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药科学性分析之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27 06:2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5-26 22:36 编辑

中医药科学性分析之四

张诚敬

       4、中医药的病理理论
       现代病理理论包括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两个方面,现代的临床医学注重病理实质形态,没有实质形态为依据的抽象理论是很难被其认同的。中医药理论中缺乏病理解剖形态,应该承认是中医药的短处;中医药的病理生理阐述较为抽象,但中医药的病理生理论述中对人体【阴阳的虚实】与【寒热】变化和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却是系统的,从生理学角度讲甚至是精辟的。只要通过论证判断【阴阳】在人体范畴实质形态的存在,中医药病理生理方面论述的科学性就会显得异常鲜明。
        上节中所提到的【阴虚者,阳必凑之;】根据设想“阴虚就是组织结构的虚弱,阳必凑之就是组织的功能反而增强”是一种反常的生理现象,实质上就是一种病理生理现象。内经中的阐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能夏不能冬。】、【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和【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等都是关于病理生理现象的论述。
       以【寒极生热】或【重寒则热】为例,探索认为是古代医者观察体验到人体在发烧过程中首先表现出“寒战”继而引起高热规律的总结,发烧患者的发作过程先出现寒战,就是内经所称的重寒,寒战过后就进入发热期就是【寒极生热】或【重寒则热】。从病理生理学角度理解,寒战是发烧的前驱病理症状,探索认为古今应是一致的;寒战的出现,极有可能是一个短暂的代谢抑制过程,寒战意味机体内热量供给的不足,难以维持体温,表明机体代谢的抑制;在此过程出现后,机体的代谢调节机制起动,……引起ATP、ADP甚至AMP多级储备能的水解产生热量,生成cAMP而成为细胞的第二信使诱导细胞改变代谢途径,不产生机械能而产生热能来弥补机体产热的不足,很快将体温调节至超越正常水平,出现发热的过程。一旦体温超过正常标准时,细胞生物膜的流动性因体温的升高而增大,会使进入细胞内通过扩散转运的代谢底物量增多而导致基础代谢水平的提高。现代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体温每升高1度,机体的基础代谢水平提高13%,正是这种效应导致代谢水平的上升,使机体体温维持在一个超正常的水平上,进入发烧的持续过程,表现为出汗、头痛、全身乏力等症状。全身乏力现象标志着机体内的能量供给不足,提示代谢途径是向产热的方向进行的。内经称其为【寒极生热或重寒则热】,是对发烧过程的先寒后热变化规律的认识。虽然这仅仅是笔者个人对【寒极生热】或【重寒则热】作出的不一定正确的诠释,但充分表明了中医药在古代对病理生理现象就具有独特的认识。













4
发表于 2017-6-1 08:58:1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0:58: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5-31 03:04 编辑

         朋友:人体的阴阳是指结构和功能,寒热是阴阳胜虚变化同步产生的现象,人体的寒热有诸多的体征表现,如舌苔、脉博、体表特定部位的颜色变化以及大小便的改变等。阴阳的不同变化具有不同的体征表现,从这些体征判断是属是属于哪一藏府的寒证或热证,就是中医治病的依据,其措施是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就是中医临床的施治原则。
2
发表于 2017-5-31 09:51:1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07:19 , Processed in 0.1236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