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640|回复: 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的来源和存在形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1-10 22:2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妙之门 于 2015-1-10 22:27 编辑

科学的来源和存在形式
      中医是自然科学中的医药学,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这场中医存废争论中,废除派否认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旨在取消中医。力挺中医的一些业内人士,同样不清楚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说什么中医是东方的“内求”思维,与西方出产的科学风马牛不相及,科学已经成为束缚中医的裹脚布。为什么立场不同的双方,却有着相同的观点,均否定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呢?这种“玄之又玄”的现象,哪里才是它的“众妙之门”?其实原因很简单,是由于他们忘记了“概念是事物特有属性的抽象”,往往以科学的某些特征来定义科学,得出一个不伦不类的科学用来衡量中医,因此不可能不产生错误认识。看来,要说明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有必要给出一个清晰而准确的科学概念。
      什么是科学呢? 1994年出版的由宋健任主编,42位科学界专家撰稿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对科学是这样定义的:“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这个定义把握了科学的特有属性,作为科学的概念是较为准确的。
      首先这个定义阐明了科学的来源,指出科学来自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所谓认识,就是通过对事物的了解和辨别,从而达到对事物的确认。看来认识的过程,是对事物各要素不断取得发现和认知的过程。因此,认识不仅仅是对客体的被动映像,它含有作为认识主体人的自觉的能动性。然而,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并不意味着人可以主观臆想,将人的意识凌驾于事实之上。这就是说,认识不是如何看待世界,也不是对世界未知事物的猜想。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自觉的能动的反映。
      所谓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知属于自然科学,对人类社会的认知属于社会科学。可能有人要问,在科学分类中,除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还有思维科学,思维是人的意识,应该属于主观世界,如果只将科学看作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就片面了吗?其实不然,实际上意识是思维的产品,而不是思维本身。思维是在自然界的演化进程中,生物进化的产物,归根究底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就是说,就思维本身来讲,它属于客观世界,而不像意识属于主观世界。因此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片面,它同时包含了思维科学。
       再者,这个定义还说明了科学的形态和功用,指出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以知识的形态存在,是用来“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其中事实、规律和知识是这句话的三个关键词。
      所谓事实,它“可以是历史事实,社会事实,自然界的事实和其他事实”(《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言以蔽之,事实是真实发生的事和客观存在的物。也就是说,科学所指的事实,一定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而不是靠主观想象的虚构事物。因此,任何关于可能存在物的猜想,哪怕这种猜想按照逻辑关系是正确的,或者依据现有材料能够说明猜想的正确性,然而当这个可能存在物还没有被发现之前,它是不能叫做事实的。例如,经络现象虽然已经足以说明人体中存在着一套经络系统,不过在人们没有发现经络的构造形态或生理结构以前,古人关于经络是一种管状物,是气血运行通道的猜想是不能叫做事实的。
      由于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事物既有现象,又有属性和本质,那么事实既可以是事物的本质,也可以是事物的各种属性,又可以是事物现象中的真相。因此,无论是关于事物本质的反映,还是关于事物属性的反映,或者是关于事物现象中真相的反映,都应该属于科学知识。只不过这些科学知识有深有浅而已。例如,经络理论虽然没有反映经络的生理结构和构造形态,但它关于经络现象的反映,像针感的传导与放射现象,某一病症的体征症候循行分布的规律等均属于科学知识。
      所谓规律,指的是自然规律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决不是那些穿凿附会现象。例如,《周易》中用阴爻、阳爻构成的卦象组合,虽然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它用于占卜算命,对人事吉凶的推定,却是一种穿凿附会现象,与自然规律,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根本不沾边。这是因为自然规律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均为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之间内在的、固有的必然联系,它们是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疾病与病脉的因果关系就是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联系。中医脉理学正是反映了这种内在联系,所以中医脉理学理所当然属于医药科学知识。
      所谓知识,它源自于各种实践活动,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的成果。而科学正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那么这个科学的认识成果,也就必然的属于人类知识了。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由于受当时科技条件的限制,人类只能靠感官面对现实世界,所能取得的科学知识只是零星的片段,和一些相关或不相关的知识单元。随着人类科学知识的积累,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在认识中开始借助工具,再加上人脑越来越多的介入,使得认识能力得以提高。当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乃至本质时,原来科学的知其然,逐渐发展到知其所以然。此外由于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原来的科学知识单元也就逐渐形成了科学知识体系。
      看来,科学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将随着人的认识能力提高而发展。然而,这种发展仅仅是对原有科学的补充和丰富,是在原来科学基础之上的深入,而不是对以往科学知识的否定,更不会改变科学的特有属性。例如在原始社会,人们关于钻木能够取火的认知,无疑属于科学知识。然而,像这种科学知识仅仅是一些很不系统、片段性的科学知识单元。只是后来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才认识到它的科学原理,进而有了能量转换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换从只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又如中医从“八纲辨证”到“卫气营血辨证”,每一种“辨证”理论的出现,都是对原来科学理论的补充与提高。所以,科学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深入、提高和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形态特征可以改变,但科学的特有属性不会改变。也就是说科学在发展中,可以由知识单元变为知识体系,但不会否定原来科学知识单元的科学属性。《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正是鉴于以上认识,将知识纳入科学定义,以此来说明科学既包括科学知识单元,又包括科学知识体系,避免了仅承认科学知识体系,而否定科学知识单元,使得科学定义片面化、狭义化。可惜目前大部分辞书给科学下的定义,都强调“科学是知识体系”,这显然是把现代科学的系统性特征,当作了科学的特有属性,使得人们误以为科学只能是系统的知识,不系统就不科学。从而给人们关于科学内涵的认识造成了混乱。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为了能够使人们深刻领会科学概念的内涵,还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和技术的内涵区别。指出: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解决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实现。一方面,由于任何一项技术都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因此技术的发明必源于科学,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进行创造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科学发现又要借助技术的力量,技术的进步将给更深的科学原理的发现提供探索的武器。总而言之,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利用知识的研究。
        可能有人要问,既然科学是发现不是发明,为什么又说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呢?其实道理很简单,科学和知识是两个概念。这里所说的创造,并不是创造科学,而是创造知识。大家知道,科学本身是不能创造的,例如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和钋,不是居里夫人创造的,而是居里夫人发现的。又如生物进化不是达尔文创造的,而是达尔文发现的。然而,无论是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和钋,还是生物进化这些科学知识,在居里夫人、达尔文先生以前人类是没有的。只有当居里夫人、达尔文先生发现它们后,再以某种文化的形式把它们把表达出来,它们才成为了人类的知识。由此看来,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创造知识的过程。这是因为事物的现象、属性、本质、内在联系和自然规律是客观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只能发现不能创造。而知识却不是客观固有的,它是人类认识的结果思维的产物,因此它无从发现,只能创造。
       通过以上对科学的来源与形态的分析可知,中医属于自然科学中的医药学,它来自于我们的古人关于生理病因、药物药性的认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3
发表于 2015-11-29 20:38:59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11 23:05
凡言中医学不科学者,都是没有真正理解中医的内涵。

