种“不稳定的生命结构”,最适合“状态调控”,而不适合“机械修理”。以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治疗,有其清晰的作用靶点,代谢过程清晰,量效、构效关系明确,可重复性强,都是其优点。但是,化学分子在微观领域的存在是十分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分子在起决定作用,而是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往往互相影响,彼此互相制约,需要的是调节,而不是祛除、移植某种分子。
以攻击靶点为出发点的单纯一种化学物质治疗,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很难求得生理功能的和谐平衡,对于人体自组织能力的干扰作用,可能大于治疗的帮助作用。因此,需要重新评价其远期影响,这也是循证医学崛起的一个原因。
病灶不是构成,是生成
中医与西医分别抓住了不同的东西,西医看重病灶,把它当做“构成”来研究。中医依据生成论来辨识证候,认为所有异常结果,都是生成的结果,而不是原始构成因素。
证候与病灶分别反映疾病的侧面,证候包容病灶,而不是病灶决定证候表现。比如,冠心病的纤维帽,看似属于很明确的“白箱病灶”,但是它是否稳定,是否发生“冠脉事件”,不仅与病灶形态有关,而且与饮食、情绪、气候、劳倦、感染、血脂、血糖等等都有关系,是一个随机发生的“黑箱控制”。
临床医生不能笼统地说,什么药是治疗冠心病的,而只能说选择的药物是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某个受体阻滞剂、激动剂等等,需要说出分子靶点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说,在具体治疗过程之中,病理解剖的“白箱病灶”已经太粗略了,病灶既不能精确地说明过去,也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甚至不能精确地指导现在的治疗,因此说,“白箱病灶”诊断实际上只是一个笼统的黑箱。
中医的诊断尽管也是黑箱,但是,经过转化,我们看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正是紧紧抓住复杂微观变化的整体综合状态,而且通过反复实践的摸索概括,以中医理论贯穿起来的中药、针灸、按摩、拔罐、饮食、气功,都可以为帮助病人由疾病向健康转化服务,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整体医学。它往往能够解决西医所解决不了的复杂病情,取得意想不到的临床疗效。
创新发展提升中医地位
中医药在国家自主创新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已经引起政府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发展的政策,中医有了彰显个性的保障。
工业文明的标志是机械化、自动化,因此,人们崇尚硬技术。
硬技术把西医包装起来,各种为了发现病灶、发现攻击靶点的设备,富丽堂皇让人目眩,看上去就很“科学”,而中医连一个听诊器、体温计也不用,让人觉得中医没有技术,因此也就不科学。
但是,请不要忘记,西医的设备虽然很堂皇而贵重,但是,它们只是为西医发现疾病服务的,是西医“认识疾病的成本”,不仅代价昂贵,也可能会带来损伤。这些检查结果,很难纳入中医的知识体系之中,只能做事后说明和参照,而不能做“事前指导”。因为,用事前指导西医诊疗的检查结果,来指导中医诊治疾病,就可能使中医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功能。
比如,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大家都服汤药。有人问:“你这汤药是根据什么开的?有何作用?”
有崇尚中医现代化的人说:“我这中药汤液,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抗病毒。”这种解释目前很盛行,但是,经不住进一步考问:“你抗的什么病毒?新出现的病毒,你以前治疗过吗?有数据吗?”
中医的有效性,即使有了临床资料的数据,还要进一步接受考问:“你用什么抗病毒?为什么是复方,而不是一味药?为什么是一味药,而不是一种成分?为什么是天然的,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如此一来,中医的方药之中似乎大多是不必要的药物,大有“搭车卖药”、“捆绑销售”的嫌疑。
中药提高免疫力,面临相同的,或者更多的考问。按照还原论的方法,有效的应该只是一个化学分子,中药汤剂最好马上停止使用。因为,“临时组合的方剂”,既没有有效性的数据,也没有安全性的数据,更没有大规模循证试验的数据。“完全不合法”的结论,不用药检部门检查就可以“根据常识”进行认定。因此,反中医人士说“有充足理由告别中医中药”,取消中医中药。这都是用还原论方法衡量中医药得出来的必然结论,对中医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发展中医事业必须破除这种“技术壁垒”和“理论桎梏”。
中医生成论的精准是“状态控制”
中医不做仪器检查如何认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中医依据的是“认识论的反映论”,然后总结摸索出来一整套“整体识别系统”。
中医认为,在诊治过程之中,病人为本,医生是标。
人体生命是自生成的,并且“贵有自知之明”,每时每刻都在“自检、自测”,会形成判断,然后上升为概念,通过语言表述出来,这就是主诉,就是证候。
中医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一整套发现病人信息(证候),接受病人信息(证候)的方法,就是依据中医理论的四诊;判定病人证候,处理病人证候,帮助病人消除证候的理论方法,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它们就是中医的“软技术”。
中医历来看重四诊、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施行四诊的过程,也是运用中医理论的过程,一边诊察患者的信息,一边与既往的理论认识、医疗经验相参照,不断交流,重复验证,就能得出清晰、精准的判断。当然,这种清晰、精准的判断只能是寒热虚实的清晰、精准,而不是物理化学的清晰、精准。
