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61|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道德经》看老子“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29 10:1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妙之门 于 2016-7-1 19:36 编辑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在诸子百家中,老子的哲学思想最深刻,最富有哲理。处处闪耀着辩证法思想。
      1、对立与统一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和范畴。如大小、高下、长短、音声、进退、前后、生死、难易、正反、智愚、巧拙、有无、阴阳、损益、荣辱、强弱、重轻、静躁、祸福、吉凶、善恶、美丑等。其中生死、静躁、有无、损益、祸福、荣辱、进退、吉凶、善恶,用来表达事物的两种对立状态。而大小、高下、长短、重轻、难易、正反、阴阳、强弱、前后、智愚、巧拙,用来表达事物间的相对关系。在这些矛盾概念和范畴中,无论是事物的两种对立状态,还是事物相对关系的双方,均为统一体中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但不是孤立的,它们互为条件而存在。
      例如在汽车的运行中,“进”与“退”是汽车两种不同的运行状态。这两种状态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之所以汽车有前行之“进”,是由于汽车有倒行之“退”,反之亦然。但在地球绕日运行中,我们就无法确定地球的运动是“进”还是“退”。因为在地球绕日运行中,既没有“退”作为“进”的存在条件,也没有“进”作为“退”的存在条件。由此看来,“进”与“退”这两种对立状态,虽然是单个出现的,但不能各自独立,只能互为条件而存在。有“退”才有“进”,有“进”必有“退”,如果失去一方,对立的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又如,“阴阳”这一矛盾范畴,用以表述有关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只能在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相对关系中相互依存,倘若关系改变了,原来阴阳分属便随着改变。比如在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中,父为阳,母为阴。但在母与女的关系中,则母亲为阳,女儿为阴。母亲这个人虽然没有变,但她所处的场合不同了,相对关系发生了变化,便有了阴到阳的转换。显然,阴和阳不是宇宙的构成要素,而是以阴阳作为两个纲领,对宇宙要素的分类;阴和阳不是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将事物的不同属性概括为阴阳两个类别;阴和阳不是事物的具体状态,而是将事物相互对立的状态用阴阳进行表述。由于“阴阳”这对矛盾概念抽象于事物的相对关系,所以,阴阳分属只能取决于事物的相对关系。如果关系改变了,便会产生新的阴阳分属。
      老子为了说明矛盾双方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有着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在这段话里,老子用“生”、“成”、“形”、“倾”、“和”、“随”,把“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矛盾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述的维肖维妙。例如,在“有无相生”中,“有”和“无”用以说明事物的存在状态。由于“有”是从“无”中产生的,因此“无”和“有”是“生”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但在“生”的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统一了起来。“无”是“生”的前提,“有”是“生”的结果。又如,在“前后相随”中,“前”和“后”用以说明事物的位置关系。它们相比较而成立,没有前边的存在,就无所谓后面的跟随。同样,如果没有后面的跟随,也就无法规定何谓前边。这就是说,在“前”与“后”这对矛盾中,虽然它们是对立的,但不是独立的,不可能单方面出现。两者在相对关系中,相互作为对方存在的条件,一起形成了“相随”。
20
发表于 2016-6-30 17:21:04 | 只看该作者
妙之门 发表于 2016-6-30 02:06
用哲学解决科学问题,用一般道理替代具体原理,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显示了中医人的大智慧, ...

          回复:
          为什么?
           古代,哲学能够指导科学,现代为什么不能??
          我的回答是:同样能!
19
发表于 2016-6-30 13:57:56 | 只看该作者
妙之门 发表于 2016-6-30 06:06
用哲学解决科学问题,用一般道理替代具体原理,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显示了中医人的大智慧, ...

先生说得好!可惜僵化的老融合什么也听不懂。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0:0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妙之门 于 2016-6-30 10:08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6-29 16:53
现在就要节制欲望,改造人类自己!而不是等到煤,石油……挥霍殆尽之后!!!放纵欲望,无休止 ...


