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30|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天人相应-《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7-28 10:1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经>时代》补注(第五节草稿)
赵洪钧著   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补注
第五节  儒家思想和《内经》
                                                                               三、天人相应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5
发表于 2015-7-28 20:52:22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7-28 12:42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核心思想是“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分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 ...

        这正是汉武帝需要的思想武器,汉武帝依靠这个理论,打败了匈奴,建立了强大的军事、政治、文化、经济强国,成为世界历史中的封建社会顶峰。
     现代中国要建成世界强国,也需要一个大一统的理论!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0:47:43 | 只看该作者
《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学,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
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
赞曰: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至向子歆以为‘伊吕乃圣人之耦,王者不得则不兴。故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余。唯此一人为能当之,自宰我、子赣、字游、子夏不与焉。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然考其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管、晏弗及,伊、吕不加,过矣。’至向曾孙龚,笃论君子也,以歆之言为然。”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0:46:39 | 只看该作者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也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主要资料。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上承孔子,下启朱熹,成为儒家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为奠定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董仲舒约生于公元前198年,约卒于公元前106年。早年专心研究《春秋》公羊学,在汉景帝时代任经学博士,并教授很多弟子。他专心研究时,曾经三年不去看自己的园圃。他的学生很多,都是由几个先来的学生从董仲舒那里学习后,再去交其他的学生。有的学生在董仲舒那里学习了几年,还没有见过董仲舒的面。汉武帝时代,他参加对策,连续三次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江都相。这三次对策的策文主要讲了天人感应的问题,后人称为“天人三策”。任江都相期间曾一度任中大夫。后从江都相调任胶西相。不久,由于年老,又不得志,辞职回家,专心从事著述和教学工作。他虽然穷居陋巷,朝廷有些议而不决的事,还派廷尉张汤等去向他咨询。董仲舒的著作由后人汇编成一书,汉代时称《董仲舒书》,后来称《春秋繁露》。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收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这些学术成果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可靠资料。另外,董仲舒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其中著名的有嬴公(汉昭帝时任谏议大夫)、褚大(任梁相)、吕步舒(任丞相长史)、殷忠(《汉书》作殷仲)等。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弟子约有几百人。他的子孙也都因为有学问而做了大官。董仲舒的学生及后学著名的还有睦孟、孟卿、严彭祖、颜安乐、刘向、王彦以及东汉何休等。西汉两个著名的公羊学大家:一个是胡母子都,另一个是他的弟子公孙弘。公孙弘当了大官,没有从事教学工作,因此没有弟子。董仲舒以后,研究公羊学的学者大都是董仲舒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和后学。西汉时公羊学很盛行,在政治上影响很大,实际上是董仲舒思想对于政治的影响的结果。因此,汉代思想家认为董仲舒“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汉书·五行志》)。刘向说:“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虽伊、吕亡(无)以加,管、晏之属,伯(霸)者之佐,殆不及也。”(《汉书·董仲舒传》)刘向认为董仲舒是王者的助手,与商汤的助手伊尹、周武王的助手吕望差不多,管仲和晏婴只是霸者的助手,比不上董仲舒。刘向的儿子刘歆虽然不认为董仲舒超过管仲和晏婴,但也承认董仲舒在西汉时期“为群儒首”(同上),是当时儒者的首领。东汉王充是一个特立人物,轻易不盲从别人所说,一切思想都要经过自己重新考虑,再作判断。他认为董仲舒是孔子的真正继承者。他说:董仲舒“虽无鼎足之位,知在公卿之上”(《论衡·别通》)。又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论衡·超奇》)他认为董仲舒是周文王、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是圣统的继承者。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当代圣人。这当然是极高的评价。董仲舒思想的影响还可以从当时的一些著作中反映出来。例如,东汉章帝召集白虎观会议,天下经学大家聚会,讨论经学中的不同意见,最后由皇帝“称制临决”,由史学家班固写成会议纪要,名曰《白虎通义》。在《白虎通义》中多次引用董仲舒的说法来论证一种观点,如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白虎通义·三纲》说:“三纲法天、地、人。”董仲舒在《五行对》中首先提出“五行莫贵于土”,《白虎通义·五行》也采用了这种说法。另外,董仲舒的“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实未逾年之君,当称子,还有灾异谴告说、性情阴阳说,也都被《白虎通义》所采纳。在西汉盐铁会议上,也有人引董仲舒的说法作为争论的理论依据。东汉许慎编《说文解字》,也采用了董仲舒的一些说法。如对的解释,就用董仲舒的说法。许慎是被称为五经无双的精通经学的人物,在编这种权威性的字典时,也采用了董仲舒的说法,说明董仲舒的思想在当时是有权威性的。
总之,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核心思想是“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分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统一,统一于皇帝;二是思想上的统一,统一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天的形式,凌驾于政权之上。董仲舒讲的天人感应,形式上是神学目的论,而实质上还是儒家的政治学哲学。他讲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实质上是等级社会的均衡和谐,均衡就是要相互制约,相互制约才可能和谐。
董仲舒一生的功业,可用一副对联来概括:
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
前对汉武,后相江都,初倡一统,罢百家书。
(以上内容见于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0:46:02 | 只看该作者
《春秋繁露》与董仲舒《汉书·董仲舒》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这里,《玉杯》、《竹林》是本书篇名,没有《闻举》、《蕃露》、《清明》等篇名,汉代只称“董仲舒百二十三篇”,没有《春秋繁露》书名。后人集董子文成书,以《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为例,署名《董子春秋》,而首篇名为《蕃露》,连起来变成董子《春秋繁露》,这样首篇便无篇名,抄写者就将首篇第一个词“楚庄王”作为篇名,而《蕃露》篇名从此消失。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0:42:1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7-28 17:30
当封建社会确立之后,需要一个统一的理论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古代的神学已经被攻击的千创百孔,于是封建 ...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核心思想是“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分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统一,统一于皇帝;二是思想上的统一,统一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天的形式,凌驾于政权之上。董仲舒讲的天人感应,形式上是神学目的论,而实质上还是儒家的政治学哲学。他讲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实质上是等级社会的均衡和谐,均衡就是要相互制约,相互制约才可能和谐。
30
发表于 2015-7-28 17:40:08 | 只看该作者
        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五行学说!
     先生们学习一点历史知识,学习一点历史唯物主义。
29
发表于 2015-7-28 17:30:41 | 只看该作者
当封建社会确立之后,需要一个统一的理论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古代的神学已经被攻击的千创百孔,于是封建统治阶级需要哲学与神学融合,于是产生了宗教哲学,宗教哲学不仅融合了神学、哲学而且最大限度地包容了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成果,例如中国汉代的董仲舒以及其后宋代的程朱理学,为中国封建社会和儒家文化发展建立了理论基础,董仲舒提出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权神授思想,将皇权神化,认为皇帝是百姓与上苍的中介,或者说代理,可以代天行赏或行罚。皇帝的至尊权威不受任何侵犯,否则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最严厉的刑罚。董仲舒把法家提出的“三纲”与儒家的“五常”结合起来,并作了全面、系统论述,可以看得出董仲舒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结合了法家、阴阳家及道家顺应天意、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将儒家的家庭伦理、理想社会形态纳入了统治思想的范畴,进而在法律上影响了汉律以至历朝历代的立法和人文思想、生活习惯、道德规范,进而更使儒家思想法律化、制度化。

