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切理论都是参照系 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5 11:1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切理论都是参照系  

      在经典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通过参照系来确定。例如,当我们以地面为参照系时,路上的汽车是运动的。但当我们以同向运动的汽车为参照系时,同一辆汽车却可能是静止的。因为参照系的不同,对同一个事物的判断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但这一观点的意义似乎被人们忽略了,如果我们深入的思索就会发现,其实无论是科学、哲学或者宗教,每一种理论的本质都是参照系。对于每个参照系而言,都可以对所要研究的事物做出“合理”地判断,但所有的判断都是相对的,而所有的参照系也都是等价的。
  如在经典物理学中,空间是三维的;在相对论中,空间是四维的;而在量子力学中,空间却是十维的。
在现代物理学中,这三大理论体系相互矛盾却又相互补充。
  每个理论都是参照系,依照不同的参照系,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论参照系原理

关键词:参照系 参照标
    ----------------------------------------------
摘要:本文专门探讨人类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当中的参照系问题。核心观点是,参照系,参照系原理,对人类的一切科学研究,甚至日常生活,都极其重要。
本文核心目的与核心学术贡献:在人类科学研究史上,第一次,明确,把参照系范畴,参照系概念,上升到人类认知世界,最基本的,一个超级原理的层次。
一、人类已有的,关于参照系的认知。
百度,参照系的定义:参照系,又称参考系,物理学名词,指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系。根据牛顿力学定律在参考系中是否成立这一点,可把参考系分为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两类。
    百度,参照系的重要性: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在变化,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在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不变,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是静止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运动状态可以不同。在运动学中,参照系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研究和描述物体运动,只有在选定参照系后才能进行。如何选择参照系,必须从具体情况来考虑。例如,一个星际火箭在刚发射时,主要研究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所以把地球选作参照物。但是,当火箭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时,为研究方便,便将太阳选作参照系。为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选地球作参照系最方便,例如,观察坐在飞机里的乘客,若以飞机为参照系来看,乘客是静止的;如以地面为参照系来看,乘客是在运动。因此,选择参照系是研究问题的关键之一。
二、笔者关于参照系的全新认知。
㈠、笔者,关于参照标的定义:所谓参照标,就是标准,标的,就是我们人类在任意命题问题当中选定的,专门用来参照比对其它事物用的标的物。
笔者这里所谓的参照标,就是传统物理学当中所谓的参照物,作者这里所做的是哲学研究,目的是想作出一种具有普遍科学研究意义的范畴来,笔者最终选定“参照标”一词。
㈡、笔者,关于被参照物的定义:所谓被参照物,就是被标的物,就是在任意命题问题当中,我们所要真正想去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的事物,想去得出具体判断、描述、……命题结论的事物。
㈢、笔者,关于参照系的定义:参照标与被参照物所构成的系统,就叫参照系。
参照系,指我们人类选定任何一个参照标,与宇宙当中任何一个被参照事物,甚至任何一个被参照事物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独特存在面,所构成的独特考察比对系统。参照标与被参照物所构成的这个考察比对系统就叫参照系。
㈣、笔者,关于参照系的全新说明:从“一”当中,我们应该可以大致看得出来,人们已有的,关于参照系的认知,主要关注了它的惯性与非惯性的方面,所以人类已有的,参照系概念主要还是物理学领域的,它的产生,以及,到目前为止的主要使用,还都是在物理学当中。
笔者今天要将“参照系”这个关键范畴的适用范围,扩展到人类的一切科学研究领域,扩展到人类的一切日常生活领域,指出它适用于宇宙一切命题问题领域。
笔者今天要从元哲学的层次意义上,进一步强调“参照系”这个范畴的核心意义与普遍意义。笔者今天要初步指出,人类哲学史上无数学派之间的大争论,人类自然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史上无数学门之间的争论,人类日常生活当中无数种族、宗教、阶层、代际、婆媳之间的争论,原来其实都就是,参照系这个东西不同,而导致的。
笔者今天要对全世界公开指出:人类如果把参照系这个东西,这种学问,深入搞清楚了,那么人类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当中的上述种种问题,必将有大幅解决与避免,人类文明必将向前不小一步。
三、从人类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的起源与本质,这样的深层地带,对参照系发起的探索与梳理。
㈠、人类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的起源。
应该说,我们人类的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并不是宇宙中从来就有的,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粗略地说,它们都是宇宙发展出我们人类这样的高级生命之后,才有的宇宙因素。也许我们可以进一步粗略地说,实践、认知与思维只是在我们人类的老祖先经历了一种“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洪荒二分、启蒙、开化、开窍之后,才明显有的,至于语言与文字,恐怕更是在人类形成共通的语言文字之后,才有的。
