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71|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谈,中医是:中国式的哲学医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12 22:0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4-10-12 22:12 编辑

关键词: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古典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 中医的五行学说就是古典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中医的物质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  中医的整体观是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具体体现的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哲学的认识方法  中医对中药的认识也是哲学意义下的中药

                                      为什么说,中医是中国式的哲学医学?

   首先,中医对生理和病理物质的认识,是哲学概念下的物质。中医对中药的认识,也是哲学意义上的药品。其次,中医诊断生理和病理问题的方法,中医用药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哲学式的方法。
   

   在说明,中医对生理、病理、药理的物质认识,是哲学式的认识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哲学是怎么认识物质的。

    关于哲学思想下的物质,列宁给出了这个定义,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
   

    从列宁的这个哲学对物质的定义上,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会发现,哲学思想方法下,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他是人体的本能认识,是本能感觉意义上对物质的认识。是人体本能对物质外在的感知。哲学意义上的物质,就是依靠人的本能感觉而感知的物质。就如郑人买履,虽然我们不知道自己脚的尺码,但是,穿在脚上的鞋子,大小自己是可以感知的,不是非要科学的尺子来确定。决不是,没有了尺子,我们就不知道自己脚的大小了,就不能感知自己脚的大小。也不是,没了尺子,我们就无法选择鞋子了。
   

    从外在表象和感知,来感知和认识的物质,不是必须由科技和眼睛,来决定他的存在的。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他只要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被感知的,他就是物质。哲学对物质的认识,是宏观的,外在的,可感知的,不是微观意义上的物质。
      

    感受物质的色彩,味道。观察物质,外在的形态,都是感受到的内容。用感知来区分物质,来确定物质的存在性,这就是哲学对物质的认识。因此,哲学认识的物质,是直观感知意义上的物质,不是科学仪器和眼睛来发现的物质。虽然,哲学感知的物质,也包括了眼睛的视觉感知,但是,哲学区分物质的方法,不是只有眼睛,而是,一切可以感知的能力。其实,哲学意义上的物质,就是直觉的物质,哲学认识物质的依据,是人的本能。

   我们再来看看,科学意义上的物质,它是什么?科学意义上的物质,其首要,要有事实依据。什么才是科学认可的事实依据哪?那就是一定要被科学技术能发现的,能让眼睛看见的。科学对物质的认识,依托的是科技的力量,落脚点在眼睛上。他们的物质,是需要科学仪器来发现,来看见,来确定的。其次,科学区别物质的方法,是用科技来发现物质内在构成的不同。用不同的物质构成,来区别,来认识不同的物质。如果以眼见为实的逻辑,来认识物质,来确定物质,那么,科学将丢掉了多少他还没发现、没看见的物质。科学将抹杀了多少实事存在的物质。科学能看到一切吗?显然,科学是办不到的。哲学认知物质的根据,依托的是人的本能,科学认知的物质根据,依靠的是科技,这是哲学认知和科学认知不同的核心区别。

     科学方法看不到的东西,其实,有很多是能感受到的。比如,西医的无名热,西医的无菌性炎症。比如,西医找不到原因的疼痛和患者的不适。当患者的身体不适,而科学又看不到物质的时候,科学就认为,这个患者,没有病,或这个病,治疗不了。在科学的物质观下,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就是被科学所不认可的。可是,他却事实的存在着。而且,这些物质,都是可以被感觉感知的。哲学式的物质认识方法,起源很早,哲学式的物质的认识,在没有科学的时候,就已经被人类广泛的应用了。哲学的物质观,即原始,又先进。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有时很先进,有时又有些落后。可是科学意义上的物质,何尝又不是这样哪?有人说,哲学不能治疗疾病,由此下结论说,中医和哲学没关系。那么,我想请问,数学有用吗?数字有实际价值吗?单纯的数字,他没有实际的价值,可是,无论是物理还是化学,他都离不开数学。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因为,当数学结合了具体的事实物质,那么,他也不在是单纯的数字了。哲学也是这样,哲学的阴阳,在没有结合到具体事务的时候,他只是一个抽象的感念,但是,如果结合了具体的事物,那么,阴阳就不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了。比如,肾阳、肾阴,肝阴、肝阳,他已经具有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实际意义了。

