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传》,“《易传》之一。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为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本自成篇,列于经后,今通行注疏本分列于六十四卦,凡卦内‘《彖》曰’即是。”(《汉典》) 张岱年说:“亦称‘彖辞’。用以说明卦名、卦义及卦辞。古训‘彖’为断,以论断一卦之意,故名。唐孔颖达《易·乾·彖》:‘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彖传》综合道家、阴阳家及儒家的思想来解说《易经》,认为万物运动不已,‘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丰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象》)并提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卦》)的观点。”(《中国哲学大辞典·著作·先秦》) 金栋按:彖(音tuan四声),《汉典》云:“《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辞(亦称‘卦辞’)。” 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云:“《彖传》虽为解释《周易》卦义之作,但它却自成一个思想体系,它在哲学思想上的独特性与完整性,远远超过《周易》本经,这是学界有所共识的;就它与各家关系而言,学者们多囿于习见不假思索地以为它是属于儒家典籍,本文则从《彖传》的思想内涵来论证它是以道家学说为主体而融合阴阳、儒、墨诸家思想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