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75|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前的中西医擂台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3-5 20:0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张存悌,李明哲  
比武打擂,一般是武林高手之间的事,想不到一百多年前,上海滩破天荒地竟发生过一起中西医摆擂、比试医术高低的新鲜事。打擂的双方是名医丁甘仁和一位洋西医约翰,担任裁判的则是上海第一家西医院的洋人院长。杨忠所著《丁甘仁传》中详细记录了此事。

“打擂”是由洋西医挑起来的。1907年10月13日,天主教江南教区在金神父路(现瑞金二路)开设的第一家西医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举行开业典礼,名医丁甘仁先生作为在沪的少数几位名医被邀捧场。应邀而来的除了上海社团和名流外,还有在沪的各国领事、西医馆的洋大夫以及当时的一些主流媒体。开幕仪式热烈而隆重。

仪式结束后,丁甘仁等参观了医院设施,又参加了酒会,他与美租界西医馆的洋大夫约翰紧挨着。当有人介绍这是上海名医丁甘仁先生时,约翰不屑一顾,很不礼貌地用夹生的汉语说道:“中医能治病吗?”又卖弄地说:“中医不中意。”丁甘仁不卑不亢地回敬道:“西医是万能的吗?”也反唇相讥:“西医是戏医。”大家不过调侃而已,并未放在心上。

不料一阵喧嚷,却引来了许多人。几番唇枪舌剑下来,那个洋医生面红耳赤,恼羞成怒地嚷道:“丁先生你代表中医,我代表西医,我们就在广慈医院里摆擂治病,你看如何?”丁甘仁不甘示弱:“悉听尊便!”

一直在场的广慈医院洋人院长,对他们欲“摆擂”争高低一事,添柴加火,鼓动地说:“我愿提供方便做你们的裁判,医院里已住了许多刚住院的病人。”接着又很有风度地说:“为显公平,你们到病床上抽取同一病种的人,具体规则你们自订,不知二位意下如何?”说完看了看丁和约翰。见二人没异议,大家开始迫不及待地等待这场“好戏”,酒会也草草散场。

到了住院处,因为约翰是内科大夫,自然抽内科病种。院长征得二位同意,把中西医当时都较为棘手的伤寒病作为“打擂”病种。之所以选伤寒病,他知道虽然西医疗效并不确切,但总比中医治疗先进些,这样中医必败无疑,想借此打压一下中医,从而为他新开张的广慈医院做广告,一举两得。

院长取出两份伤寒病历,翻过来背面朝上供二人挑选,丁甘仁与约翰各抽一个病例。依规则,丁甘仁只能用中药,约翰则用西药,治疗期限为20天,治疗标准为病人恢复健康或朝康复的方向发展,理化数据则以检测结果为凭。院长当着中外宾客的面说:“我是个教徒。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保证裁判的公正并全程监督。20天后我还是在这里宣布结果,欢迎大家再次光临,谢谢!”他底气十足,认定中医必败。

广慈医院开业庆典变成了丁甘仁与约翰中西医的“捆场”。这一新闻出现在上海各家报纸上,一时沸沸扬扬,家喻户晓。大家拭目以待中西医“打擂”的结果。

丁甘仁抽取的病人是法租界的洋人史密特,35岁,男性,是法国通商局的一名助理。史密特很乐意接受,听说丁先生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医生,亦想领教中医的神奇。他不仅主动配合,还给了丁甘仁精神上的支持,对中医治疗充满信心。丁甘仁与史密特作了简单交谈并感谢他的信任:“对我的信任其实就是对中医的信任,我在此对你表示感谢!”同时又语气坚定地说:“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丁甘仁认真细致地对史密特作检查,询问了病史和饮食起居,接着行望闻问切,辨虚实寒热,察阴阳五行,医思慎密,不敢懈怠。他知道这次对擂已不是个人行为,他代表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医,甚至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只能取胜,没有退路。经过一番诊察,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已在脑海形成。他胸有成竹地对史密特说:“你要谨遵医嘱,按时服药,中医是忌口的,按我吩咐去做,保证你不出20天痊愈。”

“我会的,希望我们成功!”史密特说。

凭心而论,当时中西医对伤寒病的治疗均无确切把握。在治疗这类疾病方面,丁甘仁倒是得心应手的。多年的行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精心配制了5帖药并亲自煎熬。史密特吃了他开的药,大有起色,热度渐降,面有红晕,胃口微开。丁甘仁根据病情,又对药方作了调整。他认为史密特的病证,属于寒从内生导致气血凝滞,第二步则可以舒通经络,扶脾祛寒,护阳伐阴,又是5帖汤药。10天下来,丁甘仁去广慈医院查房,史密特早已立在门口迎候,拉住他的手面带悦色地说:“我们成功啦!谢谢!”丁甘仁见状,万分欢喜。