点评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核心思想是“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分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统一,统一于皇帝;二是思想上的统一,统一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天的形式,凌驾于政权之上。董仲舒讲的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28 20:42
董仲舒一生的功业,可用一副对联来概括: 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 前对汉武,后相江都,初倡一统,罢百家书。  发表于 2015-7-28 20:41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上承孔子,下启朱熹,成为儒家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为奠定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发表于 2015-7-28 20:40
28
发表于 2015-7-28 17:23: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7-28 09:33 编辑

        阴阳五行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天文、地理、军事、医学、建筑、冶炼等等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了适应这些行业及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种能够体现这些行业的共性、能够指导所有行业的理论体系,因此,产生了许多学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活跃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只是百家中的一家。秦、汉王朝封建集权制建立后,儒家与阴阳家合流,五德终始学说成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宗教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直到明清时代。阴阳五行学说把宇宙中的万物以取象比类的方法归纳为五类,金、木、水、火、土,并与阴阳相联系,五行之间又有生克制化的关系,找到了宇宙各系统间的共同术语,用以说明宇宙各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17:06:30 | 只看该作者
⒃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十二肢”与“十二月”相对应,则“十二肢”当指十二经脉。节,腧穴也。
《淮南子集释》:“补曰:《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篇》云:‘天以岁终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也。’《灵枢·九针解》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灌渗诸节者也。’”
金栋按:《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节,腧穴也。《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四》:“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以俞穴为言也,故非皮肉筋骨之谓。”《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灌渗诸节者也。”
《淮南子·精神训》:“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17:04:54 | 只看该作者
⒂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十二节,指十二经脉。一说四肢十二大关节,即上肢腕、肘、肩,下肢踝、膝、骻。
《淮南子集释》:“补曰:《元命包》云:‘阳数成于三,故时别三月。’《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注:‘节谓节气,外所以应十二月,内所以主十二经脉也。’《灵枢·五乱篇》云:‘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金栋按:十二经脉,是“天人相应”比附推衍而来,《内经》多篇论述之。所以赵先生说“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而来,“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的证实”。(《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五讲经络学说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寿夭刚柔第六法律》:“十二经络应十二月、十二律。时间无形,音律无形,经络无形,这是以无形论无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3 05:28 , Processed in 0.0543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