在哲学的意义上,笔者在这里,打算着重提醒大家关注一个关键词:“二分”。
这个所谓的“二分”,就是逻辑学的二元,辩证二分。
这里,主要可以将之概括为主客二分,即人类的主观意识将自己与宇宙客观万事万物,区别开来,划分开来。这个区别开来,划分开来,是人类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史上最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这件事是人类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的开张,人类的一切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都是从这个开张这里开始去的,没有这个开张,人类的主观与宇宙客观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区别开来,划分开来,人类没有开化,没有启蒙,人类一切所谓的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都是不可能的。
㈡、人类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的本质。
人类的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本质上,乃是宇宙当中新型的合力运动。如果从上面“㈠”的视角去看,概括起来,它们都就是人类主观与宇宙客观万事万物之间的合力运动,即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合力运动。是的,它们,实质上乃是“人类”这种存在物,与他所关注的宇宙万物,之间的,认知合力运动,思维合力运动,语言合力运动,实践合力运动。其中,认知、思维、语言、文字一般是要得出理论知识成果,实践一般是要得出实践成果。
㈢、人类的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合力运动,必然要遵守的游戏规则,必然要使用的工具。
宇宙万事万物,它们相互之间的合力运动,总是要遵守一定的合力运动游戏规则的。
人类的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合力运动,不仅也是要遵守自己特定的合力运动游戏规则,而且当中还有涉及到工具使用。根据笔者的研究,人类迄今为止,所形成的各种逻辑,譬如素朴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多元逻辑,就是人类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合力运动当中,最突出的游戏规则。根据笔者的研究,本文所关注研究的这个“参照系”,就是我们人类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合力运动当中,必然要使用到的一种关键工具。
为什么笔者要说“参照系”是我们人类认知、思维、语言、文字、实践合力运动当中,必然要使用到的一种关键工具呢?因为,根据笔者的研究:试过,我们就会知道,不使用这个工具,不构成任何的参照系,从来到永远,我们人类都是断断不可能形成,任何相对绝对确定的,理论知识成果与实践实践成果的。我们深入进去便会发现,人类的整个认知,其实就是一种,拿各种各样参照物,来参照比对被认知事物,得出关于被认知事物各种各样结论的合力运动。人类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从大宇宙,到基本粒子,莫不是这样干的,都是这样干的,都是参照比对。
四、笔者从“时、空、质、数、性、人”这六大参数因的角度对参照系发起更深入的探讨。
深入研究人类认知宇宙万事万物的合力运动,我们应该能够发现,被认知的宇宙客观万事万物,其存在一般都可以归类为“时、空、质、数、性”这五大存在参数因的方面;而认知主体的人,我将其存在参数因统归统称为“人”。下面,笔者将从“时、空、质、数、性、人”这六大参数因的角度对参照系发起更深入的探讨。
㈠、时间参数因。
在宇宙万事万物时间参数因的领域,我们人类一般会有时间迟与早,时间长与短,时间快与慢,……这样的一些基本命题问题。
1、时间迟与早。
⑴、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人,咱们都不能没有参照标,空空的说任何迟或早。譬如张三7点钟上班,你说迟还是早?只要稍有教育的人,应该都会知道,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不与其他人构成参照比对,不形成参照系,张三7点钟上班,我们根本就无法判断它是迟还是早。李四,6点钟上班,与李四参照比对,张三7点钟上班就是迟的;王五8点钟上班,与王五参照比对,张三7点钟上班就是早的。
⑵、在某一大的统一参照系当中,人们往往会默认某种时间为基本参照标,譬如我们中国,全国绝大多数单位,基本都是8点钟上班,那么我出门碰到个7点钟就上班的,我们就可以省略参照标,直接对他说:您这么早就上班了?您上班真早啊!
2、时间长与短。
⑴、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人,咱们都不能没有参照标,空空的说任何时间的长与短。譬如人一生的生命存在时间,你说是长还是短?只要稍有教育的人,应该都会知道,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不与其它物构成参照比对,不形成参照系,人的寿命,我们根本就无法判断它是长还是短。与太阳系的寿命构成参照比对系,在参照系当中两者相比,人的寿命,显然是极其短暂的。与浮游,与中微子的寿命构成参照比对参照系,在这个参照系当中两类相比,人的寿命,显然是极其漫长的。
⑵、在某一大的统一参照系当中,人们往往会默认某种时间为基本参照标,譬如我们人的一生,往往就在很多领域,常常被人们,默设为基本判断参照标,人们往往会自动以我们人类一生寿命的大致时间长短,来参照比对宇宙中国其它一切被认知事物,任何所谓的时间长短。
3、时间快与慢。
一直以来,人类基本都是认为,时间是均匀流逝的,这个理念,到爱因斯坦,开始遭到了质疑。时间,在不同的运动参照系当中,情况确实不一样的。爱因斯坦先生举例说,譬如在一对恋人的约会运动当中,时间显然就要过的快一些。而热锅上的蚂蚁,感觉时间的流逝,一定是,相当的慢。
是的,今天,我们进一步从参照系的角度确认,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人,咱们,都不能没有参照标,不在一定的参照系当中,空空的就说,任何时间快慢的命题结论。
㈡、空间参数因。
在宇宙万事万物空间参数因的领域,我们人类一般会有空间大与小,空间有限与无限,空间边界,……这样的一些基本命题问题。
1、空间大与小。