中医靠着这种寒热虚实的清晰、精准,就能借鉴以往的理论经验,选择合适的方药,或者参用其他外治的综合治疗措施,帮助患者从不健康状态转向健康状态。
中医的四诊、辨证论治的软技术,运用成本低,而学习过程长成本高,不是短时间可以熟练运用的。因此,有“久诊识证”,“久治知药”之说。面对同一个病人,老中医和新毕业的博士的诊治水平是不一样的。
中医学既有科学理论,也有诊疗技术,更有治病经验,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而且,虽然理论知识主要在学校里学习,而在临床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的时候,往往还要进一步验证和更深入地学习,中医的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要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于无穷。”其间的联系一旦割断,知识就不能深化,中医的“软技术”就会退化、僵化、异化,甚至消失。
现今,许多中医人过于迷信西医的硬技术,而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软技术,已经退化为只知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或叫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几个简单的术语。既不能识证、辨证,更不能活法、巧治了,已经是异化(西化)的中医了。
中医学术的萎缩,导致治疗水平下降,与其应当达到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应该回归中医“原创思维”,坚持中医的自主意识,坚持按中医自身规律发展中医,而不是按人们的期待,或者按西医的要求、按物理化学的标准发展中医。因为,异化中医,只能导致中医的退化,而不会促进中医的发展,尽管有人称之为“现代化”。
“医随国运”告别文化自卑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以追求真理为己任,“朝闻道夕死可也”是一个光荣传统,“格物致知”喜欢探索“所以然”的历史很悠久。但是,在还原论方法盛行的时代,在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唯一价值观的时代,是没有能力解释中医理论的时代,因此,人们在崇尚西方工业文明的时代,轻易地把中医理论判定为“玄虚之学”。所以,“五四”前后,一大批文化精英,尽管他们传统文化的底蕴很深厚,但是,他们起来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医学作为中华文化哺育的东方科学技术,也被一起否决、抛弃。
国学随着鸦片战争的失利而遭受了质疑,1908年,留法青年“新世纪派”倡导废除汉字,国医也成了“东亚病夫”的替罪羊。国学、汉字、国医,是近代史上命运相连的“岁寒三友”,如今都迎来了复兴的“天时地利人和”。
梁启超、严复、傅斯年、陈独秀、鲁迅等,都有过反对中医的言论。知识分子反对中医,促使一般民众在思想上不认同中医,甚至远离中医,希望取消中医。这是发生在中国人趴着看世界的时候,当然,那个时代也是一部分外国人主张“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时代。
医随国运,在新兴科学观正在崛起的时期,有的人看不到科学观、技术观的变化,看不到中医有效性的背后蕴藏着丰厚的科学原理,依然按着狭隘的科学观、技术观看中医。因此,只能看到中医不科学、不进步,其实是他们不进步,思想仍然停留在五四时期,他们反中医的理由竟然还是五四时期的陈词滥调。这充分说明现代反中医人士思想上的贫瘠是何等严重。他们用错误的方法研究中医,用错误的方法评价中医,污损了中医的社会形象,侵害了中医的权益,是非常错误的行为,甚至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他们一贯推崇西方,而西方的医疗危机难以化解;欧美国家在不断引进中医药知识和技术,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力度,FDA也正式认同中医药是具有完整体系的医学,而不是反中医人士所说的“土医”、“另类医学”。
70年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是世界上先进医学的代表组织,健康概念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人们重视中医药在全球医疗保健之中的重要作用,几十年之前就建立了十几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很多中心分布在我国。
全球100多个国家与中国政府签定有关合作中医药的协议,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势头很猛。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医完全一致;一带一路战略,让中医药走向计界的步子更加坚定。在“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发展梦之中,中医药具有不可替代的五大优势。
中医之所以代表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因为“生成”的生命有结构,因此,生成论可以包容构成论,状态可以包容形态,多元并存的治疗方法,可以包容单一靶点的还原论方法。因此,中医与西医可以在“道”的层面融合,相互包容,容易为完整的学术体系。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关于世界的学问也应该是一个整体,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缺陷,才分成了不同的学科(科学)。
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学习毛泽东《送瘟神》的诗篇,为百年、十年的反中医思潮,献上一篇“纸船明烛照天烧”的祭文。
2016、6、11

