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258|回复: 9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侃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8-8 08:1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8-8 08:21 编辑

“神”侃识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神者何也?《灵枢·本神》说: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皆神之属。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第三章-藏象学说》说:
“神,这里有两义:一指精神意识;一指世间一切正常微妙变化的主宰和动力。正如《类经·藏象类·九》注云:‘神者,灵明之化也……阴阳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易》曰:知变化之道者,知其神之所为乎!是皆神之为义。’又云:‘万物之神,随象而应,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本经曰:心藏神。又曰: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孰非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迨其变态,莫可名状……《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本节的‘神’是与魂、魄等并言,故主要是指精神意识活动。”

综观先秦著作及《内经》所论,“神”概念的内涵有下面四个方面的意义(见于张登本《内经的思考》)

⑴是指“天神引出万物者”。《说文解字》的“神”概念,即所谓超自然规律的,具有人格化和意识的存在。《内经》对这一仍然带有先秦哲学“神”概念的内涵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如认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至德,指至深至奥至真的医学理论)(《素问·五脏别论》);“道(道,此指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自然规律)无鬼神,独往独来”(谓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素问·宝命全形论》)等。

⑵是指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现象。“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素问·天元纪大论》)等,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自然界存在着气-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人们对这种规律虽然不能直观感觉,但却是有征可寻的客观存在,于是《内经》将这种奥妙无穷的自然规律以“神”(或“神明”)概之,其中“五运(即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及“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就是对“神”(或“神明”)这一概念内涵的准确诠释。

⑶是指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总称(即广义之神)。《内经》用“神”概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时又包括了四个主要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将一切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以“神”概之,生命就是神。如“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以及“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八正神明论》)的“神”概念即是如此。
其二是指人体自身存亡对全身各种机能活动实施的调控和“主宰”机制。《内经》认为这个调控和“主宰”机制发生在心,五脏六腑都有参与,所以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之论,这是以胎儿发育为例,指出发生于心的神又分化为魂(肝所主)和魄(肺所主)两个方面对人体生命实施调节控制。此处还有“脾藏意”(指人的意志、意向、意识等),“肾藏志”(指人的意志、志向、记忆等)(《素问·宣明五气》)。但总的由心统管,因此说“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即是如此。
其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见下文第四条)。
其四是指人体正气的反应性。如针对人体正气及其对病邪刺激的反应性时说:“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针对人体正气对药物或针石治疗的反应时认为,病人“形弊(意义同败)血尽而功不立”的原因是“神不使”(《素问·汤液醪醴论》)的缘故,此处之神就指人体的正气及其对针石、药物等治疗的反应性。

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即狭义之神)。包括感觉、知觉、意识、想象、记忆、思维、情感、反应、意志等活动。

《内经》是在继承先秦诸子“心之官则思”(《孟子》)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狭义“神”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认为人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同样指出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体察、感知、思维、领悟、理解、把握等心理活动过程都属于“神”的活动,都是“心藏神”在这一重要生理功能之下发生的,《内经》中的“神”概念虽然所指有四,唯前者“万物的主宰者”予以否定而较少应用外,其他三义,尤其是后两者在医学内涵支撑之下形成了相关的“神”概念并予以广泛应用,由此产生了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广义之神和人心理活动的狭义之神,都属于(中枢神经)大脑的功能,历代医家亦有认同者。然“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扭转与改变。有学者认为:如果将“心藏神”、“心主神明”、“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等的功能强行移回到大脑中去,一者则会使中医构建的传统的庞大理论体系受到冲击,使为医者(中医)无可适从;二者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的“心”的概念也会受到影响,如“心想事成”、“心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等;三者有时在感情上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如“心火上炎→脑火上炎”、“心想事成→脑想事成”、“心理危机→脑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脑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脑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脑里乐开了花”等。对于此,浙江中医学院赵辉贤教授深有感触的说道:“笔者不禁感概万千,也掺杂着诸多的无奈!《内经》之所以说是‘心主神明’,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即诸子百家无一不是以心为五脏之主……总之,‘心主神明’之说已沿袭二千余年,要改称‘脑主神明’,可谓积重难返。改变观念尚易,如今天语言里‘用脑想想’、‘多动动脑筋’、‘笨得像猪脑子’、‘脑髓搭牢’(杭州方言,意为脑不开窍)等用语已相当普遍,若要改造文字,就是异想天开了。况且文字仅仅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随它去也罢。然而医学就不同了,它性命攸关,岂可等闲视之?故笔者吁请中医学术界,现在已是吹响向中医脑科学进军号角的时候了!”(《周易与中医学》)