⑴、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人,咱们都不能没有参照标,空空的说任何空间的大与小。譬如大象,是大还是小?这个问题本身,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不与其它事物构成参照比对,不形成参照系,大象的空间,我们根本就无法判断它是大还是小。以人与大象参照比对,大象就是大的;用大厦与大象参照比对,大象就是小的。
⑵、人们往往会默认某种空间为基本参照标。人一般是自动以自己的身体空间为基本空间参照标的,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省略我们自己这个参照标,往往直接说:大象、小蚂蚁、大山、小拇指、大人、小孩、大鲨鱼、小鱼小虾、……
2、空间的有限与无限。
⑴、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人,咱们都不能没有参照标,空空的说任何事物空间的有限或无限。譬如,你说人的存在空间是有限还是无限?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不与其它物构成参照比对,不形成参照系,人存在空间,我们根本就无法判断它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当我们人的身体空间与银河系构成参照比对系,在这个参照系当中两者相比,人身体空间,显然可以认为是有限大无限小的;当我们的身体与原子构成参照比对参照系,在这个参照系当中两者相比,人的身体空间,显然可以认为是无限大的。
⑵、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默认自己的身体为基本参照标,来参照比对宇宙中其它一切被认知事物,任何所谓的有限或无限。一般情况下,人类往往省略说自己这个基本参照标,默认,大宇宙,无限大,基本粒子,无限小。
3、时间快与慢。
一直以来,人类基本都是认为,时间是均匀流逝的,这个理念,到爱因斯坦,开始遭到了质疑。时间,在不同的运动参照系当中,情况确实不一样的。爱因斯坦先生举例说,譬如在一对恋人的约会运动当中,时间显然就要过的快一些。而热锅上的蚂蚁,感觉时间的流逝,一定是,相当的慢。
是的,今天,我们进一步从参照系的角度确认,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人,咱们,都不能没有参照标,不在一定的参照系当中,空空的就说,任何时间快慢的命题结论。
㈢、质的参素因。
质,即具体事物,具体存在物。
名。
宇宙万事万物的名,主要就是在这个质的参素因系统当中产生的。
譬如,“太阳”这个名,我不知人类在造这个名的时候,具体是以哪一个,或哪一些其它存在物为参照的,但是,我很清楚,没有其它事物作参照,“太阳”,这个名,是造不出来的。同样,月亮、喜马拉雅山、风、沙、马里亚纳海沟、原子、分子、原子团、年、月、日、宇宙、婚姻、……
总之,人类语言体系当中的一切名称,名词,其产生,其能够被人理解地存在,关于它们的一切语言文字构造,……,这些,都是建立在它物参照因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物质参数因,就没有人类的一切语言,文字,就没有人本身。
……
㈣、数的参数因。
数,即数量。在这个参数因的方面,我们人类一般会形成多与少,有限与无限等一些典型的哲学命题思考。
1、多与少。
⑴、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人,咱们都不能没有参照标,空空的说任何数量为多还是为少。譬如1万,是多还是少?这个问题本身,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不与其它事物构成参照比对,不形成参照系,1万的数量,我们根本就无法判断它是多还是少。以1千与1万参照比对,1万就是多的;用1亿与1万参照比对,1万就是少。
⑵、人们往往会默认某种数量为基本参照标。人一般是自动以自己的身体,或身体当中某种天然数,为基本数量参照标的,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省略我们自己身体天然的这些个参照标,往往直接说:很多、很少、好多、好少、挺多、挺少、……
2、有限与无限。
⑴、我们今天的结论是: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人,咱们都不能没有参照标,空空的说任何宇宙事物数量的有限或无限。譬如,你说人身体当中的原子数量是有限还是无限的?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不与其它物构成参照比对,不形成参照系,人身体当中的原子数量,我们根本就无法判断它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当我们人身体当中的原子数量与银河系当中原子的数量构成参照比对系,在这个参照系当中两者相比,人身体当中的原子数量,显然可以认为是有限多无限少的;当我们的身体与一个原子构成参照比对参照系,在这个参照系当中两者相比,人的身体当中的原子,显然可以认为是无限多的。
⑵、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默认自己的身体存在数为基本参照标,来参照比对宇宙中其它一切被认知事物,在数的方面,任何所谓的有限或无限。一般情况下,人类往往省略自己这个基本参照标,默认,大宇宙,无限多。
㈤、性质参数因。
性质参数因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参数因系统。
我们人类,关于宇宙万事万物,所有一切的性质判断,都在这个系统包含之中。
譬如好与坏,善于恶,美与丑,……
1、好与坏。
⑴、我们今天的核心观点结论是: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人,咱们都不能没有参照标,空空的判断任何事物为好还是坏。譬如吃饭,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问题本身,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不与其它事物构成参照比对,不形成参照系,吃饭这件事,我们根本就无法判断它是好事还是坏事。与一个吃饱了撑的人形成参照系,再吃饭就是坏事;与一个饥饿的人形成参照系,吃饭就是好事。
⑵、每一个历史时代,每一个具体存在空间层次当中的人们,往往都会有所差异地默认某种好坏为基本参照标。人一般是自动以对自己的身体有益有害,为基本好坏参照标的。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省略我们自己身体天然的这些个有益有害参照标,往往直接说:这个好、这个坏、挺好、坏的很、……
2、善与恶。
