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44|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教授学术思想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4-27 06:4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曹东义教授学术思想初探
  

曹东义教授经常教导我们:“中医要道术并重,理论自信,疗效自强,传承自觉,体系自立,只有做到这样了才能使中医得以复兴。”下面就从自己所感所悟谈谈 “道术并重,理论自信,疗效自强,传承自觉,体系自立”
一,道术并重。首先我们从道说起,道,道路也,中医要沿着什么样的道路砥砺前行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一个中医人向什么方向前进的具体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够解决必将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而沦为自我从属之辈,我以为中医人必须要长着一颗中医的脑袋,也就是必须要用中医固有的思维模式去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曹师常说现在还是中医的末法时代,这体现在这个医疗体系之内也体现在社会之中,由于西学东渐,中药质量下降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今天中医阵地急剧缩小,毫不讳言的说导致今天中医局面的不只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医界内部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由于中医具有一人成医的特点,也直接导致了中医之间的无谓争辩,这种争辩并非学术争鸣而是一种绑架中医式的互相攻击,从历史上看这种无谓争辩,甚至近于诡辩由来已久,使得中医犹如民国时期的中国一样酣睡不醒,“天道必假人以行之”,体现中医自我价值的是中医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中医人之间必须要紧密团结,多搞学术争鸣,多做有益于临床问题解决的事情,多用中医固有思维解决问题,“言不可治者,以不得其术也”。
道,自然也,天地也,古人云为医者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者非今日之天文学也,乃是指阴阳之消长,四季之气候也,为医者若不明气候之变迁,阴阳之消长则必不能准确把握大自然对人体的影响,从而必不能准确把握人体疾病的发病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之规律,临床治病也就不能有的放矢。地理者,大地之情状也。为医者若不知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习惯开展临床工作必不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从而使中医沦为泛泛其谈的一种“文化”而已。人事者,世间之事也,个人之事也。医学研究的是人,凡是一切与人有关的事情都应该得到关注,疾病发生的主体是人,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影响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也不尽相同,为医者当紧密结合个人的情况因势利导,还人于全面的健康而非人体之健康,只要做到这样才能使社会和谐,家庭幸福,中医复兴。
道,身心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之中只有中医保持着一份独特的宁静和人类健康的指路明灯,这也是每个中医人乃至于整个社会所必备的要素之一,“竞逐荣势,企踵权豪”乃是社会和人生之病态,也是当今社会诸多疾病致发病要素之一,中医应当是社会生活的领导者和倡导者,应当是社会的先进力量的代表者,中医中国必须要昂首阔步的前进,这种昂首阔步来自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发自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底。
术者,从行,从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古老的中国《易经》告诉人们一个普遍的真理,宇宙万物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都处于运动之中,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是运动,当今的世界已然不是那个古老的世界,而当今的中医学犹如一个古稀老人,蹒跚的行走在世界的大道上,如何使古老的中医学焕发青春是当今中医人的思考,放眼世界古老的中医学在世界遍地生根发芽开花而在中医发源地的古老的中国大地依旧不温不火,虽然近年来党中央极力扶持中医,但是中医之弊病也初漏端倪,这从老中医对待中药配方颗粒的态度中可以窥见一斑。当今的中医应当放开心胸,大胆的借鉴当今世界的先进要素为己所用而非固步自封,造茧自缚,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中医固有思维模式指导临床工作,以中医固有思维模式大胆的容纳现代成果,以中医固有思维模式大胆的审视现代成果。
