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54|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先验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23 21:5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妙之门 于 2016-6-23 21:53 编辑

老子的认识论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始于感觉,进而知觉,随后表象产生思维。也就是说,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然而,老子并不承认认识的这一客观过程,认为感觉不仅无助于思维,而且会妨害人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他说:“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第五十二章)。如果开启用于感知的孔窍器官,让它们发挥各自的功能,去品味和感知周围世界,必然会纠缠于世象的纷扰,其结果终身不可挽救。因为在老子看来,现实世界的林林总总,尤其是仁义道德、礼仪规范等,它们是“道之华,而愚之始”(第三十八章)。如果把这些附着在“道”的表面华而不实的虚像,作为认识的目的,必然会导致人性的愚顽。
      那么,认识的目的又应该是什么呢?老子说:“道”是“天地之根”(第六章)、“万物之宗”(第四章),是包罗万象的宇宙法则,“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第三十九章)。因此,认识的目的在于体悟“道”的奥妙内涵,把握“道”的运作方式。至于说天地万物,它们都是“道”所派生的,与“道”是母与子、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按理说天地万物与“道”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应该互为反映。然而老子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说,万物在“自化”中会“化而欲做”(第三十七章),时常背离“道”的本性,因此人们看到的世象并非天地万物的本质,反映不了“道”的本性。如果直接认识它们,不仅是舍本求末,甚至会造成认知上的混乱。既然万物不能直接来认识,我们又如何了解万物呢?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第五十二章)。天地万物是有根源的,弄清了这个根源,人们也就自然地明白了天地万物。那么,什么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呢?老子告诉我们,“道”“为天地母”(第二十五章),是宇宙的本始,万物的根源。所以,认识的任务是“坐进此道”(第六十二章)。只要体悟了“道”这个天地之母,那么,作为“其子”的天地和万物,不必再去认识它,便可了然于胸了。
      然而,了解了天地万物,认识并没有结束。老子说:“既知其子”,还要“复守其母”(第五十二章),知“其子”不是目的,目的是返回来守住“其母”。也就是说,了解天下万物只不过是认识的一个中间环节,最终目的是守住“道”的本性不流失。
      由此看来,老子认识论的出发点是“道”,落脚点依然是“道”,“道”既是认识的目的,又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然而老子又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道”不是“万有”中的存在物,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道理,它既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又“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第十四章)。因此人们“开其兑”是无法认识“道”的,只有“常无,欲以观其妙”(第一章)。所谓“常无”,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将自己置于专心守静的状态,达到物我两忘的虚无境界。所谓 “欲以观其妙”,就是在“万物并作”中避开虚像的侵扰,仅仅“吾以观复”,体察万物循环往复的“归根……复命”(第十六章),回归本性的趋势与历程,从而体悟“道”的奥妙,获取“道”的真谛。
      如此一来,老子就把认识变成了一种神秘的自我内省,使得认识与实践完全隔绝了。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第四十七章)。了解世间兴衰之理,不必走出家门,洞悉天地运行之法则,不必窥究窗外之世事。“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第四十七章),真正有道之人,不参加社会实践,便可获得真知灼见;不观看或查验事物,便可明白事理。因而,老子告诫人们,“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第四十七章),走的越远,参加社会活动越多,人的真知反而越少。
      按照老子这种说法,真知或良知不是来源于实践中的认识,而是来源于对“道”的修持。由此看来,老子的“知”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而是局限于对“道”的感悟。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四十八章)。做学问和修“道”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行径,求学问是为了天天有所长进,而修“道”则是为了天天有所减损,一直减损到无所作为。
      “无为”而顺从于“自然”,是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标榜的理想状态。而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唯一的途径是“绝圣弃智”(第十九章),要求人们“浑其心”(第四十九章),“如婴儿之未咳”(第二十章)。整天“沌沌……昏昏……闷闷”(第二十章),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不识文字,不会计数,“复结绳而用之”(第八十章),只有一颗“愚人之心”(第二十章),像其它动物那样,只有行为意识,没有思想观念。老子为了实现这一“大道”布化的理想境界,他要求人们“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第十六章)。堵塞感知的器官,关闭思维的心门,挫掉对外探知的锋芒,消解世象对内心的纷扰,柔和闪亮的光芒,浊同于尘垢。这实质上是让人们放弃对世界的认知,对世间的一切不闻不问,既不要用于认识世界的科学知识,又不要改造世界的技术能力,回归到人类的原始状态,做自然界的奴隶。老子说:“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章)。不实践,不认识,不学无术,愚昧无知才能明白“道”的精义,通晓“道”的奥妙。
      如此一来,老子完全否定了人的认识的积极意义和必要性。人们没有必要去认识和变革现实世界,因为“道”已把它们安排好了。“道”成了凌驾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上的支配力量,人们只应该“坐进此道”,实行“道”的修持。不难看出,老子的这种认识论,与西方圣人苏格拉底如出一辙。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所以成为这样,并不是因为自然界本身的缘故,而是出于神的有目的安排,人们不应该研究客观世界,只要从自身心里去认识神就够了。老子虽然否认神的存在和作用,但他的“道”却等同于苏格拉底的神,同样反对认识和研究客观世界,主张从自我内省中去感悟“道”就够了。所以,老子的认识论也是不折不扣的唯心论的先验论。正是老子这种唯心论的先验论,把人的认识头足倒置起来,认识的过程成为了自省的过程,从而为后来道教的神秘主义奠定了基础。
        