⑴、我们今天的核心观点结论是: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人,咱们都不能没有参照标,空空的判断任何事物为善还是恶。譬如枪毙杀人犯,是善事还是恶事?我们今天要核心指出,不与其它事物构成参照比对,不形成参照系,枪毙杀人犯这件事,我们根本就无法判断它是善事还是恶事。这件事在杀人犯自己的参照系当中,对于杀人犯自己来说,显然是直接的恶事;但是对于受害者,对于公众来说,却是好事。
⑵、每一个历史时代,每一个具体存在空间层次当中的人们,往往都会有所差异地默认某种善恶为基本参照标。人一般是自动以对自己的身体有益有害,为基本善恶参照标的。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省略我们自己身体天然的这些个有益有害参照标,往往直接说:这个是善的、那个是恶的、善良、邪恶、……
3、美与丑。
⑴、我们今天的核心观点结论是: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人,咱们都不能没有参照标,空空的判断任何事物为美还是丑。我们今天要核心指出,不与其它事物构成参照比对,不形成参照系,不在特定的参照系当中,我们根本就不能判断宇宙万事万物是美还是丑的。黑在黑人的审美参照系当中与白在白人的审美参照系当中,其所谓的美,应该是等价的。世界上任何美丑,必须都要在具体的参照系当中考量。
⑵、人类的生理身体,是天然的审美存在,每一个历史时代,每一个具体存在空间层次当中的人们,往往都会有所差异地拥有自己特定的审美参照标。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省略我们自己身体天然的这些个审美参照标的,我们往往直接说:这个是美的、那个是丑的、……。
      论绝对静止参照系
1.前言 爱因斯坦在上世纪初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就不无遗憾地感到,狭义相对论仍然存在着两个无法使他满意的内在缺陷。一个是狭义相对论还不得不保留惯性系的优越地位;第二个是不可能以自然的方式把引力理论同狭义相对论联结起来。他认为:“更令人满意的应该是这样一种理论,它从一开始就不区分任何特别优越的运动状态。” 为了弥补这种内在缺陷,他又进一步创建了广义相对论。以两者互为补充的方式实现了这一目标。但无可否认,相对论几乎是无法直接进入到应用技术领域中来的。一种更为理想、更为基础的理论应该是,在可以对尽可能广泛的自然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同时,又可以在应用领域中获得直接应用,就象能量守恒定律那样。 同样是描述能量与物质运动关系的热力学和经典力学动力学在当今科学体系中被分成了两大联系松散的部分,这是因为它们是源于人们对物质世界极不相同的观察角度。它们各自得出的科学论断和定律经常是难以贯通的,它们之间仅仅在能量守恒定律下若即若离地联结着,这种状况同样是可疑的。既然都是描述运动与能量之间关系的理论,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呢?从物质的自然本性上讲,热力学和动力学果真应该有如此大的差别吗?它们是否可以更加广泛的联系、甚至完全统一起来呢?即问题又成了:对狭义相对论那两个内在缺陷的完善,是否只有建立广义相对论这一条出路呢?是否可以直接在狭义相对基础之上,将其正确的时空观放到正确的时空参照点上来消除它的两大内在缺陷呢? 本文针对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内在缺陷,提出了对实际物质微观结构状态(热力学状态)的速度表达,扩展了速度的物理含义,建立了绝对速度轴模型━━J轴。所谓J轴是以“理想气体”的物质状态作为其静止端点;以“理想晶体”的物质状态作为其光速端点而构成的一条速度轴。它是一条用速度表达的、描述了物体微观结构状况的数轴。形象地说,通过改变普通速度轴上静止端点物理意义的方法,消除了狭义相对论的两大内在缺陷,指出了从认识观到具体技术方法上全面贯通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可行性。 2. 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与热力学之间的脱节现象 热力学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认识观比之经典力学和相对论力学对物体作了刚体假定要客观得多和合理得多。因此它可以指出:对于任何一个实际过程,由环境输入系统的能量流(功)一定会随着过程的进行,被系统分裂成属性不同的两个能量部分:自由能G和束缚能TS(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正是一切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的基本原因。但是,热力学存在着方法论上的先天缺陷:它对物质系统间能量交换规律确切定量的描述都只能是在“可逆过程”的假定之下的。在这个假定下,一切过程都蜕化成了无限慢过程而与实际过程大相径庭。而在这点上,经典力学和相对论力学却不存在这种速度上的限制。因此,这三大理论(本质上是两类)在对物质模型的认定和对于过程特征的适用性上出现了互为短长的脱节现象。这是它们无法贯通的原因之一。相对论力学建立后,对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把关于速度的描述从牛顿、迦利略时空观的偏见中解脱了出来,使得对速度的准确描述由宏观静止一直扩展到了光速,即一切真实的速度范畴。试想,如果把相对论时空观的科学性和热力学对能量以及物质模型认识的科学性结合起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细想一下不难明了,象经典力学那样对物体采用了刚体假定,就关上了相对论力学与热力学相互贯通的大门。因为刚体是无内部结构、因而是无热力学性质可言的。这就造成了描述能量与运动关系的热力学无法将它的广普适用性与相对论原理的科学性结合起来。它们都只能在各自的大门之内徘徊。因此,采用了不客观的物质模型是制约相对论原理获得更广泛运用的根本原因之一。用热力学中定义的物质模型替换相对论力学的物质模型一定会使得相对论的科学性更多更广的发挥出来。这样,物体的热力学特性也成了动力学问题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了。 热力学和动力学另一个重要的脱节点是在关于能量参照零点的认定上。作为一门描述能量与运动关系的理论,选取何种物质状态作为理论中的能量参照零点(基础能态) 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那会得到关于物质性质的不同判断。经典力学运动学只考虑物体的宏观运动,对宏观静止状态下物体能量状态不作考虑。或者说宏观静止是作为经典力学的能量参照零点出现在其理论中的。热力学则对宏观运动本身就不作考虑,一切关于能量的运动都是物质微观运动的结果。只有在绝对零度温度下,物质的运动(系统基本单元子的热运动)才告停止。显然,热力学是把绝对零度时的物质状态作为其能量参照零点的。