术者,技艺也。“道无术不显,术无道不远”,中医学是具有高度智慧的科学体系,中医是一个从理论到技艺完备的科学体系,我们认为道是指导理论的话,那么技艺是彰显这个理论的主体,只注重理论探索而不注重技艺的修养的话就会堕入夸夸其谈的境地,最后只能是灭亡。书只能示人以规矩,不能示人以巧,这个技巧来源于长期的积累,是无数中医前辈的经验结晶,所以老中医的经验必须要重视,这也是提倡拜明师的原因。
二,理论自信。中医学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几千年之久,经过长期的临床检验说明这个理论体系是有效的,是可以信赖的,中医人必须要坚定的相信“言不可治者,以不得其术也”,中医人必须要坚定的抛弃近代以来的被打趴下来的心态,昂首阔步,轻装前进。每个中医首先做好的是中医的继承,主要是要学习好经典,并用经典为临床服务。国医大师孙光荣老说学中医要“一本垫底”,这一本必须是《黄帝内经》,历经几千年的检验证明《黄帝内经》是中医取得优异临床疗效的不竭动力和理论源泉,失去了《黄帝内经》指导的中医学必将成为自我从属之医学。《黄帝内经》不仅是古老中医的理论总结,更是中医文化的根源和不竭动力,故而国医大师邓铁涛语重心长的说丢失文化比亡国还严重。
我们在坚持《黄帝内经》中医原创理论思维模式的同时还需要将几千年来中医理论模式理顺,否则张家说张家的理,李家说李家的理就是所谓的“争鸣”,其实是一种文人相轻的表现,也是中医不团结的根源所在,所以理顺中医理论是很有必要的。取类比象,司外揣内是中医重要的思维模式,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有很多人学了一辈子的中医这个基本的理论模式都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阴阳五行都是在地球上发生的自然现象,换言之就是宇宙元气在地球上的不同变现形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说土载四象或者说土载四行应当是中医五行脏腑理论的基本理论,换句话说,“土枢四象,一气流行”应当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模式,这个应该是中医界的共识。
三,疗效自强。中医的生存之本在于临床疗效,中医能够在中国大地延续几千年的时间凭的是其优异的临床疗效,如果没有优异的临床疗效一切都是空谈,所以中医人毕生追求的是优异的临床疗效,中医必须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走,在重视经典和历代医籍研究学习的同时,必须要重视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必须要传承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在重视中医院校教育的同时提倡拜明师,传承中医离不开明师指点,君不见许多的名老中医一辈子就一个方加减而取得优异的临床疗效吗?这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的,西医可以速成但中医并非一日之功,这也是中医与西医学最大的不同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阴阳,脏腑,气血,五行以及宇宙万物不过是气的不同运动状态和变现形式而已,中医之临床用药抑或针灸不过是调节人体气机的运行状态而已。人得天地之气全,药得天地之气偏,以药物之偏性调节人体气机运行之状态,不仅起到了驱疾愈病的优异疗效更有着养生保健的神奇作用,草木有情,五色五味,升降浮沉,各走其道,更有依据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炮制,也是基于通过其他辅助药物以及炮制方法来使药物性味发生改变,更有利于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这也就是地黄、何首乌为什么要九蒸九晒的道理所在。所以我们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产物,这种集驱疾愈病与养生保健于一体的作用是世界上任何医学体系所没有的,这就是中医学的神奇与伟大之处。所以每个中医师都必须要有认识药物的基本本领,必须要实地勘察中药的生长环境以更加了解和掌握药物的偏性,从而为中医药优异的临床疗效夯实基础。
中药治病是应用的药物阴阳偏性来纠正人体的阴阳偏性的话,那么针灸临床疗效的取得就与中医师的状态密切相关了,这也是为什么针灸师要练功的原因,只有通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达到“针我合一”,针灸师那轻轻一刺不仅是有对患者机体气机的调节更有来自于针灸师本身能量对患者气机的干预,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针灸师或同一个针灸师在不同状态下而取得的疗效不尽相同的原因,这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治神”,所以古代的针灸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针灸专著中有咒语的原因吧。
24
发表于 2017-5-2 17:44:49 | 只看该作者
“土枢四象,一气流行”应当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模式,这个应该是中医界的共识。
-----------------------------------
  是曹先生的学术吗?我不相信。因为【土枢四象】是五脏,【一气流行】是什么气?三气生天,三气生地,三气生人。以此而论,六腑何在?地气何在,中医岂非断了半壁江山?
23
发表于 2017-5-2 17:34:23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5-2 00:08
【理论自信】,信的是中医经典理论,因为中医经典是天造地化,自然生成的纪实。《伤寒原序》云:“夫天布五 ...

