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62|回复: 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一)脾主运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15 23:4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中医一切理论的基础,四诊、辨证、施治、用药、药性,都是以脏腑学说为依据的。探讨脏腑学说的形成思路,就是探讨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先说个闲话故事,一位外科大夫讲过一个故事,县医院收治了一位急腹症的老太太,初步诊断阑尾炎穿孔引起腹膜炎,但有些不确定处,于是准备行剖腹探查术。医生给家属征求意见时,讲现在不能确诊,开腹后确诊了再做相应处理,大意如此。可能是医生表达的不合适,家属不能理解:医院查病,都是隔着肚皮检查,哪有割开肚皮检查的?
于是转院,后来病人死于途中。不过那时候没有医闹,只是死者家属屡次以“割开肚皮检查”诟病该医院和大夫。


在医疗活动中,医患都知道,隔着肚皮检查是常规,是正理。割开肚皮检查,在没办法的特殊情况下才用,要给患者仔细解释才能接受,但在研究医学的时候,割开肚皮看,就是一个最基本方法了。


古人要研究人体、研究医学,最先想到的当然是割开肚皮看。大约二千年前,中国和古罗马的这样,其他地区没有资料流传下来,不知详情。


本帖说脾,看看古代中医割开肚皮看到些什么:


脾与胃以膜相连、脾……附脊十一椎-----------这是说解剖位置。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村,有散膏半斤。-------这是说大小和重量。
形象马蹄、形如镰刀,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形如犬舌、形如土瓜-----这是说形状。
马肝赤紫、状如鸡冠-----这是说脾的色泽和形状。


这些是古代脾脏的解剖资料。脏腑学说中,脾是五脏之一,脾的运化,内容很多,是脏腑学说里很重要的部分。大家看看,古人拉开肚皮,看到的这些情况,能对认识“运化”有什么帮助?


我没有看出任何与“运化”的联系,大家谁看出来了,请发表高见。(一)


43
发表于 2016-9-23 16:45: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五脏附五行的两套说法

           这个帖子的6楼,我就不复制过来了。
42
发表于 2016-9-23 16:44: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五脏附五行的两套说法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人体五脏附五行,其顺序和具体配法是,肝、心、脾、肺、肾之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之五行,这是以体性而言,是汉代以来成熟定型的说法,一直指导中医临床来说理。

五脏与五行相配,在《内经》中多是与“四时五方”等合言之,从而体现了《内经》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如《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脏象论》、《脏气法时论》、《五运行大论》等。

以体性而言,明确指出五脏与五行相配属的关系,或首见于今文《尚书》欧阳说,并非首见于《内经》。

许慎《五经异义•五脏所属》云:“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

所谓体性,即如《尚书•洪范》所言“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也。

孔安国《传》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言其自然之常性。木曰曲直,金曰从革,木可以揉曲直,金可以改更。土爰稼穑,种曰稼,敛曰穡;土可以种,可以敛。”

孔颖达《疏》云:“此亦言其性也。揉曲直者,为器有须曲直也。可改更者,可销铸以为器也。木可以揉令曲直,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义也。由此而观,水则润下,可用于灌溉;火则炎上,可用于炊爨,亦可知也。水既纯阴,故润下趋阴。火是纯阳,故炎上趋阳。木、金阴阳相杂,故可曲直改更也。郑玄《周礼》注云:‘种谷曰稼,若嫁女之有所生。’然则穡是惜也,言聚畜之可惜也。共为治田之事,分为种、敛二名耳。土上所为,故为土性。上文润下、炎上、曲直、从革,即是水、火、木、金体有本性。其稼穑以人事为名,非是土之本性。生物是土之本性,其稼穑非土本性也。”

《白虎通卷四·五行》云:“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直从革。土者最大,苞含物将生者出,将归者入,不嫌清浊为万物。《尚书》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所以二阳三阴何?尊者配天,金木水火,阴阳自偶。”

