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反方先发言。
所有未参予人员,请勿发帖干扰双方讨论。
各位请记住,是跟帖,不要使用点评发帖。
“ 哲学的阴阳五行”与"内经的阴阳五行"
论点:有哲学的阴阳五行,是自然变化的规律同人文社会相结合的文化创举。有医学的阴阳五行,是自然变化的规律同人体生命相结合的知识。哲学的阴阳五行以《周易》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为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以内经为根据。
论据:“阴阳五行”源于《八卦》,《八卦》是太阳视运动的标志,分为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
伏羲先天八卦,定天地之位,乾天坤地,坎月离日。论自然变化,不涉人事,内经解之云:“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者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素问·六节脏象论)”把天体运行的自然变化同生命和人体相结合,用阴阳五行的气化规律,揭示出人体三阴三阳六经的生化运行规律,以及病理和治理,创立了以《内经》为核心的中医医学理论。
文王后天八卦,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东木,西金,南火,北寒,同主四隅的中方湿相合而成五行之象。八卦五行,昭示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过程。《周易》把八卦五行的天道,地道同人道相结合,同生产和生活相结合,把木火土金水视为五种物质,应用其运行变化,其是递相生又递相制的关系,作为工具和方法,广泛用于道、医、兵、儒家、史、杂、历算等社会的各个领域。
《易经·说卦传》指出:天道运行规律,“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可见易之天道、地道是说明人道的,成为“仁和义”的准则,即思想道德的标准。成为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读之书。
论证:《易经》,《内经》都源于《八卦》,一部是人文哲学,一部是人体医学,二者交相映辉,交织出中华伟大的古代文明。但是,虽然医、易都把阴阳五行作为基本理论,都以相数理为核心认识世界,却又有不同的内涵。
《易传·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业。”易分而为阴阳,阴阳分而为春夏秋冬四季,四季分而为四正四隅八方位。也就是说,哲学是一分为二的方法认识世界。
《内经》则不然。《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应象大论)则以阴与阳相合为阴阳,天地合则有阴阳之道,日月合则有四时,
《易经·说卦传》指出:“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而《内经》则明确指出:“寒署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且强调,“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六微旨大论)”《内经》较于《易经》,明确了天阴阳的本质是六气,地阴阳的本质是五方主气,人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同上)”人之气依从于天地之气。这样,阴阳五行就从哲学中解脱出来,成为有根据的可证明的学说。
哲学认为阴阳是万物的属性,以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说明其无穷无尽的事物变化。如天与地,日与月,署与寒,升与降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且引申为活动的,兴奋的,积极的,亢进的,光亮的,温热的,在外的,向上的,火一类的物质,皆属阳。而沉静的,抑制的,消极的,衰退的,黑暗的,寒冷的,在内的,向下的,水一类的物质属阴。
《内经》认为,“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阴阳系日月)阴是地气,阳是天气,,阴阳是天地之气的互化,故阴阳无形。然无形的阴阳化生出的是有形的万物。万物一年萌生壮老已的过程是阴阳二气变动的外在表现。《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太阳日出日落为一日,一日一行十二时辰。五日五行六十时辰,谓甲子一周,阴阳气温有明显变化。故,五日是太阳行于天度的空间变化,候则是相对于空间的时间变化。
一候一阳,二候二阳,三候三阳,三阳一气,言地气之升,月由缺而圆。阳极升阴,一候一阴,二候二阴,三候三阴,三阴一气,言天气下降,月由圆而缺。一月阴阳二气,二气六候互为阴阳。六气一时,春夏秋冬四季循环,标志着太阳一年二十四气,七十二候阴阳互化的规律。况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天地之气的生化不可胜数。
结论:哲学的阴阳五行远非《内经》的阴阳五行,前者论人道,后者论医道。《内经》的阴阳五行理论同人体三阴三阳六经相结合,便是中医的人体系统,由此产生中医的生理,病理和治理,成为中医理论存在的依据。
请反方先发言。
所有未参予人员,请勿发帖干扰双方讨论。
各位请记住,是跟帖,不要使用点评发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