所以现当代一些贤达之士则明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内经》不知道大脑才是主导全身生理机能和产生精神活动的实质性组织,而把思维情志功能分属于五脏,这与实际不符。”(雷顺群主编《内经多学科研究》)而施杞、周康主编《临床中医脑病学》则说道:“脑在人体占重要位置,主宰高级神经活动,诸如感觉、知觉、运动、情感、思维、意识、判断等,无不属于脑的功能。追溯既往,中医曾以‘心主神明’理论来概括人的精神活动,而现代医学亦沿用‘心’来代替脑的生理功能,如‘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无形中使‘心’与‘脑’成为一种习用的同义词。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因而使众多学者能接受心脑共主神明的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大多认为脑主神明占主导地位。基于上述的情况,不难获知脑所发生的各种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均应归属于脑病之中。临床所见之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科疾病以及心身疾患,莫不属于脑病范围,特别提出的是现代医学将脑与脊髓分列,而中医则历来强调‘脑为髓海’、‘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脊髓疾病亦隶属于脑病范畴”所言甚是。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2
发表于 2017-11-8 08:30:4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1
发表于 2017-11-8 08:24:5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0
发表于 2017-11-7 18:07:30 | 只看该作者
叶苗 发表于 2017-11-7 17:06
以药对病是西医,中医重辩症。

      以药对病是西医,中医重辩症。
————————————————————
          你这个外行!居然连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辨证”都不懂,说成是“辨症”。在中医论坛混个啥劲?
59
发表于 2017-11-7 17:24:58 | 只看该作者
        哲学之“神”
     神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观念,古代宗教中有神的观念,古代哲学中也有神的观念。这二种观念虽然用同一个“神”字来表示,但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古代宗教中所谓神指有意识、有意志、超物质的精灵而言。古代哲学中所谓神有时指人类的精神作用而言,有时指自然物质所具有的内在的能动性及其表现而言。后一意义的神是比较不易了解的,然而表达了古代唯物主义者关于物质变化的深刻思想。
       神表示自然物质的内在的能动性,最初见于《易传》。《易•系辞上传》:“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交互作用而引起无穷的变化,其变化复杂丰富,没有固定的公式,不可完全预测,叫作神。《说卦传》:“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神就是表示万物的妙处的名词。万物的妙处何在呢?那就在于,万物的运动变化是非常复杂非常丰富的,然而却没有外在的动力,它完全是自己运动,自己变化(自我调控或者自动调控)。在先秦时代,荀子也肯定了自然世界的神。他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所谓神就是自然界的微妙变化的操纵者。万物都是由于这微妙变化而生成的。荀子在说明万物的生成时指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他肯定变化的原因在于阴阳的交互作用,这种观点也是与《易传》一致的。程颢也讲这所谓神:“冬寒夏暑,阴阳也;所以运动变化者,神也。所谓神是运动变化之内在动力。
         张载一方面肯定神是内在于气之中的,另一方面他又区别了气与神:“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神是气中的无象可见的本性,而气是可以有形象的。气是实体,神不是实体而只是实体所有的本性(即信息运动。信息不是物质,是认识物质运动而主动采集到的信号,经过加工后,形成信息)。
58
发表于 2017-11-7 17:23:30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医理论中“神”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概念,“神”涉及到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有神论与无神论之间的斗争,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是个哲学问题、政治问题。我们不可能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作出评价,我们也不参与二者的斗争,仅仅对于神的中医学属性作出解读。
        神,会意字。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另外一个解释:“神”会意兼形声。从示从申,申亦声。“申”本义为“交媾”、“生殖”。“示”指“先人序列”。“示”与“申”联合起来表示“繁育众庶的先人”。本义:繁育众庶的先人、人民的祖先。引申义:繁育万物的天灵。
         古籍《说文》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是寄于心,牵引心,给心以法则,使心认识本体。神就是宇宙万物正常运行的法则。在封建社会,神是指超越物质的存在,神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这是有神论;而无神论者认为:神是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显而易见,无神论所指的神,脱胎于有神论中的神,把“创造与主宰”转化为“内在规律”,否定“超越物质的存在”。现代科学认为:神是指(人体的)调控功能,给神一个现代科学定义。我们把“神”由一个神学概念,转变为哲学概念,再转变为现代科学概念
       “神”这是中国、欧洲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意识观念。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战胜了封建社会,自然科学战胜了宗教神学,无神论战胜了有神论,神的概念逐渐被哲学之神所替代,宗教神学之神退居次要地位。
57
发表于 2017-11-7 17:06: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6
发表于 2017-11-7 15:11:52 | 只看该作者


重视运用《内经》、《伤寒论》,方为中医之正路。有人认为:唐宋以后之方书,不好用,我就未用《千金方》。
55
发表于 2017-11-7 11:20:06 | 只看该作者
常其柏 发表于 2017-11-6 17:22
非医,很少关心。只在伤寒杂病论上。可惜金匮近几年才读。而今还要把每个方药剂量记下来。每天天不亮就早 ...

谢谢

点评

重视运用《内经》、《伤寒》,方为中医之正路。有人认为:唐宋以后之方书,不好用,我就未用《千金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7 15:11
54
发表于 2017-11-7 09:05:05 | 只看该作者
常其柏 发表于 2017-11-6 17:22
非医,很少关心。只在伤寒杂病论上。可惜金匮近几年才读。而今还要把每个方药剂量记下来。每天天不亮就早 ...

学习精神可嘉,支持!
53
发表于 2017-11-6 17:22: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7-11-6 17:24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6 15:00
刘向著《别录》,刘歆著《七略》,惜皆佚,但其内容可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非医,很少关心。只在伤寒杂病论上。可惜金匮近几年才读。而今还要把每个方药剂量记下来。每天天不亮就早起读之。一书不精,别谈他书。本人认为,学不在多,而在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0:12 , Processed in 0.06301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