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09|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伤寒论一个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2 13:5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结胸者 项亦强如柔痉状 下之则和 宜大陷胸丸结胸者,水热互结于心下,心下痛,按之石硬好理解,为什么大陷胸丸证出现“项强,如柔痉状?”
有人以结胸位置偏上解释,我认为不完善。大家来讨论。

34
发表于 2016-10-3 06:53:55 | 只看该作者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        葶苈子熬,半升      芒硝半升       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柔痉:证候名。痉,是指项背强直,角弓反张,有汗的叫柔痉,无汗的叫刚痉。“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并不是真正的柔痉,乃因胸脘部硬满(胸、腹部大量积液)疼痛,头只能后仰而不能前俯,好象项部强直的柔痉一样,其实质和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完全不一样。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在感染病中是颅内感染脑膜刺激征的典型表现,在非感染性疾病中,是癫痫大发作的典型表现。

     全面的看问题,应该是【乃因胸脘部硬满(胸、腹部大量积液)疼痛,头只能后仰而不能前俯】,这样才与【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相符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3
发表于 2016-10-3 06:26:05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6-9-3 10:23
大陷胸丸证结胸,在心口窝部位郁结,其寸脉浮而关脉沉,郁结的位置较高,干扰心肺的功能,对于肺来讲呼吸肯 ...

       《伤寒论》第131条谓:“……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对文中的“项亦强”,柯韵伯解释为“表未尽除”(《伤寒来苏集》),而多数注家则根据“下之则和”及结胸状如柔痉之汗出不恶寒而否定其有表证(如钱天来、汪苓友等)。四版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选读》在解释“项亦强”时认为:“是邪结部位偏于上部。使上部经脉不利,故头项强直”。
32
发表于 2016-10-2 22:10:45 | 只看该作者
热结结胸,如柔痉状,证明还有类似汗出有热,热盛伤津液,津液不得濡阳经络,再加上热盛,出现颈背不舒的症状,大陷胸汤泄下存阴。也有注家认为实结影响经络,从而出现如痉状。
31
发表于 2016-9-4 19:51:02 | 只看该作者
伤寒不解,求诸脉经。伤寒不解,求诸本经。
30
发表于 2016-9-4 19:49:40 | 只看该作者
伤寒不解,求诸内经。
29
发表于 2016-9-4 19:31:1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阳明一证无论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前提皆为亡津液。
28
发表于 2016-9-4 19:25:46 | 只看该作者
一点看法,供参考。结胸病为太阳病误下而来,故有太阳病之遗留证,即项强证。太阳病本有营弱之项强,若发汗过多或攻下更易造成津液虚损而致痉。故大陷胸丸证之有如柔痉状为太阳病的遗证。。 另有或短气、或喘、或头面微肿等证,故与大陷胸汤中加杏仁、葶苈泻肺实。因证之位偏于上在头面项胸,故与小量大陷胸丸合白蜜缓下,论曰一宿乃下。
27
发表于 2016-9-4 18:56: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9-4 14:58 编辑

要不,味不全嘛。

酸,又成不好的了?五大味之一嘛
26
发表于 2016-9-4 18:28:29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9-4 18:23
《伤寒论》中有问题不易解时,就加上《金匮要略》的内容参考,再解不了时,就加上《温病学》方面的内 ...

感觉有点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0 18:42 , Processed in 0.0944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