丁甘仁询问了史密特一些情况,又切脉看了舌,史密特说:“丁大夫,我的病好了,不需要吃药了吧?”“从脉象看,寒气已出,但脾虚阳乏,当以扶正祛邪,最后一役直捣黄龙,否则功亏一篑。”丁甘仁信心十足地说。史密特神秘地对丁甘仁耳语道:“约翰大夫的病人,依旧发热不止,病不见好。”

20天过去,当时的报纸早已提前营造了气氛,人们翘首以待。这一天,风和日丽,广慈医院门口早已挤满了人。报界更是抓住这个新闻热点,派出了强大阵容。然而那位“败擂”的约翰大夫托辞未来。

广慈医院院长作了简短讲话后,略带沮丧地宣布:“这次中西医擂台结果,伤寒患者史密特经过20天中医治疗,已经基本恢复健康,各项化验指标正常或趋于正常,丁甘仁先生代表的中医获胜!”

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丁甘仁英雄般地被推到台上,记者的相机“嘭嘭”而闪,像放出的礼花。丁甘仁作了言简意赅的讲话:“中西医的出现都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各自包容并发挥优势,与我们共同的敌人——疾病作斗争!”他看了看各位,用手示意,平息掌声后,又激昂地说:“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认识有别,这不是彼此诋毁的理由。我坚信并以事实证明,中医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它永远也不会衰亡!”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时,史密特挤出人群,出现在丁甘仁身旁,身着洋服满面红光的他,用生硬的汉语对大家说:“我是丁大夫的病人,过去我不相信中医,通过这次治疗我改变了看法,我要告诉在法国的家人和身边的西方人,甚至全世界,是中医治好了我的病,Very good!”说完他拥抱了丁大夫。一番诚挚的肺腑之言,令所有在场华人和记者闻之动容。洋人也纷纷向丁甘仁伸出大拇指:“Very good!”

丁甘仁“胜擂”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申报》第一时间予以隆重报道,标题“国医胜擂,洋医败北”,详尽介绍了中西医对擂经过。时值欧风东渐,中医受到冲击,丁甘仁的胜出无疑给中医增添了信心与活力,他用事实证明并捍卫了中医。

转自:http://www.haodaxue.net/html/12/n-6412.html



70年前的一场中西医擂台赛:

“九一八”事变后,日伪政权意欲取消东北的中医,自1933年起停止了每年的中医考试,妄图使中医自消自灭.到1940年,"汉医不发新许可者,八载于兹矣.……现在汉医之年已平均花甲,青黄不接,实属可惧."(滨江省汉医学月刊》马二琴文).但是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连日伪当局也不得不承认东北地区"仍多行其古来传统的医术之汉医",为切实考察中医疗效,伪民生部派员到沈阳物色一位名医,拟聘至伪首都长春临诊,以便随时观察疗效.几经推荐,马二琴被选中,于1940年7月到达长春,聘为萃华医院中医科医长,该院其它科医长均由曰本医学博士担任.不久,适遇一外科确诊为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曰本外科医长主张开刀,且吉凶不保.患者未允,要求中医治疗.马二琴察患者面赤气粗,腹部坚硬拒按,大便多未行.诊为热毒炽盛,乃重用金银花120,龙胆草15,以及蒲公英,地丁,野菊花,乳香,没药,黄柏等药投治.患者服药后,竟1剂痛减,2剂痛止,3剂已愈,曰本医长检查确属痊愈.此案对曰本人震动很大,承认中医确有疗效,遂于次年恢复了中医考试,并聘马二琴为汉医考试委员,东北的中医得以保存下来,马二琴功不可没.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3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09:15:42 | 只看该作者
(如能把它们搜集起来编辑成专门针对辨出基本方证却不能用传统参考方剂处理的“补充”医案,对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必大有裨益,)
有关的书已经写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已经审阅同意近期出版,内中有大量类似的病例。
疑难病之所以难,就是一些疑难病的病机关键医者不能认识,其实就像窗户纸,一捅就破,问题在于医者的水平能不能认识到。
22
发表于 2017-3-9 21:37:26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7-3-9 15:15
这真不是客气,是说真话。我学到什么?像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这类属于伤寒/中医基本方证之一,印象中看过 ...