你根本不懂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因此:
科学与中医没有关系,与西医也没有关系。
62
发表于 2015-1-23 11:00:10 | 只看该作者
无敌的烈士 发表于 2015-1-23 10:51
这种争吵是无益的   不同的观点可以共存    就像我们日常说到俄国的城市可以称为**格勒**斯克  但说到我国 ...

人体现存热调节系统!科盲般的中医人是看不到也理解不了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1
发表于 2015-1-23 10:51:23 | 只看该作者
这种争吵是无益的   不同的观点可以共存    就像我们日常说到俄国的城市可以称为**格勒**斯克  但说到我国城市的时候也可以叫做北京城南京城和武汉市长沙市     并不必要斤斤计较过于较真
60
发表于 2015-1-19 15:20:5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9
发表于 2015-1-19 15:17:2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8
发表于 2015-1-19 11:33:01 | 只看该作者
你还好意思说主语谓语?A是B,A不是C,B和C是什么关系?
你知道你经常这么自己打自己吗?日心说就是你打自己,日心说就是当时的科学,现在不是科学,不正是支持我,而打你自己吗?
57
发表于 2015-1-18 18:4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理论求真 于 2015-1-18 18:44 编辑
妙之门 发表于 2015-1-18 17:08
1、进化论是个人观点,它可以叫作科学的理论,但不能叫作科学,不过这个理论中为了证明生物是进化 ...

