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证与症的区别与联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4 11:4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等是症状,肝阳上亢、血虚等是证,二者显然不是一个层次、一种性质的概念。中医治疗的对象与目标是肝阳上亢、血虚等证,不是症状。通过对证的认识与处理,而解决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

其实中医证的概念,是一种病理学层面的诊断(不包含病因层面的诊断)。与症状的关系,是症状与病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症状是证外在的现象的的表现,证是症状内在的病理的本质。一个证可有多个症状的表现,一个症状可见于多个证的存在中。

之所以会产生中医证的诊断是症状的判断,问题在于西医病的概念。对于西医病的概念言,病因是核心的存在,没有病因的病症,对西医言是症状,是综合征,不是独立的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是一种病理生理学层面的改变,但对于西医病的诊断标准言,它们都是一种症状。以高血压(病理生理学改变)为例,如果说高血压是症状,那么高血压所产生的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则是症状的症状了。逻辑上出现问题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10:05:29 | 只看该作者
虽说症状是因病理改变而引起的,但一旦症状出现,将不完全受病理操控。西医治疗的很多疾病,虽然改善了病理却仍然消除不了症状。

西医往往着眼于病理改善,但病理改善不一定都能消除症状。

——应当是没有正确找到症状背后的病理。比方有些头昏晕的病人,测量血压升高,诊断为高血压病,给予降压药治疗,仍然头昏晕,中医辨证为痰浊或血瘀或肾虚而施治取效,其实可能是并发有高脂血症或脑血管硬化或脑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紊乱失调等病理改变。
4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10:05:0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证,还是以症状而论的。因为古代没有病理概念。

——古代没有病理名称,不等于病理概念不存在。病理概念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古人用了其他的名称而已,这个名称就是证。症状诊断是症状诊断,如头痛、眩晕、心悸等,证诊断是证诊断,如肝阳上亢、心血虚等。证通过症状表现出来,不同的症状组合对应着不同的证。

治疗任何病症,无论中西医,实质方法与途径不外乎是针对病因,或直接针对病理去进行干预调理。中医的方法是辨证论治,是有证用是治(药),以后者为主。

对于外感病(流行感染性疾病),病因(病原体)的干预往往占主导地位。对于内伤杂病领域而言,病因往往多原而非特异性(遗传、饮食、起居、情志等),认识病因多数时候只是利于预防或辅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西医西药)往往还是直接针对病理结果(与病理机制)而展开进行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1:50:16 | 只看该作者
证的本质是病理生理学的诊断(按时间顺序整理重发)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610
2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1:49: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2-4 04:28 编辑

“证”在本质上是一种病理生理学的诊断。

“证”的诊断,包含有两个要素,一个是病变部位(病位),一个是病变性质(病性),这就符合了病理学诊断的基本条件。

“证”不是病因学诊断。纯粹意义上的病因,应当是相对于机体系统本身而对立存在,包括有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心理的、社会的致病因素(病因)。在外感病领域(西医之传染流行病),病因往往是单一而特异的,而在内伤杂病领域(西医之非传染流行病),病因往往是多源而非特异的。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杂病,病因与机体内在的病理改变之关系,往往是复杂的,非线性的。一个相同的病因,在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可引发机体内出现不同的病理改变;不同的病因,亦可以引发出相同的病理改变。如寒邪可以引发寒证,也可以引发热证,所谓寒从热化;热证可以由热邪引发,也可以由寒邪引发。同样是受凉,有的会引发气管肺部炎症,有的会引发胃肠痉挛;同样是胃肠炎,有的是饮食不当而引发,有的是受凉而引发。

“证”不是症状学诊断。咳嗽、胃痛、头痛、水肿一类是症状,痰饮停肺、脾胃虚寒、肝阳上亢、脾肾阳虚一类是证,这二者显然是不能等同的。症状是“证”的外在表现,“证”是症状的内在病理本质,“证”是病的体,症状是病的象,从这个角度言,“证”与症状是不可分的;同时,一个相同的症状,可以见于不同的“证”(内在病理改变),一个相同的“证”(内在病理改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同样是肝阳上亢之证,可以出现眩晕,可以出现头痛,可以出现失眠不寐等症状,而同样是眩晕,可以见于肝阳上亢,可以见于痰浊上扰,可以见于气血亏虚等“证”。从这个角度言,症状是症状,“证”是“证”,二者各为一物,不可混为一体。

证的属性及与辨病论治之关系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9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2:15 , Processed in 0.0533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