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30|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驳饶毅教授:科学从来都不是中药研究的必由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12-30 23:5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学从来都不是中药研究的必由之路
  --兼与饶毅教授商榷
  作者:王世保

  一个智慧的学者应当知其所止,而不是对自己毫无所知的学术领域在公共媒体上肆意发表自己的指导观点。对于中医药学而言,不管饶毅教授在其擅长的生物学领域取得何等成就,他都是位陌生者。饶毅教授在12月4日发表的演讲《科学是中药研究的必由之路》涉及到中医药发展的言论充满了科学主义的偏见和武断,其观点与以往那些反中医的科学主义者对中医药所秉持的看法没有本质的不同。
  我在屠呦呦教授获诺奖后写了《警惕“诺奖”刺激中国政府强化“中医科学化”》一文,以表达我对该事件会对中医药发展带来负面效应的担忧。作为国内著名的生物科学家,饶毅教授的演讲无疑是助推该事件将中药发展进一步向中医科学化的西化方向上引导,所以有必要对这篇演讲内容从非科学主义的角度加以探讨。
  一、科学研究中药不属于中药研究范畴
  甲、科学没有国籍却有文化属性  现代科学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其发生发展只有近500余年的历史。科学虽然没有国籍、地域的限制,但有着不可改变的文化属性,它属于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可以学习、应用和发展科学,但科学的理性主义文化的印记却是不可改变的。这就像中医一样,虽诞生于两千年前的中国,却可以在东南亚国家传播与发展。比如曰本就在传承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了汉方医学。
  不管中医未来被应用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有多少,我相信中医终将会像科学一样传播到全世界为人类带来健康的福祉,但中医药的文化属性不会变。中医药的文化属性是由阴阳五行定义的,而不是由原子、基因、细胞这类的原子主义的科学范畴来表达。
  乙、科学研究中药与中药发展无关
  就在科学诞生之前,中医药就已经在中国发展近2000余年,并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不同于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有着自己不同于现代科学和西医的发展之路。
  不管饶毅教授如何去审视科学的发展历史,都无法得出中医药该如何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中药发展而言,科学从来都不是必由之路。将中药作为资源,科学对其研究是科学分内的事情,这种研究行为的执行主体归属于科学共同体,所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归属于现代科学和西医,最终的研究成果就像青蒿素一样属于西医西药,与中医中药的发展无关。科学研究中药本不属于中药研究范畴。
  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路径是由中医理论的文化特征和发生规律来决定的。现代中医家发展中药,一方面要根据临床用药经验修正和完善既有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和注意事项,一方面要发现新的可用中药资源,对其进行中医理论的表述,将其纳入中医临床应用,丰富中医临床用药。比如国内部分学者将化药用中药理论描述便于其应用于中医临床,这才是中药的本质性发展。
  丙、现代学者应有多元化思维
  作为一位学术造诣颇深的学者,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环境里应该让自己的思维走向多元的立体化,而不是仅限于一元的平面化或者线性化。中药和西药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药与科学不是谁超越谁的逻辑线性关系。中药没有超越科学,科学也没有超越中药,二者本是多元的共生关系。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本质特征。
  中药没有超越科学,所以发展中药也不需要有成群的饶毅教授所推崇的爱因斯坦存在,只需要有着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能够进行中医思维的中医家队伍就行。发展中医中药不需要科学主义的信徒,因为这些人既缺乏中医基本理论,也缺乏中医的理论思维,他们只会利用现代科学和西医对中医中药进行异化性的还原研究,而这些研究不会对中医中药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发展。
  不管是中医还是中药,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不管如何都与科学无关。
  二、去科学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丁、复方治病无限延伸中医所治疾病的范围