由此可见,经典力学和热力学的能量参照零点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以温度标定的能量参照零点与宏观运动问题似乎毫无关联,后面会看到其实它们是紧密相连并本质上相通的,这正是由热功当量定律所揭示了的自然本性。 相对论力学突破了经典力学的思维框框,通过建立一种正确时空观的途径推导出了关于静止能的结论,革命性地把经典力学的能量观向着热力学能量观的认识方向上推进了一步。在特征上与热力学达成了一致。但是,相对论力学仍然带有着它由之脱胎出来的经典力学的特征,仍然是以宏观静止作为基本参照点的(优越惯性系)。所以,由这种性质恒定不变的物质模型(刚体)加上具有上极限(也是定数)的速度范畴(光速c)而得出的静止能必定是一个与具体物质无关的、确定可知的能量值: (静止能公式)。这与热力学认为一个静止物体(热力学系统)所具有的内能(U)是一个无穷的不可知值显然是不同的,但它们又显然都是在指着同一个物体讲述着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令人无法满意的情况呢? 不难明了,选取宏观静止作为能量参照零点,就是默认了“宏观静止”是一个比其它运动状态更为优越的运动状态。(当年爱因斯坦可能忽视了这个关键之点,直觉的思维把他导向了由基于匀速运动的狭义相对论推广到基于加速度运动的广义相对论的思索路径上,即借助加速系来消除惯性系优越地位的缺陷。可以想象,这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思维逻辑,但却并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这种能量参照零点是无法将一切物质的共性揭示出来的。这种情况就象热学中的摄氏温标℃,由于它是以“人为”选定的水的三相点来作为零点温度的,在这种零度下,物质世界仍然是万千气象的,是看不出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别的。而在热力学中导出的绝对温标K,则“天为”地将温度轴的零点确定在了绝对零度。在这种零度下,所有的物质都具有同一的物质状态━━理想晶体。因此,这种温标轴才是与物质微观结构、即与物体能量状态紧密相关的。基于它才能真正标定物体的能量状态,也才会产生出热力学中最为精采、最为广普适用的热力学三大定律来。 由上面的分析看出,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和热力学之间有着极为鲜明的互为短长的互补性质。其实这种状况正是一种最有利的条件。即,只要能找到一个共同的、可以将它们之间的共性揭示出来的物理参量,就有可能从理论上和技术方法上实现两大类理论的贯通。 3.绝对速度轴模型 宏观运动速度u是动力学基本参量,相对论效应的神奇性质也是借助于它推导出来的。在热力学中,物质微观结构状况则是一切物质的所谓热力学性质的决定因素。一种直观的思考使得我们来考查一个物体当它以宏观速度u运动时,它的微观结构相对于静止系(观察者)究竟会呈现何种状况。例如,考察一团水蒸汽团相对我们运动时的情况。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我们在气体团中穿行和气体团相对我们运动是等价的。该气体团就相当于是被考察的某个运动物体。假设我们乘坐一驾与水分子尺度大小相当的“分子飞机”在一团水分子气体中穿行,那么我们会看到周围水分子的排列形式呈现何种变化情景呢?由于微观世界的量子化特征以及所有粒子的同质性,根据量子力学的全同性原理,我们并不会去追踪某个具体水分子的运行轨迹,而是仅对这些水分子在空间中可能出现的那些位置(阵点)所构成的几何图形、以及分子出现在这些位置上的几率大小感兴趣。随着穿行速度越来越大,我们将会看到周围的水分子越来越向我们聚拢过来(相对论长度缩短效应)。由于是量子化行为,所看见的这种聚拢过程不是连续的,而是跳跃式的,结果使得我们并未察觉出自身的运动,而只是看见周围的那个空间构型在不断地被水分子填满着。使得我们依次看见了静止时在水中、冰中所能看见的分子排列情景。最后,看到全部水分子紧密地列成了沿穿行方向上的刚性直线━━此时我们已十分接近光速c了。由此不难想见,一个相对我们运动的物体,它的微观结构其实已不是当它相对我们静止时被我们感知的那个结构了。随着u的增大,物体的微观结构也随之变化,最后会变成它的理想晶体━━所有物质的终点站。 那么从宏观的意义上来看上述情形又会是怎样的呢?当我们从刚才那架分子飞机上下来,又重新回到宏观世界中来时,结果发现,在我们周围,平时已习以为常的、那些结构和性质千差万别的“静止” 物体其实只不过是它们此时具有各不相同的“速度” 而已。气体的速度低而理想晶体的速度最高。将这种与物质微观结构直接对应的速度定义为物质的绝对速度,并用字母J来表示它。按照晶体学理论,所有的物质最后都可归结为七大晶系、十四种布喇菲点阵。所以,任何一种类型的物质结构都将唯一的对应着一个确定的绝对速度J的张量。 以上讨论指出:改变物质的微观构型并不是只有我们早已熟悉了的热力学操作(向系统传入或导出热量)这一种方法,使其产生宏观运动的动力学操作(向系统输入正功或负功)也同样可以改变物质微观构型。无论是向系统输入热量还是功,最终都可以落实到对物体的微观构型的改变量、即J值的变化量上来。这种性质就是热功当量定律的物理本质:系统与环境之间交换能量,无论被交换的是热量还是功,只要交换的能量相等,所引起的系统J值增量的绝对值就相等。对系统输入功使得J值增大;输入热量使得J值减小。 现在来对普通速度轴进行改造。将普通速度轴上表示宏观静止的A点向着与表示光速的B点相反的方向延伸到一个表示“绝对静止”的C点,如下图所示。这样就得到了一条由C点到B点的绝对速度轴,简称J轴。 C       A                    B ●………………●━━━━━━━━━━━━━━━━━━━● 绝对静止   宏观静止                光 速 绝对速度轴 所谓C点所代表的绝对静止,是指把构成某物体那个热力学系统的基本单元子分离到各自相距无穷远时所对应的物质形态。此时,一切物体的体积都是无穷大,一切宏观力学参量都不再存在,功和热量的差别消失了。而在C轴的另一端,B点,一切物质都以理想晶体的状态存在,系统的热力学参量不再变化,功和热量的差别也消失了。显然,获得这两种物质状态所需要的能量同样都是无穷大。由此,我们得到了一条两端都是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不可超越的物质形态、中间则是仅具相对性意义的物质形态所确定的速度轴。 在这个新的速度轴上,原来都是位于A点的一切物体都将离开A点,在整个J轴上重新进行分布,重新占据一个新的点J0(J0表示某物质的物体在宏观静止时所具有的绝对速度值)。由于物质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这些新的J0点一般而言并不重合,是随物质不同而异的。这个新的静止点J0,既包含了速度的全部含义又表现了物体在宏观静止时的微观结构状况。所以,不同物质的物体,之所以性质千差万别,不过是因为它们“原始气体”中的“分子”不同以及它们的绝对速度J0值不同而已。 一条贯通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桥梁b
