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788|回复: 7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攻读经典 力求实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4-27 08:5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攻读经典 力求实用

2017-01-12 14:38:24 | 来源:健康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张志远
中医人读书要广泛涉猎。中医的思想受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佛家的思想。《黄帝内经》包含《素问》《灵枢》两个部分,《灵枢》《素问》都包含八十一篇。《难经》也是八十一篇,这些都是受佛教的影响。佛教认为,人生要度过八十一个关口,《西游记》中唐玄奘也是经历了八十一难才取回了佛教真经。而佛教思想也渗透到了医学、药学的领域,比如君主之官、相傅之官虽然都是外界词汇,但却渗入了中医学说中。

在读经典文献时,不能死记硬背,应该活学活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要把时间用到研读重要的文献中去。在研读经典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经典的结合,把死书读活,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就是浪费时间。除此之外,在读经典时,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读书,要一字一句地认真研读。

有些人不重视《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许多药物性能,但许多人认为它过时了,其实不然,《神农本草经》才是认识药物性能的关键。以人参为例,1957年,我在灵岩寺给学生讲《伤寒》《金匮要略》时,讲到了人参汤可生津止渴,而大家平时了解的人参都是温阳的。原来这种止渴的人参是山西党参而非东北人参,这种差异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如果不读《神农本草经》,就无法了解到这一点。
读《黄帝内经》时,要重点汲取《黄帝内经》的精华部分,先浏览,寻其精华,熟稔于心。但也不能被其束缚住,读时应当安心定神,“进得去,又能出得来”。

《伤寒论》为必读之书,历代单注解《伤寒论》的著作就有六百多本。我主张要读原文先不看注解,这样就不会让注解中他人的思想先入为主,影响自己的思考。《伤寒论》在流传、整理及印刷的过程都有可能出现许多错字和张冠李戴现象,给后人学习研究造成困难。又如六经提纲中,太阳病表证与其他疾病有相似之处,然而给温病戴上太阳病的帽子是不合适的。再如书中三阴三阳、六经学说概念历代学者几百年争论不休,浪费几多光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辨证施治,力求实用,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把死书用活。

读书还要注重其实用性。大家要熟练运用经典中的方药,《伤寒论》中112张处方要背得滚瓜烂熟,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且要注意用药规律和特点。例如甘草,《伤寒论》中写到甘草90%为炙甘草,而《金匮要略》中则用生甘草。如葛根,有解肌发表、升阳举陷、舒经活络、解酒毒的功效,亦可治疗项背强几几,不过应当注意仅在无汗时可用。如党参,可以止渴,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并不是党参一家。如附子,可温理祛寒、温阳,用时要注意是生附子还是熟附子。(孙慧明整理)

59
发表于 2017-6-12 10:22:0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8
发表于 2017-6-5 11:29:5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医学经典当属内经,其中的核心医学观点是“阴阳的胜虚同寒热的医学关系”,是可从现代生理学立场证明其具有生理学内涵的:阴胜就是组织器官结构的增强,阴虚就是组织器官结构的削弱,阳虚就组织器官是功能的削弱,阳胜就组织器官是功能的增强,寒就是组织器官产热量减少,热就是组织器官产热量增多。若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57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1:08:19 | 只看该作者
56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38:21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5-2 20:24
明代科场失意的吴承恩,嗜好小说,擅长诙谐戏谑,他将流传于五代、宋元以来的有关民间唐僧取经的神话和传 ...

如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元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以及有关民间传说并汲取佛教故事、道教传说等,经过大力润色和重新组织,编写成规模宏大的百回本《西游记》。
55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30:10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5-2 20:24
明代科场失意的吴承恩,嗜好小说,擅长诙谐戏谑,他将流传于五代、宋元以来的有关民间唐僧取经的神话和传 ...

吴承恩将佛教传记通过八十一难故事变形为富于人情、谐趣的世俗故事,九九八十一难是吴承恩的一大创造,并非“佛门九九归真”原有之意。
54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24:44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5-2 20:15
唐高僧(唐玄奘)西行取经本是真实事件。据史料记载,唐玄奘在唐太宗时代(贞观三年,一说贞观元年者。当 ...

明代科场失意的吴承恩,嗜好小说,擅长诙谐戏谑,他将流传于五代、宋元以来的有关民间唐僧取经的神话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学的再创造,在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前后编写成百回小说《西游记》的初稿。
53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15:01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5-2 07:59
据史料记载,唐代高僧(唐玄奘)西行到印度取经,前后十七年,行程数万里,虽历尽坚辛苦难,然《大唐西域 ...

唐高僧(唐玄奘)西行取经本是真实事件。据史料记载,唐玄奘在唐太宗时代(贞观三年,一说贞观元年者。当时并未获批准,而是私自出塞)西行到天竺国(印度)取经,前后十七年,行程数万里之遥,历尽千辛万苦,终得真经。这件惊人的壮举本身就富有幻想性,因此在民间引起各种神奇的传说。这些传说愈来离真实事件愈远。
52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08:40:19 | 只看该作者
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08:27:40 | 只看该作者
张教授文章中说“佛教认为,人生要度过八十一个关口”,为了了解是否有此说法,特意在网上购买了这几本书以求证。然适得其反,从上述几本佛教史看,并无此说法。
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08:24: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5:07 , Processed in 0.1399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