.马二琴察患者面赤气粗,腹部坚硬拒按,大便多未行.诊为热毒炽盛
---------------------------------  
  萧先生真的客气了,客气就客气呗,却又要摆出一付行家里手的模样。谁说【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这类属于伤寒/中医基本方证】?大承气汤为攻下重剂,治阳明腑证,胃实不大便,发热谵语,自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坚全见之证。伤寒209条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鞭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鞭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矢,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所以,大承气汤可不是见阳明腑实就可用的。
  本案,【患者面赤气粗,腹部坚硬拒按,大便多未行.诊为热毒炽盛】,却有热结寒结之别,有可攻与不可攻之分。伤寒205条,“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故,断为热毒炽盛是稳妥之法。热毒炽盛可用经方,也可用时方,不是方的问题,是辨证的问题。
  你是骑驴找驴,有伤寒不读,却怪无书可学,可悲呀。

点评

呵呵,俺说句话竟然都给你逮到抄书的机会,厉害了,抄书吐!  发表于 2017-3-10 05:55
21
发表于 2017-3-9 17:58: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3-9 10:00 编辑

特别是克罗恩病,其病理学特征:肠壁全层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非干酪性肉芽肿、肠壁各层炎症、肠腔狭窄易致梗阻……并发症肠梗阻……
20
发表于 2017-3-9 17:55: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9
发表于 2017-3-9 17:55:09 | 只看该作者
炎症性肠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8
发表于 2017-3-9 17:31: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3-9 09:38 编辑

我遇到的阳明腑实病人也是淤热在肠,大便七八日一次,脉弦数,舌黄,舌质紫红。腹满硬痛,吃不进饭。是衡水人,在本地中医都是给开大承气汤,结果一服承气汤就泻下,泄完后病症依旧,结果几个月下来,人瘦了几十斤,病丝毫未减,我用大量清热解毒药,金银花80克,蒲公英60克等等,加活血化瘀理气药,十几剂后大便每日一行,腹满硬痛皆减,饭量倍增。二十多剂治愈回家。(此人是我的朋友的哥哥,据他说刚来时隔老远能听见哥哥身上粪臭味儿)

——大承气汤多用于急性肠梗阻,功能性的。

此病患是慢性肠梗阻,具体原因未做肠镜检查,不能确定。从溪总给的药物来看,大剂量的清热解毒药及理气活血药,可能有肠道内炎性增生一类性质的病变。这样的病人,只使用大承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17
发表于 2017-3-9 17:19:59 | 只看该作者
不久,适遇一外科确诊为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曰本外科医长主张开刀,且吉凶不保.患者未允,要求中医治疗.马二琴察患者面赤气粗,腹部坚硬拒按,大便多未行.诊为热毒炽盛,乃重用金银花120,龙胆草15,以及蒲公英,地丁,野菊花,乳香,没药,黄柏等药投治.患者服药后,竟1剂痛减,2剂痛止,3剂已愈,曰本医长检查确属痊愈.此案对曰本人震动很大,承认中医确有疗效

——化脓性阑尾炎主要的危险,在于化脓穿孔引发的并发症,急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所以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即便手术切除阑尾,也“吉凶不保”。但放在今天,手术加上抗生素的应用,绝大多数的化脓性阑尾炎,已经不再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了。

积极的抗感染抗炎治疗(西医抗生素、中医清热解毒),可以使阑尾炎症局限,即便不能迅即消散,也可以使其炎症局限为阑尾脓肿,慢慢吸收消散,而不危及生命。

16
发表于 2017-3-9 17:19:26 | 只看该作者
溪流 发表于 2017-3-8 14:54
金银花为清热解毒消廱第一药,大剂量应用一般也没什么问题。我应用过80克。
问题的关键在于阳明腑实证是怎 ...

      学习了,溪流先生辛苦了。

15
发表于 2017-3-9 15:15:57 | 只看该作者

这真不是客气,是说真话。我学到什么?像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这类属于伤寒/中医基本方证之一,印象中看过的医案自然都是讲如何用此方治病一剂而愈之类。但此帖初讲马二琴部分并无提到阳明腑实/大承气汤,能提出来“举而并之”并有自己的医案印证,指出大承气汤不应时该如何着手,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我相信原记载者无此功力,自然只能从传奇角度去写。由此亦想到,溪流老师翻书看到此等案例,如能把它们搜集起来编辑成专门针对辨出基本方证却不能用传统参考方剂处理的“补充”医案,对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必大有裨益,至少我在市场上没看到过有这样的专书而如今的确很想见到。


点评

.马二琴察患者面赤气粗,腹部坚硬拒按,大便多未行.诊为热毒炽盛 --------------------------------- 萧先生真的客气了,客气就客气呗,却又要摆出一付行家里手的模样。谁说【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这类属于伤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9 21:37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13:09:59 | 只看该作者
具体到我治疗的这个病人是什么病?我猜肯定不是阑尾炎,因为这么长时间的阑尾炎早肠穿孔腹膜炎了。
我估计是肠内息肉加肠炎。究竟是肠的哪一段不好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20:15 , Processed in 0.13323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