萧铁  抄书是不自信的表现。瞧瞧你一不抄书糊弄出什么来:”因为中医经典是天造地化,自然生成的纪实“,中医经典最早不过说到战国时代,天地大自然则以亿年计,怎么可能是”纪实“?一开口就立时”满纸荒唐言“,发还重做  
-------------------------------------------
謝謝表场。别钻到阴沟里叫,不懂不丢人,出来教教你。万类竟天之前,只有天覆地载,天造地化之外,人生还有何途径?,【中医经典最早不过说到战国时代】,但中医经典探讨的是人体生命,人体生命是大自然则以亿年计的活化石,你说是对大自然的”纪实“吗?】
22
发表于 2017-5-2 00:08:12 | 只看该作者
【理论自信】,信的是中医经典理论,因为中医经典是天造地化,自然生成的纪实。《伤寒原序》云:“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溦,变化难极。”五行乃天体运行,七曜周肇,即日月五星天道相会之行,五行是天地之间的动力,是万类生化的本源,五行在地化木火土金水五形,五形的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运动,生化出万类有形之体,包含人类。人体秉五行常规,生化五脏,六腑,由三阴三阳六经首尾相传,互为表里,阴阳会通,升降以立形,如筋骨皮毛肉;出入以立神,如神魂魄意志。从而构成了中医的人体系统结构。因此,说中医就是说六经,六经是中医之整体,脏腑各主一经,但脏腑是六经的脏腑,六经辨证是辨六经之证,包含脏腑自身之证。
《阴阳离合论》云: “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浮,命曰一阳。” “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浮,命曰一阴。阴阳中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开者气出,阖者气入,枢者调谐出入之平衡。六经开阖枢不仅把三阴三阳连成一体,而且把内气和外气的交换连成一体,为中医的气化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微旨大论》指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位异常。”六气化六经,六经阴阳互为标本,证明六经在人体的气化,少阳与厥阴是风火相助,阳明与太阴是燥湿调停,太阳与少阴是水火既济,是正常的互补互助,自我调谐的气机交替流通。一旦这一平衡被打破,就是邪气滋生,气机逆行,寒湿相遇,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六经标本中理论说明阴病中有阳,阳病中有阴,阳经之病多是六气侵入,其邪随气机由外向内。阴经之病多是内邪滋生,其邪由内向外。故三阳之病多用祛邪之法,三阴之病多用回阳救逆之法。
  六经是人体之纲,六经之阴阳是三阴三阳;六经之表里是三阳为表,三阴为里;六经之寒热三阳多热,三阴多寒;六经之虚实是三阳多实,三阴多虚。故,六经辨证辨的是六经的脉证。
  【理论自信】不是理论自约,当前百家中医百家理论,是中医混乱的表现,其原因是“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因此,要理论自信,就要学理论,明理论,掌握理论,运用理论,一切背离中医经典的理论是经不得实践验证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1
发表于 2017-5-1 17:54:51 | 只看该作者
黄中正 发表于 2017-4-29 11:07
“道”应该指自然界规律,包括科学原理。

不要说空话行吗?什么是自然界?什么是自然界的规律?
20
发表于 2017-4-29 23:38:19 | 只看该作者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4-29 21:05
曹先生认为:如果针灸刺激神经系统治病得到广泛宣传,那么经络学说被推翻是必然的事情,有一多半内 ...

