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32|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技术体系—“黑箱子”的解析思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4-26 18:4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4-26 18:43 编辑

       前言
       我们总算找到了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法及道路。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中西医结合的出路已经摆在面前。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20世纪这一代临床家的经验技术进行科学化总结,尤其是对现代汇通派临床家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以求得新中医的新理论。
       当研究者深入进去以后才发现,事情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名曰“中西医结合”的机构及人员在临床上基本上没有经验,只有残存的汇通派后继临床家,临床经验丰富,成就卓越。汇通派虽然已有几代,但代代均为传统派出身。自幼投入中医门下,后进修西医。其内功主要还是自幼练就的中医功底。他们的经验技术,归属于中医技术体系。挖掘汇通派顶尖临床家的经验技术中奥秘,不仅能获得新时代中西医结合的经验,而且还能找到古代中医技术体系的内核。
       虽说有了正确的思路,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因为中医技术体系本身就具有极大的隐秘性,封闭性。《个案》更是繁杂、零乱、松散,无规律可寻。
       中医技术体系原本就很隐秘,再加上“参西”,就更是深不可测。从没有规律的经验中找到其科学规律,现代人只得选择逃避。科学界给“逃避”换了一个时髦词,称“黑箱子”。
       这是研究者遇到的第二层困难。

       一、中医技术体系“共性”的发现
       尽管中医技术,尤其是《个案》显得繁杂、零乱、松散,我们还是要将其认定为一套体系。所谓体系就是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如果把整个中医技术视为一个体系,那么,其内在必然具有同一性。就是说:无论是经典、各家学说、还是古今个案,三者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 找到这个环节,才是破解是中医技术体系的关键。
       自医学经典问世以来,历朝历代不乏涌现出多种不同学派。这些学派都只在极力张扬自己的个性,把大家的眼球都吸引到鉴赏他们的个性上来;还有那些未曾标新立异的古代神医,现代顶尖临床家也都是极力展示自己的神医神术和绝技绝学,同样以此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就造成了从古到今,大家集体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经典,各家学说,那些神医神术,绝技绝学,他们之间存在的共性是个什么?
       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必然导致千余年来中医发展传承之路不够畅通;也就导致六十多年的中医科学研究工作一无所获。
       一直被大家忽略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把中医经典、各家学说、历代名家医案,汇通派顶尖技术统统视为一个体系。那么,在这套技术体系中,一定存在着“共性”的东西,这些东西虽然未被揭示出来,但大家千百年来一直都在运用着。
       一旦找到了中医技术体系中“共性”的存在,中医《个案》也就不再显得繁杂、零乱、松散,而是一个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技术体系。这个“共性”也可能与西医在科学原理面层取得了同一性。

       二、中医技术内核的探索
       中医技术体系形成初现于医圣的《伤寒论》著作中。后世发现的遗著《杂病论》也被编入其中。随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医学术派系丛生,不断标新。具有历史影响力的人物及学派有:张子和之倡吐,刘河间之主火,李东垣之尚补,朱震亨之滋阴,薛立斋之真阴真阳,愈嘉言之秋燥,张景岳之温补,叶天士之温病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小学派,以及没有标新学派,却拥有更高技术水平的神医神术,绝技绝学。
       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为什么就能演化出了这么多派系?因为中医的认知原理的表述用的是哲学方法论。这就导致了中医只能在治疗方法上不断变换,以求标新,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并没不到位。用药方法虽有变化,但对人体疾病的作用原理并没有改变。
这与中国武术特点相似,派系丛生,招势千变万化,但致命的都只有一招,致命的部位虽然不同,致人死亡原理都是一样的。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在这套体系里,在中医各门派里,在古今各位名医大家那里,在千变万化的方法背后,在千首万首的处方背后,一定遵循着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法则。
       中医技术内核为什么一直破解不开?不是中医没有科学性,更不是什么“复杂科学”。这套体系看去复杂,原理却很简单。正因为原理过于简单,才导致大家把它想复杂了。
       中医技术内核有一部分与西医具有同一性原理,有一部分有相似性,还有一部分西医至今都没有进入这一领域,我们称是西医之盲区。我们通常是用西医来揭示中医,同一性原理原本不难揭示出来,但大家总往复杂里想,反而揭示不出来。
相似性原理与同一性原理不同,却更容易混淆成同一性原理。
       至于西医不曾涉足的领域,中西医结合自然就找不到原理的对应性。 将其放弃,也在情理之中。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放弃的东西再次捡起来,重新纳入现代医学的研究范畴。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4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7:3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5-26 17:31 编辑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5-26 10:09
中医理论是黑箱是一种对中医理论无从理解的无奈说法,其实中医在内经时代就是以人体结构、功能和 ...

