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治疗●婴儿腹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21 12:2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针灸治疗●婴儿腹泻】

【概述】
婴儿腹泻(也称消化不良),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儿,急性可分二型。轻型腹泻:每天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呈蛋花汤样,偶有溢乳及呕吐,轻微腹胀等;重型腹泻:每天十次以上,多达数十次,水样便,呕吐,发热、面色发灰,烦躁不安,甚则昏迷、惊厥,并有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婴儿腹泻是针灸疗法的主要适应症之一。从上一世纪50年代中期起,有关报道日益增多。在穴位刺激法上,不仅有针刺、艾灸、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等多种形式,而且在具体操作中充分考虑到小儿患者的特点。80年代起在总结以经验的其础上,还开展了穴位激光照射、代针丸贴敷等方法。这些方法痛苦小,疗效也不错,易于为患儿及其家长所接受。
针灸疗法对婴儿腹泻有明显的效果。有人曾将穴位注射法治疗与肌注或口服氯霉素(常规剂量)两组患儿作对照,结果穴位注射组在大便次数及体温恢复至正常所需的平均时间上都较对照组为短。已经证明,针灸不但可以单纯用于治疗轻型腹泻,配合中西医疗法,对重型腹泻的住院病例也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治疗】
(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足三里、四缝、长强。
配穴:天枢、关元、神阙、曲池、三阴交。
2.治法
一般仅取一主穴,如效不显可加用或改用配穴。以30号1寸长毫针,针足三里,直刺5分~6分,施以捻转提插或震颤(雀啄)之法,约运针30秒~1分钟后起针。四缝,亦可取双手食指到小指掌侧面所有指关节屈曲处横纹正中点,均以毫针(26号)或三棱针点刺,挤去黄白色粘液。长强,取俯卧位,于尾骨端下缘进针,沿尾与直肠之间剌入5分~8分,小幅度快速捻转2分钟后出针。神阙穴在肚脐下缘进针6分~8分,捻转5次~7次出针。天枢、关元、三阴交针法同足三里。热度较高时,曲池穴宜点刺出血。

(二) 艾灸
1.取穴
主穴:中脘、天枢、神阙、止泻。
配穴:足三里、上巨虚;呕吐加内关、公孙;发烧加大椎、曲池。
止泻穴位置:前正中线,脐下2.5寸。
2.治法
主穴为主,如效果不显著或某些症状明显时,加取配穴1~2穴。主穴用灸法:以神阙穴为中心,向上下左右之穴位,用艾卷盘旋施灸15分钟~30分钟,每日2~3次。配穴用刺法,得气后略作提插捻转即去针,每日1次。

(三) 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足三里(或上巨虚)、天枢。
配穴:止泻。
2.治法
药液:氯霉毒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含量50mg/ml)、654-2注射液中任选一种。
主穴为主,每次选1~2穴。双侧注射,每穴0.1ml~0.2ml。每日1次,连续治疗3日~5日。

(四) 穴位敷贴(之一)
1.取穴
主穴: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
配穴:呕吐加内关,发热加大椎。
2.治法
代针丸组成:吴茱萸、五倍子、公丁香、灵磁石、白芥子各等分,冰片或麝香少许。各药研未过筛取粉,混匀加入冰片或麝香,再调以油膏,制成黄豆大小之丸粒配。
主穴均选,据症情加配配穴。选定穴位后,用酒精擦净穴区皮肤,将代针丸一粒置于1/4张伤湿膏上,贴敷穴位,松紧适中,每日换药1次,5次为一疗程。

(五) 穴位敷贴(之二)
1.取穴
主穴:足三里、合谷、大肠俞、神阙、长强。
2.治法
将舒康贴膏(主要成份为山楂核精)剪成3.5cm×3.5cm大小,贴于上述穴位,每日1次,每次贴12小时~24小时,3次为一疗程。
另外配合用庆大霉素3000单位/Kg·日~5000单位/Kg·日,分1~2次静滴,并根据症情给予输液、降温等措施。

(六)穴位激光照射
1.取穴
主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神阙、止泻。
2.治法
每次选2~3穴。用氦氖激光器,波长632.8nm,功率1.5mW,光斑直径1mm~2mm,出光口离皮肤30cm,每穴照射3分钟~5分钟。每日照射1~2次。

(七) 耳穴压丸
1.取穴
主穴:大肠、直肠下段、胃、交感。
配穴:盆腔、小肠、脾、神门。
2.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效不显酌加配穴。用王不留子贴敷上穴,由家长协助行压丸刺激。每日3~4次,每次3分钟。

(八) 体针加捏脊
1.取穴
主穴:天枢、止泻、足三里。
配穴: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
2.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据症而加。。以30号1寸针直刺,捻转提插半分钟后即出针。针毕,令患儿俯卧,用常规捏脊法沿长强至大椎的督脉段提捏3~6遍,着重提捏关元俞和大肠俞。再由膀胱俞至风门的膀胱经线边捏边提放3~6遍,双拇指同时揉双脾俞、胃俞各1分钟。上法每日1次。

(九) 头针
1.取穴
主穴:额旁二线。
配穴:长强
2.治法
额旁二线取穴方法为在临泣穴以下至前发际向下1cm处,分上、中、下三点。针刺时,令患儿取半坐位,由家长双手捧住患儿两颞部,常规消毒皮肤后,术者左手拇指压穴旁,右手持1寸毫针,刺上、中、下三点。采用半刺法,浅刺而疾出针,针刺深度为患儿同身寸之一分,破皮即为得气。长强亦用半剌法。每日1次,不计疗程。

(十) 拔罐
1.取穴
主穴:大肠俞、神阙、脾俞、胃俞。

配穴:四缝、足三里。
2.治法
每次选1~2个主穴,以闪火法拔罐(1~4个罐)。其中神阙穴可以其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横指处,以皮肤针中度叩剌后拔罐。配穴取1~2穴,四缝点刺挤出粘液,足三里穴用平补平泻法不留针。留罐5分钟~10分钟。每日一次,不计疗程。

(十一)穴位激光照射加体针
1.取穴
主穴:神阙、天枢。
配穴:足三里、长强。
2.治法
主穴为主,用激光照射法;配穴以体针治疗。穴位激光照射法为,氦氖激光波长为632.8nm,输出功率8mW,光斑直径2mm,光束距穴位1m处直接照射,每穴3分钟。体针法为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

(十二) 其他措施
1.调整饮食,吐泻严重者应禁食,但不宜过长,呆症状好转逐步恢复至原来饮食。并应加强护理,如勤换尿布等。
2.根据脱水程度不同,给予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必要时,可适当应用抗菌素或中药以控制感染等。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王××,男,7个月。1982年8月12日初诊。
主诉:(代诉)腹泻半月余。
病史:患儿半个多月以来,每日腹泻6~7次,大便呈粘液状,含奶瓣,酸臭难闻,厌食。患儿以牛奶喂养。
检查:腹软,腹胀,无压痛,舌苔白腻。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0~1,红细胞(-),脂肪球2~3个,阿米巴(-)。
诊断:泄泻(消化不良)。
治则:健脾和中,消食导滞。
取穴:天枢、关元、足三里、神阙。
治法:天枢、关元、足三里取26号1寸毫针刺入0.8寸许,行捻转泻法,不留针。神阙穴用艾条灸10分钟。每日1次。
患儿经针灸治疗1次后,症状即见好转,大便每日2次,已不稀,呈软便状,食欲好转,已无腹胀。共针灸治疗3次,饮食及大便均正常。2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2
发表于 2016-4-21 14:15:15 | 只看该作者
好帖   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 00:28 , Processed in 0.0818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