21
发表于 2016-7-5 09:29:37 | 只看该作者
要求距今人几千年前的古人符合今人的个人好恶,是犯了不可饶恕之错误!
20
发表于 2016-6-29 16:19:59 | 只看该作者
妙之门 发表于 2016-6-27 13:18
我们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来说明是与非,而不是通过诡辩将是说成非,将非说成是。

    是与非的标准是什么?根据什么来制定标准?
19
发表于 2016-6-29 16:0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6-6-29 16:23 编辑
妙之门 发表于 2016-6-27 21:18
我们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来说明是与非,而不是通过诡辩将是说成非,将非说成是。


我哪里不以事实为依据来说明是与非了?哪里通过诡辩将是说成非,将非说成是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21:18:24 | 只看该作者
高智海 发表于 2016-6-25 00:41
哈哈,好厉害的太白侠,辩才真高!以后我得跟你学着点

我们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来说明是与非,而不是通过诡辩将是说成非,将非说成是。
17
发表于 2016-6-25 00:4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6-6-25 00:44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6-6-24 12:40
之之啊,原来因为你看不懂啊,这可难办了,辩论只能针对,不能针对懂不懂。若是任何学问都得以你懂了为标准,这个世界就完蛋了。

哈哈,好厉害的太白侠,辩才真高!以后我得跟你学着点
16
发表于 2016-6-25 00:36: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6-6-25 00:38 编辑
妙之门 发表于 2016-6-24 01:51
高老弟那么多奇谈怪论,足可以驳斥妙之门了!
不知老兄认为我哪一句话是奇谈怪论了?
15
发表于 2016-6-24 15:07: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6-7-5 16:08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6-6-24 11:34
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不求甚解、人云亦云,道德经中的任何一句话,妙先生都没有读懂,不信就随便拿出一句话 ...


最好是请妙先生讲一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的“玄”、“妙”两个字。
14
发表于 2016-6-24 12:41:19 | 只看该作者
高智海 发表于 2016-6-24 12:10
嗯,说得好!真不愧是个辩才!可惜,先生看错了,把我当成千总了

抱歉,没仔细看大红印章的字儿。
13
发表于 2016-6-24 12:40:04 | 只看该作者
Tikitaka 发表于 2016-6-24 12:05
就拿《五运六气与生命起源》来说,您已经具备了神医的潜质-----神一样的理论谁也看不懂和神一样的疗效让 ...

之之啊,原来因为你看不懂啊,这可难办了,辩论只能针对,不能针对懂不懂。若是任何学问都得以你懂了为标准,这个世界就完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8 10:05 , Processed in 0.1109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