张先生说得比较客观。见识过张先生的一些观点还是很睿智的。
23
发表于 2017-5-26 10:09: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5-26 02:19 编辑

          中医理论是黑箱是一种对中医理论无从理解的无奈说法,其实中医在内经时代就是以人体结构、功能和现象认识和治疗疾病,当时的治疗方法就具有用大、中、小“毒物”治病的药物治疗方法。根据示从容论中载:一人之病,病在一藏也,若言三藏具行,不在法也。说明当时就是在治不同藏府的病,用针灸治疗时,对不同藏府的疾病具有不同的取穴。但不同藏府的疾病可在全身的不同部位如舌苔、外在不同部位的颜色以及不同的病人的自我感觉以及表出的二便及其颜色来判断属于何种藏府的疾病,并针对疾病进行治疗,只不过当时药物尚少,能挽救重病患者的机会甚微。      
22
发表于 2017-5-25 12:53:4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1
发表于 2017-5-25 12:38:4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
发表于 2017-5-23 20:33: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5:42:23 | 只看该作者
叶苗 发表于 2017-5-23 11:42
中医从望光色中去认识人体,西医从解剖去认识人体,光色与解剖是两种完全不同体系的座标系,它们分别从属 ...

叶苗先生是中医相对论学家。

18
发表于 2017-5-23 11:42:4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5-16 15:51: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5-16 15:57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7-5-16 14:07
Well,朱国医怎么说俺不知道。但咱们都是理工出身的,可以而且应该用代数方程式 y=f(x)的思维方式这样 ...

Well,朱国医怎么说俺不知道。但咱们都是理工出身的,可以而且应该用代数方程式 y=f(x)的思维方式这样去解读:f是个函数名称叫‘辨’,x是f的输入叫‘症状’,y是f运算的结果叫‘证’。这才是对中医辨证的正确现代解读。
------------------------------------------------------------------------------------------------
用 y=f(x) ,函数表达式表达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是可以的。
朱国医的意思是要把西医诊断加进去,那可就复杂的多了。
我们的研究人员也曾研究过朱国医的医案。从医案反映,朱国医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我还是用这个函数式来表达一下新中医的辨证论治法则吧:
         △y=f(x) ,
       △x=x1-x2=个体免疫能力—疾病对个体的侵蚀作用                                     

                   =全面体检资料疾病单项检查资料
      △y为证
这样的好处是只看资料不见人,不需要望闻问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16
发表于 2017-5-16 14:07:45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5-15 12:07
思考者朋友认为:只要是给人体治病,虽说方法不同,角度不同,但遵循的原理必然具有同一性。这么简 ...

辨证,其实辨的是症状,当然治的也是症状。

Well,朱国医怎么说俺不知道。但咱们都是理工出身的,可以而且应该用代数方程式 y=f(x)的思维方式这样去解读:f是个函数名称叫‘辨’,x是f的输入叫‘症状’,y是f运算的结果叫‘证’。这才是对中医辨证的正确现代解读。



15
发表于 2017-5-16 12:54:37 | 只看该作者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该如何解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1 22:10 , Processed in 0.06055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