  中药从神农尝百草的经验性单味用药发展到按着中医理论辨证指导的复方用药,不仅无限地延伸了中医治疗疾病种类的范围,而且消除了单味药治病的局限性和副作用,也大大提高了中医治病的准确性和疗效。尤其是中医在近年来应对国内外不断出现的新的流行疾病,当西医西药针对这些疾病的诊疗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时,中医却能通过对新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辨证,及时地提出有效的治疗方剂。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中医辨证复方治病的优势所在。
  至于每种复方要用多少味中药,是由该方所针对的病症、证型和组方原理(方剂理论)来决定的。就像中医的脏腑理论是在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比类取象思维发展起来的一样,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剂理论也是从古代社会的构成比类取象而来。七情配伍和君臣佐使理论是每位中医家在临床谴方用药中都要遵守的法则。各种方剂所用药味在整个配方中都有相应的作用,而不能随意增减,这样才能保证疗效和安全性的最大化。
  所有中药复方都在个体化诊疗过程中经过辨证加减达到自我确证,由于每个患者既是开始的试验对象也是最终的诊疗对象,那些随证而变的中药复方根本不可能机械地像西药那样先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确定临床效果后再应用于临床。作为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药复方在中医理论中有着自明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我们绝不能从西药所内涵的原子主义视觉去审视中药复方。
  戊、个性化诊疗体现中医理论的开放性  中医家治病具有千人千方的个性化诊疗特征,饶毅教授在演讲中质疑这种相对于西医的优势特征也是对中医辨证论治缺乏了解所致。
  中医治病为中医诊疗的主体中医家只是提供了一般的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辩证和方剂理论,如何从辨证到处方治疗则完全取决于中医家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中医家的知识结构、用药经验和创新能力。面对相同的病人,即使所有临证的中医家有着相同的辨证结果,也会因每个人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所形成的个性化诊疗特征而开出不同的药方来。
  与西医那种照本宣科地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相同的病人的机械化特征不同,中医辨证论治的个性化诊疗特征充分发挥了中医家治病的主观能动性,为每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无限种有效治疗路径。中医历经几千年所形成的诸多学派和地方流派都是这种个性化诊疗特征的集中体现。中医保持了基本理论的不变和临床理论的万变,这种临床治疗的开放性为现代和未来的中医家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己、辨证论治决定着中医的疗效与安全
  中药没有超越科学,但中药治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是在中医理论框架内进行的,绝不是由科学和西医所决定的疗效和安全评价标准(毒理学实验、临床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终断。
  单味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是从单味药到被组成各种复方治病的长期临床治疗中被历代的中医家总结出来的,它们根本不需要被现代科学和西医加以还原后再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进行重复性的验证。由单味药组成的复方治病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辨证论治来实现。由于复方治疗的个性化,其效果只能通过针对相应病人的四诊来确定。
  我们常说中药治病无毒副作用,并不是中药真的无毒副作用,中医家在临床诊疗中通过辨证论治和合理组方消除了针对病人的特定处方的毒副作用。近年来出现的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毒性事件本是中药西用的恶果,由于缺乏临床辨证指导,病人随意用药导致中成药产生像西药那样的副作用。如果中药继续走中药西用的科学化路线,类似龙胆泻肝丸产生肾毒性的事件会越来越多。
  西医与现代自然科学同根同源,并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科学需要将中医药作为研究资源去丰富西医理论和临床用药,推动西医西药的进步。就像屠呦呦教授从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为西医治疗疟疾提供新的有效药物。
  用科学研究中药属于西药研究范畴,中医药家应该加强对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医经典的学习,努力掌握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并不断地从临床实践中提炼新的有效理论,进一步发展中医药。
  去科学化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25
发表于 2019-1-10 11:12:4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0-22 10:56
中医、中药发展到现在,并没有科学化!去科学化从何谈起??

         请你拿出你自己的中药发展 ...

      中医、中药发展到现在,并没有科学化!去科学化从何谈起??请你拿出你自己的中药发展成果,如果你自己没有成果,喊100遍无关,有什么用??


--------------------------------------------------------------------


李教授这段话说的非常有道理。
中医药自古以来,时至今日,还没有一套科学化理论,
仅有的就是经方验方以及经方验方的说明书——四大经典,各家学说。
它是从无科学化的道路上走出来的。

为什么人家西医摇身一变成了国际医学,
为什么中医不能成为国际医学,甚至退缩为边沿医学?
那就是人家西医被科学化了,中医尚未被科学化。

没有被科学化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临床高手依靠自然天成,无法人工培养。
无法人工培养,数量就会绝少。
如此简单的问题都看不明白?
24
发表于 2018-12-25 03:43:2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医生如果生病,未必只吃中药,水平高的中医甚至会巧妙地选择西药,只要治疗方法和方向是对的,药物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甚至手边所及之药的品种来挑换,所谓“用其法不泥其方”,意思是要遵循于治疗方法,而非拘泥于某个具体方子。因为在一个治疗方法之下,很多药物都能达到类似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换药不换方。

民国时期,河北有个著名的中医名叫张锡纯,写有《医学衷中参西录》,那时他就已经参考使用西医的药物了。张锡纯是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书中最典型的一个方子就是“石膏阿司匹林汤”,看方子的名字就可以想出,是用中医用的石膏和西医用的阿司匹林配合使用的。张锡纯是这样描述的:“石膏之性,又最宜与西药阿司匹林并用。盖石膏清热之力虽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司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意思是,石膏清热力量大,但发汗作用小,因此配合上发汗力量大的阿司匹林,清热解表的力量就相得益彰了,最适合治疗那些有内热,同时又外感风寒,所谓“寒包火”的感冒。
23
发表于 2018-12-25 03:42:05 | 只看该作者
阿司匹林
用途一:解热镇痛药,用于发热、疼痛及类风湿关节炎等。
用途二: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发挥药效迅速,药效肯定,超剂量易于诊断和处理,很少发生过敏反应。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内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牙痛等
22
发表于 2018-12-25 03:37:33 | 只看该作者
张诚敬 发表于 2018-12-24 18:36
  曾经有人对中医的定义:中医是集医学、哲学和天文地理于一体的人文医学文化。而医学文化并不等于是医学 ...