[4.由J模型产生的认识观 4-1.J模型对狭义相对论的一点补充                     由第3节J轴的引入过程易于明了,从物理量纲、刻度、以及时空属性上看,J轴与普通速度轴毫无不同。因此原来在普通速度轴上的一切自然规律在J轴上的函数形式仍然不变,最多只是因静止点的定位不同只有数值上的差别。J轴所做了的只是将普通速度轴上的静止点平移了一下,由一个表示相对静止的静止点移动到了具有绝对性意义的、表现了物质共同自然本性的物质状态点上。但就是这一点移动,使得我们在无数个等价的、仅具运动学意义的参考系中找到了一个唯一具有双重意义的参考系,它同时既具有运动学意义又直接与物质的微观结构始终联系着。因而它是一个具有绝对性意义的唯一参考系,其它一切参考系都是仅具相对意义的参考系。具有这样一种特点的参考系可能正是爱因斯坦曾经梦寐以求的。 另外,绝对速度J的建立扩大了速度的物理含义,我们将不再是象以往那样仅从纯粹的运动学角度去看待所谓的静止问题和运动问题,而是从更深入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待宏观运动与物质性质之间的深刻联系。因此,这里的绝对静止不仅仅指运动学意义上的静止,更是代表着对物质状态的一种认定。无论仅仅表现运动学意义上的绝对静止的以太系是否已被试验证实了它的存在,这种由J模型指出了的、表达了物质形态意义上的绝对静止都是必定存在并且有着物理实在意义的。一切运动学和热力学事件都应该可以被包含在由绝对速度轴J指定的范畴之内。 在只有普通速度轴的当今理论体系中,实际上几乎一切热力学事件都被禁锢在了普通速度轴的宏观静止点A点上,无法向着A点以外的区域中伸展,那些A点以外的速度区域,只是“纯净的”动力学的固有领地。但应该清醒的是,普通速度轴只不过是人们用来观察物质世界的一个带片面性的工具。它就象用平面的照像手段去试图反映三维的实物形状一样,结果对三维情况的了解被无情地限制在了只能想象的思维范畴内而根本无法对它进行直接的实际测量。因此,站在普通速度轴上,热力学问题和动力学问题永远只能是部分相交的两大物理事件,它们是不可能从实用技术层面上全面贯通的。J轴使得我们转换了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原来被普通速度轴投影成了一个点的全部热力学事件,也将全部展开在整个速度轴上。使得热力学在同样作为描述运动和能量关系的理论的意义上与动力学统一了起来。可以想象,利用这个新的工具,将会产生出一大批现在还无法实现甚至无法想象的实用技术来。 由一个相对性的参考系去观察其它的参考系,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认识特点,也是它否定了以太参考系后的必定结果。但是,它在成功地打破了相对以太静止的参考系的优越地位的同时,却又使自己陷入了新的困境中━━无法使自己从那种相对性中脱离出来,而必须保留惯性系的优越地位。因为抛弃了具有绝对意义的静止点也就丧失了自然规律的一种共同参考标准,相对论只好借助惯性系来作为一种无可奈何的“新型”的共同参考标准。所以说它的时空观是一种相对的相对时空观。我们不得不悲观地承认,“保留惯性系优越地位”这一理论缺陷,在不突破普通速度轴范畴的前提下,是不可能由狭义相对论以自我完善的方式来自行解决的。同时,仅限于从运动学意义上着眼,试图去寻找运动学意义上的真实的绝对静止参考系,其努力恐怕也会是徒劳的,至少在目前是十分困难的。 现在,情况有了改观,J轴的获得使得狭义相对论有可能实现自我完善了。相对论原理实际上告诉了我们,由某一个惯性系中得出的自然规律其函数形式是广泛适用的,在跨越不同时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只是关于时空的基本度量值。简而言之,相对论对经典力学理论所作的最大贡献,就是把迦利略、牛顿绝对时空观中的速度v用相对论时空观的速度u进行了一个代换,原有的函数形式保持不变。同理,将任何经典理论中的 用绝对速度J进行代换,就使得原来运行于普通速度轴上的自然规律转而在J轴上运行了。表面看来用J的代换与相对论所作的u代换无甚不同,其实这里有着一个质的变化。首先,它把一切关系到运动和能量的自然规律都放到了一个共同且唯一的参照零点上来了,这就象用绝对温标对摄氏温标改造的意义一样。其次,它由此还带来了一个新的、在狭义相对论方法中所没有的解决问题的新线索:由于J与物质结构的紧密相关性,使得J值直接与在过程的进行中系统向环境吞吐的能量联系起来了(见4-3.节)。由此,除了用速度变换法则这种数学手段来了解不同时空之间的差别之外,还多了一条以实际测量为依据的途径━━可以通过考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吞吐情况来了解某个系统在跨越不同时空时发生的改变。只要确定了某系统在经历某个过程(无论是热力学过程还是动力学过程)时的J值的改变量(这个改变量是基于我们所处的观察系得到的实际测量值),就无须再借助一个另外的速度u,而是直接揭示出物质状态的改变情况。同时也就意味着它已经包含了狭义相对论直至广义相对论的变换内涵。狭义相对论必须保留惯性系优越地位的缺陷被J轴模型以极自然的方式消除掉了!显然,这里是采用了与爱因斯坦不同的途径━━建立合理的静止参照点来消除的。也就是说,重新找到的绝对静止点,使得我们可以不再依赖惯性系来作为自然规律的共同参考标准了。 惯性系优越地位的消除也就极自然地消除了狭义相对论的第二个内在缺陷━━“无法自然地描述引力。”由于引力是属于加速度运动范畴的自然现象,因此,建立在讨论匀速运动基础上的狭义相对论对它无法讨论。而J轴是一条再自然不过的速度轴,用它来讨论问题丝毫不会受到是匀速还是匀加速甚至变加速的限制,也就是说无须受到必须建立惯性系的制约。在此,引力只不过是由牛顿第二定律的J形式 F=(dJ/dt)m 所描述的一个力而已,与一切基于惯性质量和加速度运动的力学力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所谓加速场与引力场等价、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通过后面几篇专门讨论引力问题的文章将会更加明了,加速度运动产生的力学力和万有引力其实只不过是同一个J的加速度场dJ/dt的两个表现方面而已,它们的力学属性相同。在J模型的意义下,引力和力学力(弹力)都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描述,它们本质上都是使物体产生了dJ/dt的加速度(结构变化)。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当然是相等并同质的,所不同的只是产生引力和产生弹力的具体物质结构运动方式不同罢了。用J的语言来说就是:产生于物体内部全体积范围的、均匀的dJ/dt的力为弹力;产生于非均匀的、局部区域的结构涨落方式的dJ/dt的力为引力。 J模型使我们站到了一个绝对意义的参考系上,因此在J轴上运行的相对论就具有了绝对性的意义。