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286|回复: 8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阳蓄水证一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12:1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何九公 于 2016-3-2 12:23 编辑

某女,39岁,南宁某高校教师,2016年2月16日初诊,小便不利,呕逆二十多天;患者在十年前出现皮肤红斑,关节疼痛,日晒则加重,经医科大附院检查诊为红斑狼疮,并服用某免疫抵制剂及泼尼松三年,但病情并没得到很好治疗,红斑与关节疼痛仍时有发作,最后病休不能工作,同时因服用激素后出现肥胖及胃肠道反应而对西医失去信心,转求中医治疗,经某中医生诊治,关节疼痛及红斑症状基本得到控制,只是在特别劳累或天气急剧变化时偶有发作,几年来也一直坚持服用该医中药,病情稳定,半工半休,有时还可应邀到外地讲学。这次发病起于春节前,先有发热咽痛咳嗽等外感症状,病后同样是求医于前经治中医,经服用中药后发热咽痛咳嗽稍减,但随后逐渐出现小便不利,不能自主排尿,只能带着尿不湿让小便点滴而漏,口渴欲饮,然水入则吐,最后非止饮水,连喝的米粥及入胃之食均频吐而出,前医换过多方,小便不利及呕吐症状不减,米食不进,日渐虚弱,已卧床不起近20天,而患者因以前服用激素治疗副作用后对医院甚为反感,无论家人如果劝道也不愿住院治疗,最后经朋友介绍,要求出诊到其家中为其诊治。诊见慢性病容,面色苍白无华,神清形瘦,声低气怯,卧床不起,诊见小腹隆起胀满如孕状,腹肌软,无压痛,舌质淡紫,舌中后部苔腻,脉浮弱。

综其脉证,诊为太阳蓄水证,并处五苓散加人参:桂枝10、茯苓30、泽泻15、白术10、猪苓15、生晒参10.

三副,一副一天,清水500亳升煎取300毫升,分温两服。

72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19:22:0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24 18:52
发表于 2016-3-9 00:11:45 | 只看该作者

        大病之后,当徐徐而进,先调脾胃,而后驱 ...

谢谢老先生先前的宝贵意见。后面的情况确实符合老先生的见解!
71
发表于 2016-3-24 18:52:40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3-24 09:02
前段时间用补阳还五汤二副后患者血压偏高,170/90mmHg,感觉头晕,小腿在半夜时常有痉挛,身上肌肉时有跳动 ...

        
发表于 2016-3-9 00:11:45 | 只看该作者

        大病之后,当徐徐而进,先调脾胃,而后驱邪,以免伤及脾胃,于病无益。因为没有看到病人,仅供参考。总之,以中医思路辨证论治,不要受红斑狼疮的影响,参考参考就可以了。

点评

谢谢老先生先前的宝贵意见。后面的情况确实符合老先生的见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4 19:22
70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17:02:01 | 只看该作者
前段时间用补阳还五汤二副后患者血压偏高,170/90mmHg,感觉头晕,小腿在半夜时常有痉挛,身上肌肉时有跳动感,胃纳也稍差些,调方:

制附片10、白术15、茯苓30、白芍30、山萸肉30、熟地15、当归10、生晒参10、砂仁10、陈皮10、炙甘草10.

药后血压第二天即降为150/80mmHg,头晕感消失,小腿半夜抽搐没见再发,胃纳好,小便情况也正常,只是贫血表现改善不大,感觉前次用补阳还五汤还是有点急了,大病急病后只能缓图,现在还在用上方继续,患者血压130/80
mmHg,情况稳定。
69
发表于 2016-3-13 11:05:55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3-13 10:45
我把痹论原文引过来就是回答李老师63楼的问题,在内经时代,中医已经认识到痹证可以由表入里,治不得法者 ...

九公说的有道理,咱们以后可以继续这个话题。

本案小便症状,前面几位提到的用方,我觉得还是五苓散最合理。在尿路症状消除或减轻以后,后续就是要针对肾损害的治疗了。九公可继续。

68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0:45:5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3-13 09:44
九公这样探讨,实际要对《痹论》的内容分析和考证,这怕影响本案主题,我看咱们先放一边。只要知道,《内 ...