25
发表于 2017-9-4 08:20: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4
发表于 2017-9-4 07:59:08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9-3 22:32
前几天评述了袁先生的文章。
其实袁先生的思想还是先进的,他明确中医应该用现代医学科学理论来解释,
只 ...

老兄错了!西医说的人全身所有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不是生成吗?只许西医生成不许中医生成是否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味道?
23
发表于 2017-9-3 22:32: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9-3 22:34 编辑

前几天评述了袁先生的文章。
其实袁先生的思想还是先进的,他明确中医应该用现代医学科学理论来解释,
只是在解释中出现了一些逻辑矛盾。
曹先生就不同了,不仅仅是逻辑矛盾问题。而且还有世界观问题。

曹先生的思想意识仍旧处在巫卜医分家之前的巫卜时代。
“生成论”应该属于巫医时代之前的原始时代。
巫医时代可能沿袭过。
但巫卜医分家之后,中医就不在沿袭“生成论”了。
中医就一直在向“构成论”逐步迈进。

如今的中医已经初步形成了“构成论”科学理论,
您还在这里兜售“生成论”,不惜大块文章,狂热的宣扬封建巫卜文化,
就世界观而论,是反动的,企图把中医拖回到巫卜中去。
22
发表于 2017-9-3 21:0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9-3 21:10 编辑

科学遵循的逻辑,是一个“否定之否定”逻辑。
既然中医属科学范畴,就应该遵循这个逻辑。王清任就是最好的榜样!
少数不愿意进步,只愿意跳神的中医人,千方百计地否定王清任,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医开历史的倒车。无论您们怎样花言巧语,编出来一个“生成论”,来区别于“构成论”,区别于现代科学,都改变不了中医走向科学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您们的唯一结局就是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身碎骨,没有第二个结果!
21
发表于 2017-9-3 20:09: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9-3 20:47 编辑

不是王清任解剖了中医人的自信。而是中医人原先就没有自信。王清任只不过是没有自信人中的一个。
王清任为了增强自信,亲自到法场背尸首,亲手解剖尸体,才给后来的中医人争取了自信。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中医增强自信的划时代巨著!
那些没有读过医林改错的人,200年以来都一直没有自信。就拿06年反中医风波来说,有些人就惊慌失措,惶惶不可终日。大量的撰写文章,再三表白中医是科学。再三反驳反对派不懂科学。总怕中医被取缔。
其实,情形没有那么严重。这才叫自己吓唬自己。这才是没有自信的体现。这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一个有自信的人或学科,表现出来的态度应该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看您们那惊慌失措的样子,就不像是个有自信的人?您们如今这么没有自信的样子,难道也要算到王清任头上?
现在,只要人说一句中医不好的话,你们就神经过敏。我真的不明白,你怕什么?其实,只要学好《医林改错》,什么都不用怕!




20
发表于 2017-9-3 18:44:23 | 只看该作者
也就是说,千百年以来,中医“自从懂了张仲景,临床不再学华佗”。

----------------------------------------------------------------------------------

请教一下:
这句话是从哪一部古书上见到的,还是曹先生自己杜撰的?

华佗是几千年来,被中国人民传颂的“神医”。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中国人民喜欢华佗,更认可华佗的医术---手术。

武圣关羽中毒箭几乎丧命,幸亏华佗就治于命悬一线。
中医不沿着华佗开拓的的道路,不是什么值得赞赏的事情。
因为,中国人民深深知道,有很多病,不动刀子是不行的。

后来西医来了,继承了华佗的手术刀,救治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命,
而“不再学华佗”的那些中医,只有靠边站,被边沿化的份。
您就不觉得是一种落后吗?