它是由一个具有物理实在意义的绝对静止点去看世界的,与迦利略、牛顿仅从运动学意义上定义的绝对时空观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具有着相同的特征。由这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点去描述自然规律将会具有更加真实和简洁的结果。可以说运行于J轴上的相对论是一种具有绝对性意义的相对论。这样,我们由迦利略、牛顿的狭义绝对时空观,经过了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进入到了更新层次的广义绝对时空观。由J模型对自然规律进行的描述就自然地抹平了由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联结所带来的生硬感觉。我们看到,对普通速度轴上静止端点的那个小小的一移有可能消除掉狭义相对论百年来的困惑。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对比一下经典理论时空观、相对论时空观、J模型时空观之间的关系和区别。用字母v、u、J分别表示与经典理论、相对论、J模型所对应的速度轴,则可以说,仅就速度轴的刻度而言,这三条速度轴完全相同。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则是以相对论速度变换法则相联系的。它们三者在认识观意义上的差别除了在关于速度轴的高速端(真空中的光速)的认识方面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关于静止点的认识上。v轴的静止点是不真实的绝对静止点(其实它是个相对静止点,或者说只是
[物质场与绝对静止参照系 王飞 摘要: 运动是绝对的,绝对静止参照系是物质各种场的衍生物,绝对静止参照系是多象多生的。 关键词: 绝对静止参照系,相对论,光媒体,引力场,电场。 牛顿在地球上发现了F=ma的秘密,何以成为宇宙定律?科学纪律在牛顿身上也会松懈,在还没有弄清惯性力的来源以前,a=F/m只能是地球定律。“牛顿桶”证明相对宇宙旋转有离心力,同时也证明惯性力来源于宇宙,因为牛顿绝对静止参照系与宇宙学参照系(转动轴上)重合有其必然原因,宇宙物质以她们的存在形式通过引力场决定了绝对静止系的状态。之所以要通过引力场是因为,除了场物质,没有其它可以远程作用的东西了。这样,有理由相信在质量分布不均的宇宙,惯性不可能为恒量,因此,惯性定律的宇宙表达式必须加个引力因子Y,成为: a=F/Ym Y —为引力因子,地球表面定为1,宇宙外部恒为0 不应把引力场物质同引力混为一谈,引力是质点在空间受到引力场矢量和的力现象,没有引力不等于没有引力场物质。引力因子是惯性运动时惯性力变化的修正因子,他的本质是该处引力场物质的代数和,而非矢量和,他是物质意义上的引力场。引力场作为物质而存在着,不一定要表现出引力。毫无疑问,在失重的情况下,惯性依然可以存在,甚至与强引力空间处无异。这反过来证明,引力场物质并不因为引力的消失而消失。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可以相信:电场物质与电场强度没有对应关系。 如果宇宙中的天体相互间都以匀速直线方式运动,上述定义可能是终极的真理。但是,宇宙中天体运动的普遍形式并非如此。笔者认为:在宇宙中,惯性是以各向异性的方式广泛存在的。 在牛顿看来,“牛顿桶”证明了宇宙绝对静止参照系的存在,但他忽视了绝对静止参照系存在的原因,那就是:宇宙引力场的存在方式决定了绝对静止参照系的存在状态。同时,由于质量分布不均的宇宙造就无数局部绝对静止参照系的可能。 笔者认为,运动是绝对的,但有别于牛顿。牛顿认为绝对静止参照系不依赖任何物质,笔者认为绝对静止参照系是物质各种场的衍生物;牛顿认为绝对静止参照系只有一个,笔者认为绝对静止参照系是多象多生的。多象多生的含义是,第一:类型多,类型是指同一空间不同的力场可组成不同类型的绝对静止参照系。第二:不同类型的绝对静止参照系的数量也多。如引力场组成质量物质运动静止参照系;电场组成电波运动静止参照系;核力场亦组成它们的运动静止参照系。不同的力场又由于在宇宙中分布不均而各自为政,组成许多静止参照系。另外,当物质具有几种力学属性时,会被几种静止参照系纠缠。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运动呈现不合逻辑的状态,就是对多种静止参照系的大小及相对运动,对粒子运动的综合影响不了解的结果。 要直接证明相对性原理的错误并不十分困难。例如:两平行直线上分别有同向同速电子运动(相对地球运动),按照相对论的观点,两平行直线上的电子之间相对静止,因而不会有相互间的磁场力。但事实上,两平行直线任一条线的周围都有磁场,那么另一直线上的运动电子不受到洛伦兹力?两平行直导线间的受力方向连中学生都知道。反过来,两平行直线上分别有同向同速电子运动(相对地球静止,相对观察者运动),我们的中学生还能画出它们的受力图吗?地球携带地表的静电子以30Km/s的速度绕日公转,地表的静电子有相互磁场力吗?无数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地表电子运动的绝对静止参照系,而能起作用的物质又无外乎场物质了。 由于磁场与电磁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又知道引力场受激产生引力波而非电磁波,因此,电磁波依赖的场物质就只有电场了。笔者认为与引力场物质相似,电场是一种物质,地球上大量的正负电荷所释放的电场物质不可能相互抵消。合理的解释是:虽然地球表面相互抵消了电场力,但电场物质依然分毫不少地存在着,只是不能显示它们的电场力。这就是光媒体(电场物质)能被地球带动却不易被水流带动的原因。 如此,不但可以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等老问题,还可以解释当代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暗物质的问题。 在 70年代,有人发现,银河系边缘处恒星的运动速度比理论的估计值要大得多,这个迹象表明,银河系内可能弥散有大量的不可见的暗物质。近 30年来,一系列观测事实和天体现象的理论分析都似乎表明,宇宙中普遍存在暗物质,它们的数量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可见物质质量大约只是暗物质质量的百分之七。这个惊人的发现却使观测宇宙学陷于困境。近二三十年来,暗物质的探测已成为观测宇宙学、粒子物理学共同的热门课题,但是这些暗物质是什么,至今仍无一致结论,宇宙学的研究,无法摆脱暗物质的困境。 笔者认为:宇宙中并无暗物质。由于各银河系间的距离过大,使得银河系成为小宇宙,银河系边缘处的引力场较弱,由 F ↓=Y↓ma 可知,惯性力必然要小于银河系内部,银河系边缘处恒星的运动速度自然比理论的估计值要大得多。另外,整个银河系都在旋转,也使河内绝对静止参照系与宇宙学参照系(转动轴上)不重合,共同导致了暗物质的假象。 当然,离开了巨大的物质世界,物质的运动也就失去了绝对的特征,成为完全相对的东西。从那里产生的思想,在我们这个世界有多少物理意义呢?
