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1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6 11:1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皋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学术流振.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展开了学术争鸣与交流,学术上呈现出“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通过诸于百家的学术争鸣、交流与交融,出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局面,从而奠定子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科学、社会历史基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它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诸如哲学、数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声学、物候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科学理论是科学抽象白6结果。科学抽象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形成科学概念和范畴,去揭示其规律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人们运用理性思维方法,对所获得到的感性经验材料加工、整理,从而概括或抽象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实践是中华民族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逻辑结构的起点。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思维而形成概念、判断,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第一个重要的本质精神。

中国从公元前21世纪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如早在西周,医学家就提出了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在春秋时代,秦国医和又提出了六气致病的学说,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通过长期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的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论,中医学也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例如脏象学说就是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和解剖实验而形成的,他如诊断、证候、治则、方药功效的确立等无不皆然。由此可见,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实践作为坚实的基础.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四)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18
发表于 2016-12-17 22:45:0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套标准的现代中医基础教材,只可惜一开始的几个基本观点就给弄错了。例如:
1、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从《内经》记载的内容分析,中医基础理论是在商末周初的年代形成的。
2、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形成的。
从史料记载的内容分析,在商末周初的年代还没有阴阳五行之类的哲学体系。如此何来指导中医的形成?老一点的教材认为在中医理论形成之后只是借用了哲学来说理。
3、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这是在不了解中医理论来自医学实验的糊涂说法。因为经验积累很难形成理论,只有从实验结果中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
17
发表于 2016-12-1 15:05:10 | 只看该作者
头晕。
16
发表于 2016-11-29 10:38:01 | 只看该作者
套话太多,文风不好。究其原因,我想大概就是编委会体制的结果。

15
发表于 2016-11-29 09:49:01 | 只看该作者
ymy111 发表于 2016-11-29 05:21
中医就是那帮 假洋鬼子搞坏的。现代人,言必称希腊,学必尊马列。勇西方哲学肢解中国文化。不伦不类

ymy111
本节没有一句话是对的  

——————————————————————————————
下面这段也是错的?




(四)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点评

我指的是理论解说部分,历史陈述 无所谓对错  发表于 2016-11-29 10:41
14
发表于 2016-11-29 09:21:3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1-28 23:56
是对中医理论的错误理解,曲解!贻害无穷!!

中医就是那帮 假洋鬼子搞坏的。现代人,言必称希腊,学必尊马列。勇西方哲学肢解中国文化。不伦不类
13
发表于 2016-11-29 08:17:3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1-28 23:56
是对中医理论的错误理解,曲解!贻害无穷!!

李先生能推翻否、阻止否!
12
发表于 2016-11-29 07:56:43 | 只看该作者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6-11-27 09:03
学习了!新版的中医基础理论上较1978年的5版教材内容多有了进行一步的充实、提高,在哲学基础方面增加了气 ...

    是对中医理论的错误理解,曲解!贻害无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6-11-27 17:03: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6-11-29 00:30 编辑

学习了!新版的中医基础理论上较1978年的5版教材内容有了进行一步的充实、提高,在哲学基础方面增加了气一元论,并把这一哲学概念列为第一位,同时对阴阳、五行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项中增加了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内容;在中医基础理论上的基本特点项中比较详尽地阐述了整体、恒动、辨证三大观点。对于学习、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0
发表于 2016-3-7 11:13:05 | 只看该作者
万里朝阳 发表于 2016-3-6 03:31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1)症、证、病的概念: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一定的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透过疾病的现象去揭示疾病的本质。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

症状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舌苔、脉象等。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证,又称证候。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其临床表现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全面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状和体征。其本质是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结合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对疾病的致病因素、病变部位、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所作的病理概括。它标不着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抗病?、调控的反应状态。如“脾阳虚证”,其病位在脾,病因是寒邪为害,病性为寒,病势属虚。这样,病位之脾,病因病性之寒,病势之虚,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脾阳虚证”。证是由症状组成的,但它不是若干症状的简单相加,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了具有本质意义的辨证指标(症状),弄清其内在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可见,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以症与证的概念不同。
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

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症、证、病的关系:
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

——关于证、病的定义及关系,客观事实及逻辑混乱不清。

症状:病人主观上的不适即为症状。症状是现象。

证:病理学诊断,机体内在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状态。内在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可由特定或不特定的病因引起,通过症状表现出来。

病:一定的病因引起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状态的总和。

在内伤杂病领域,中医辨证论治模式,方法是以机体内在病理过程或状态为诊治过程的核心及枢纽,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标本转化轻重缓急关系。特点是以整个内伤杂病为参考体系,以单个的病理过程或状态为单位,对病人的病情状况进行分析处理。重心在于处理不同病理过程与状态之间横向的关系(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标本转化轻重缓急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1:33 , Processed in 0.05942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