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89|回复: 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的特有属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16 20:2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学的特有属性
      科学,一个挂在人们嘴边之上的名词,,按说人们应该对它不但耳熟而且能详,然而当问及什么是科学时,许多人却给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当然,由于科学与技术相互关联,一般人将二者混为一谈倒也情有可原,遗憾的是竟有人划不清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界限。这其中又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他们不太了解科学的特有属性,自然也就辨别不清科学与哲学各自的概念内涵。
      关于科学的特有属性,好像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其实只要我们不从自我感觉出发,而是就具体科学实例进行理性分析,科学的特有属性是不难理解的。下面我们就以经络理论为例,解读科学的特有属性。
      大家知道,经络理论是中医的医药科学理论。我们之所以说经络理论是科学的,是因为经络理论论述的十二正经八奇经,完全来自于人体生理现象的归纳。它论述的某一病症的体征与证侯循行分布的规律,针感的传导与放射现象,以及穴位的点线关系与经络的走向等,没有掺杂人的任何主观想象及逻辑推理的因素,均为客观存在的事实。
      从这一实例可以看出,科学来自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且在认识过程中,并不将人的主观意识强加于客观世界,只是客观地反映着客观世界各方面的真相。也就是说,不但科学反映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科学对事物的反映也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因此,客观性是科学的特有属性。
      相比之下,哲学则不同。哲学与科学虽然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但哲学不像科学那样对事物的认识完全建筑在客观之上,它同时带有人的主观因素。例如,无论是唯物论将物质看作第一性,还是唯心论将人的某种意识看作第一性,它们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论述,除了基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各种现象之外,同时含有哲学家个人如何看待整个世界的主观意向。因此,也就必然反映着哲学家个人的世界观,反映着哲学家个人对于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体系。就说我国古代“阴阳五行说”吧,虽然金木水火土作为存在物是客观的,阴阳作为日光向背的状态也是客观的。然而,这个学说将自然界的构成,说成“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将世界及万物存在的原因,说成“万物负阴而抱阳”(《德道经》第四十二章),却不是古人关于客观事实的发现,而是古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推断。再者,五行的相生与相克,也不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自然物的内在联系,而是古人关于这五种自然物某些理化表象的抽象,用以说明世界的普遍联系;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也不是阴阳自身具有的属性,而是古人为了说明事物的量变与质变赋予阴阳的变化属性;至于说阴阳归属,更是古人依照一定原则对事物的分类,用以说明相关事物间的某种关系。总之,阴阳五行说之所以称之为哲学理论,是因为它不是关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事物的现象、属性和本质等客观真相的发现,而是古人在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中,关于世界存在的现实性及合理性的论断。
      由此看来,哲学不是从发现中认识世界,而是从思辨出发解释世界。由于哲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带有人的主观意向,因此即便是那些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被称作真理的哲学理论,它们归根究底属于某个人的哲学思想,而不是人类的科学知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可以被人们称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不能称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
      以上我们讨论了科学的特有属性,然而要真正懂得科学,还要了解科学的基本内涵。关于科学的基本内涵,以后再行文讨论。

点评

自己的哲学知识就不及格  发表于 2016-3-14 07:53
不但科学反映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科学对事物的反映也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因此,客观性是科学的特有属性。  发表于 2014-12-25 08:40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57
发表于 2016-4-15 11:33: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6-4-15 11:36 编辑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肚子饿了,要吃饭,吃饱了饭,就解决了腹饥难过这个实际问题。此例虽小,但是十分常见普遍,包含了识道、用道、得道(获道之益者)这三方面的道学理论与实践。关于识道用道、得道之途,老子已有明示,可叹今人能研用《道德经》者少矣!
56
发表于 2016-4-15 11:15:10 | 只看该作者
“先生之说,进一步说明“道”乃哲学范畴,非科学也”
看来妙先生仍未能明白“哲学”、“科学”与“道”之关系。简言之:哲学,大道也(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科学,小道也(微观问题)。中医是医道(“子知道乎”?……),是《黄帝内经》说的,不是我的定义。道与科学之关系,尤如大树与枝叶、森林与独木,苍海与滴水也!
55
发表于 2016-4-15 10:53:51 | 只看该作者
妙先生应当听说过“为人处事之道”吧?此道因人而异,显然非老子之道(法于自然之道)。在我国农村,有《村规民约》,这是人为制定的,就不是道。
54
发表于 2016-4-15 10:43:48 | 只看该作者
妙之门 发表于 2016-4-15 09:37
既然先生知道“道义甚广.......此道非彼道也”,为何还要将中医称之为道?中医只能称之为中医学 ...

道用其广、甚大矣,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普遍现象,只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罢了,《系辞传》:百姓日用而不知,故道之见鲜矣,诚如斯言!

点评

先生之说,进一步说明“道”乃哲学范畴,非科学也!  发表于 2016-4-15 10:55
5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09:37: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妙之门 于 2016-4-15 09:39 编辑
柴胡汤 发表于 2016-4-14 09:19
汉武帝采纳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建议,先生可解“天不变道亦不变”,中的“天”、“道” ...


       既然先生知道“道义甚广.......此道非彼道也”,为何还要将中医称之为道?中医只能称之为中医学,因为它指出了中医是中国人关于医药的学问,这个学问反映了人的生理病因、药物药性等自然规律,所以它属于医药科学知识,决不是人们主观规定的道!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中医含有“道”,不过,这个“道”指的是中医术、中医中的哲学理论,以及关于中医界行医的道德规范。

点评

道用其广、甚大矣,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普遍现象,只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罢了,《系辞传》:百姓日用而不知,故道之见鲜矣,诚如斯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5 10:43
52
发表于 2016-4-14 09:19: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6-4-14 09:30 编辑
妙之门 发表于 2016-4-13 22:42
请问: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个道指的是什么?难道这也“是批林批孔时代的胡乱提法” ...


汉武帝采纳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建议,先生可解“天不变道亦不变”,中的“天”、“道”为何物?莫非此道仍为老子之道?道义甚广,此乃今人难理解不同前提下之道也!《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道非彼道也!

点评

既然先生知道“道义甚广.......此道非彼道也”,为何还要将中医称之为道?中医只能称之为中医学,因为它指出了中医是中国人关于医药的学问,这个学问反映了人的生理病因、药物药性等自然规律,所有它属于医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5 09:37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6-4-14 05:42:11 | 只看该作者
    还是让哲学家讨论吧!在我们论坛里,大家都是外行!
50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22:4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妙之门 于 2016-4-13 22:45 编辑
柴胡汤 发表于 2016-4-11 08:35
妙先生:人、生理、疾病、病因,是否客观存在的,又是被人们所认识到的?我早已说过:所谓“孔孟之道”, ...


       请问: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个道指的是什么?难道这也“是批林批孔时代的胡乱提法”?

点评

汉武帝采纳儒家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4 09:19
49
发表于 2016-4-11 08:35:38 | 只看该作者
妙之门 发表于 2016-4-9 21:52
柴胡汤 先生啊:
       孔孟之道是“事物的法则,是“客观规律”吗?老子的道是“事物的法则, ...

妙先生:人、生理、疾病、病因,是否客观存在的,又是被人们所认识到的?我早已说过:所谓“孔孟之道”,是人为制定的(行为准则),不是道!历史上,儒家思想叫“术”,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孟之道”是批林批孔时代的胡乱提法。

点评

请问: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个道指的是什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3 22:4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6:58 , Processed in 0.2903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