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4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气味归经按药物分类统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8 05:4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先对此统计内容说明如下:
1. 材料来源:http://www.tcm100.com/userReg/JiaoCai/ZhongYaoXue/ZhongYaoXueMuLu.aspx
2. 原分21大类,47小类;这个统计以小类为单位,且只把药数至少有7个以上才收入,共35个,涵盖422药,占全部474药的89%。
3. 气、味、归经、毒性整理说明
- 原药性按强度排列每3个压缩为1个,如平’的数字为凉、平、微温三者的和。
- 味的分类仍按之前的办法处理(即微X归入X,微苦除外)。
- 归经部分心包(6)和三焦(3)因药数太少不列出。
- 毒#为具小毒、毒、大毒药数的和。
4. 因各类药的数目差异不小,光把相关的味/归经数字标出,不方便进行比较。为此,味、归经2个栏位里的数字是个分数,其打分公式是
    分数 = 药数 / 该分类总数 * <满分>
   味和归经的<满分>数为5;最后的毒性栏也是分数,计算公式相同但用10作满分。
5. 满分(0)的意思即是在某类药中,所有的药都具(不具)对应的特性。因此,把分数用颜色标示以便让应受注意的,读者一眼就能轻易找到。
   红色:4-5分,表示同类药中有该特性的占压倒性多数(4分)、绝大多数(4.5分)到全部(5分)。
   紫色:4分以下,超过2.5分,表示同类药中有该特性的占过半(2.5分+)、多数(~3分)到大多数(3.5以上但少于4分)
   (毒性分的红色下限线划在一半(含);紫色下限线划在二成五(含)以上;另加一个蓝色,指示此类药有一成至二成五之间含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6. 在药性(寒平热)栏,红色表示绝大多数(达其余的3倍或以上);紫色表示大多数(达其余的2倍或以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5
发表于 2016-9-17 21:1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9-17 17:21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6 13:29
科学,有两个,一个是西方科学,一个是东方科学!!先生一定不会承认的!因此,中医所有的问题,我们不会统一。东西方科学能不能统一,至少,现在还没有统一。

又在胡扯。
你不会统一,别人会统一。没有某一个人,地球照样会转。
14
发表于 2016-9-6 22:17:38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8-8 19:13
“又如3个清热药类,全都是寒药,温热药一个都没有。想起我老师经常说,无论中西药,所有清热消炎药都是 ...

甘温除大热
13
发表于 2016-9-6 21:35:23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9-6 12:43
怎么尽是些莫名其妙的话,两个科学,怎么融合?

那就根本不看帖子,瞎咧咧!
12
发表于 2016-9-6 20:43:5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6 17:29
说到底,这一是中药的这些特性如何检定,能否有客观的、可验证的标准;二是这些特性(以及由此产生 ...

怎么尽是些莫名其妙的话,两个科学,怎么融合?
11
发表于 2016-9-6 17:29:03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8-9 01:11
说到底,这一是中药的这些特性如何检定,能否有客观的、可验证的标准;二是这些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规 ...

      说到底,这一是中药的这些特性如何检定,能否有客观的、可验证的标准;二是这些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应如何运用。感觉上现行的教科或专业中医书似乎都没有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
      回复:
     什么是:【客观的、可验证的标准】?中药的标准是哪些人定的?中药的【标准】,又是根据什么标准制定的??
         中药的标准能不能叫掌握西方科学的人来制定?能不能按照西方科学的标准制定?先生使用西方科学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中医药性,先生又规定了一些舍弃的规则!所以,先生越研究越迷茫!
        科学,有两个,一个是西方科学,一个是东方科学!!先生一定不会承认的!因此,中医所有的问题,我们不会统一。东西方科学能不能统一,至少,现在还没有统一。
10
发表于 2016-8-12 08:05:31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8-9 05:11
说到底,这一是中药的这些特性如何检定,能否有客观的、可验证的标准;二是这些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规 ...

谢谢鼓励,欢迎仁海复生
————————————————
哎呀,没有“复生”那么严重哟,只是休息了几天嘛。

谢谢先生为伸张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9
发表于 2016-8-11 21:28:01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8-9 05:11
说到底,这一是中药的这些特性如何检定,能否有客观的、可验证的标准;二是这些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规 ...

很好的思路,有意义的研究。希望早出成果。
8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09:11:34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底,这一是中药的这些特性如何检定,能否有客观的、可验证的标准;二是这些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应如何运用。感觉上现行的教科或专业中医书似乎都没有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7
发表于 2016-8-8 22:37:28 | 只看该作者

性(气)味对应功效问题,要考虑性味的来源。
味、气(气味的气)、形、色、质,都用来解释药效或者推测药物作用,这几个性质,最初是来自药物本身,是人对药物的观察。但寒热属性与这些不同,完全是来自对药物作用的总结。就是治热证的是寒凉药,治寒证的是温热药。疾病有一部分不是寒热病变的,寒热也只是八纲辨证的一个方面。在杂病中,不寒不热的病居多,所用的药,应该是平性的,但平性的药在整个药物中,占得比例又不大。
就是说,杂病中,大多数情况需要平性药,但实际应用的却寒性热性都有,因为平性的药本来也不多。


古代治热病多,对药物寒热属性重视,现代杂病多,除大寒大热药外,其他药物一般就以平性视之。比如二陈、四物、六君类方,医者对其寒热属性并不十分看重。性味的资料来自古代医籍,对寒热很重视。在明清以后,治病重点是杂病,关注重点是功效,寒热属性不是特别关注,五味五气等等是从功效中推论的,寒凉药用于补气也就自然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8 12:19 , Processed in 0.0597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