       用哲学解决科学问题,用一般道理替代具体原理,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显示了中医人的大智慧,而在科学昌明的现代,则是某些人的无知与守旧。这种无知与守旧只能阻碍中医的振兴与发展。
17
发表于 2016-6-30 09:25:34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6-29 21:22
让您按一下耳朵嘛,俺真的不敢。

       但是,既然先生的知识非常渊博,那么,俺要问一下在五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老仁啊,打住吧!
16
发表于 2016-6-29 21:2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6-30 17:01 编辑
这个帖子删除,应该不是重复发帖了
  


15
发表于 2016-6-29 18:48:34 | 只看该作者
你嘴巴最硬,胆子最小,不信试试,借你一个胆子也不敢。,
14
发表于 2016-6-29 17:49:06 | 只看该作者
溪流 发表于 2016-6-29 11:46
仁海,你的知识浅薄令我吃惊,这辈子注定无所作为。我劝你早回头吧!一切还来得及,否则终有后悔的一天。

        先生的知识渊博,按一下耳朵就能发生冠心病,甚至心梗。因此,应向全世界提出建议,从儿童开始就戴上金属的耳朵套壳,以防被触动时发生冠心病、甚至心梗。
13
发表于 2016-6-29 17:25:54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6-29 15:02
很好,煤、石油等能源都挥霍光了,也不要再研究后人如何继续生存了,就专等古人从坟墓里出来救助 ...


煤、石油不是不能用,也不是不应该用,而是您说的不应该过度挥霍!西方科学的指导思想就是无节制的随意用(即您说的挥霍);以古人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并非不让我们用煤、石油,而是主张勤俭节约,细水长流。难道古人的指导思想、方法论、思维方式、理念不值得提倡?。您是否知道煤、石油是无法再生的矿产资源?
12
发表于 2016-6-29 17:05:47 | 只看该作者
      
       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小结:在奴隶社会中晚期,地中海沿岸、印度、中国先后出现了的三大文明、四大宗教,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都对欲望进行了认真系统的讨论,得到了几乎相同的认识,即程度不等的禁锢欲望。文艺复兴之后,全世界先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提倡解放人性,放纵欲望,导致生态平衡与社会经济危机。
    人类欲望的特点是无限性,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的无限性推动着人们不停地去追求满足。从这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欲望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如果人没有了欲望,没有了满足欲望的追求,社会就无法进步了。封建传统伦理观把欲望看作万恶之源,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对人性的扼杀。但要特别强调的是,欲望并不等同于贪婪。……欲望是人正当的要求,它与人满足欲望的能力应该是匹配的。为了节制欲望,就个人而言,其办法是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这是先贤们经常劝告我们的。但仅靠这种劝说是不够的,对社会来说,还需要有制度上的防范,这就是法律的威慑力。当这些方法达不到效果时,欲望无限膨胀还会引起机体疾病,从而起到遏止欲望的作用。伦理道德、法律监狱以及疾病是遏止欲望的武器。而疾病则是最终的武器,爱滋病遏止了性解放、性革命;代谢综合征遏止了无限膨胀的食欲;抑郁-躁烦综合征遏止了功利欲望。人类三大基本欲望都找到了自己的克星,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界的惩罚。
   节欲保精,现在很多人都把它解释成:节制性欲,保养精气,固摄阴精。其实这种解释很不全面,节欲不单纯是节制性欲,欲指欲望,包括财欲、权欲、物欲、情欲等。节欲是指节制奢侈的欲望,减少过度的思想负担和精神紧张,要清心养神,恬淡虚无,精神松驰,去除烦恼郁怒,避免憎恨忧愁。节欲静养可以修复心理创伤,恢复功能障碍,保养肾精。如对金钱财产、权力官职、名望地位过度的追求,势必耗精伤神,在追求这些欲望时常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精神紧张,耗精伤血。节制情欲,合理安排性生活,可减少体力消耗,保精养神。节制物欲、权欲等奢侈的欲望更能起到蓄精养神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10:56 , Processed in 0.0612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