      其实,认识物质的方法,科学和哲学,都是认识物质方法中的方法之一。


      我们在对比了,现代科学的物质观和哲学的物质观后,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科学的物质观,还是哲学的物质观,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也同时都有缺点,他们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哲学的物质是依靠人的本能,感知的,而科学的物质,他更多的是,依赖科技。
   
      当我们对科学和哲学有了认识后,我们在来看看,什么是中医的物质观。也就是说,中医是怎么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药理物质的。
   

     《素问·五脏别论》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些对脏腑器官的认识,都是从表面的现象来区分的,都是直观上认识,也是人类本能的感觉就可以认识到的。《灵枢·经水》又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皆有大数。”。这也是从脏腑的直观的形态和表现上来认识的。中医对中药的认识是,寒热温凉,是升降沉浮,是补泄,是花,是果,是根,是径。中医对这些物质的认识,不是分子,不是内在构成,而是可感知的,可以直观看见的,可以体会到的。这样直观的、感性认识方法,正是哲学的,依靠人体自身本能,就可感知的,直观的认识。
   

     中医的这些认识,都是在没有科学的情况下认识到的。中医的脏腑器官,都是直观的外在可见的,可以依靠人的本能,直观感受得到的。中医没有具体的去剖析脏腑构成的全部物质构成,也没有去研究中药的分子构成。没有对这些物质,在微观上去区别。中医只是用他们外在的形态和可见的表现,就已经认识了脏腑,区别了脏腑,分清了药物。
   

      再看中医的阴阳。动为阳,静为阴,明为阳,暗为阴,热为阳,寒为阴。这里的寒热、动静、明暗,都是可感觉的东西。都是物质的外在,反应在人的感觉上的,而非物理、化学可见的物质。中医对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也都从疾病在人体上的外在现象上认识的,这个外在的人体现象,是感觉的物质。比如说,对于一个发热的、狂躁的、鲜红色彩表现的疾病,中医诊断的病因,是从疾病在人体上的外在现象上认识的,这个外在的人体现象,就是阳胜则热。对于一个功能低下、有气无力、面色晦暗的患病者,给出的诊断,也是从疾病在人体上的外在现象上认识的,这个外在的人体现象,就是阴胜则寒。又比如,中医对脏腑的定义和认识,是脾升胃降,肝主疏泄。那个具有一定形态的,具有升的功能现象的器官,他就是脾。那个具有一定形态的,具有降的功能现象的器官,他就是胃。这都是哲学思想下的脏腑。是以外在的、宏观的、可感知的角度来确定的生理器官,不是科学仪器定义下的细胞构成器官。
   
    对比中医和哲学认识物质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哲学思想下的物质定义,和中医的物质定义,是一致的。因此我说,中医的物质观是哲学的物质观。
   

     大家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患者痛苦异常,而去西医那里作身体检查,可是,检查的结果是,患者一切正常,没有病。而中医去检查后,却得出了有病的结论。这是为什么?因为,西医的检查,依托的科技,科技发现和认识不了的东西,西医就会束手无策。科学看不见的东西,是不会被科学和西医认可和承认的。也可以说,对于用科学方法,看不见的物质问题,科学和西医,都是无法承认,无法认知,也无法解决的。那么,中医为什么能下诊断结论?因为,中医对物质的认识,是哲学的认识方法,是不需科技的。中医和哲学物质观下的物质,是依靠感觉来认识,来发现,来确定物质的存在性的。患者的身体不舒服,患者可以感知,中医从患者身体外在的病理现象,通过中医的四诊方法,中医可以感知,中医可以确定患者的病位和病性,所以,中医就能够治疗。

     再举个例子,飞机失去了科学的导航,他就失去了方向,飞机是离不开科学的导航的,让一个没有科学导航的飞机,在蓝天上飞行,飞行员是危险的。可是,蜻蜓,大雁,他们不用科学导航,他们一样可以自主的飞翔,这就是本能。
其实,认识事物,解决问题,不仅可以依靠科学,还可以依靠哲学感知的、定性的或经验的方法。科学依据,不是认识世界、解决世界问题的唯一方法。
   

