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86|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存废辩论赛-反方辩题:3、脉诊无需五行学说而以上中下分配寸口法取代脏腑分配寸口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19 18:2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点:脉诊无需五行学说而应该以上、中、下分配寸口法取代脏腑分配寸口法

论据:
第一、寸口脉根据五行分配脏腑的错误

  寸口脉脏腑分配法是根据五行分配脏腑、东西南北中方位配属五行等理论衍生出来的。
  A、 先看地球北半球寸口脉脏腑分配:
左手寸: 南方火(心);右手寸:西方金(肺)
左手关:东方木(肝);右手关:中央土(脾)
左手尺: 北方水(肾),右手尺:北方水(肾)
  B、 再看地球南半球寸口脉脏腑分配:左手寸:南方水(肾);右手寸:西方金(肺)
左手关:东方木(肝);右手关:中央土(脾)
左手尺:北方火(心);右手尺:北方火(心)
(亦可有其它脏腑分配法)
  由此可知,传统上用五行学说在寸口配属脏腑的理论,只适应于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这就说明五行学说配属方位的适应性并不符合实际。这同时也说明,如果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可以利用五行“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理论, 在寸口部位分配脏腑,但赤道以南半球的人们则无法用这套理论。
  如此这般,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到南半球时,又如何评脉呢?反之,赤道以南半球的人们到赤道以北来生活时,又如何将五行分配在寸口上呢?
  毫无疑问,在现实中,地球南、北半球人们的脉搏,除了受寒、温、燥、湿等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产生不同变化外,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这足以说明五行学说在寸口脉分配脏腑的应用上,是错误的。

第二、脉诊的实质

一、现在先根据“不上不下”来分析:
  脉的搏动以倾向于内外而分为浮沉。轻按于肌肉之上脉搏清析、重按于肌肉之下即变得小或无力、甚至触不到,这就是浮脉;反之,就是沉脉。出现浮脉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外感时,病人调动有生力量到边防前线抵御外侮,故脉浮;身体因病虚弱,阴虚不能敛阳,阳气外浮,故脉浮。沉脉,则是气血虚少、或肥胖压迫脉管、或水湿停留、精神萎糜等导致脉管变细。脉但浮不沉,则气机过升、过上;脉但沉不浮,则气机过降、过下。无论过升、过上,还是过降、过下的情况,均是病理反应。

二、根据“不快不慢”来分析:
  正常脉象是正常人的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四至五次,低于这个范围就是脉搏慢,也就是心率慢,经常四次叫缓脉,三次就叫迟脉。迟脉,一般指热量不够,或是因为体内缺乏动力如阳气虚(即有凉),无力剌激心脏的正常搏动,或由于一些病因导致心脏的搏动功能受到抑制,这时往往伴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腹泻等症。反之,一呼一吸,脉管搏动六次,就叫数脉。或因为体内热量过剩、或外有病邪、或阴虚已极阳气相对偏盛时,均可引起心率和脉搏的加快。并伴有阳盛的口渴、头痛、牙痛、便秘、溲黄、脉数而有力等证,或伴有阴虚的口干而不欲饮、目涩、耳鸣、五心烦热、便秘、脉数而无力等证。

三、根据“不大不小”来比较:
  脉搏过大,分两种情况:大而有力为实证,或身体强壮、营养过剩,致使体内壅塞不能;或体质强壮而与病邪剧烈抗争,因而出现脉搏亢进的情况,可伴有头痛、胸腹胀满、便秘等证。大而无力为虚证,为外强中干之象,大多为身体虚衰,阴虚无以敛阳,而出现的阳气浮越的情况,可伴有面红如醉、头晕目眩、口干不渴、心慌气短等证。脉搏过小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气血不足以充盈脉管而致,一种由于病因造成脉管受压迫而成,前者多为虚证,后者则多为实证。
  至于脉搏大小的标准,则以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饮食及情绪等因素影响下,健康未婚的男、女青年各十人所表现出来的,脉搏大小的大约平均数值为标准。

四、根据“往来和缓而有力”来对比:
  “往来”是指脉搏的前后时间,“和缓有力”是指脉搏柔和、不急不躁而又不虚弱。也就是脉搏节律一致、柔和而不软弱、有力而无倔犟之意。

五、脉诊因时而异:
  如春弦(柔中略带刚劲)、夏洪(浮大有力)、秋毛(浮而弱)、冬实(沉而有力)。反之,均为病理情况,可根据不同情况诊断之。
      
六、脉诊因地而异:
  地有南北,南方地处炎热,外周血管扩张,故脉管大而浮数;北方寒冷,外周血管收缩,故脉搏沉迟而细。南方汗多,而尿结石较多;北方寒凉,则支气管炎较常见。
      
七、脉诊因人而异:
  人有胖瘦。体胖者,体内容积密度大,血管受压迫,故脉管细;体瘦者,体内容积密度相对减小,血管相对松弛,故脉浮大。体强者,心脏鼓动脉搏有力,而脉较盛;体弱者,恰恰相反,心脏鼓动脉搏无力,故脉细弱。
      
