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一个风靡现代生物医学界的科学概念
近年来,当国内的网站和媒体还在争议着中医是否科学,却不知在国际上,中医阴阳学说已在现代生物医学界风靡,成了科学家们的宠爱。现综合国外有关文献,分六小部分报告给《科学网》的生物医学和中医界的同仁,大家一起给力,呵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敬,自爱,自信,自强。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精髓实质,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消长,依存互根,动态平衡的概括。
近三十多年来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特别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阴阳学说不仅开始为众多的生物科学家们所接受,而且成了他们理论工具的时尚。他们将阴阳学说运用在现代医学包括分子生物医学的各个分支领域,用来阐述和分析医学生物界各种的生理功能调节和病理的变化,从而在更高的层次归纳总结生物体内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内稳态的相互关系,并为科学研究提供前瞻性的理论指导。
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兴起
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中兴起,应当追溯到六十年代中期,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Sutherland EW 教授发现了cAMP(环腺苷酸)作为细胞内的第二信使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与物质代谢,而于1971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接着Goldberg ND教授在1975年代发现了cAMP与cGMP(环磷酸鸟苷)通常呈拮抗性,有共同参与调节生物细胞的作用,首次提出了细胞功能调节的“阴阳学说”假设。他认为这种拮抗调节作用可以用“阴”和“阳”两词来概括。这一观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生物医学界相继发表了不少有关cAMP和cGMP的这种拮抗性调节与阴阳对立消长的学术论文。
阴阳学说描述生物体内互相对立的制约关系
以往医学界描述生物体内互相对立制约的关系,总是用正负,相反,相对,升降,促进和抑制等词汇来形容。可是,当西方生物医学家们了解到阴阳的深刻内涵后,他们意识到没有任何词汇能比阴阳更言简意骇,来描述生物体内的生命本质现象的基本特征。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现代医学,包括分子生物医学运用阴阳作为主题词的论文就有千余篇,而且有不断上升趋势。
另一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生命现象中具有互相对立制约关系的基因和基因组不断地被发现,同时一个基因在不同的生理病理条件下也常常表现出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因而,阴阳学说的运用也就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在免疫学方面有着代表性的例子。Zhang J在《临床研究杂志》的论文开始,首先把庄子的道家宇宙阴阳观介绍给了英文读者,接着他利用太极阴阳模型来解释干扰素(IFN-γ)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过程中表现出的阴阳对立转化的双重性。当炎症发生之际,干扰素-γ诱导出一些促炎症细胞因子,表现出阳的特征,可是当“重阳必阴”时,干扰素-γ会诱导产生一些消炎症的基因。因此干扰素-γ具有调节机体内“阴平阳秘”,对免疫系统的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阴阳学说在免疫学中运用的文章还有很多,例如,美国著名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Eisen HN教授, 在他的论著中以《免疫系统中的阴和阳---抗原识别的特异性和简并性》为题,来探讨解释抗原识别过程中二元性, 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既有高度特异性的一面,可以敏锐地区分其中的特异性抗体,另一方面每个T细胞受体又可和许多不同的多肽组织相容性复合体(peptide-MHC complexes)抗原起反应,表现出T细胞识别的简并性一面。
耶鲁大学免疫系Wan YY在他的论文综述中,讨论了免疫调节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阴阳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β是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细胞因子.它们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转化生长因子-β对调节T细胞功能的表达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免疫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两者对于控制自身免疫反应和维持机体免疫耐受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主要表明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两者发挥着阴性调节作用,既能抑制不恰当的免疫反应,又能限定免疫应答的范围,对炎症性细胞的增殖、免疫活性的发挥起抑制作用。但近来研究也表明,两者还有阳性调节作用,既在某些条件下,两者又作为促进因子直接参与免疫应答。另外,Nurieva RI等综合了近年来免疫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28(CD28)家族蛋白作为T细胞第二信号受体对T细胞的阴阳二方面的共同刺激所造成的对免疫耐受和功能的重要控制作用。Galgani M等也讨论了调节性T细胞的阴阳双重调节作用对免疫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阴阳平衡被破坏,超越了其免疫耐受状态,将会发生自动免疫性疾病或癌症。
可以说七十年代生物医学界“阴阳学说”观点的提出,奠定了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中运用的基础,说明阴阳学说已开始为现代医学生物科学家们所了解和接受。此后在八十年代,科学家们试图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各个领域。其中1986年Marx J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细胞生长调控的阴和阳”,可以说是阴阳学说第一次在世界顶级科学刊物上被得到了认可,确立了阴阳学说的科学性,及在现代生物医学中的运用价值。
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界再次引人注目,成为时尚,是1991年Shi Y, Seto E, Shenk T 等几位科学家,他们惊喜地发现了一种锌指类细胞转录调节因子,该基因是一种启动子结合蛋白,在核酸的转录启动及调控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控制细胞的增殖,生长,和DNA损伤的应答,特别是在许多生物体中它对基因的调控,具有激活或抑制的双重转录活性。因此,这几位科学家决定将此启动子结合蛋白命名为“阴阳1”基因,简称“YY1”。他们的科研成果也很快地被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科学杂志《细胞》和《自然》上,同时引起了医学生物界极大的反响。“阴阳1”基因对揭开基因是如何启动,生物体是如何调控其蛋白的转录、翻译和合成的,起到的很大的帮助。在这二十多年中,医学科学家们对于“阴阳1”基因的研究一直兴趣未减,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并且还发现了“阴阳2”(YY2)基因。
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信息中心网资料统计,在2000年度中,关联到阴阳学说的生物医学论文还不到50篇,而2010年度中,有关论文已经超过了一百篇。难怪瑞士的一位心血管病专家在他的医学论文中称:“阴阳是一个正在全世界风靡的中国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