你怎么继续说废话?不知道什么叫回答问题吗?

你再看看问题是什么,你说的是什么:

同样都是个人的观点,你以是否来自于对自然规律的发现为标准
认为是发现就不是个人的观点,道理是什么?我没有在人类之中见到一个正常人有这样的认识,你见过吗?


你说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不是当时的科学?
如果不是,当时的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你选择性失明吗?没有关系


你说哥白尼的日心说也不能称之为科学没有关系,但你得说出当时的科学是什么?明白吗?
   你说了一大堆 都是废话 你明白吗?


我再一例的“获得性遗传”你怎么又选择性失明?
“获得性遗传”是科学还是个人观点?如果不是,当时的科学是什么?牛顿的发现有没有区别?达尔文的理论不叫科学,为什么牛顿的就叫科学?二者有什么区别?

“科学的理论不能叫作科学”我没有在人类之中见到一个正常人有这样的认识,你见过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17:3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妙之门 于 2015-1-18 17:31 编辑
岳毅科 发表于 2015-1-17 19:13
妙先生好!我来补充一点:
您说的科学发现,起初都是个人的发现或个人的观点。这一点很对!
如果要让科 ...

您说的科学发现,起初都是个人的发现或个人的观点。这一点很对!
       科学来自于发现。当然这个发现是由人发现的,大部分是由个人发现的。然而,科学为个人发现,却不能将科学看作是个人的观点,居里夫人发现了镭的天然放射性,但不能说镭的天然放射性是居里夫人的观点。
       观点属于个人关于某一事物正确与否的主观认识,正确的观点是真理,但不是科学。为了说明自己观点的真理性,应该用科学来证明,因为科学反映的是不依人的思维而存在的客观事实,观点符合客观事实了,观点就正确了。
5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17:08: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妙之门 于 2015-1-18 23:10 编辑
理论求真 发表于 2015-1-17 19:48
同样都是个人的观点,你以是否来自于对自然规律的发现为标准,
认为是发现就不是个人的观点,道理是什么 ...

      1、进化论是个人观点,它可以叫作科学的理论,但不能叫作科学,不过这个理论中为了证明生物是进化的,所引用的关于生物进化事实的发现无疑为科学知识。
     2、托勒密的地心说,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说、浑天说,乃至哥白尼的日心说,布鲁若的.....等都是个人的观点,不能称之为科学。只是哥白尼和布鲁若的观点更加正确,比较接近事实,他们运用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其实,托勒密的地心说,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说虽然是错误的,但这些学说除了主观想象和推理之外,也含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例如四季变化,一年365天多一点等等。
      3、理论承载的是个人观点,理论的依据为科学知识时,个人观点才能正确,然而再正确的个人观点都不是科学,只可以称作真理。——————科学以知识的形态存在,真理以理论(人的观点)的形式存在。之所以某理论被称作真理,是因为这个理论符合事实。而实事求是则是科学的基本精神,因此科学态度为真理提供前提条件。之所以某知识被称作科学知识,不仅仅因为它的正确,而因为它反映着客观事实,由于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的知识,因此以科学知识作为自己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是真理。
54
发表于 2015-1-17 19:5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理论求真 于 2015-1-17 19:58 编辑
岳毅科 发表于 2015-1-17 19:13
妙先生好!我来补充一点:
您说的科学发现,起初都是个人的发现或个人的观点。这一点很对!
如果要让科 ...

你们两个真搞笑!

他说牛顿的个人发现不是个人的观点,科学不包括个人观点;

有些科学知识来自于人类的共同发现

而你说科学发现起初都是个人的发现或个人的观点。你们两个互殴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21:50 , Processed in 0.0610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