八、脉诊因病而异
  不同的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脉,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脉;相同的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脉,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脉;但相同的病,不同阶段,一定会表现出不同的脉。
  外感病脉多浮大,外邪入侵,正气奋起抵抗,自然在边境交战,故脉浮;抗争激烈,故脉大。但脉见沉细者,或为正气不足以抗邪,或为病情过重,正气被迫退却实行防御措施。
  另外,上部病变而脉搏过浮者,其气机上而不下;下部病变而脉搏过沉者 ,其气机下而不上。然而在冶疗方面,过上者,下之;过下者,上之,务使以平为期,则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论证:
  综上所述,传统上用五行学说在寸口配属脏腑的理论,只适应于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这就说明五行学说配属方位的适应性并不符合实际。这同时也说明,如果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可以利用五行“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理论, 在寸口部位分配脏腑,但赤道以南半球的人们则无法用这套理论。
  如此这般,赤道以北半球的人们到南半球时,又如何评脉呢?反之,赤道以南半球的人们到赤道以北来生活时,又如何将五行分配在寸口上呢?
  毫无疑问,在现实中,地球南、北半球人们的脉搏,除了受寒、温、燥、湿等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产生不同变化外,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这足以说明五行学说在寸口脉分配脏腑的应用上,是错误的。如果将双臂上举,自是寸部在上,尺部在下。心脏鼓动脉搏有力时,则脉可及寸(远端),否则,心脏鼓动脉搏无力时,则寸口动脉变短小,尺部或不能及(近端)。故身强者,寸脉亦觉盛大;否则,身弱者,尺脉亦或微细。此即满则溢,缺则亏的道理。
  同时,不同的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脉,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脉;相同的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脉,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脉;但相同的病,不同阶段,一定会表现出不同的脉。
  上述证据足以说明,传统中医理论中所谓的左寸主心、右寸主肺、左关主肝、右关主脾、两尺主肾等情况,既与临床实际不符,也缺乏理论根据的。故寸口脉应该以寸脉主上,关部主中,尺脉主下,浮主表、沉主里为宜。

结论:脉诊无需五行学说而应该以上、中、下分配寸口法取代脏腑分配寸口法

25
发表于 2023-10-3 09:17:11 | 只看该作者
只要踏实的学习大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只有根据认知辨别科学的科学方法判断一门学科是不是科学,从来不会坚持一门学科是科学理论与不是科学理论,只有无知无耻的人认为别人是坚持一门学科是科学理论。
24
发表于 2023-10-3 09:10:16 | 只看该作者
就目前来看,坚持中医理论是科学理论的煞笔智障是越来越少了,这就是导航论坛存在的意义吧。
23
发表于 2023-10-3 09:01:2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目的是警示后学者,不要像他们一样学习中医,他们犯的错误就是后学者的一面镜子。
22
发表于 2023-10-3 08:56:31 | 只看该作者
水滴石穿 发表于 2023-10-3 00:45
全世界的传统医学发展方向就是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进入博物馆颐养天年接受世人瞻仰。废医验药不过是给 ...

水滴石穿中医做的实验让你吃进去了?经典有做实验的操作规则,自己做实验发现不了阴阳五行经络藏府脉学客观规律,与中医理论是科学理论无关,证明自己是无知无能,把无知无能当大鼎,沾沾自喜招摇过市厚颜无耻
21
发表于 2023-10-3 08:45:06 | 只看该作者
全世界的传统医学发展方向就是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进入博物馆颐养天年接受世人瞻仰。废医验药不过是给予传统中医学一个非常体面的死亡方式,现代医学把传统医学有用的精华吸收以后就不需要传统医学继续存在了。阴阳五行经络理论中医脉学这些中医理论完全是古人瞎琢磨的产物,但你如果至今还把古人这些瞎琢磨的理论当真理,甚至还要指导当下中医临床,就不是胸中有情怀,而是脑袋有毛病了。

点评

水滴石穿中医做的实验让你吃进去了?经典有做实验的操作规则,自己做实验发现不了阴阳五行经络藏府脉学客观规律,与中医理论是科学理论无关,证明自己是无知无能,把无知无能当大鼎,沾沾自喜招摇过市厚颜无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10-3 08:56
20
发表于 2023-8-2 12:40:37 | 只看该作者
不知经络和脏腑系统的科学本质,更不晓阴阳五行的原理,就根本无法谈论脉诊的原理。
19
发表于 2016-1-5 05:51:23 | 只看该作者
          如此疯狂!不可理喻。

点评

这是对您自己行为的最好解释。哈哈!  发表于 2016-1-5 09:31
18
发表于 2016-1-4 21:58:59 | 只看该作者
哈哈,俺先前来清扫街道,尽地主之谊,欢迎老朋友。——将帖子顶起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3:17:42 | 只看该作者
  根据双方的意见,我现在锁帖,请各位管理人员不要在此贴后面跟帖。等所有辩题完成之后,我们会放开所有正反方辩题帖子,到时,让大家自由讨论。谢谢各位的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2:49 , Processed in 0.27843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