    不仅中医对于物质的认识是哲学式的,就是对物质内在的构成的认识,也是哲学式的。
   

     对于物质内在的构成,哲学认为,构成世界上的每个事物的本质物质,就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是哲学看待世界和认识物质内在构成的另一个方法。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哲学的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是相互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中医的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的。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什么是天地之道?引张介宾所注,曰:“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什么是哲学的对立统一?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就是一分为二的看事物,就是把事物内部分成了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中医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这是不是在说,阴阳是对立的?中医的阴阳学说又说:“重阴则阳,重阳则阴”,这是不是在说,阴阳是可以转化的。“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为化”这是不是在说,阴阳互根,相互依存?中医说,阳主阴从,这是不是在说,阴阳是有主有次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医认识物质内在的方法也是哲学的方法,也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的认识方法。因此,我说,中医对物质内在构成的认识,也是哲学式的认识。
  

     我们在来看看,中医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核心是事物间的,生和克的关系,用到了中医的生理和疾病关系上,就出现了中医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当实脾”“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这样的脏腑生克关系的认识,是怎么来的?是哲学的普遍联系思想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脏腑当然就会有关联,脏腑就一定是,在一个相互影响和依赖中存在的。哲学是怎么看待物质间的关系的?哲学的普遍联系观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存在的,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互不影响的。因此,我说,中医的脏腑五行学说,就是哲学的普遍联系观,在中国古典哲学上的体现。
中医的思想核心,是整体观。那么,什么是整体观?整体观其所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事物自身的内部,阴阳的整体性,也就是中医说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相互依存,无阴,则无阳。其实,阴阳的整体性和哲学的对立统一一比较,我们就非常清楚的看到,阴阳整体观,就是哲学的对立统一观,而哲学的对立统一观,正是哲学的辨证法。
中医整体观所包括的第二个方面的意义就是,脏腑也是一个整体。脏腑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脏腑间,是在一个生克联系着的关系中存在着的。也就是说,中医的脏腑,是在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存在着的。一个脏腑出现了问题,他一定会影响到其他脏腑。解决一个脏腑的问题,不能只单一的看到,出问题的一个器官,而是要看到,影响他的器官和他影响的器官。解决局部的脏腑问题,要考虑到其他脏腑,这就是中医整体观的第二个方面。这样的整体联系思想,和哲学的普遍联系思想,是不是也一样?
我们把中医的这些思想方法,和哲学的辨证法和普遍联系观,来比较一下,我们就会看到,中医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哲学的辨证法和普遍联系规律。因为,哲学的辨证法,就是阴阳学说的现代版。五行学说的生克联系,代表的就是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思想核心。而整体观在中医学里的具体体现,正是阴阳和五行。虽然,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哲学,还有不少的错误和缺陷,这些缺陷,让今天的中医在运用阴阳五行来解决中医的问题,还有很多的难以自圆其说的错误,但是,阴阳五行所表达的思想,所表达的正是现代哲学的对立统一,和世界的普遍联系观的古代认识。所以,我说,中医是中国式的哲学医学。
   

      第二,中医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也是中国哲学式的。
      中医的诊断,是从四诊到八纲的认识过程。四诊中,摸脉也好,望诊、闻诊、问诊也罢,给出的诊断结论,都是感知的东西,都是感知的物质,不是非要眼见为实的。中医的阴阳物质,不是具体的描述可见的物质内在形态,而是阴阳的虚实。是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是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也是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从这个诊断结论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医诊断的病理物质,是感知的物质,是用寒热,动静,色彩气味,来感知的物质,是一分为二的物质,是对立二分法的物质,是哲学对立统一意义上的病理物质概念,不是显微镜下可见的病毒,也不是细胞,更不是全方位的全部物质构成。
   