五脏以体性而言,《内经》有之。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脏为脾”,“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太(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太)阴,通于冬气”,肝者……此为阳(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

由上可知,肝是木脏,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方位在东,其色青;心是火脏,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方位在南,其色赤;脾是土脏,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方位在中央,其色黄;肺是金脏,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方位在西,其色白;肾是水脏,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方位在北,其色黑。

五脏附五行在汉代还有另一套说法,是以人体五脏的解剖位置而来。即肺在上,肾在下,心居中央,左是脾,右为肝。面南而立,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则五脏附五行为,左脾即东方配木,上肺即南方配火,心居中央以配土,右肝即西方配金,下肾即北方配水。此源于古文《尚书》之说,与《礼记•月令》四时祭脏有关。《内经》没有此说。

《五经异义·五脏所属》:“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

郑玄驳之曰:“《月令》祭四时之位,乃其五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肾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义。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

宋司马光《太玄集注·玄数》:“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以位五行。《月令》春祭先脾,夏祭先肺,中央祭先心,秋祭先肝,冬祭先肾,此玄符也。是故肺藏气者火也,肾藏精者水也,心藏神者土也,脾藏思者木也,肝藏血者金也。其为体(性)也,则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

郑注“五脏之上下次之耳”,指五脏解剖部位的上下次序。上肺下肾,左脾右肝中间心,亦即古文《尚书》五脏附五行的具体所指。如果说中医没有解剖,这种配法不正是从解剖而来吗?但在汉代,阴阳五行说是统治哲学,当时的学术思想也必须套用这种观点,正如近代学者顾颉刚所说:“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汉代学术史略》)所以,与解剖相比,《内经》更重五行关系的推演,从而保留了目前的配法。

国医大师张灿玾说:“今切莫问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两家是非之争,郑氏对医家五行与五脏结合说之论甚是。这说明,医家言五行与五脏之应,乃以气而论,方合于医理,故与别说不同。”(《黄帝内经文献研究》)

龙伯坚说:“对于它们的配合,古代的医学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黄帝内经》的说法,这一种配合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另一种是《阴阳疗疾法》的说法,这一配合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淮南子·时则训》与此相同,《吕氏春秋·十二纪》及《礼记·月令》缺心土,其余亦均与此相同。《阴阳疗疾法》也是一部古代医书,早已亡佚,但关于它所说的五藏和五行的配合,却一鳞半爪地见于《周礼·秋官大司寇》‘以肺石达穷民’句下贾公彦疏中的引文。这两种不同的配合,在汉代经师的经说中也是同时存在的,古文说和今文说完全不同。……《黄帝内经》说即是今文说,而《阴阳疗疾法》说则是古文说。……现在除贾公彦《周礼疏》中一引《阴阳疗疾法》外,这个不同的学派在医学上竟找不出一点痕迹,全部淹没了。”(《黄帝内经概论·第二篇·第三章:五藏与五行的配合》)


河北省, 五行相配, 河间市, 人民医院, 安国
41
发表于 2016-9-23 16:41:56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脾属土,怎么就不能属金?   发表于 昨天 06:46 IP:106.44.237.205  
======================================================
        回复:
        2002年,就有人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去看看金栋的帖子,就知道啦。要不要复制过来!
40
发表于 2016-9-23 11:12:19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推演络绎,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不同于西方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
    人死了,心不跳动了,在当时,认为生命是神给的,人死了,神没有了,取象比类,心与神关系密切!皇帝是天之子,还是神,……反复取象比类,才有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定义出来。余类推。这个过程大约进行了1000年!有充足的时间反复验证,而不是科学实验的验证。

点评

说正经话,不要东拉西扯。您就给咱们把脾主运化推演出来就行。  发表于 2016-9-23 15:15
您给咱们比一比、推一推,您也推,我也推,谁说的好听谁的。  发表于 2016-9-23 11:31
39
发表于 2016-9-23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23 10:46
日常用语向学术概念的转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由屠夫的心肝脾肺肾,到与阴阳五行归类,祭司巫司 ...