科技与文化关系   转载▼

       科技与文化是不同的概念或者领域,但两者之间关系密切而复杂,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科技由于遵守逻辑准则,其发展是渐进的,从简单到发展,从初级到高级,每个新科技出现都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发展而来,尽管常常有科技的突破,但总体上是渐进发展的,如从手工业中发展出机械工业,出现了工业化;而机械如果有了动力,就会出现自动化,发展出电力电气化,为了控制电力和电气设备就会出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等,科技进步很少有跨越式的发展。

       而文化则不同,文化发展不仅与科技发展不同步,还会出现跨越式发展,也有停顿时期,甚至后退。如西方文明来源于古埃及和巴比伦,但突破发展在古希腊,从文化的角度,古希腊文化不比现在差多少,但西方进入近1000年的中世纪的蒙昧神权时期后,其文化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到文艺复兴后才有了新的、突破式的发展。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充满战争和动乱,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发展,2000多年前的诸子百家文化内涵和体系与现在比,未必落后,到汉代一家独尊儒学以后反而停顿,到唐朝,佛教及西域文化引进才有较大的发展,出现唐诗、宋词的鼎盛,以后千年再也没有超越过。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后,我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影响持久的新宗教。

       伊斯兰教在开创以后的1000年中,一直是世界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当欧洲进入中世纪时,伊斯兰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精髓翻译成阿拉伯文,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文化,当时埃及等伊斯兰教国家就有世界上最早和最好的大学和图书馆,是当时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以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欧洲寻找古希腊文化精髓时不得不从阿拉伯文中再翻回拉丁文,使中断千年的希腊文明重新回到欧洲。而19世纪后,随着政教合一伊斯兰国家与开放的西方国家方式的巨大差异,其文化发展停止,而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化后大发展,所以,在古代,文化与科技不同,其发展方式是波动式的,起伏巨大,而且与军事实力和统治能力有较大的关系。

      到近代和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关系更加密切。虽然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模式不同,但两者存在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科技发展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强大的经济实力必然会扩大文化的影响力。美国经济一百年来一直称霸世界,不仅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而且好莱坞、麦当劳、摇滚乐、牛仔裤看似很低俗等文化因子其影响力吸引着全世界广大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科技与经济紧密相连,而经济更容易影响文化的传承,使当今科技与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再如从语言文化特性和完美程度看,英语并不比拉丁文和中文好,但其已经成为国际上主流语言,这与近现代英美两国科技和经济领先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只不过是交流的工具,也不体现科技水平,但用得人多了,就成了公共交流工具,这里主要是有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就科学家个人素质而言,大科学家最终也是哲学家,科学家个人的人文素质不仅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不断涌现的科学家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国家强大文化的重要标志,他们必定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生力军。所以,科技与文化互为促进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特点,先进的科技水平必然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同样,宽松、包容和自由的文化环境也会促进科学家的涌现、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21
发表于 2018-12-25 02:3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8-12-24 18:38 编辑

  曾经有人对中医的定义:中医是集医学、哲学和天文地理于一体的人文医学文化。而医学文化并不等于是医学科学,因此产生了科学从来都不是中药研究的必由之路意识。个人认为是不正确的。

点评

说得好!中医药学就是一门科学,科学和文化并不矛盾,虽然科学和文化是两回事。  发表于 2018-12-25 03:3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0
发表于 2018-12-22 17:51:38 | 只看该作者
青蒿素尚未找到其药理机制,仅仅是知道其具有治疗效应,仍然属于中药制剂。 
19
发表于 2018-12-17 16:32:56 | 只看该作者
柴胡汤 发表于 2018-10-26 03:32
青蒿素不能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所以不是中药。

此话不妥。
任何治疗疾病的药物都会具有药性,所谓药性在中医看来就是具有浮沉升降,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等作用,既然具有这种作用,怎么中医就不可以利用呢?张锡纯可以把阿司匹林当作中药使用,难道青蒿素就不可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吗?
18
发表于 2018-10-26 11:32: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8-10-26 15:25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8-10-22 19:51
最终的研究成果就像青蒿素一样属于西医西药,与中医中药的发展无关。


青蒿素不能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所以不是中药。
17
发表于 2018-10-25 20:11:47 | 只看该作者
请举个中药研究的例子,举例说明。谢谢!
16
发表于 2018-10-22 11:02:07 | 只看该作者
    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等等方法研究中药,不是必由之路,这句话正确,但是,也不是完全不能使用的方法。
      有许多方法,不能一棵树上吊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6:14 , Processed in 0.1191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