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立场诊断疾病的疑问 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9 06:2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2-19 00:05 编辑

中医立场诊断疾病的疑问   转载 (2011-09-28 21:52:46)

性别:男性
年龄:20~30岁之间。
病因:喝了一副中药汤(杜仲30克、狗脊30克、怀牛膝20克、鸡血藤20克、制何首乌20克、走马箭30克、淫羊藿15g、威灵仙20克、巴戟天6克、黄柏15克、麦冬15克、谷芽20克。——此方煲猪尾以及猪肉形成食疗的汤;按药材资料显示,何首乌忌猪肉)。
病症:鼻翼生疮。

应用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望诊。
诊断思路之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出自《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中的病机19条中,该条虽仅8个字却把痛证、疮疡、瘙痒诸证之病机非常明确地统括归属于心。
诊断思路之二:从望诊立场看,鼻翼两侧皆属于肝胆位置。可从此位的气色等状态知道肝胆这一脏腑的状态。
诊断思路之三:肺开窍于鼻,鼻出现小毛病即:肺也出现小疾病。
诊断思路之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鼻翼不但肿起来,而且还生出一个小红色的疮。只是过了三天才见白色的脓。
诊断思路之五: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医的八纲辨证就提出阴阳是辨证的总纲。掌握了阴阳在病机、病症方面的应用就等于掌握了所有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对寒症和热症的真假分辨。
由上面的图片观察,发现是右手边的鼻翼出现肿疮,用《易经》的角度看,右为阴,阴在人体的类象内容:里、虚、寒;六腑、肝肾脾;肺阴、胆腑。原来喝壮肾阳的药会出现阴病——鼻翼右阴病(出现肿疮、此疮不痛不痒,但是,用手指接触此疮才感到疼痛)。

    古人说,各花入各眼——各有不同;又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综合上述诊断角度得出一个结论:心、肝胆、肺、脾均出现疾病
    那么,由此结论提出一个新问题:心、肝胆、肺、脾究竟何者属主要?那个为重要?辨证的先后顺序应该如何安排?下药组方的依据是否以辨证顺序为准则、尺度、分寸?

    根据病因观察病症而知道:
1,全部补肝肾之药喝了汤之后就在人体之外的肝胆部位出现肿疮。
2,心属火,心火不下降至肾则形成虚火上浮于面——除了头发之外均属于面,鼻是面的一部分。本来黄柏治虚火,现在却出现虚火达鼻翼,由此发现黄柏的药量15克也许还不足够大,可以考虑开20克或25克等份量——根据病者体质、气血的缺失程度而确定药量。
3,心火转变为虚火的时候就烧肺金,肺开窍鼻,因此,首先在鼻上生长出红色的小疮。
心华于面、脾荣于唇;所以,喝了补肝肾汤之后则肝血充而荣于爪甲——当时发现左手的指甲由平常的淡红色——接近白色,转变为接近血红色(红色加深了许多)。
同时,因为肝属木、心属火,按五行相生理论的知木生火在人体五脏的应用是肝血充足则溢泻给心,心血足则华于面。然而,透过玻璃镜子看自己脸却没有看见脸面上的皮肤出现红色、说明心血不足;脾血足也华于唇,然而,喝汤之后的次日则发现口唇干裂,尤其是下唇裂得最明显。说明脾血不足而难以达到华于唇——平滑湿润、色不浓不淡、带光泽。
4,在中医立场看,脾的功能是生血(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喝了补肝肾旺血之汤则肝喜多血而肾却忌多血,因为二少太阴常少血——少阴经与太阴皆以少血多气为正常,假若足少阴肾经突然增加了许多血则影响到足太阴脾经,所以,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血增加的时候就是肿胀出现的时刻!解决的办法是发挥肝的功能——将军之官那样疏泄脾中多余之血终于其他人体部位。也就是说,在原药方中加入疏肝行气、补气之中药为妥。





5
发表于 2016-2-19 21:17:57 | 只看该作者
这水平,张仲景时代再可劲儿地向前,或许是高手。
4
发表于 2016-2-19 20:12: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勇123 于 2016-2-19 12:25 编辑

可以参看鼻疳、慝鼻、赤鼻、月食疮等,有时也称为鼻疮(现代中医认为“鼻疮”是指鼻前庭炎)。以小儿居多。如《颅囟经》说:“孩子鼻流清涕或鼻下赤痒,此是脑中鼻中疳极,宜用后方与青黛散吹鼻兼敷下赤烂处。”《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卷48说:“慝鼻候:慝鼻之状,鼻下两边赤,发时微有疮而痒是也,亦名赤鼻,亦名疳鼻。然鼻是肺气所通,肺候皮毛,其气不和,风邪客于皮毛,次于血气。夫邪在血气,随虚处而入停之,其停于鼻两边,与血气相搏成疮者,谓之慝鼻也。”至宋代,始将其命名为“鼻疳”,如《太平圣惠方》卷89:“治小儿鼻疳诸方:夫肺气通于鼻,鼻者肺之候。若小儿乳食不调,上焦壅滞,令疳虫上蚀于鼻也。其候鼻中赤痒,壮热多啼,皮毛干焦,肌肤消瘦,咳嗽上气,下痢无恒,鼻下连唇,生疮赤烂,故名鼻疳也。”
从古今文献资料看,对本病的治疗,无论中、西医,单纯外治即可取效,中药外治方面,如局部清洁后涂麻油,再撒青黛散即可。少数病情较顽固者,可配合内治。
内治方面,急性者以局部红肿痒痛、糜烂流水等为主要特点,多从风热湿邪侵袭辨证论治;慢性者以局部皮肤增厚、粗糙、皲裂为主要特点,多从腑脏郁热或阴血不足论治。因鼻属肺窍,其腑脏病位多从肺脏认识。
3
发表于 2016-2-19 16:08:59 | 只看该作者
根据服药后发生诸证,说明对原发病的治疗就有问题。
对服后的变证,辩证的不伦不类,没抓住要点。
2
发表于 2016-2-19 07:58:18 | 只看该作者
          蒙古大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23:18 , Processed in 0.0512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