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岭南名医刘茂才:心主神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1 20:1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岭南名医】刘茂才:他的”离经叛道“成就了驱风大师
2016-04-11 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中医药



名医小传


刘茂才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老年脑病研究所所长


中国知名中医脑病学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老年脑病研究所所长,1963年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广东省中医院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工作,师从广东省名中医林夏泉,擅治中风、老年痴呆症,癫痫及内科其他疑难病症。


摘要

他曾做出了一个“离经叛道”的选择,传统的“心主神门”的说法,让中医院根本就没有脑病专科,而他开始修正和完善中医“脑主神门”的理论,期望能够将西方医学中脑的概念移植到中医治疗当中。


刘茂才是广东兴宁人,和许多名中医不同,他出生于普通的百姓人家,而不是中医世家,也许正因为这样,他反而更容易跳出传统中医的窠臼,进修西医神经科的知识、完善“脑主神门”的中医学说、创立脑病专科,并且在中医治疗中引入大量现在医学的技术手段,抛弃门户之见,使现代科学和传统中医学在脑病领域得到很好地融合。


自画像:命运安排学了中医


我是广州中医学院1957级的学生,当年大学减少招生,考取大学很不容易,我之所以选择中医,是因为我耳朵以前鼓膜穿了,听力不好。那时候有几次参军的机会,我在叶塘中学,学校推荐我参军,但参军要考听力,拿手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我的听力不行,总是过不了关。


听力不行,影响参军,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当医生,在西医与中医之间为什么选择中医呢,我当时的想法很幼稚,西医是用听筒的,自己听力不好,可能使用听筒也不方便,而我在家乡看到过,中医是用三个手指搭脉的,扬长避短,又可以强身健体,我就决定学中医,我报考的第一志愿就是广州中医学院,就这样进了中医学院的大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医走“简便”的路线方针一直影响中医的发展,“三根手指”成了中医最重要的医疗手段。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医就远远不止一根银针、几副草药这么简单了。


例如我们治疗急性脑出血病例,就要运用到CT、MR和数字减影等大型先进检测设备,这是传统的中医所不可想象的。现在我们承担了“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中医药治疗的研究”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在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里完成研究,很多先进的装备为急症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初步制定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体现的还是中医的治疗标准,还是发挥中医药的特色治疗方法。


将“脑主神门”系统化


大家知道,中医与西医完全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就拿西医所讲的脑病来说,中医则是用“心”来代替。中医把脑的功能归结到心里边去,以心代脑,也就是所谓的“心主神门”,把脑的思维、意识、精神意识全部归属到心里面。治疗西医所讲的“脑病”,主要是运用中医的脏腑学说,把心当做脏腑的一部分来治疗。


当然中医也有“脑主心门”的说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明确地指出“脑为元神之府”,“脑主神门”和“心主神门”两派一直有争论。


进修过西医神经学科的知识后,我认为“脑主神门”的说法和现代医学更能够融会贯通,而按照当前比较流行的“心主神门”的分法,感觉不太合理。所以我就和其他医生一起,力争把中医“脑主神门”的理论完整化、系统化,根据临床多年经验,把“脑为元神之府”的学说更好地完善。


用脑病学说替代传统的“以心代脑”论,对临床的帮助很大。比如中风病的治疗,就采用辨证施治原则,采用综合治疗措施;重视气血失调,痰淤为患;在采用辨证施治综合治疗的同时,强调早期的活血化淤、痰淤同治,通腑醒神,急性期后则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取得很好效果。


只有一个主治医生的脑病专科


1963年,意气风发的刘茂才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成为广东省中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他做医生没多久,医学界推行“新医疗法”,医护一条龙,医生既要为病人看病,同时也要担任很多护理工作,当时大多推崇简单的医疗方法,讲究一副草药一根针治病,事实上,这样的体制貌似在培养通才,却并不利于医生和护士各自专业的发展。


给刘茂才印象比较深的是这样一件事,当时医院的骨外科收治了一名腰腿痛的病人,住院没多久就出现反复发烧的症状,下肢也不能动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骨外科请内科去会诊,刘茂才也是参加会诊的医生之一,当时医生拿到的资料就是病人的一张胸椎X光片,显示胸椎没有问题,中医诊断也都是按照腰腿病来医治。当时一起参加会诊的岑鹤龄医生是一位进修中医的西医,他利用神经学的知识,只是拿棉签在患者的肚子上划了几下,观察病人的反应,就判断说,病人的问题还在胸椎上。后来证实岑医生的判断是正确的。


缺少基本的神经学知识,差点误诊了病人,这件事情对刘茂才触动很大,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刘茂才选择到中山医科大学进修神经科知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确定为脑病研究。


中医学的高材生,转而学习西医的神经科知识,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不单是无数需要记忆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颗兼容并蓄的心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活水源源不断,还需要拓展新的空间。


1979年,进修后的刘茂才主持成立了广东省中医院的脑病专科,主攻方向为中风病等脑病,这是全国中医系统较早成立的专科。最初,这个脑病专科只有刘茂才一个医生,每到开门诊的时候,他就会邀请理疗科的一个医生帮忙。


学习了神经科知识的刘茂才,并没有丢掉中医的根本,而是“洋为中用”,他利用西医的知识诊断疾病,辅助治疗,同时将中医药理论积极运用到临床上。


刘茂才坚持辨证施治原则治疗中风病,主张采用综合治疗措施;重视气血失调,痰淤为患;在采用辨证施治综合治疗的同时,强调早期的活血化淤、痰淤同治,通腑醒神,急性期后则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


中医药治疗脑病,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一时之间成为医院的强项,不过虽然已经成立了专科,病人也不少,但在专业上,刘茂才还是相当孤独的。


从几张病床到独立病区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原来只有几张病床的脑病专科开始进入发展的阶段,不但开设了独立病区,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的医学水平,1995年成立了颅脑外科,开创了全国中医院系统脑外科手术的先河。


刘茂才曾经感慨地说:“中医药有独到的疗效,但也有局限。比如对中风小量脑出血中药十分有效,但中风大量脑出血就需开颅清除血肿。过去我们做不了手术,这类病人也就流失了,更别提中医药的参与了。现在引进开颅术后,不仅可及时抢救病人生命,中医药也有了发挥作用的机会。我们所做的国家课题说明,中西医并举不仅能使中风中大量脑出血患者死亡率、致残率大大降低,而且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假如回避现代科学,我们就永远无法了解这些。”


速写:勇于探索,敢于突破


刘茂才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医脑病研究的时候,恰好刚刚过了不惑之年。尽管和许多人比起来,这个年龄才开始接受新的挑战并不算早,但“不惑”对于人生是一个相当积极的信号,不惑,是人的成长中最关键的一步,不惑,就是保持清醒的态度和独立的判断,而对于一个医生来说,这一点又格外重要。


1979年,对于在中医学院学习了六年时间,当了二十几年中医的刘茂才来说,选择到中山医进修西医的神经学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挑战,而在学习之后,


他曾做出了一个离经叛道的选择,传统的“心主神门”的说法,让中医院根本就没有脑病专科,而他开始修正和完善中医“脑主神门”的理论,期望能够将西方医学中脑的概念移植到中医治疗当中。从当年的脑病专科唯一的一个主治医生做起,现在刘茂才身边已经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广东省中医院的脑病专科,已经开设了中风、老年脑病、神经内科等七个门诊。■

2
发表于 2016-4-15 06:00:36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不知所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18:17 , Processed in 0.0565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