     也不完全是取类比象,比如说,“心”与什么取类比象的?有点解释不通。
38
发表于 2016-9-23 10:46:04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9-23 02:08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 还真的要从阶级斗争说起。
         人体的各部位,五脏六腑的命名,还真是阶级斗 ...

    日常用语向学术概念的转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由屠夫的心肝脾肺肾,到与阴阳五行归类,祭司巫司,奴隶主,老百姓……都参加了!用文字记载的与两种匹配,实际上也许不完全如此。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1000年,五行与四方,季节,官名,气候,五官,医学经验,人体功能……反复匹配,才到了内经时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一大段话,把日常用语“心”才转化为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心”。这个过程用的是取象比类的方法,而不是西方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细菌学……的方法。余类推。就是这么一个理论,又经过2000年的实践检验与修正,到了今天,还管用。
         
37
发表于 2016-9-23 10:2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9-23 10:22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6-9-17 10:19
阴阳五行学说出现之后,阴阳五行与五脏的匹配,在祭祀过程中就开始了!五行与五脏的匹配有好几种,不同的 ...

推论的结果:
五行配五脏,不是来源与医学活动,来源于祭祀活动,是人为制定的祭祀规矩。
——————————————————————————————————————————
      祭祀活动是巫医的业务,五脏是巫医起的名,五脏配五行也应是巫医配的。所以,与医有关,不是无关。
36
发表于 2016-9-23 10:0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9-23 10:17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7 07:58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 还真的要从阶级斗争说起。
         人体的各部位,五脏六腑的命名,还真是 ...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 还真的要从阶级斗争说起。
         人体的各部位,五脏六腑的命名,还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殷商以前是奴隶社会,战争中屠杀奴隶,祭祀用奴隶的头颅,五脏六腑作为供品,需要取名!所以说五脏六腑的名称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不是医学家的功劳,那时候还只有巫医,真正的医生还没有出现。
       阴阳五行学说出现之后,阴阳五行与五脏的匹配,在祭祀过程中就开始了!五行与五脏的匹配有好几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神灵供奉不同的内脏,与五行匹配。这时候的五脏六腑的名称是日常用语,没有医学含义。
      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这个匹配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匹配模式,这时候,还是日常用语,在内经之前存在了几百年还是上千年,很难考证了。
         到了《内经》时代,十二官与五脏六腑匹配,五脏与五神匹配,五脏与四时匹配……散在于内经的各个章节……,之后的医学家反复验证,完善了脏腑理论,上世纪,才出现了藏象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段认识还真不错!基本上是这样。赞!
       但有一点还需进一步说清:
       祭祀是巫医干的活。但巫医也是医,主要出现在商代,是医学发展的一个中间过渡阶段。
       巫医除了会祭祀、跳大神之外,还要从事中草药、针灸等中医方面的活动。此时,是医与巫不分的时期。      


       总之,祭祀既然是巫医干的活,就不宜把祭祀看成是与医无关,而是巫医的一部分。由此可知,祭祀的五脏之名(心肝脾肺肾)与医是有关的,是巫医用语,而不是日常用语。
     

35
发表于 2016-9-23 07:1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9-23 08:31 编辑

        为什么胃里“饮”的精气游溢靠的是脾,这个解剖是看不出来的,生理观察也观察不出来,古人凭什么说“上输与脾”?
==========================================
        回复:
         500年前,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那个时候没有人会说:【这个解剖是看不出来的,生理观察也观察不出来】这样的西洋语言!!!小肠把尿怎么整到膀胱里去了??取象比类加推理!!西方解剖,生理都看不出来!!!500年前,就是这么认识的,而且2000多年的临床实践的验证,也是正确的!!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下移小肠,用导赤散治疗,就是西医的泌尿道感染!!西方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在心火下移小肠中根本没有用处!越扯越乱!!!中医就是这么干了2000多年!导赤散对于轻型泌尿道感染有一定的效果,这是真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2:43 , Processed in 0.1176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