我把痹论原文引过来就是回答李老师63楼的问题,在内经时代,中医已经认识到痹证可以由表入里,治不得法者可入五脏的,现代医学的风湿性肺病,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肾病等都证明古人说的没错,只是现代医学总结出来的症状更加精练而已,反复说这个问题,就是要想告诉大家,对于古人留下来的知识,我们要尽量弄明白古人的愿意。

中医的辨证论治,有蓄水证,就用五苓散,不管他是普通感冒还肾病或其他的引起,在中医界应该都是这样用,伤寒论的病、脉、证并治,通过脉证辨六经为病,最后相应用方。

点评

九公说的有道理,咱们以后可以继续这个话题。 本案小便症状,前面几位提到的用方,我觉得还是五苓散最合理。在尿路症状消除或减轻以后,后续就是要针对肾损害的治疗了。九公可继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3 11:05
67
发表于 2016-3-13 09:44:30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3-12 10:17
李老师这样理解经文是不对的,下面我把痹论原文转过来,一看就清楚。

九公这样探讨,实际要对《痹论》的内容分析和考证,这怕影响本案主题,我看咱们先放一边。只要知道,《内经》对痹证,认识到了会涉及脏腑就行了,具体内容的对照,是另一个大课题。


风湿免疫类疾病,大多数能引起肾损害,红斑狼疮更容易,相对的,红斑狼疮肾损害的治疗效果还好一点,也许是因为病例多,报道的也多。
在本案,成功解决了小便不利伴呕吐,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和经验方,在这些系统性疾病中,也有相当大的价值。接着就请大家谈中医辨证论治在风湿免疫类疾病中的应用。


谈辨证论治在某些、某类疾病中的应用,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基础病和辨证论治的关系。比如,普通外感病的蓄水证与本案的蓄水证,普通急性肾炎的水肿与风湿免疫疾病的肾损害,在辨证论治上,是否可以同样看待,我想这个问题是个重点。

点评

我把痹论原文引过来就是回答李老师63楼的问题,在内经时代,中医已经认识到痹证可以由表入里,治不得法者可入五脏的,现代医学的风湿性肺病,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肾病等都证明古人说的没错,只是现代医学总结出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3 10:45
66
发表于 2016-3-12 11:29:10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3-10 03:39
李老师这样讨论很好,我说说个人的一些见解。
第一个问题:痹证入肾,是现代中医的说法,显然是对此类疾 ...

第二个问题,第二个不清楚的地方,此类疾病后期容易出现肾损害,在病史上,先有痹证再有肾损害,因果上是不是这样?西医有西医的道理,中医的病机学说,是不是也是认为痹证导致肾损害?

从中医来说,痹证与肾损害,如果是因果关系,应该是一种论治思路。如果不是因果关系,可能论治思路又不一样。

从上面第一问题的讨论中,我认为一般是先有痹,后有痹性肾病,两者有因果关系,但也是排除有些人先天肾脏不足,先是肾不好了再受外邪,两害相加,加重肾病的,因为人体受病,往往是最虚弱最薄弱的部位受到侵袭。

——痹证入肾,现代的说法,此处的肾当指肾脏,累及肾脏病变。

“先天肾脏不足,先是肾不好了再受外邪”,中医言“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此处的肾是脏象概念里的肾,实质则是对机体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生理功能的概括与反映。这里当重点在内分泌系统。在现代医学理论里,风湿一类的结缔组织疾病,病因病机多数与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失调相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急性期当以抗炎,抗风湿为主,缓解稳定期则当以调节改善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失调为主,即中医所言的从肾去辨证论治。

点评

陈总版所言甚是。  发表于 2016-3-12 16:49
65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0:21:42 | 只看该作者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不巳,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帝曰:善。

点评

学习了,谢谢。  发表于 2016-3-12 10:27
64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0:17:05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3-11 20:43
关于痹证入藏,我的理解与九公的有点不同。在痹论里的痹入五脏,是辨证论治的分类,或者是对痹证轻重、深 ...

李老师这样理解经文是不对的,下面我把痹论原文转过来,一看就清楚。

点评

九公这样探讨,实际要对《痹论》的内容分析和考证,这怕影响本案主题,我看咱们先放一边。只要知道,《内经》对痹证,认识到了会涉及脏腑就行了,具体内容的对照,是另一个大课题。 风湿免疫类疾病,大多数能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3 09:4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5:15 , Processed in 3.62022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