     尽管疾病的变化复杂,但就其阴阳属性来说,不外是阳盛、阴盛、阳虚、阴虚这四大类病变而已。那么,中医是怎么诊断出阳盛、阴盛、阳虚、阴虚这四大类病变的?中医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这个病理诊断结论的阳胜和阴胜,阳虚和阴虚,是靠感觉寒热来感知的。这也是哲学认识物质的方法。
   中医说,阳胜则外热,阴胜则内寒。这是中医对病性的认识,这个认识,是感知外在,认识内在的过程,中医叫揣外知内,哲学叫因果关系,这样的认识和诊断方法,也是哲学的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哲学式的。
    中医的思想方法和治疗方法是哲学式的。中医用阴阳的对立性,创造的建立了中医辨证论治方法,那就是,疗热以寒,疗寒以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调和阴阳,以和为期的治疗方法。
中医在整理观指导下,建立起来五行学说,实现和诞生了中医的脏腑相关的认识。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关系,代替了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的生克关系。普遍联系观,是哲学看待世界的方法。哲学的普遍联系观,让中医知道了,脏腑的生理和病理是联系的,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中医在治疗上采取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当实脾的治疗方法。同时中医也用了【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方法。用哲学的普遍联系观,通过实践,中医认识到了脏腑的整体联系性。

     中医在整体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阴阳学说,在治疗上,运用阴阳的对立性原则,建立起了中医的治疗方法,那就是,疗寒以热,疗热以寒的方法。中医在整体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哲学五行学说,在治疗上,出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当实脾,的全盘把握的联系治疗法则,而不是建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治疗原则。这些,充分的体现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整体观。因此,我说,中医是中国式的哲学医学。
     

    中医的药理学也是哲学意义的药理药性。
   为什么说,中医的药理学也是哲学意义的?我们先来看中医对药物的认识。《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谈的是药的偏性。一味中药里的成分,肯定不是一种,有寒性物质,也有热性物质,但中医对每味药的认识,都是把握了核心的主导药物物质,忽略其他。核心药物,以热为主,那这个药的药性就是热药。以寒为主,他就是凉药。这是哲学感性认知的体现,这是哲学本质认识的方法。
   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气是怎么认识到的,是通过实践应用,感知到的,不是化学分析认识到的,感知物质,这也是哲学认识物质和药物的方法。
   再看中药的五色、五味。用颜色和味道来认识药物,也是哲学对物质感知的认识方法。感知味道,感知颜色,认识药物物质,是哲学的感知认识方法。从表面的感知,来认识和推理内在,确定药物的物质功能和属性,这是哲学的内外联系观的认识方法。虽然在后来的事实上发现,其实,色和味和药性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我们从中也看到了,中医认识药物内在物质的思想过程,用的也是哲学的思想方法。
   
结语:因为中医的物质观,整体论治思想,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的古典哲学。中医的药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都是古典哲学和医学的结合下产生的认识方法和治疗方法。因此,我说,中医是中国式的哲学医学。



【来自2014全球中医药临床交流会会议手册及论文集】整理版
13
发表于 2014-10-17 17:00:51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4-10-17 15:10
中西医在视觉上的区别是  一个是,中医从外在看,西医从内在看。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5:10:29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4-10-13 20:34
西医和中医的区别就是看见看不见吗?

中西医在视觉上的区别是  一个是,中医从外在看,西医从内在看。
11
发表于 2014-10-14 20:09:25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你的思考还是很有意义的。鼓励一下。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21:41:36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4-10-13 20:37
老杨你好!这是你在安国的发言是吧,反响怎么样啊?

批评的多  
9
发表于 2014-10-13 20:37:38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4-10-13 20:23
哈哈  欢迎110   我认为  这个是他们的一个很核心的区别。中医是本能的感知,可以是视觉  可是是味觉,可 ...

老杨你好!这是你在安国的发言是吧,反响怎么样啊?
8
发表于 2014-10-13 20:34:55 | 只看该作者
西医和中医的区别就是看见看不见吗?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20:23:30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4-10-13 19:41
科学和哲学的区别就是看见看不见吗?

哈哈  欢迎110   我认为  这个是他们的一个很核心的区别。中医是本能的感知,可以是视觉  可是是味觉,可是是触觉。但是  西医要的是真是的视觉。请110指正
6
发表于 2014-10-13 19:41:53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和哲学的区别就是看见看不见吗?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9:2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4-10-17 15:32 编辑

任何一次机遇的到来,都必将经历四个阶段:

  “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哈哈   我们参考一下   自己是在看不见的阶段,还是在看不起的阶段,或者是在看不懂的阶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07:36 , Processed in 0.0563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