19
发表于 2017-9-3 18:18: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9-3 18:20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9-2 18:09
中医的生成是物质世界的生成,是从本从源而论。西医的构成是对物质世界结构存在形式的认识,是两类不同的概念,关什么方法论?中医生成的人体是六经结构。西医的结构是由细胞生成。

你说的不同正是二者方法论的不同
18
发表于 2017-9-3 17:09:17 | 只看该作者

曹先生好!
读了曹先生的西医“构成论”和中医“生成论”,总体意思就是中医与西医的起源不一样。
起源不一样,不影响这两门医学给人类看病。

曹先生说“虽然,现在西医占据了医疗的主要份额,大部分市场,但是,它的世界观是构成论的。”
您不觉得这句话有逻辑矛盾吗?
“构成论”,能占据主要医疗份额;“生成论”,只能站在一边看热闹。
您不觉得二者的优劣已经分明了吗?

王清任早在1830年以前,就开始怀疑中医的“生成论”;试图向西医的“构成论”靠拢。
作为一代名医,王清任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问题,曹先生一直回避,不愿意解释清楚!

如果我来解释,就是“生成论”属于自然生成的,杂乱无章。
正如一个小区的绿化,自然生成的是杂草丛生;设计师规划出来的是花园花卉。
王清任看到古中医生成论是“心脏思维”;西医构成出来的思维器官是大脑。

尽管是心脏和大脑都是思维器官,但是心脏的思维运行速度远赶不上大脑。
故王清任就练习用大脑思维。这也很正常吧?
为什么曹先生说是王清任把中医的“自信心”给解剖的没有了。

王清任既不是卫计委主任,也不是中医局局长,
王清任仅仅一位民间医生,怎么能把整个中医界的自信心给搞得没有了?

您不觉得这样评价历史又悖逻辑及事实?
自王清任之后,中医就按思维方式分为两大派,
一派改用大脑思维;一派仍旧坚持心脏思维。

200年过去了,用心脏思维的人们已经没有办法面对现代人类医疗,
只能提出:回归到过去,治疗未来的病。

您不觉得事实已经给“生成论”做出定论了吗?
17
发表于 2017-9-3 16:48:45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9-3 16:41
什么是中医的医道?

《素问?著至教论篇》:

再论“中医医道”

  中医医道是中医诊治人体疾病的道理和途径。 中医医道是天地人三才合一之道,天道六气运化之道,地道五行生化之道,人道六经升降之道,是《黄帝内经》的医道,也是天地自然之道。
《著至教论》明确指出:“子知医之道乎?” “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请授道”,“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三阳是足太阳膀胱经,如天之太阳气化濡养人体之卫气,失常则外邪病至,引起三阴三阳六经病变。六经上通天气,下通地气,是天地之气的通道,是人体生命之道,是气血升降之道,也是人体受病的病道,医病的医道。所以,“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网友半面残花悟道:六经非独三阴三阳六根经脉也。六经是什么?毛皮脉肉筋骨髓,六腑五脏365输穴无处在六经之外也。六经是上天下地之中的人的全部。命之由此生,人之由此死,病之由此入,治之由此癒,阳之由此运,阴之由此行。六经者,道也。

  医道不是医德,道是存在,德是表现。道为德之基,德为道之现。有网友认为【“医道就是坚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信念,”】显然是颠倒了道与德的关系。【测隐】之心人人皆有,【普救含灵】的信念都是德的范畴和概念,是医道的表现,但不是医道本身。道是自然演化的规律,医道是诊治疾病的途径,行医道治病救人的本身就是【测隐】之心和【普救含灵】信念的表现。若不懂医道,庸医杀人,还是【测隐】之心和【普救含灵】吗?所以,医道不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是实现美好信念的途径。

《内经》之道,有本有用,本是本体运行的规律,用是本体运行的作用。比如: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是以日月运行的天道为本,以阴阳生化的地道为用。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为本,日月运行的气化,生化候,气,时,岁的四时阴阳变化为用。
  “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七星周肇的五方运行是天道,五方生五气,五气在天为神,在地化金木水火土五形,是自天而地五运之道。七星周肇是本,五运阴阳是用。
  人立气交之中,“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之五气化生五脏。地之六气上奉司天,下降在泉,司天在泉之气升降成器,化生六腑,六气化三阴三阳六经,通天地,连脏腑,主人之生死,是生命之道;主人之病治,是人体的医道。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理论,经典在为中医立下了人体的生命之道。网友半面残花悟道:《内经》之内者,里也。此指人体之内也,有内观,内照之意。取象而知天阳,据形而知地阴。阴与阳合,中而成脉,故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切脉而知病之所在。取外而知内,为内观。切脉而知经,合天地运气之理,而知经气由生运行及盛衰,为内照。在内者,外必有其象,在外者,内必有其因。经:为经典之经。经为纵干,纬为横维。此处之经字,其意有二:1,曰内观,内照的理论纵向主干。2,曰为黄帝所传下来的经典理论书籍。书之意。