曹先生认为:如果针灸刺激神经系统治病得到广泛宣传,那么经络学说被推翻是必然的事情,有一多半内容论述经络针灸的经典黄帝内经自然脱不了被推翻的命运。。
----------------------------
  如果曹先生是这样认识的,必然是错误的。因为中医,西医研究的是同一人体,不能说神经是西医的,经络是中医的,若如此,五脏六腑是西医的还是中医的?中医是气化学说,针灸是调解气血的有余和不足,因此,凡是气血可达之处都有经络存在。所以,中医经络包含神经,因为没有中医气的动力,神经无法传感。
19
发表于 2017-4-29 21:0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4-29 13:18 编辑

       曹先生认为:如果针灸刺激神经系统治病得到广泛宣传,那么经络学说被推翻是必然的事情,有一多半内容论述经络针灸的经典黄帝内经自然脱不了被推翻的命运。。。。。。。。。。
       据无知村人的研究认为:对此观点不赞同,理由是,既然针灸是通过刺激神经而起治疗作用,就认为经络肯定加肯定经络是与某些神经相关的,否则不能解释针灸对疾病能有效治疗的机理。而黄帝内经已经是历史的客观存在,自然超脱于被推翻的命运之外。
18
发表于 2017-4-29 12:46:42 | 只看该作者
坚持《黄帝内经》中医原创理论思维模式的同时还需要将几千年来中医理论模式理顺,否则张家说张家的理,李家说李家的理就是所谓的“争鸣”,其实是一种文人相轻的表现,也是中医不团结的根源所在,所以理顺中医理论是很有必要的。
----------------------------------------
什么是【《黄帝内经》中医原创理论】?就是《伤寒》三阴三阳六经理论。有人说,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不可为信。诽谤者否定之,取其用者肢解之,医易同源者以易代之,《内经》理论面目全非,故中医理论如麻。况中医临床伸缩性大,没有不治一病的临床,也没有包治万病的中医,中医理论与临床相脱节,这方是中医乱象的根源。
  《黄帝内经》虽非一人一时之作,但是书有题,医有纲。内经的纲是阴阳五行,谈天说地,四时五行,落到实处是人体三阴三阳六经。六经是中医立世之本,是中医的人体结构系统,六经由神脏和形脏分主,阴阳相通,互为表里。五脏生筋骨皮毛肉,六腑化水谷气血津液,六经通四肢,九窍,百骸,把各系统为一体。因此,六经是纲,是体,脏腑是六经的脏腑,四肢九窍都是目,纲举目张,只有六经气机的流通才是生命的活力,才有万病的表现。
17
发表于 2017-4-29 12:07: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黄中正 于 2017-4-29 12:11 编辑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7-4-29 11:08
没有临床神经就没有发言权,不知道黄先生从事针灸还是从事中药??!!

问题是中医的科学性长期一直是中医和临床研究人员在研究,研究了几十年有突破吗?
陈竺先生都 意识到研究中医仅依靠医学人员可能远远不足。你还抱着如此偏见。
你以为我们的研究只是理工人员,没有中医临床人员参加?我们一直与中医院医生和中医药大学教授在进行理论讨论。
16
发表于 2017-4-29 11:07:28 | 只看该作者
从道说起,道,道路也

“道”应该指自然界规律,包括科学原理。
15
发表于 2017-4-29 10:53:32 | 只看该作者
术者,技艺也。“道无术不显,术无道不远”,
-----------------------------------
  说的好,道以术显,术是道之术,道为本,为体,术为用,为德。天道以运化为术为德,地道以气化为术为德,人道以通天地之气为术为德。六经通天气以藏神,通五味以立形,六经是道,升降出入天地之气机,六经之术是气机流通的保障,或药,或针,或灸,或按摩,都是为了排除阻滞,畅行气机。所以,道与术是统一的,“道无术不显,术无道不远”。有人说,我不懂阴阳五行照样治病,不知阴阳五行,必知脉证,脉证就是道,就是阴阳五行。有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经验是术,是通六经气机的经验,术是不能离开道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0:32 , Processed in 0.0829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