再论绝对静止参照系
提要:电荷产生磁场的条件是----电荷相对其所处的引力场运动。引力场是光波的传播媒体。运动是绝对的,绝对静止参照系存在于每一个引力场中,并与该引力场保持相对静止。由于宇宙空间各处的引力场运动情况不同,因而没有普适的绝对静止参照系,区域内谁的引力场占优势,谁就成为那里物质运动的主宰。
关键词: 绝对静止参照系,光导媒体,引力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历史上看,对运动参照系的理解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牛顿的绝对静止参照系,另一种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尽管牛顿坚持绝对静止参照系的存在,对于一般惯性系中运动的相对性还是给予承认的。表面上,他们的区别在于对光速的不同理解。事实是,牛顿的绝对静止参照系因为相对性的存在而形同摆设,爱因斯坦只不过对相对性原理作了进一步拓展,把光速列为所有运动参照系中的常数,并将与相对性原理不相容的绝对静止参照系剔除。最后,相对论把诸如时间、质量等细节一并作了修订,使理论内部协调。这样,牛顿体系因相对论的建立而达到了一个顶点。但是,也正是爱因斯坦的努力,牛顿的相对性原理的终于露出破绽。虽然有不少人对相对论持反对或怀疑态度,他们极具怀疑精神,惟独不怀疑牛顿,可惜一个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就要了他们的命。否定相对性原理,并不是对其全盘否定,也不是对牛顿的绝对静止参照系的全面肯定。
    本文从实验出发,否定了光速不变性,改变了对于运动相对性的理解,给出了物质运动与引力场的关系,并由此得到全新绝对静止参照系的理论。
    大家知道,两平行直导线,电流方向相同时,产生磁场并相互吸引。同样,两条平行长轴,均布负性静电。当两长轴沿轴向同向运动时,也会有相同的效果。虽然平行长轴与平行直导线形式不同,但从相对地面静止的观察者来看,发现两运动长轴边分别有两组磁场(这完全符合事实),两组磁场可以与其它任意磁场发生作用力,它们之间发生磁场力亦在所难免。
    相对性原理在这里显示出其失效的一面。因为在相对性原理看来,磁场仅仅是观察者与电场有相对运动时的结果,假如观察者追上运动电场,则只能发现电场。因而,两条平行带电长轴无论怎样运动,它们之间是没有磁场的。
    另外我们也能看到,两条平行带电长轴相对地面轴向运动时,其间的磁场力与它们的速度成正比。这令我们发现了测量物体相对地面绝对运动速度的方法。该方法证明了地球参照系与其它一般惯性系的本质区别。
    如果宇宙间只有一个天体——地球,那么,我们把地球参照系看作牛顿的绝对静止参照系是合理的。但事与愿违,宇宙中众多的天体显然分享了牛顿的绝对静止参照系。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时,是把惯性参照系建立在地面的某个静止点上,而在研究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规律时又把惯性参照系建立在恒星太阳的中心上。地球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包括光的运动),在太阳看来并非就是匀速直线运动。这个事实表明,牛顿的绝对静止坐标系并不是理想的运动参照系;而相对论中的惯性系平权思想同样无法实行。不仅光的运动受制于引力场,其它物质的运动也同样受制于引力场。现有的物质运动规律是在引力场存在的条件下总结出来的,因此,它也必然与引力场保持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在一种强度的引力场中总结出来的运动规律,在另一种强度的引力场中不能完全适用。事实上,由于宇宙空间各处的引力场运动情况不同,因而没有普适的绝对静止参照系,区域内谁的引力场占优势,谁就成为那里物质运动的主宰。
    或许有人会问:“地球的公转速度大概在是30Km/s以上。那么以这个事实来计算的话,并假设您的这个结论成立,地球上两个带电球体之间的引力是相当可观的,哪里还会有库仑定律的发现。”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想从两方面来回答:第一,太阳的引力场虽然覆盖了太阳系,但地球周围一定的空间内受到地球引力场的影响,局部出现了“自治”现象。这种“自治”现象不会出现在太小的天体上。第二,这种情形可以用大小不等的磁铁来比较,在地面上按太阳、地球等天体的位置情况放置大小不等的磁铁。虽然大磁铁的影响距离远,但在小磁铁附近磁场还是偏向小磁铁的控制。
    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所谓等效原理,把具有物质特性的引力场同非物质的加速度等效起来,并以人的感觉作为根据,已是不值一驳。这里提出只是声明,无论是自由落体还是多组引力场合力为零等造成的无引力场存在的人为感觉,都不能成为无引力场存在的证明。毫无疑义,引力场作为物质而存在着,不一定要表现出引力。
    运动是绝对的,绝对静止参照系存在于每一个引力场中,并与该引力场保持相对静止。由于引力场相互交织、渗透,理想的绝对静止参照系是难以找到的,这点从迈克尔孙——莫雷实验的非零结果中很容易看出。相对于绝对静止参照系作运动的物质只能在该绝对静止参照系的引力场范围内符合运动定律。相对某一绝对静止参照系运动的惯性系,其内部物质运动只能在该绝对静止参照系的引力场范围内符合部分运动定律。绝对运动是由巨大物质聚集的引力场派生的现象,而非空间的性质。没有运动的或静止的空间,不能提出相对宇宙空间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离开了引力场,匀速直线运动与非匀速直线运动是很难区分的。离开了巨大的物质世界,物质的运动也就失去了绝对的特征,成为完全相对的东西。
    本文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的阶段,不同引力场相互交织、渗透,对绝对静止参照系的影响量要遵循怎样的规律尚待研究。不过我感觉到不同引力场之间相互的交织、渗透,不会遵守矢量和的数学法则,否则因太阳自转而叠加到地球上的超高速引力场,对地球引力场的影响将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大数。离开地球等较大天体,太阳系中的所有不显电中性的尘埃都将受到太阳自转的高速引力场作用,从这里我们似乎开始理解到太阳系中的所有天体为什么都聚集在太阳的自转平面上,不但如此,银河系也是这样。另外,地球赤道大气层上同样聚集了电荷圈,这一切仅仅是偶然?!
    值得一提的是宇宙的弯曲问题,引力场并不直接产生宇宙的弯曲,宇宙弯曲的根源在于不同引力场的相对运动。因此,宇宙弯曲发生在宇宙天体周围很有限的范围里,所谓由宇宙弯曲而派生的有限无边的宇宙观,以及宇宙背景辐射因为宇宙弯曲而回光返照以致阴魂不散,纯属无稽之谈。

2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11:20:3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太长,只看前边的就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1:55 , Processed in 0.1381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