  生命与人体的关系是什么?有网友认为: 【生命的存在方式为神气形而不仅仅局限于人体结构。神为本气为用形为器。 】说的好,“神为本”是人体以天气立神;“气为用”是人体以五谷之气立形;“形为器”是人体以升降出入为生命循环运动的形式。经云:“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人之神气来自天之精气,人体结构为神气所生之形,如地之载物也。神气形是生命的升降出入运动,而生命运动又须在人体结构中进行。所以,生命运动生化人体,无生命运动则无人体;人体是生命运动的载体,无人体则生命无所依。生命与人体是统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而论。

  中医的人体结构是以三阴三阳经脉为系统的整体结构,人体经脉生化和流淌着气血津液濡养脏腑百骸,如同奔流的江水,浇灌流域的土地。所以,言经脉不要单纯以经络论道,不要忘记哺育筋骨皮毛肉之德。以此而论,不论如何评论六经之功用都不为过。倒是劝中医的后学者,要正视六经对生命人体的巨大作用。
  有网友认为:【中医的认识领域包括过程、枢机与结构但主要是生命过程与枢机而不是人体结构与功能。“素问”就是生命过程的问对“灵枢”就是生命之神的枢机。中医是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中医是演化之道而不仅是存在之学中医是生命过程演化方式之道而不仅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之学。“道”可包容“学”“学”不可替“道”。】
  其实这是误解,因为“生命过程”是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是人体六经之气血出入以立神,升降以立气的生化运动。中医六经的本质又是人体结构,既是生命过程的运行者,又是生命生化的承载者,是生命过程与人体结构共同组成了生化之宇。功能是生化的能力,枢机则是对生化的调解,也是对功能的调解。

  如果说【“素问”就是生命过程的问对】,这个生命过程应是六经之气升降出入循环的过程。
  如果说【“灵枢”就是生命之神的枢机。】这个枢机应是对六经升降出入气机的调解之术。
  如果说【中医是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那么这个过程之道不正是由结构组成的吗?比如“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循口鼻入藏于心肺,这个口鼻心肺是结构,也是通天之气的气道。所以说,过程与结构是统一的。
如果说【中医是演化之道而不仅是存在之学】,那么这个演化不正是对存在的演化吗?比如“地食人以五味”,五味是食物,食物入肠胃,气化为营卫二气,营行脉中,气行脉外。所以说,演化与存在也是统一的。

  故,中医的生命之道是生命过程,生命过程是人体结构的气化和生化的表现,而生化和气化是在六经升降出入实践中完成的。所以说六经是生命之道,也是医之道。“道”是存在,“学”是认识,“道”是实践,“学”是理论,“道”是根据,“学”是思想。“学”包含“道”,“道”证明“学”的真理性。

  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对存在进行认知的方式,人体,生命,脏腑,九窍,筋骨皮毛肉都是存在,是形也是物,属类万物,万物是怎样生成的?
  《黄帝内经》探索到天体运行的运化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气化产生了大地的四时,十二月,七十二气。阴阳二气在天为寒暑燥湿风五气,在地气化为木火土金水五形,五形化生万物生长收藏之规律,天地之间成了万物的世界,这是其一。
  其二,生命是什么?人体是怎样生成的?《黄帝内经》以天气五行化五脏,立于中,地气三阴三阳的升降化六腑,立于外。立于中者藏神,立于外者成形。便是“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其三,生命与人体的关系是怎样建立的?是脏腑相通的隧道三阴三阳六经。六经通天之气,以天体运行的规律为动力,为气化和生化之源。六经通地气,化五谷精微之气濡养筋骨皮毛肉。所以说六经是人体的生命之道。
  
  《黄帝内经》反复告诫:“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明明是说六经是中医医道,又在《著至教论》和《阴阳类论》专篇解医道,有些人不但不听,却要反其道而行,把中医引向歪门邪道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1:27 , Processed in 0.0582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